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在家庭教育中,大多家长很容易将孩子的情绪管理简单归结为如何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却忽略了孩子隐藏在背后的情绪,甚至有些孩子对自己的情绪都未能有清晰的认知。
心理研究显示,年纪尚浅的孩子自我意识相对较弱,他们很容易粗糙地将情绪分为开心和不开心两大类。事实上,人类的情感体验中除了开心与不开心,还有惊喜、震惊、惆怅等。
于是,我们总能看到有些孩子时常出现严重的情绪波动,如上一秒哭、下一秒笑。
这几天,妈妈被5 岁的小雨闹得很是苦恼,因为小雨经常毫无由来地大哭大闹,情绪起伏非常大,但是每次询问他怎么了,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原因。这一度让妈妈误以为小雨存在心理问题,这样一来,心理压力更大了。
一天,小雨姑姑来做客,帮助小雨妈妈破了案。那天晚上,小雨在家里上蹿下跳,怎么都不肯乖乖睡觉,妈妈哄得筋疲力尽都不见效果。过了一会儿,小雨又突然赌气坐到一边,还悄悄抹起眼泪。
姑姑见了,便蹲在小雨身边问:“明天要开运动会了,为什么你现在还不去睡觉呢?”小雨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姑姑继续问:“开心得睡不着吗?”
小雨歪着脑袋想了想,又摇了摇头。姑姑接着又问:“是不开心吗?不喜欢运动会?”小雨皱眉思考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这时,姑姑轻轻拍了拍大腿:“我知道了,你是不是很开心,但又觉得有一点点不开心,感觉很奇怪?”
听到这里,小雨猛地点了点头,终于开口:“我很想让时间过得快点儿,就可以早早参加运动会了。可是我又很怕时间过得太快,还没准备好就要开运动会……我要跟离离赛跑……真是太奇怪了!”
原来问题就出在这里。小雨为即将到来的运动会感到紧张,但是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的情绪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一会儿开心、一会儿不开心。妈妈只顾着哄他,却没能帮小雨解答疑惑,更没办法帮助他缓解情绪,于是就出现了姑姑看到的那一幕:小雨不肯睡觉,妈妈怎么哄也没有用。
其实,小雨妈妈的遭遇,是许多家长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孩子的情绪不稳定,说变就变,爸爸妈妈无计可施,孩子对自己的奇怪表现也感到很疲倦,因为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紧张、兴奋、焦虑等情绪的。既然不知道,自然也无从缓解,于是就会更加不知所措。
小朋友抢夺玩具差点打了起来,就在“电光火石”之际,恰巧被她发现了,并出手拦住这两个争得面红耳赤的小朋友。
作为一名调解员,她简单地了解了孩子之间的事情,对双方都进行了开导。看到调解结果,两人都接受了,可是当她要求两个小朋友握手言和时,两人又都涨红了脸。
其中一个小朋友把头扭开,小声地嘀咕了一句:“虽然我不生气了,但是现在不想跟他说话。”这句话让她很惊喜,因为这正是她引导孩子认识除“生气”以外情绪的好机会。于是,她决定不强求他们马上和好,而是留给他们各自冷静的时间。
冷静过后,她再让他们握手言和,并解释他们为什么不生气了却还不肯与对方说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不可能只有开心与不开心两种。尤其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更加复杂的情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认识情绪非常重要,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1. 帮助孩子将情绪粒度变小,让他认识更多的情感词汇情绪粒度指的是一种分辨和定义情绪的能力。有关情绪的词语有很多,同种情绪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分,如害怕、惊恐、恐慌等。
一个人的情绪粒度越精细,他对情绪的掌控能力就越强。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学习情感词汇,帮助他将情绪粒度变小。
2. 形象化地理解情绪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情绪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往往很难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既然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妨试着让孩子采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对情绪进行描述。
例如,在《头顶上有鹦鹉的女孩》这本书里,作者就很巧妙地将情绪形象化——当孩子感到难过时,她的房间里就会出现很多狼,这里的“狼”就代表了悲伤、难过的情绪。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孩子能轻松认识情绪,情绪表达和整理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管理好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但情绪。
◎ 孩子要有好脾气,但不能没脾气很多家长很容易将儿童情绪管理等同于养一个“没脾气”
的孩子,因为太多人习惯性地曲解“好脾气”的意思,错误地将其与退让、软弱挂钩。一旦出现这样的误解,孩子的情绪管理势必走向失败,因为一个“没脾气”的孩子只会慢慢变成没有底线的“老好人”。
不可否认,拥有一个高情商、好脾气的孩子,是每个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好脾气并不意味着一味克制自己的需求,一味消耗自己为别人好。如果你问:一个孩子完全没有过叛逆期是一件好事吗?我会肯定地回答:不是。
孩子适度懂事是好事,过度懂事就是家长和孩子的悲哀了。
9 岁的比比就是一个很懂事、没脾气的小女孩。她有一个小两岁的妹妹,妹妹经常弄坏她心爱的玩具,但是她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只是一声不吭地把弄坏的玩具收起来,能修的修,妹妹还曾撕坏她的作业本,她同样也没闹脾气,只是安安静静地用胶纸贴好。爸爸妈妈在教育妹妹的同时,也不忘夸赞比比:“比比是个懂事的好姐姐,懂得让着妹妹。”
可是,这样的比比真的能健康成长吗?事实上,并不能!
一次,比比在学校里不小心摔伤了。在老师送她去医院的路上,她噙着眼泪问:“老师,爸爸妈妈会不会嫌我不懂事,不喜欢我了?”老师感到很惊讶,因为在老师的印象中,比比的爸爸妈妈很疼爱她,可为什么比比会这么想呢?
后来,老师才知道,爸爸妈妈虽然疼爱比比,却一直要求她做个“懂事”“好脾气”的孩子。长期压抑自己脾气的比比,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生怕自己会因不懂事和有脾气而被嫌弃。
蔡康永说过:“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同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养成一个毫无脾气的孩子,而在于引导孩子明事理、懂是非,成为更好的人。
在教育孩子上,晓娟一直秉持“养一个有好脾气的孩子”
的理念。
一次,晓娟带着7 岁的果果在小区休闲区练习骑自行车。
本来果果骑得正开心,此时同小区的张奶奶也带着孙子飞飞来了。飞飞看到果果在骑自行车,也闹着想要骑。本着邻里间维持和谐友好关系的想法,晓娟和果果商量了一下,决定让两个果果骑完一圈后,主动把单车停在飞飞面前,可飞飞骑上后却怎么也不肯下来。张奶奶一边乐呵呵地看着,一边跟晓娟解释,孩子没有自行车,就让他多骑几圈,反正果果下次也可以骑。
见飞飞骑了一圈又一圈,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果果瘪着嘴快要哭了,只好向妈妈求助。晓娟对他说:“你想要回单车,自己想办法,妈妈不反对。”
于是,果果拦住飞飞,大声地对他说:“你骑了太多圈,该轮到我了。”飞飞不情不愿地下了车,张奶奶却不乐意了,还怪果果不懂事。果果也不开心,就说飞飞不守信用,以后再也不把单车借给他了。这可把张奶奶气坏了,拉着飞飞就絮絮叨叨地走了。
果果有点儿心虚地看了看妈妈,生怕自己把事情搞砸了。
晓娟却对果果竖起大拇指,这让果果吊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
身为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做一个好脾气的人,却一定不能将孩子养成没脾气的老好人。情绪管理并不是要求孩子完全磨灭脾气,只是要求孩子学会控制脾气、不乱发脾气。
要知道,完全没脾气对于孩子而言绝对是一种伤害,所以教孩子做一个有脾气但脾气好的人吧。
1. 做孩子发脾气的捍卫者
孩子为什么渐渐变得不会发脾气了?如果你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这些孩子曾经也懂得发脾气,只是在他适度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往往跳出来成为那只“拦路虎”。
有些家庭教育的弊病在于,不管青红皂白,先批评自己的孩子。在某些家长看来,这是一种自谦、客套,但其实对孩子来说,当他站出来发脾气捍卫权利时,家长却反过来当众批评他,这无疑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久而久之,他便会不断退让。
所以,如果不希望把孩子变成一个没脾气的老好人,就不要随意批评发脾气的孩子,而是成为他发脾气的捍卫者,让他知道面对底线问题时有权利发脾气。
2. 教孩子“发脾气”
有句话说:“好脾气不等于没脾气,只是不能随便发脾气。”培养一个好脾气的孩子,你需要的是教他怎样“发脾气”。
应该成为他的引导者,告诉他什么情况下可以发脾气,什么情况下不应该发脾气,帮助他建立发脾气的情境意识,引导他学会适度发脾气,而不是无理取闹,更不是大吵大闹。
其实,孩子发脾气的能力是习得性的。只有当家长在他幼年时及时引导,让他懂得什么时候可以发脾气,该如何发脾气,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脾气的人。
在对孩子进行情绪教育时,先问问自己:“养一个没脾气的老好人,真的是你教育孩子的目的吗?”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变得毫无底线、没脾气,就记得提醒自己:好脾气不等于没脾气,懂得适度发脾气不是一件坏事。
◎ 承认孩子也承受着各种压力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背负着各种压力。但是,我们却经常听到某些家长对孩子说:“你一个小孩子哪有什么压力!”就好像压力是成年人专有的情感体验。殊不知,孩子身上也同样背负着这样那样的压力,在家长的忽视和武断下,这些承受压力的孩子始终得不到理解和疏导。
的压力。对于孩子而言,他的压力通常来源于父母,可惜的是,父母并不自知——很多家长不知道他们对孩子过分关注或毫不关心,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有位妈妈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才上小学的大儿子问上幼儿园的弟弟:“你有没有觉得压力很大?”弟弟听得一脸懵懂,他根本不知道哥哥在说什么。于是,大儿子像个小大人一样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的压力太大了!”
这让一旁的妈妈不由得偷笑起来,因为在她看来,孩子那么小能有什么压力呢?既不用承受工作压力,也不用面对每月的支出,只需要一心读好书就可以了。
当大儿子发现妈妈偷笑后很生气,扭头就跑回了房间,还喊着:“妈妈是个坏人。”本来妈妈也没当回事,谁知道在接下来的好几天里,大儿子都闷闷不乐,怎么也不肯搭理她。
孩子的疏远让妈妈很难过,她思来想去,才觉得自己的那抹偷笑可能就“得罪”了孩子。于是,她认真地向大儿子道了歉,表示自己已经认识到小孩子也有很大的压力,请求大儿子的原谅,并推心置腹地跟他聊起来。一聊才知道,大儿子确实存在很多压力,刚上小学的他对陌生环境和新同学有着深深的忧虑。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年纪小,不懂得什么叫压力,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给孩子施压的黑手。事实上,孩子的内心都很背负沉重压力的他就会变得更加脆弱。这也是现在儿童心理问题频发、抑郁倾向显著的原因。
铭铭妈妈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孩子今年才6 岁却整天喊着“没意思”,究竟做什么才有意思呢?而且,孩子并不是随口喊着玩儿,而是频繁地将“没意思”挂在嘴边,上幼儿园没有动力,每天做什么都拖拖拉拉的。
妈妈只好每天督促着铭铭,跟他说要好好上幼儿园,将来好好学习,把同伴甩在身后才能出类拔萃。有时候,电视节目中报道优秀学生的时候,妈妈也会趁机将铭铭拉到电视机前对他进行教育,希望他能在耳濡目染下变得优秀起来。
一次幼儿园举办小竞赛,铭铭前去参赛。可是放学后,妈妈迟迟等不到铭铭出校园。这让妈妈很担心,找了半天才发现铭铭一直待在幼儿园的小操场上,躲着不肯走。妈妈仔细一问才知道,他在竞赛中没取得第一名,怕妈妈失望才不敢回家。
妈妈从来都没想过,才上幼儿园的铭铭竟然压力大到不敢回家的地步,这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为什么明明是期望孩子变好,最终却让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实,孩子有压力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不到家长承认,无法得到很好的疏解。针对这种情况,你可以这样做。
1. 重视孩子的压力
很多时候,家长漠视甚至嘲笑孩子的情绪,导致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并且将内心封闭起来。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要轻视孩子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当他若有若无地表达自己的压力时,不应该一概而论地认为孩子没有压力,更不能嘲笑他的压力。最妥当的做法,是理解孩子的压力,积极与之探讨疏解压力的办法。
2. 通过陪伴减轻孩子的压力
首先,父母要转变观点,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多陪伴孩子,一起面对压力。其次,当孩子面临挫折时,家长不应该以旁观者的态度指责孩子,而应该将目光从结果转向过程,关注孩子是否有所收获,帮助他正确认识失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引导他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得失,实现疏解压力的如果家长过分看重结果,孩子势必也会在家长的影响下备感压力,并因此产生焦虑情绪。由此可见,家长的态度对孩子而言也很重要。
3. 教会孩子释放压力
有压力很正常,重要的是,孩子要懂得释放压力。这也是家庭情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堂课。
我们要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压力来源。例如,当他为某场考试感到很有压力时,是因为家长的期待,还是不自信或者准备不充足?只有了解压力的来源,才能对症下药。此外,如果繁重的学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也可以通过劳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从压力的环境下解脱出来。
疏解压力的方式还有很多,孩子可以多出去运动,也可以唱歌、涂鸦、踢球,甚至可以通过写日记、写信等方式释放压力。
只有家长承认孩子的压力,才能更好地帮助他疏解压力。
家庭应该是孩子的避风港,孩子面临压力时,最期待得到的是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所以,想要让孩子拥有无往而不利的勇气,帮助他学会克服困难,父母就一定要懂得理解、信任、关爱孩子。
◎ 别让孩子憋着“不开心”
生活中总是有着酸甜苦辣,所以才有这样一个词语:人生百味。
如果一个人让你觉得他一直很开心,只能说明他在不断压抑着不开心。家长都希望孩子过得幸福快乐,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强装出来的开心。
孩子会向家长表达自己的不开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会忽略孩子的不开心,甚至不理解孩子的不开心。纵使孩子大哭大闹,家长只会责怪他不懂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开始憋着自己的不开心。
不可否认,一个孩子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不开心,家长会感但当孩子彻底成为一个毫无不开心的人以后,问题就接踵而至了:有的孩子可能一直谨小慎微,说话办事都小心翼翼;有的孩子则与家长越来越疏远,什么事情都不跟家长交流。
朋友秀儿抱怨说,14 岁的女儿跟她一点儿也不亲昵,与其他家庭的母女关系比相去甚远。很多事情,女儿都秉持“随你”的态度,没有特别喜欢的东西,没有非常热衷的爱好,也没有特别讨厌的东西,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儿现在已经越来越让她琢磨不透。
当我问起她们的相处模式时,秀儿的抱怨戛然而止。她这才回忆起来,女儿以前也会跟她抱怨在学校的不开心,也会向她表达自己的不喜欢。当时她觉得人生在世总不能事事遂心,每次都会反过来教育女儿一顿,告诉女儿“忍”字头上一把刀,无论怎么不开心都要忍着,因为只有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才能有大成就。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女儿就变了,不再跟她交流事情,不管她说什么,女儿的态度都很敷衍随意。一开始,她觉得很满意,总算把女儿教导成一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好孩子。可是渐渐地,她发觉自己离孩子的心越来越远。
如果面对家人都需要佩戴假面,憋着自己的“不开心”,那么孩子该有多么悲哀。很多时候,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很容易对自己的不开心感到愧疚,认为自己不应该经常有不开心的情绪。但事实上,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比逃避不开心更重李青的女儿玫玫今年上九年级,在父亲节来临之际,老师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于是,李青收到女儿的一封信,内容大体是这样的:自己升上九年级以后压力很大,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还说,她每天都很不开心,又害怕自己的“糟糕表现”让爸爸妈妈失望,这样的生活真的很累。
看到女儿这样的说法,李青夫妇很惊讶,因为在他们看来,女儿每天简直没心没肺,怎么也不像一个压力很大、长期失眠的孩子。
看完女儿的来信,李青夫妇连忙与孩子进行了一次亲子谈心会。这次会议让玫玫收获颇丰,因为爸爸妈妈告诉她,她的担心和焦虑都是正常的,还教给她很多舒缓情绪的办法。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还告诉她:“不开心时不要憋着,要发泄出来,不能让这种不开心占据自己太多的时间。”
有些孩子不懂得如何解决自己的不开心,所以变得更加不开心和焦虑。尤其年纪尚小的孩子,更容易在处理情绪的时候出现迷茫和误区,这时就需要家长对他进行引导。
1. 让孩子懂得不开心是正常的,不要憋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照顾好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情绪,让他明白所有的负面情避。所以,当有了不开心的体验后,要承认它,但不要让自己沉浸在不开心的体验中太久。
面对孩子的哭闹和不开心时,家长不应该呵斥他,否认他的不开心。只有怀有包容和理解的态度面对孩子的不开心,孩子才能真正地解开心结,善于处理自己的不开心。
2. 寻找合适的发泄渠道
认识不开心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不开心的情绪。孩子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处理,他可能会大吵大闹、摔东西等。这些带有破坏性的行为或许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他缓解不开心,但一旦养成习惯则后患无穷。
所以,当看到孩子产生这种行为的时候,家长应该第一时间制止他,不能纵容。但要记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反对他觉得不开心,而是反对他以破坏性的行为舒缓不开心。同时,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去运动、郊游、玩游戏等,帮助他找到舒缓情绪的方式。
当家长有了不开心的情绪体验时,也要牢记做好榜样,不能憋着,也不要采取破坏性行为来舒缓情绪,避免孩子效仿。
不开心,并不是否认和回避就能打消的。
孩子对情绪的处理能力有限,家长应该对他进行合理引导,让他认识到不开心是正常的,不要让他委曲求全地憋着自己的不开心。
来的。与其如此,倒不如让孩子尽情地发泄自己的不开心。
◎ 说出感受也是一种情绪管理
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很重要,而且这样做并不难。其中,最重要的一门课就是让孩子学会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果一个孩子不会表达感受,那是无法做好情绪管理的,因为他只能把感受放在心里,很难进行转化。
人脑存在意识和潜意识。其中,潜意识指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感受与需求。相较于意识,潜意识虽然更隐蔽,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
因此,当人产生了不良感受时,最好的办法是把感受说出来,避免它化为潜意识让局面变得糟糕。如果能够具体地描述感受的前因后果,就可以遏制不良感受转化为负面情绪。
一次交流中,洋洋妈妈跟我们分享了一件“神奇”的事情。
有一次,她带着8 岁的洋洋去逛超市,洋洋看中一辆玩具车,想买却被她拒绝了。当时洋洋没说什么,只是闷闷不乐地平时看到洋洋哭闹时,妈妈总是及时安慰他,但每次都没有结果,最终她与洋洋爸爸只能以妥协来换取洋洋不哭闹。这一次,她决定跟孩子好好聊聊。她问洋洋:“你哭闹,是因为妈妈没有给你买那辆玩具车吗?”洋洋没有回答,但是从他细微的表情里,妈妈确认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她接着问:“你是因为觉得遗憾、失望,又有点儿生气,所以才哭的,是吗?”洋洋皱起眉头,这时他的哭泣已经渐渐停了下来。因为听了妈妈的话,他开始思考自己到底为什么会哭。
想了一会儿,他已经忘了哭泣,反倒主动跟妈妈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太喜欢那辆车了,可是你不给我买,我很难过。”
得到洋洋的答案,又看到他的情绪已经平息下来,妈妈很满意,开始认真地告诉他为什么不买那辆玩具车。
平静下来的洋洋认真地听着妈妈的理由,而不像平时一样哭起来就不管不顾。
听了洋洋妈妈的分享,几位妈妈纷纷讨论开来,她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孩子能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以后,他的情绪也就得到平复,不再像原来那样哭闹难哄了。
很多时候,孩子哭闹只是为了让自己的需求被家长看到,而家长往往只顾着哄孩子,不深究孩子闹脾气背后更深层次的感受。当孩子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他就知道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被爸爸妈妈“听见”或“看见”了,情绪也就渐渐平复,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求孩子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要求每个家长能够敞开心扉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感受并不是你避而不谈就不存在,很多时候即使你不说出来,孩子也能感觉到你的开心和不开心。这时候,如果你不加以解释,孩子就可能因此而胡思乱想。
妈妈在教育姚遥的时候,总秉持不能生气、不能发火的立场。所以,每次姚遥犯了错,妈妈即使很生气,也会不断压抑自己的脾气,耐着性子跟姚遥沟通。
可是妈妈不说自己生气了,姚遥就不知道吗?并不是,妈妈虽然没有明显地发脾气,但是她周身散发的气息却让姚遥感受到妈妈的不满。可是妈妈越是不说,他就越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高兴,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惹到了妈妈。
于是,他不断自责、胡思乱想,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就变得越来越自卑。后来,有时候妈妈工作不顺心而脸色阴沉的时候,他也会感到很有压力。因为妈妈不说,所以他仍旧不知道妈妈的不高兴并不是因为他,而是因为其他事情。
妈妈不说,姚遥也不说。这对母子中间就像隔着一条深深的沟壑,谁也跨不过去。可这并不是妈妈的本意,她是不希望自己的负面情绪波及孩子。殊不知,孩子还是因为她的不开心而不开心,并因为她的不表达而不敢问。
只有掌握好这门课,家长才能够更好地做好情绪管理,并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1. 当孩子说出感受时别急着否定,而要换位思考如果孩子向你说出他的感受,这代表他对你十分信任。这个时候无论你觉得孩子的感受多么毫无道理,也不应该急着否定。
孩子眼中的世界,跟成年人眼中的世界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些细微的事情在他看来可能比天还大。所以,越是如此,我们就越要换位思考,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他。
过于武断地否定孩子的感受,可能会导致孩子对你的信任崩塌。
2. 聆听和观察,是你发现孩子感受的利器当孩子出现不良感受时,部分家长可能会急躁地要求孩子表达出来,这时就要求家长不再催促孩子,而是通过聆听和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感受。
如果你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感受,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你可以问孩子:“在这件事情上,你是不是觉得不开心?”通过提问,渐渐打开孩子的心房,帮助孩子表达出他的感受。
不要小看感受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内心,发现自己的需求。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好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他的情绪管理已经迈上一个新台阶。相反,如果他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他的情绪管理已经失败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