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手让孩子试着自己管钱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童年一路走来的,相信大部分人在童年时对金钱的印象都是被妈妈收缴的压岁钱。

许多家长喜欢以“替你保管”为名剥夺孩子对财务的管理权,他们的心理很好理解:担心孩子乱花钱。但是,剥夺了孩子对财务的管理权,真的能确保孩子不乱花钱吗?事实往往是相反的。

孩子越少接触金钱,越少有自主管理金钱的意识,他的财商发展就越迟缓,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有的孩子可能在被管理中渐渐丧失对金钱的感知和支配能力;有的孩子则可能变得叛逆,开始与父母抬杠,甚至养成偷窃的坏毛病。

任何管理中,“堵”永远不如“疏”更有意义。

之前跟一个同行朋友大杨子交流的时候,她告诉我,在她孩子西西小时候,她就尝试着“让孩子自己管钱”——在西西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开始每个月定期给西西5 元零花钱,提前让孩子认识钱,帮助孩子识数。

西西是大杨子的独女,但她却没有过度娇惯孩子,更绝不起初,西西看着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毫无节制给他们买礼物也会有点儿不开心。大杨子知道后,及时对西西进行疏导:“其他小朋友可没有零花钱,如果你真的很想买,就把零花钱攒起来自己买,这样才是独立、聪明的小朋友。”

西西在大杨子的教育下,渐渐懂事了,开始养成攒零花钱的习惯。攒的时间越长,西西就越发懂得取舍,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她要花钱的地方可“多”着呢——给好朋友买生日礼物,偶尔要买小零食,不能轻易乱花。

大杨子的这种教育方式,在许多家长中绝对算得上比较开明。从西西的成长来看,让孩子从小自己把控金钱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家长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调整者。

家长要负责调整孩子的权力范围。例如,幼儿园的西西每月只能有5 元的零花钱,年幼的孩子拥有过多的零花钱势必造成滥用。等孩子再大一些,每月5 元的零花钱显然不够,家长就应该适当为孩子“涨”点儿。

我的一位邻居曾很苦恼地告诉我,她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己放在餐桌上准备存进孩子储钱罐的50 元钱不见了。经过调查,才知道钱是被自己9 岁的儿子小白拿走了。

擅自拿钱几近于偷,邻居越想越气,就把小白训了一顿。

可是小白也很委屈:“明明这50 元钱准备存进我的储钱罐,为什么我花自己的钱却被视为‘偷’呢?”两方僵持不下,小白生气地离家出走了。邻居找了很久,才把孩子找回家。

气头上的父母势必会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冷静后发现,这完全是强盗逻辑,因为在孩子看来那就是他的钱,根本称不上“偷”。

相信很多父母做过这样的事情:明面给孩子零花钱,实则强行霸占孩子对零花钱的使用权,这很容易让孩子陷入认知混乱:为什么用自己的钱也算“偷”呢?久而久之,他就会丧失“花钱”的能力,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给孩子上财务管理课之前,请先收起你的控制欲。

1. 制订详细的零花钱发放计划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零花钱额度都要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零花钱发放计划。制订零花钱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让孩子也参与进来。

担心,这是你引导孩子认识金钱、正确使用金钱的好机会,也是亲子沟通的绝佳时机。孩子也能感受到参与感,对这份零花钱发放计划也更有认同感。

2. 孩子花零花钱的时候少插手在孩子花零花钱的时候,家长要尽量管住自己,最好不要过度干涉,更不应该对孩子的支配指手画脚。否则,零花钱就失去了本该有的意义。

不用担心孩子乱花钱,因为提前规划好了零花钱发放计划,孩子的花费就在可控范围内。一旦发生超支,将会影响他日后使用零花钱。

等孩子在零花钱超支上吃了苦头,他也就渐渐学会量入为出了。当然,当孩子有困惑时,家长要以参谋的身份给孩子一些意见。

有些时候,家长对孩子乱花钱的担心是多余的。而且,过多管控更容易成为囚禁孩子的牢笼。如果你真的想让孩子学会财务管理,不如先学会放手让他自己管理。

◎ 孩子不攀比,从认识金钱的意义开始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少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开始追求各种名牌。他们追求名牌往往不是出于品质和实用性,而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为了跟其他孩子一较高下。

近年来,孩子之间的攀比风气越演越盛。

事实上,人类天生就有物质上的追求。这是天性,无可厚非,孩子也是一样的。但是,如果父母不能及时教育、引导和调整孩子在物质追求上的态度与行为,而是一味放任孩子沉迷于攀比,耗费大量时间、金钱、精力用以满足虚荣心,日积月累之下,孩子的成长和未来都会陷入一片阴霾。

有好几个家里条件很好的同学。这天,一个家庭富裕的同学过生日,邀请班上所有同学参加他的生日聚会。

彬彬第一次去那个同学家里做客,看到家具陈设都很豪华,他羡慕不已。于是,他开始闷闷不乐,想方设法让妈妈把家里旧的家具陈设卖掉,还哭闹着想要买名牌鞋子和衣服。

这让经济不够宽裕的彬彬父母苦恼不已。

像彬彬这样的情况不少见,因为虚荣心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只是有的人能够很好地进行疏解,有的人则沉沦其中。对于“三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来说,自行疏解确实不容易,这就要求家长及时介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记得以前我去一位朋友的补习班当代课嘉宾时,见证了这样一件事:六年级的小姑娘乐乐向同学炫耀新买的名牌鞋。当看到我穿着一双普通的运动鞋时,她问我:“老师,你穿的鞋是什么牌子的?”还没等我答话,她就自顾自地说:“肯定不是名牌,你看我这双鞋子就是名牌的,我爸爸花了很多钱买来送给我当礼物的!”

乐乐那自得又不屑的样子,让我不禁失笑。我察觉到,如果不对这些“三观”还未成熟的孩子加以引导,让他们尽早明白金钱真正的意义,最后他们势必会在攀比和虚荣的世界里沉沦。

那节课上,我特地抽出10 分钟为孩子们讲述了他们花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并且告诉他们,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家境贫为了加强互动,引导孩子深入理解,我又加入了“如果我有钱”的讨论环节,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讲讲自己想怎样花钱。其中,许多孩子满带善意地回答:“我要献爱心!”“我要捐给大山里上不起学的小朋友!”你看,同龄人的优秀品质往往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影响力。

课后,我看见那个曾炫耀新鞋的乐乐怅然若失,就问她:“你怎么了?”

乐乐回答我:“我觉得这双鞋花了那么多钱,明明可以用来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有点儿不开心了。”

当时我就知道,这10 分钟的讲解值了!

孩子之间会有攀比行为是在所难免的,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不代表你能够不重视。每个父母都应该在孩子出现攀比行为的时候,及时进行引导。

1. 不要打骂,正视孩子的攀比行为引导孩子之前,家长首先要摆正态度: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行为都是正常的,是出于人类追求物质的天性,家长切忌打骂孩子。

要知道,你的打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帮助孩子正视金钱问题,最多只能从表面上遏制孩子的虚荣心,却无法真正帮助孩子学会财务管理。

孩子喜欢攀比,挥霍金钱来满足虚荣心,却未必知道这些金钱来之不易。在教育孩子切勿攀比的时候,家长应该尝试将金钱的来之不易融入教育。

当孩子慢慢理解了父母挣钱的辛苦,花钱的时候,他就会在心里摆一杆秤。等他慢慢长大,渐渐学会了珍惜金钱和懂得了财富的真谛后,就能够很好地自我疏解了。

3. 不要怕跟孩子谈钱

很多家长怕跟孩子谈钱,这是很没道理的。其实,你越怕跟孩子谈钱,孩子就越难理解金钱的意义。这样一来,攀比行为也会悄悄渗透进孩子的生活,最终从无意识攀比演变为处处攀比。

你大可以跟孩子谈谈零食、玩具、衣服等东西的价格,帮助他理解金钱有什么意义,对他有什么用,对家庭又有什么用,乱花钱会给家庭带来怎样的危害。

家长学会引导孩子去理解金钱的意义,孩子自然就能自己戒掉攀比的坏习惯。

◎ 财商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小财迷”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简直就像一个个“小财迷”,小小年纪就攒了许多零花钱,口头上也是时刻不离“钱”字。

这是许多家长在为孩子开展财商教育时最担心的——孩子变成小财迷怎么办?

财务管理教育,绝不是为了让孩子变成一个只在意金钱的小财迷,而是让孩子尽早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会合理分配财务。这是每个家长都应该明确的财务管理教育方向。

前段时间,有位网友私信告诉我,她的孩子明明今年11岁了,从小就是个头脑灵活的孩子。以前她与老公总想提早对孩子进行财务管理教育,但是没想到却把孩子养成一个小财迷。老师不止一次给他们打电话,说明明在班里“做生意”,如倒卖文具、玩具,以“代写”作业赚佣金。

老师这么一说,他们夫妇才恍然明白:家里那些消失的玩具和文具,可不是因为明明粗心大意不小心弄丢的;明明平时写作业到深夜,也不是因为学校课业太多。

还“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他们有钱,我有玩具和劳动力,双方平等交易有什么错?”

这位网友很苦恼,她和老公的本意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早点儿学会财务管理,提高财商,而不是把孩子变成一个小财迷。

这位网友遇到的情况极具代表性。

孩子做生意究竟是不是一件坏事,一直都没有定论。大多数外国父母认为,孩子自幼懂得经商是理财能力、独立能力、社交能力和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件好事。所以,他们一般会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生意”。但是在国内,家长更希望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在明明的问题上,其实不应该将其简单归于对或错。明明的家长更应该在意的是,孩子的生意究竟能否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能,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明明尝试学习“做生意”,而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小财迷。

与明明这种喜欢做小生意的“财迷”不同,还有一种抠门型的小财迷。

8 岁的欢欢就属于这种类型。爸爸妈妈在欢欢小时候就开始对她进行财务管理教育,渐渐地发现她似乎走“偏”了。例如,她开始把“钱”字放在嘴边,买东西的时候也不肯轻易花零花钱,一定要想办法从爸爸妈妈那里拿到钱来买;有时候帮妈妈买酱油或者盐,她都会尽量把找回来的零钱“克扣”下来,还美其名曰“跑腿费”。

但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财商教育是不是出错了。因为他们发现,欢欢买东西的时候常常只考虑价格,只选便宜的而不考虑质量问题,经常为了省钱买一些劣质文具。

看着越来越像小财迷的欢欢,爸爸妈妈开始笑不出来了。

那么,怎样的财商教育才不至于让孩子变成人见人厌的“小财迷”呢?

1. 不要轻易认为孩子是个“财迷”,更不要因此责备他孩子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和价值是一件好事,他开始尝试赚钱、省钱也是一件好事,这代表着他的金钱观的萌芽和成长,也是他摸索学习社会规则的过程。

家长无须过度担心,更不要轻易将孩子定性为“财迷”,否则很容易让单纯的孩子陷入茫然:爸爸妈妈不是让我学习财务管理吗?为什么要来干涉我的自由支配呢?因此,在情节并财务管理的魅力。

2. 告诉孩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比起担心孩子喜欢“做生意”,家长更应该关心孩子是否正当地“做生意”。尤其对于那些是非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他们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犯下错误。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对他进行引导。做生意赚钱没有问题,但是不能赚“黑心钱”,这才是家长需要给孩子上的重要一课。就像明明的例子,售卖自己的文具和玩具没有问题,但是代写作业就有问题了。这是在帮助别的学生欺骗家长和老师,是不道德和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应该加以杜绝。

3. 不仅要会赚钱、省钱,而且要会花钱一些“财迷”孩子可能会在学习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陷入误区:只顾着赚钱和省钱,却不懂得花钱,慢慢变成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此时,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他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只顾着把钱“囤起来”,那么你的财商教育就成功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多带孩子逛超市,并教他如何挑选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产品,帮助孩子学会花钱。

财商教育从来不是为了让孩子“掉进钱眼里”,或变成一个“小财迷”“守财奴”,它除了教育孩子珍惜金钱外,还要教会他更好地花钱。

◎ “赚钱教育”要适度

“洗一次碗奖励10 元钱”“倒一次垃圾奖励1 元钱”“扫一次地奖励5 元钱”……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

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选择以这种“赚钱教育”作为诱饵。乍一听,这样的教育貌似一举两得,十分省心,既可以让孩子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又可以让孩子从小懂得赚钱的不易。

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方式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赚钱教育本身是为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提高孩子对金钱的认知和动手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孩子年纪尚小,是非观与认知能力有限,频繁使用赚钱教育会给他带来错误的价值导向,使他出现错误的行为动机,慢慢地就会变得“势利”。如此一来,赚钱教育也就适得其反了。

小宝今年9 岁,却是个“人小鬼大”的孩子。在小宝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对他实行赚钱教育培养计划。他们与小宝做了这样的约定:如果小宝周末能够主动扫地,爸爸妈妈到100 元奖励;如果能主动收拾垃圾,就会奖励他1 元/ 次……起初,小宝干劲十足,但后来这种赚钱教育却渐渐变味了,因为小宝开始变得挑剔。例如,他不肯帮妈妈去楼下的商店买酱油,因为帮妈妈跑腿没有奖励;也慢慢地不愿意丢垃圾了,因为丢垃圾只有1 元,跑得路远,又不如扫地价格高。

最过分的是,二年级以后,小宝还学会了讨价还价。他说:“一年级的题目容易,考第一名能获得100 元,但是二年级的题目变难了,如果奖励还不涨价,我就亏了。”

爸爸妈妈自然不肯答应奖励涨价。谁知道,小宝居然交了白卷以示抗议,这可把爸爸妈妈气坏了。

其实,小宝的变化不难理解,爸爸妈妈对他进行赚钱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让他尝试自己赚钱,但是过度使用该方式却使得小宝的行为动机发生改变。

心理研究显示,人类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外两种。其中,发自内心兴趣和乐趣带来从事某活动的动力就属于内在动机,这种赚钱教育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长期使用外部动机,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而丧失内部动机,小宝的表现就是这样的典型。

有关赚钱教育,我也见过执行得相对较好的家庭,李琳夫妇就很擅长用“赚钱”鼓励孩子。但与小宝父母有所不同的是,李琳夫妇的赚钱教育并不是持续性的,而是间隔的。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频繁使用的是“精神奖励”——当型的表扬会。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因为取得好成绩而获得较大的满足。

那么,什么时候进行赚钱教育比较合适呢?

李琳夫妇会选择在孩子有较大突破的时候进行。例如,孩子第一次主动帮妈妈打扫卫生,孩子第一次取得第一名等。并且,他们会这么说:“这一次爸爸妈妈决定给你金钱奖励,这是对你积极主动帮助妈妈打扫卫生的肯定,你的行动让妈妈很感动!”“这一次给你金钱奖励,是因为你第一次取得了这么大的突破,爸爸妈妈觉得有必要用比较大的奖励来鼓励你,希望你能再接再厉。”

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适度。适当且间接性地使用赚钱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又不至于让孩子变得势利。此外,关于赚钱教育,抚养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我们的赚钱教育主要在于“教育”,而不在于“钱”。

因此,在对孩子进行赚钱教育的时候,不要一味提高金钱奖励的额度。

不要以为出手阔绰就是好事,一旦把孩子的胃口养大了,很容易带来反效果。尤其是孩子对价值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因此很容易以金钱来衡量不同事情的价值——对于那些低价值的事情,他肯定会变得不屑一顾。所以,在赚钱教育的额度设置上宜少不宜多,不要让“钱”成为主角。

2. 时刻记住赚钱教育的本质

在给孩子金钱奖励的时候,要注意措辞和引导,不要告诉孩子:“是因为你做了什么,我才等价交换给你报酬。”而要告诉孩子:“我们给你金钱奖励,是因为你做对了,我们为你感到高兴,表示赞赏。”

教育目的是让孩子学会什么,而不是让赚钱教育抹杀学习和教育的本质,否则它就完全失败了。

其实,赚钱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用好了,孩子的行动力和潜能以及对金钱的感知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如果你没能妥善使用,那么赚钱教育就会让你的孩子变得贪婪和势利起来。

◎ 适当让孩子知道你的“不容易”

父爱、母爱都很伟大,这是不可否认的,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的“超级英雄”。但是,有些家长却很容易被这种伟大和英雄情结误导,可能会对孩子刻意隐瞒自己的辛苦,营造出一幅“爸爸妈妈生财有道,生活无忧,过得轻松悠闲”的画面。

诚然,这样的行为是为了让孩子无后顾之忧,但事实上并不利于孩子的财商成长。一个孩子如果不知道你的“不容易”,他就不会懂得珍惜金钱。

很多孩子挥霍金钱并不是主观上的恶意,而是他们没有感知到父母挣钱的辛苦。而且,让孩子觉得挣钱轻而易举并不是一件好事。相反,更容易导致孩子无法学好财务管理,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孩子的未来。

表妹夫妇都是陶瓷厂的普通工人,在夏天37℃的天气里,他们要在高温炙热的窑边烧制陶器,其间辛苦自不必说。对于他们而言,每个月的工资都是一点一滴的血汗钱。

然而,这样的血汗钱,他们花在女儿金金身上却毫不吝儿添置;平时金金想要什么,他们也是毫不犹豫地去买。

直到这天,家庭矛盾终于爆发了。金金想要买一双名牌鞋,而那双鞋的价格几乎是表妹一周辛苦劳作的工资,这并非他们能够轻易承受的。金金一怒之下,居然为了一双鞋子离家出走。表妹哭得喘不上气:“为什么我会养出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女儿?”

后来,金金被找到了,我负责跟她谈心。谈着谈着,我才发现,其实从金金的角度来看并没错——在金金看来,爸爸妈妈的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们从来没有拒绝过她的任何要求,以至于这次拒绝实在太伤她的心了,才有了离家出走事件。

“那你知不知道爸爸妈妈挣钱其实很辛苦的?”我问金金,只见金金一脸茫然地摇了摇头。于是,我让表妹夫妇一定要找机会带上金金体验一下他们工作的辛苦。

体验那天,金金热得汗流浃背,回来后,她偷偷告诉我:“爸爸妈妈的工作实在太辛苦了,我以后可不能乱花钱了,等我长大了,要让爸爸妈妈不再那么辛苦。”

金金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我和表妹夫妇都很感动。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小天使,他的“不懂事”往往并非来自恶意,而是“无知”。他一直在象牙塔中,并不知道成人世界的酸甜苦辣,也就无法体会父母挣钱的艰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又如何能够很好地学会财务管理呢?

承“女孩要富养”的观点来养育女儿,直到有一天发生了家庭矛盾。原来,女儿准备跟同学一起出国参加夏令营,这对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而言,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为了满足女儿参加夏令营的心愿,小贾夫妇平日里加班加点的同时,还开始了节衣缩食的生活。结果这天,他们因为买一个小物件吵了起来——女儿看中了一个昂贵又不实用的小摆件,便开始闹着要买。

小贾想到夏令营的费用不少,就拒绝了女儿的要求。本以为女儿会理解,谁知她却不依不饶:“你拿出手机扫一扫不就可以了吗?真抠门!”最后,她甚至还闹起了绝食。

小贾十分寒心,觉得自己养了一只“小白眼狼”。其实,是她的女儿没有金钱的概念,也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

为什么有的孩子是贴心的“小棉袄”,而有的孩子却是不知人间疾苦的“白眼狼”呢?要知道,这种不懂体谅家长的“白眼狼”,大多数恰恰是因为父母在教养的时候忘了告诉他——“父母也很辛苦”。

在对孩子进行财务管理教育时,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他知道父母挣钱的辛苦。只有懂得赚钱的不容易,他才能学会珍惜,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让他知道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

当然,你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营造焦虑感

在让孩子懂得父母“不容易”的时候,千万不要刻意营造焦虑感,不要把父母挣钱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学习是他的第一要务,不要频繁地在他面前营造家庭条件不足、父母谋生艰难的焦虑感,否则很容易给他带来过大压力。

孩子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尤其是他尚未接触社会,父母频繁营造“生活不易”的压迫感,可能会让他对成长和社会生活产生恐惧感。

2. 不要“绑架”孩子

在告诉孩子“你不容易”的时候,切忌说类似这样的话:“为了你,我才在工作上忍气吞声!”“我这也不舍得,那也不舍得,不就是为了养你!”“我拼命挣钱,就是为了给你好这些话早已偏离教育的轨道,更像“以爱为名”的精神绑架,很容易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让他觉得自己更像是你的负担。又或者长期被这样的言论萦绕,他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这些都无助于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我们让孩子知道家长的“不容易”,是为了让他懂得体贴,珍惜父母的付出,正确认知金钱并合理规划财务,并不是为了“绑架”他。

适当让孩子懂得你的不容易,让他知道挣钱难,才能够让他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然后主动学习财务管理,接受财务管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