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知道分享是一种快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总会遇到孩子不愿意分享的问题。大多时候,家长都会急于让孩子“大方一点儿”,孩子却总是紧紧地抓着自己的东西不肯与别人分享,让他与小朋友分享玩具、食物等,实在太难了。

其实,这样的情况再正常不过。孩子对东西的认知往往是从“我的”开始的,因为他最先产生的意识是“自我”,然后才是“他人”。从“自我”到“他人”所需要的时间可能很短暂,也可能很漫长。但无论长短,孩子的分享意识都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用心培养。

之前,我在公交车上看到过这样一幕:两位互不相识的年轻妈妈各自带着一个小女孩,其中一个女孩穿着小裙子,抱着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另一个穿白衣的女孩很羡慕地看着对方,好几次都想伸手拨弄那个洋娃娃。

这时候,那位穿白衣女孩的妈妈温柔地对女儿说:“那你问问小妹妹愿不愿意借你抱抱?”穿裙子女孩的妈妈闻言,也对女儿说:“宝宝,把洋娃娃借给这位小姐姐抱抱吧。”

了,还哇的一声哭起来。妈妈小声地训斥了她一顿,怪她不懂得分享。就这样,小女孩越哭越伤心。

这下子,两位妈妈都很尴尬,一位是因为借玩具不成还把人家孩子惹哭了,另一位则觉得孩子不懂事,丝毫不懂得分享,让别人下不来台。

平心而论,难道穿裙子的女孩做错了吗?并没有,她只是不愿意让出自己心爱的洋娃娃罢了。妈妈却因此责备她,难怪她会越哭越伤心。

分享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什么有时候却变得这么伤人呢?这可能与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方式有关。如果家长过分强调分享,而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的情绪,原本应该带来快乐的分享反而可能变成伤害孩子的利刃。

光光一直对去年发生的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就是当时妈妈强行把他的玩具车送给了表弟。在他哭闹着不同意的时候,妈妈还指责他不够友好,不懂得分享,是个“自私鬼”。

尽管光光现在已经10 岁了,可他还是很难理解,为什么妈妈要把他最喜欢的玩具车送人,还美其名曰“分享”呢?现在,他也喜欢跟好朋友一起分享好吃的、学习资料和其他小玩具,怎能说他是自私鬼呢?

每每想到这件事,光光就对妈妈满怀怨气。正是因此,他经常跟“不懂他”的妈妈抬杠。

起初妈妈不明就里,只觉得光光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后是从那时起,她才知道光光对分享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有的东西可以分享,有的东西不可以分享。于是,她真诚地向光光道了歉。时隔一年,母子俩终于修复了亲子关系。

分享是一种美德,要让孩子养成分享的美德,最重要的是让他体验到分享的快乐,这样自然能形成分享的习惯。所以,要想孩子学会分享,家长应该学会引导,可以这么做。

1. 分享要以尊重孩子的意愿为主分享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要知道,任何人在被剥夺所有物的时候,都不会感到快乐,只会觉得自己是被逼迫的。

同样,我们希望孩子学会分享,是希望孩子从分享中能感受到该指责他。

家长应该与孩子站在“统一战线”,在分享这件事情上做到完全尊重孩子的想法,而非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同时,还应该明确,家长不应该给孩子灌输“不分享就是坏孩子”的理念。

2. 物品分类分享法

不少孩子有着自己的一套分享标准,对他们来说,有些东西可以分享,有些东西不可以分享。

如果家长希望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可以选择与孩子一起对他的东西进行分类:哪些是他非常喜欢,绝对不能与别人分享的;哪些是可以借给别人的;哪些是可以送给别人的。总之,这些东西由孩子自己做主,他拥有绝对的分享支配权。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绝对不愿意分享的东西也可能变成愿意分享的,但是决定权和支配权还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这样的引导方式,既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又不至于损害他的“自我意识”。

分享,需要家长引导和孩子自己学习,它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充满不愉快的体验。所以,不要逼着孩子去分享,对此,每位家长都要胸中有数。

◎ 平等交友,而不是刻意讨好

有时候,孩子可能会问你这样一些问题:如果交不到朋友,怎么办?如果别人不跟我玩,怎么办?我要怎样才能交到朋友?当孩子问这类问题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了,你的回答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社交理念乃至他的一生。

孩子开始有了社交意识以后,他会对社交规则产生各种的疑惑,可能会很茫然:怎样才能交到朋友?在这一阶段,他对平等的理解并不充分,如果未能得到很好的引导,他可能会陷入刻意讨好的怪圈,这对他的正常社交有着极大的伤害。

妈妈最近发现,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咪咪居然学会了偷家里的钱。这让她很心痛又愤怒,这是否代表孩子开始误入岐途了呢?她很苦恼,但又不敢轻举妄动,生怕不小心伤害到咪咪幼小的心灵。但她也知道,如果不尽早干预,孩子可能会在小偷小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思来想去,妈妈决定求助咪咪的班主任。班主任观察后发现,咪咪偷钱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给同学丽丽买礼物,而且是每天一份。班主任追问下,咪咪才吞吞吐吐地说出实这时候,妈妈和班主任才意识到,咪咪身上存在的问题不仅是偷钱那么简单,还有交友意识的问题。本来,朋友间互赠礼物再正常不过,但是为了保持好友关系,每日赠送礼物已经偏离了赠送原有的意义。

妈妈问咪咪:“你为什么要每天都给丽丽送礼物呢?”咪咪垂头丧气地回答:“因为我不送她礼物,她就不理我了。”

咪咪的神情让妈妈十分心疼。一直以来,她都在教育孩子“多个朋友多条路”,却忘了告诉孩子:“交友不应该靠委曲求全地讨好。”

其实,咪咪的困扰也是许多小朋友曾经或正在遭遇的。

很多孩子在交友前都害怕自己会被拒绝,尤其是当他们经历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这类的转折时间点时。从一个熟悉的环境突然转到陌生环境,他们势必会害怕孤独。此时,社交就成为他们最重视的问题。所以,有些交友意识,父母应该尽早教会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与朋友分别带着孩子去郊外聚会。常姐5岁的女儿琳琳,成为那次聚会中最让我们心疼的孩子。

由于其他几人带的都是男孩子,而男孩子大多喜欢和同性一起玩耍,结果琳琳就落单了。为了融入男孩子的游戏,琳琳把自己最喜欢吃的饼干分享给大家,又主动给男孩子打下手,还屁颠屁颠跟在男孩子身后跑。

看着琳琳讨好地对其他孩子笑的模样,我们心疼极了。可这也是她一贯给琳琳灌输的观念。

“这样委曲求全,琳琳真的能在交友中收获快乐吗?”我问常姐。

常姐想了想,撇着嘴没再说话。我们把孩子叫了回来,因为我们都知道,比起玩乐,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尊重朋友。在我们的影响下,常姐也告诉琳琳:朋友并非讨好得来的。

确实,常姐原有的社交理念也有正确之处,那就是打开社交圈要靠主动。但是,这样的主动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讨好。

我们进行社交活动,是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不是刻意讨好同伴换取所谓的融入。如果交友过程中不能让孩子变得自尊、自信,反而变得卑微,这种社交活动就毫无意义,甚至得不偿失。

因此,在孩子交友之前,家长一定要告诉他一些正确交友的道理。

1. 社交活动可以主动,但不能卑微社交活动交友时,主动付出与讨好有着天壤之别,但孩子未必能够发现。所以,家长应该告诉他,好朋友之间是相互尊重的,只有这样,友谊才能长久——你可以为朋友付出,但是不能毫无底线,更不应该为了朋友违背自己的原则。

在孩子建立社交的时候,家长应该留心关注孩子是否为了社交而过分委屈自己。当发现类似的苗头时,你可以提醒孩子,如果不开心就应该及时向朋友提出来,因为真正的好朋友都会尊重对方的感受,而不是明知对方不开心,还要逼着对方做不喜欢的事情。

2. 做好自己,别人就会被你吸引孩子之所以担心自己交不到朋友,可能是因为他的不自信,年纪尚浅且无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时候,家长应该及时引导孩子成为自信的人,告诉他,朋友是吸引来的。每个人都有闪光点,这些闪光点足以为他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他的任务就是不断放大自己的闪光点,做好自己,而不是委曲求全地讨好别人。

真正牢固的友谊应该是。我欣赏你的优点,你也欣赏我的优点。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就能吸引到最好的朋友。

3. 平等对待,才能收获真朋友在交友过程中,有的孩子可能会倚仗自己的优势产生傲慢情绪。这并不利于孩子建立社交圈,因为高高在上的姿态永远如果孩子出现类似状态,家长必须严肃地对他进行教育,让他明白朋友之间平等最重要,一个不懂得尊重朋友的人是不配交到朋友的,这样的人最终只能成为孤单的人。

交友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大事,如何交友才能不卑微,更是孩子一生中的重要命题。你需要让孩子知道的是,真正的朋友不需要讨好,讨好得来的友谊其实并不牢固。

◎ 告诉孩子,不用得到所有人的喜欢许多人交友时会落入这样的窠臼:希望得到所有人的喜欢。这样的心态容易滋生很多问题: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会变得闷闷不乐,出现讨好型人格、假完美主义。这些问题对孩子来说,无不蚕食着他的心灵,让他变得偏执、自卑。

孩子存在这样的谬误也很正常。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都渴望成为大家的中心,这时候,他很难接受有人不喜欢自己。此时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知道,试图得到每个人的喜欢是不可能的,也不必得到每个人的喜欢。

因此影响了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让爸爸妈妈很着急,本以为深深当了班长就能够更好地约束自己,却没想到成绩一落千丈。

妈妈仔细一问,才知道深深担任班长后压力太大了:他总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最好的班长,成为全班同学都喜欢的对象。

谁知道,无论他怎么努力,还是有些同学不喜欢他,总是跟他热络不起来。这愁坏了深深,他每天都在思考怎样才能赢得全班同学的喜欢,最希望的就是下次竞选班长时能够全票通过,少一票都会觉得不开心。这样一来,他的学习自然就耽误了。

“妈妈,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为什么还是有同学不喜欢我?”深深问。

儿子难过的神情,让妈妈十分心疼:“其实,你没有那么差,因为无论多优秀的人,都无法得到每个人的喜欢。”

像深深一样,很多孩子缺乏安全感,内心敏感,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有时候,可能只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一个表情,都会让他们陷入惆怅:为什么他不喜欢我?这样紧绷的状态,让人想想都觉得很累。

身为家长,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小心翼翼去博取每个人都喜欢的人。

前些天,我去朋友公司办事,在车站等车时,碰巧听到一对母女的对话。女孩子十四五岁的模样,正与母亲谈论着自己的住宿生活,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她告诉妈妈:“我觉得心期的孩子说出“心累”?

在她的谈话中,我发现这个女孩子的成绩优异,平时乐于助人,身边有一群很不错的朋友。这让我更好奇了,是什么让她如此心累,她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接下来,女孩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她不满意的其实是自己。她说:“无论我怎么努力,好像都没办法让所有人满意,还是有很多人不喜欢我。”

好在妈妈是位明智的家长,她反问女儿:“你是人民币吗?”

女孩起初有点儿不明白,摇了摇头。妈妈摸着她的头,说:“既然你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人人都喜欢呢?得不到所有人的喜欢,不代表你不够好。”听到这里,女孩的泪水渐渐止住。

这对母女后面的故事,我无从知晓,但是我相信,这位母亲一定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

很显然,孩子的内心是不够强大的,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可能会迷茫,继而迷失自我,永远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一旦他沉迷其中,就可能永远也得不到快乐,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社交关系。并且,这样的社交关系也未必能如他所愿,因为真的没有人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所以,在孩子开始社交时,你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些事情。

1. 尊重差异的存在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个人的想法都会有所不同。社交的过程,其实是求大同存小异的过程——人和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一定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相同之处,而不是毫无差异。

有些时候,人家之所以不喜欢你,并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们之间存在差异。就像你喜欢吃香蕉,不喜欢吃香蕉的人不喜欢你,是因为你们的口味存在差异,而不是说你喜欢吃香蕉是错的。

只要存在差异,你就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在交友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完全磨灭自己,追求每个人都喜欢你,而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遇,然后一起经历彼此都喜欢的事情。

当你在别人面前努力伪装自己以期得到他们的喜爱后,你可能就再也摘不下这个面具了。等到某一天你的真面目被揭穿,不仅会失去这群因为你的面具而喜欢你的人,还可能会伤害那群因为你的真实而喜欢你的人。

任何依靠伪装才能得到的友谊都很难长久,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一定要执着地追求这种毫无意义、无法长久的友谊呢?

用更多的精力维护真正的友谊,难道不更好吗?

3. 朋友贵精,不贵多

“多个朋友多条路”,这确实没错。但是,这里的“朋友”

应该指的是与你志同道合的人,而不是随便的任何一个人。

人的一生不可能跟成千上万的人都成为朋友,找到几个风雨同舟的好朋友,努力维护好你们的友谊就可以了。

早在孩子刚开始有社交意识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告诉他这样的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被所有人喜欢和欣赏。他不必有压力,也不用小心翼翼地讨好任何人,做最好的自己,维护好那些本来就喜欢自己的人就够了。

◎ 尊重孩子的朋友,就是尊重孩子本人朋友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之一,所以,我们非常鼓励孩子交朋友,让他搭建自己的社交圈。但很多时候,不少家长却忽略了同样重要的一件事:尊重孩子的朋友。

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当他有了好朋友的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得到父母的认可。如果父母能够珍视他的朋友,他就会感到由衷的快乐。相反,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的朋友相应的尊重,孩子就会感到自己遭到了轻视,丢掉了颜面。

每到周末,刚子总会约上一帮小伙伴来家里玩耍。这些孩子正是调皮的年纪,一进门就开始吵吵闹闹、蹦蹦跳跳,要么乱扔玩具,要么打起水仗,把刚子的家里搅得天翻地覆。

如此一来,家长收拾起来费功夫不说,喜好清静的奶奶更是苦不堪言。

又是一个周六,奶奶终于对刚子和他的小伙伴发脾气了。

那时候,小伙伴们正在客厅里打水仗,玩得不亦乐乎。奶奶一气之下从房间里走出来,黑着脸,站在门口没好气地喊道:“你本来玩得正欢的孩子们霎时安静下来,一个个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垂头丧气地走了。后来,这些小伙伴一个也不敢再到刚子家玩了。也是从那天起,刚子变得沉默寡言,也不愿意再跟奶奶说话。

好在妈妈及时发现了异样,这才从刚子口中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伙伴们觉得刚子的奶奶太凶,不愿意再跟他玩;奶奶一点儿也不尊重他的朋友,他再也不喜欢奶奶了。

妈妈了解到问题所在,跟奶奶私下讨论了一番,决定把那一大帮孩子邀请到家里来,向他们表示友好。同时,跟孩子们“约法三章”:玩闹后要帮忙把屋子打扫干净。这样,孩子们很快就忘了原来的不开心。

对于孩子来说,不尊重他的朋友就等同于不尊重他本人,家长的行为让他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他也就变得不开心。而且,很多时候,孩子的心思细腻而敏感,家长的不尊重行为很容易被伙伴们解读为不喜欢。这时候,他们就很可能选择疏远你的孩子。

苍苍原本是个邋遢的孩子,每次回到家就习惯性地把东西乱甩一通,臭袜子也经常扔得遍地都是。他有个好朋友缓缓,是个非常喜欢干净的小女孩,无论什么东西都摆得井井有条。

这天,妈妈对苍苍说:“我觉得缓缓是个很不错的孩子。”

苍苍一听,非常自豪地说:“那当然,你也不看看她是谁的朋友。”

朋友,你可不能给缓缓丢脸。你看看,你总是把东西乱丢一地,哪天被别人看到了,别人就该问缓缓怎么跟邋遢大王交朋友了。”

苍苍一听妈妈的话,随即思考了一会儿,马上把刚刚随手乱丢的东西收拾好,并表示自己一定不会给缓缓丢脸。后来,苍苍果然改掉了乱扔东西的坏毛病, 桌面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可见,当家长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朋友时,孩子会感到很快乐,并积极学习好朋友的长处。因为在孩子看来,家长对自己朋友的认可,代表了他们对自己交友眼光的认可和赞赏,这会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和鼓舞。所以,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家长应该尽量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朋友的尊重。

1. 不随意私下批评孩子的朋友因为种种原因,有些家长可能会在孩子面前对孩子朋友的某些言谈举止进行批评。或许家长的本意是避免孩子沾染上对方的不良习气,但在孩子尚未成熟的“三观”里,他会将家长的私下批评当作搬弄是非。

这样一来,非但家长的教育目的未能达到,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并且,家长这样的行为也容易给孩子做出错误示范,从而导致他学会私下议论别人的长短,不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引导孩子发现朋友的优点

在孩子的成长中,社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够培养他积极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引导他学习别人的长处,将对他的人生有着莫大帮助。

你可以经常与孩子谈心,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设置悬念,问问他能否发现好朋友的优点,然后一步步引导孩子去挖掘、去学习。

孩子有了朋友是好事,家长的态度就显得很重要。要知道,尊重孩子的朋友、给孩子面子,其实就是尊重孩子本人;认可孩子的朋友,其实也是认可孩子的眼光。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尊重孩子的同时,千万不要轻视他的朋友。有时候,夸夸他的朋友,比夸他更让孩子感到开心。

◎ 孩子和“坏孩子”交朋友,该怎样办在孩子的社交活动中,所有家长最关心的一个问题非遇上“坏孩子”莫属。家长都很担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交上“坏朋友”,然后学坏。于是,家长犹如八仙过海一般各显神通,试图干预孩子的社交,帮助他远离“坏孩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得确实有道理。但家长的过敏反应,却不一定能如愿帮助自己的孩子远离“坏孩子”,反而可能让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因为对孩子社交圈的强行干预,会让他感到来自父母的不尊重与不信任。这也是让许多家长伤心的地方:有时候,孩子重视朋友更甚于父母。

我们小区有这样两户邻居,他们的孩子年纪相仿,其中乔乔的脑瓜灵活,但是不太喜欢读书,另一个孩子玺玺中规中矩,成绩属于中等水平。

原本乔乔和玺玺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却变得很少来往。因为玺玺妈妈觉得乔乔不喜欢读书,是个“坏孩子”,所以不让玺玺跟乔乔玩儿。

起初,玺玺强烈反抗。但是,聪明的乔乔也察觉到了阿姨活泼快乐,变得格外内向。这可愁坏了妈妈,她很担心玺玺会变得性格孤僻,一直努力寻求让玺玺活泼起来的办法,但却没有反思,原来是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

无数事实证明,乔乔并不是玺玺妈妈反对玺玺来往的第一个朋友,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在玺玺妈妈看来,成绩不好的不是好孩子,爱玩爱闹的不是好孩子,兴趣太多的同样不是好孩子。玺玺认为,反正在妈妈看来他的朋友都是坏孩子,那他干脆就不交朋友了。

家长对孩子错交损友的担心无可厚非,但是事实上,你会发现,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是纯真善良的,是后来的境遇让他染上不同的色彩,并不是单纯地隔离“坏孩子”就能避免他学坏。相反,家长用有色眼镜看待孩子与他的朋友,会让孩子过早沾染上功利的习气。

以前,我收到过一位家长W 的来信,他痛心地向我诉说了对儿子的担心。

W 的儿子自律好学,成绩不错,一直让他很放心。但是,就在孩子即将步入初三的那个暑假,他却跟一些成绩靠后的同学成了好朋友,时常与他们一起玩耍。

为阻止孩子误入岐途,W 又是尝试与孩子谈心,又是没收手机把孩子关在家里。即使这样,也挽回不了孩子想跟“坏孩子”交朋友的心,孩子甚至还出言顶撞:“你一点儿都不知道什么叫朋友,凭什么不允许我交朋友?”

子交朋友,而是希望孩子能够远离“坏孩子”,多跟“好孩子”

来往。不想,儿子又顶撞道:“你就是一个势利鬼,实在太讨厌了!”从此,他的家庭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研究表明,在交朋友这件事上,家长的功利心确实比孩子强很多。具体体现在,孩子交朋友并无所谓的等级之分,而家长常常以成绩、礼貌、资源等为维度将孩子的朋友划分好几个等级,并按照等级要求孩子应该与怎样的人来往,拒绝与某些人交往。

可是孩子年纪尚浅,正是天真烂漫的时候,家长为什么一定要用成年人的眼光玷污他的童年世界呢?对待孩子交往“坏朋友”,你应该这样做。

1. 与孩子一起发现“坏孩子”的好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孩子也是一样的。纵使一个孩子成绩差、不喜欢学习,但他身上同样有着闪光点。

家长可以细心观察孩子身边的朋友,把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记录下来,在与孩子沟通时拿出来一起讨论,重点引导孩子学习对方的长处,然后辅以缺点教育。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朋友,使避免孩子“学坏”这个过程变得和谐且温和。

2. 寻找孩子藏在心里的缺憾

有时候,孩子与“坏孩子”来往是为了弥补心中的缺憾。

当孩子执着于与某些孩子来往时,往往是那些孩子身上有着他一直想追求的东西。比如,他喜欢跟贪玩的孩子一起玩儿,可能是因为父母的陪伴太少,让他更向往与会玩、贪玩的孩子共处的感觉。

如果家长能够发现孩子的潜在需求,就可以及时弥补他心中的缺憾,进而避免他继续错交损友。

3. 帮助孩子明确是非观

如果孩子的朋友出现原则性错误,家长应该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帮助他明确是非观,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一起分析他的朋友犯下原则性错误的后果。

孩子有了正确的是非观,了解了犯错的后果,才能主动远离这些原则性错误。否则,纵使家长一味阻挠来往,不明事理困扰。

孩子与“坏孩子”来往,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有时候“坏孩子”只是成年人下的定义。在孩子的世界里,就要按照他的社交规则进行引导,而不应该“一刀切”地限制孩子的社交圈,使他错失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