◎ 家长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是非观判定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其实并不限于孩子是否聪明、成绩如何、爱好是否广泛,重要的是看这个孩子是否能够明辨是非。培养一个拥有正确是非观、能够明确可为和不可为、走正道的孩子,才是教育的目的。

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具备是非观,而是需要不断学习,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学校氛围的影响,才能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在培养孩子的是非观时,家长的行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是非观。

一天,7 岁的小品在楼下跟小朋友玩儿。不一会儿,他被楼下小卖部的阿姨拉到父母面前,说他偷东西。爸爸很惊讶,但售货阿姨说当时很多人都看见了,爸爸只好连忙向售货阿姨赔礼道歉,承诺会好好管教小品。

等到售货阿姨走后,爸爸问小品怎么回事。谁知小品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不以为然地说:“我只是拿了个橡皮擦,不是偷,妈妈也拿过的!”

原来,平时妈妈带着小品出去买水果的时候,经常会偷偷吃。一来二去,小品就学会了贪小便宜的毛病,买文具时经常偷偷藏起一两件小物品。

就这样,小品习惯了小偷小摸的做法,并且不认为这是什么大问题。相反,他还觉得售货员阿姨太小题大做了,因为水果摊老板平时也没说什么。

这让爸爸妈妈很无奈又担心,生怕小品以后会变成一个违法犯罪的盗窃犯。也是这时候,妈妈才意识到,平时自己爱贪小便宜竟然给孩子做出坏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尤其喜欢或者习惯性模仿家长的行为,所以最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家长必须时刻要求自身拥有正确的是非观,以身作则,避免做出错误示范。同时,避免过于溺爱,不纵容孩子做出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5 岁的关关是独生子,深得全家人上下宠爱。这天,妈妈准备做午饭的时候,发现厨房里的鸡蛋全都碎了,蛋清蛋黄搞得一地狼藉。妈妈一看就知道是关关搞的鬼,因为前几天,关关就惦记着要看看鸡蛋里面有没有小鸡。于是,妈妈喊来关关,问是怎么回事。

关关低着头不肯回答,只顾着玩弄手指头。妈妈很生气,便提高了嗓门批评关关。这时,奶奶跑来拦在妈妈面前,说孩子小,别吓着他。妈妈想着也不是什么大错,加上有奶奶护着,她就没继续追究关关的错。

知道该怎么办了。妈妈明白,这都是长辈纵容孩子惹的祸,便私下跟奶奶做好约定,不能再惯着关关了。后来,每次关关犯错,爸爸妈妈批评他的时候,奶奶都忍住了不插手,不再不分青红皂白地护着他。

起初,关关还是无理取闹,慢慢地,他发现奶奶不再护着自己,坏脾气渐渐收敛了好多。

其实,可以理解长辈对孩子的疼爱之心。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值他的是非观建立之际,家长的盲目溺爱、纵容会让孩子分不清是非,以致仗着家长的宠爱肆意妄为,最终酿成苦果。

相信这并非家长疼爱孩子的本意,改变孩子的这一不良行为,你应该这样做。

1. 树立孩子正确的处世态度和原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从家庭教育里获取为人处世的理念和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运用到生活中。所以,家长日常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不断为他灌输正确的处世原则与立场,并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自然而然就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必要时,家长也可为孩子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孩子切身体会正确的处世态度和原则。

2. 勿以恶小而为之

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是重要的人生导师。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眼中都会有放大的效果。

有时候,家长会认为不需要过于注重小事和细节,偶尔犯下小错也无关紧要。殊不知,这些行为都会被孩子记住,并成为阻碍孩子建立正确是非观的源头。

因此,家长应该时刻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成为毫不犯错的完人,只是当家长犯错后应及时认识到并承认。

3. 告诉孩子犯了错应该怎么办孩子犯错后,家长除了及时指正孩子的错误,还要告诉他如何弥补。正确的是非观,并非要求孩子毫不犯错,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犯了错应该怎么办。

犯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知错犯错和一错再错。由此可见,认识错误、弥补错误、尽力避免错误,也是建立孩子

孩子犯错误时,家长绝不能纵容,也不能帮助孩子遮掩。

否则,孩子不仅可能在家长的纵容下变得骄横,而且可能因此造成是非观混乱,难以正确辨别事情的对与错。

◎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家长要想教导好孩子,就要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走进他的内心。

这一切都建立在孩子足够信任你的基础之上。

要想让孩子足够信任你,你就要学会挖掘他的优点。

许多人总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挂在嘴边,并习惯用发展的眼光要求孩子不断进步和超越自己,却忘了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或许孩子还有许多不足,但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值得我们发掘和鼓励。当你能真正发自内心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并由衷赞赏他时,他才能迸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邻居家有个男孩叫阿奇,不同于其他男孩子的活泼,他表心,他这样的性格恐怕将来无法很好地扩展自己的社交。

据我观察,阿奇平时虽然表现得很文静,但是当他拿起蜡笔的时候,眼睛里却闪烁着光芒——虽然他年仅8 岁,却能够画得一手好看的简笔画。

我私下问过阿奇的家长,他们并没有发现孩子的这个优点,只知道阿奇平时喜欢乱涂乱画。于是,我提醒他们,可以着重培养阿奇在绘画上的技能。

平时偶遇阿奇的时候,我也会问他又画了什么作品,并大加赞赏。慢慢地,原本害羞、孤僻的阿奇见到我的时候会主动打招呼,偶尔还会把自己的画作拿来给我看。此时的阿奇眼睛亮晶晶的,丝毫不像原本那个沉默寡言的小男孩。

听阿奇的爸爸妈妈说,他们后来也时常鼓励阿奇在同学和老师面前露两手,参与班里的黑板报设计等,同学们都纷纷主动向阿奇学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阿奇也乐于帮助别人,性格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大人的认可和鼓励,尤其对于他一些不显眼的优点,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鼓励,他就会受到莫大鼓舞,并不断努力去“打磨”自己的这个闪光点。

我有个朋友Z,夫妻都是理科高才生,偏偏女儿在理科方面弱得很。简单的数学题,他们需要帮女儿反复讲解,有时她还未必能够完全理解。这让Z 很气馁,也很焦虑。

后来,Z 转变观念,开始用挖掘优点的方式看女儿时,却一手好作文,偶尔还能冒出几句让人惊叹的佳句。

这个发现让Z 夫妇都很振奋,他们不再苛求孩子能在理科上有所突破,转而不断鼓励女儿学习文科,经常与她一起探讨作文写法。

当家长的态度转变后,家庭氛围也变得越来越好,批评声少了,表扬的声音多了。从那时候起,Z 发现女儿悄悄变了,变得自信,每每讲起文科知识的时候,她就好像全身都笼罩在光芒中,十分耀眼。

受文科成绩的影响,女儿的理科成绩竟然也有了提升。

女儿告诉Z:“我太喜欢文科了,将来肯定要去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可不能让理科成绩拖了后腿。”原本让Z 烦恼的“老大难”问题,居然在挖掘了女儿的闪光点后自动淡化,这让Z 感到很惊喜。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一个孩是缺乏温度的,是失败的。孩子的优点,需要你带着一颗认可的心去挖掘和肯定。

1. 不要急着否定孩子的“骄傲”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第一时间往往想要与家长分享。有些家长可能出于“满招损,谦受益”的考虑,总会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泼上一盆冷水,以免他骄傲自满。

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最容易让孩子的自尊、自信心受挫,以致渐渐难以发现自己的优点。要知道,“过谦”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当孩子兴高采烈地与你分享他的成绩时,不要急着否定他,而应该先肯定,满足他对表扬的需求,然后再鼓励他再接再厉,不能骄傲自满。这样,孩子既得到了鼓励,有了信心,又能够秉持谦逊的姿态继续努力。

2. 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很多时候,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优点在哪里,这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认知有所局限,也可能因为家庭教育过分强调“缺点教育”。

如果一个人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他将永远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要发掘他的闪光点外,还要授他以渔,教他学会主动发掘自己的闪光点。比如,当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心存疑虑时,家长应该帮助他

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先认识他,这就包括全面认识孩子的优缺点。正所谓“扬长避短”,如果家长只能单纯认识孩子的缺点,而掩盖了孩子的优点,就无法让孩子的优势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同样,如果一个孩子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他将陷于迷茫中,更不懂得如何利用优点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 所有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瑕

我们可以不要求孩子成绩优异,也可以不要求孩子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但是一定要让孩子拥有正确的是非观。只有拥有正确的是非观,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明辨黑白,坚持正道。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甚至过分强迫孩子追求完美。但是,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瑕的,只有允许孩子“不完美”,才能帮助孩子走得更高更远。

某些家长习惯性地对孩子发脾气,认为孩子做得不够好,不够完美。他们误以为只有让孩子追求完美,才能鞭策他不断足够完美,我才愿意接纳你、爱你。

有些孩子成年后不断陷入追求无条件的爱的怪圈,具体表现为安全感缺失、多疑等,这些大多是因为他们在小时候没能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们的不完美未能得到父母的接纳。

在一次育儿分享会上,我听到一群母亲的聊天。其中一个妈妈说:“上学期的期末汇演,女儿琪琪因为不肯上台表演而大哭大闹。”这件事引起热烈讨论。另一个妈妈表示,孩子就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年纪越小的孩子越要多攒点儿上台经验,以后才能不怯场。

大部分妈妈随声附和。但是,琪琪妈妈摇头表示反对。在她看来,孩子有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东西再正常不过,当时那件事情如果她提前知晓了,就一定不会让琪琪独自面对。

听了琪琪妈妈的观点,大家七嘴八舌地“指点”起来,认为她太溺爱女儿了,这样不利于女儿的发展。琪琪妈妈却掷地有声地说:“其实,我们自己也不完美,为什么不能允许孩子有不完美的地方呢?”这句话一出,其他妈妈陷入沉默。

在多数人希望孩子完美无瑕理念的影响下,琪琪妈妈的认知就显得尤为珍贵。没有任何人能做到完美,偏执地要求孩子完美,很多时候容易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刃,因为他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也永远得不到偏执父母的接纳和赞赏。

呼她为C 女士)跟我说:“我是学理科专业的,但是女儿在理科方面却表现平平,有时候在我看来很简单的一道数学题,孩子却需要老师和我反复讲很多次才能勉强理解。”

这让C 女士很焦虑,也经常批评女儿,每次女儿都会委屈得直掉眼泪。她也很心疼,但下次依旧会因为女儿的“愚笨”

而发怒。于是,她家时常笼罩在批评女儿的阴霾下。纵使如此,女儿的理科成绩也未能得到提高,她反而变得怯懦,不再跟C 女士亲热。

直到一次,女儿问道:“妈妈,我是不是变得很糟糕?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C 女士猛地一惊,女儿是自己的心头肉,她怎么会这么想呢?于是,C 女士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她的批评和呵斥除了让女儿害怕和不安外,并不能让女儿的成绩得到提高。回想起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她和先生最大的期望就是女儿能够平安快乐。可是自从女儿上学后,她的心态就开始焦躁起来,希望女儿科科成绩优异,一切变得完美。这让女儿背负了太多的期望,于是,家里的呵斥声多了,女儿的笑容少了。

反思过后,C 女士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降低对女儿的期望,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不足,不再要求孩子在每门学科上都能取得最好成绩。

渐渐地,C 女士发现自己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对待孩子的时候变得有耐心,也很少感受到焦虑了。她发现,其实孩子并融的家庭氛围。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心理期望。

不可否认,鞭策孩子不断前进,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但是,家长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鞭策应该是让孩子追求更好,而不是最好。接纳不完美的孩子,你可以这样做。

1.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不一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

有时候,孩子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不是因为他的态度有问题,而是他确实不擅长。

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孩子都是全才,所以当孩子在某些不擅长的方面遭遇挫折时,家长应该第一时间摆正观念并宽慰孩子,允许他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同时,也要鼓励他继续尝2. 告诉孩子,父母是无条件爱他的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如果家长过分追求完美的孩子,这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就等于一种有条件的爱:只有你完美,我才会爱你。所以,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无条件的爱,因为他在童年时期并未获得过这种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他偏执、缺爱、不自信,且缺乏安全感。

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陪伴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告诉他:你爱他是无条件的,你对他有要求是为了他能变得更好,而不是一味让他追求完美,做到最好。

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那么,为什么要强迫孩子变成完人呢?

接纳孩子有自己所不能及的,并不妨碍他变得越来越好。

相反,只有放弃让孩子追求最好,他才有可能变得更好。

做孩子的好父母,应该从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开始。

◎ 他撒了谎,为什么却得到了表扬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同样,谎言也分为恶意和善说,善意的谎言依旧是谎言。结果,他小小的脑袋里总会有这样的疑问:对方说了谎,为什么却能得到表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7 岁的孩子面对善意的谎言时,往往会出现负面评价。因为在他们看来,无论利己还是利他都是欺骗性行为,是不道德的。对于9 ~ 11 岁的孩子,他们在面对善意的谎言时,评价会相对趋于中性——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欺骗是不道德的。

可见,孩子普遍不赞同善意谎言的存在。这是因为,他的“三观”还未能完全建立,对于世事评判也仅限于非黑即白。

一次,7 岁的蓬蓬随爸爸妈妈去奶奶家。吃饭的时候,奶奶指着一大桌子饭菜,高兴地问:“蓬蓬,喜不喜欢奶奶做的菜?”

蓬蓬正想摇摇头,这时候,妈妈悄悄冲他使了个眼色,他马上心领神会地回答道:“当然喜欢,奶奶做的菜都很好吃!”

一句话把奶奶哄得很开心,一直让他多吃点儿。

后来,奶奶又拿了一件新衣服给蓬蓬。那件衣服款式老气,可是蓬蓬在妈妈的暗示下“高兴”地接了下来,还告诉奶奶他很喜欢。

此事过后,蓬蓬的内心很纠结。于是他问妈妈:“为什么要让我骗人?明明奶奶做的菜太油腻且有点儿咸,送我的衣服也不是我喜欢的。”

的口味。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的衣服款式也跟年轻人不同。但是,这些都代表了奶奶的一片心意,你跟奶奶说喜欢,其实是一个安慰奶奶的善意谎言。”

蓬蓬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莎士比亚说:“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可以让生活增添色彩。”很多时候,我们说出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安抚别人,但这并不代表说谎是对的,也不代表善意的谎言能够频繁被使用。

盲目要求孩子说出一些违背原则的话,容易扼杀孩子纯真的天性。所以,善意的谎言只能适当而为,不能频繁使用。

阿燕最近跟上二年级的儿子航航闹矛盾了。事情的起因是,学校有手工课,于是航航用各式各样的纸盒剪切拼贴,给自己做了一顶小帽子。为此,航航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做好后,他还兴高采烈地拿到妈妈面前求表扬。

从手工作品的角度来讲,这顶小帽子确实做得不错,阿燕就夸航航做得真好。航航接着追问道:“那我戴上这顶帽子,是不是特别帅?”

一顶用纸板拼接的帽子,怎么能真的戴呢?尽管阿燕心里这样想,可是看着航航亮晶晶的眼睛,她实在不忍伤他的心,只好安抚他说:“是啊,航航戴上这顶帽子会更帅。”

没想到,得到妈妈的鼓舞,航航第二天居然偷偷地把帽子放进书包里,一进学校就戴上了。显然,他的宝贝帽子并没有得到同学的赞赏,大家都说他戴着纸帽子太傻了,老师也勒令这下航航伤心了,回家后质问妈妈为什么要骗他。阿燕哑口无言,她本来想用善意的谎言哄航航开心,哪知道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不可否认,阿燕的本意是好的,她不愿意伤了孩子的心。

可是,在某些情况下,善意的谎言往往只能对真相起到缓冲作用,并不能真的让事实变好。等到谎言被揭穿时,欺骗之人不仅要承受真相的伤害,而且要承受信任的崩塌。

可见,善意的谎言是把双刃剑,因此,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和运用它。帮助孩子理解善意的谎言,你应该这样做。

1. 不要特意教孩子说善意的谎言为了培养孩子的善意,有的家长会特地创造情境教孩子说善意的谎言。事实上,家长的这一做法会令年幼的孩子很费很难区分真实的谎言与善意的谎言之间的差别。

贸然创造情境,让孩子说出善意的谎言,反而会给孩子做出错误的示范,让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一步步学会撒谎。最好的办法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善待他人,并慢慢区分哪些谎言带有善意,哪些谎言是不好的。

2. 不要强迫孩子使用善意的谎言有时候,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倔强,对于认准的事情,他很难改变观念。于是,就可能出现家长希望他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他人,而他却坚决不肯使用的情况。

其实,不肯运用善意的谎言,并不代表孩子不够善良,相反,这代表他拥有很强的原则性。

当孩子坚决不肯说善意的谎言时,家长应该对孩子的选择表示支持和理解,要肯定他的选择没有错。不过,选择说善意谎言的人也没有错。

善意的谎言往往会受到人们的赞美,只是人们忽略了它所带来的后果并不可被预言——或许能够安抚别人的内心,也有可能给别人造成伤害。因此,善意的谎言不应该被过度吹捧,尤其不应过度逼迫孩子运用,以免弄巧成拙。

◎ 不要随意给孩子下定义

在与很多家长的交流中,我时常听到有些家长习惯性地为自己的孩子下定义:我的孩子脑子太笨,我的孩子是个胆小鬼,甚至有的家长会因孩子一两次的偷窃行为就将其定义为“小偷”。

殊不知,这样过早地给孩子下定义,对他是一种伤害。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孩子还处于成长中,他的行为和性格都是不能被定义的。如果家长过早地给孩子下定义,只会给他造成心理暗示,以至于越走越远,最终变成家长口中的“那种人”。

上幼儿园的翔翔是个活泼的孩子,可是,爸爸妈妈却觉得他有“病”,总告诉他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并且对他的某些过分行为格外纵容。

久而久之,翔翔不仅很活泼,而且越来越捣蛋了。翔翔的转变,让不知情的幼儿园老师感到费解,为什么翔翔变得越来越调皮了呢?

老师特地家访,这才知道,原来家长一直认为翔翔有多动戏或是睡觉前,他总是手舞足蹈,闹得全家不得安宁。这让他们很苦恼,思来想去,总觉得孩子可能患有多动症。

焦虑之余,家长不断地给翔翔灌输他是个“病人”、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想法,对他的一些过分调皮的举动也认为是病症导致,选择了容忍。

老师询问家长是否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了,家长说没有,只是凭借孩子好动的表现来判断的。

老师很无奈,因为从翔翔日常的表现和家长的描述来看,翔翔是个健康、好动的孩子,并不是真的多动症,是家长的“定义”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调皮。

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如果家长长期对孩子输出某一界定,那么,孩子就会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一步步走向暗示的结果。然而,家长的界定往往是不准确的,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一直被困在错误的界定之内,最终迷失了自己。

同事小青告诉我,她曾经很喜欢跳舞。这让我很惊讶,因为之前公司的舞蹈类活动,她都推托说自己不会跳舞,也不喜欢。如今,她突然说小时候喜欢跳舞,让我觉得十分意外。

接下来,小青的话让我陷入了深思。她说,小时候她确实很喜欢跳舞,但由于身体不够协调,又不够柔软,所以总是受到父母的嘲笑,说她四肢太僵硬了,不适合跳舞。渐渐地,她也认为自己四肢僵硬不适合跳舞。这件事一直影响着她,直至成年后,她依然不愿跳舞。

而出:“我四肢僵硬,真的不适合跳舞。”这让我很惋惜,因为小青父母在她童年时随口说的那句话,终将伴随她一生,很难再有人让她再次尝试跳舞。

或许,你从未想过一个定义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也不知道孩子可能因为你随意给他下的定义而终生困在其中。

你知道吗?孩子是不能被随意定性的,他有无限可能,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口快为他设下沉重的枷锁。面对还没有定性的孩子,你应该这样做。

1. 就事论事,而不就事论人

有些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扩大事情的范围。比如,当孩子偷拿家里钱的时候,家长除了批评他的偷窃家长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还很可能会因“小偷”一词在孩子心里留下不可修复的创伤。

无法做到就事论事,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错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发现孩子犯了错,对他的错误进行指正,并告诉他这个错误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还可以对他提出期待,表达你对改正错误后的期待,让他知道偶尔的小错误并不会让他成为一个坏人。

2. 增加正向肯定,减少反向定义利用心理暗示来对待孩子,减少对孩子的错误、反向定义,以免孩子受影响而越走越远。

同理,可以多对孩子进行正向肯定,用正面的词语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比如,当孩子做了某些好事时,可以夸奖他,给他颁发“善良的孩子”等一类称号,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充满变数,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应该及时予以引导和教育,而不应该因此而给孩子下定义。要知道,不断变化中的孩子与这些负面词语并无关系,你的定义只会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要让你随意的定义伤了孩子的心,也别让这些定义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