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2],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3],苒苒物华休[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5],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6]!想佳人、妆楼颙望[7],误几回、天际识归舟[8]。争知我、倚阑干处[9],正恁凝愁[10]。

(据中华书局版《乐章集校注》)

作者档案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柳永早年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作谒宰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俚俗,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乃混迹于市井,出入青楼酒肆,冶游**。乐工等每得新腔,必求柳永填词,其词始行于世。景祐元年(1034)柳永中进士,历任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毕生从事词的创作,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柳永也是对宋词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词人。他的词标志着北宋词发展的一个转折,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创制了以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为特色的长调慢词,为扩大词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内容上,柳词多写都市生活及自己的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艺术上,柳词以铺叙见长,善于用通俗的语言传情状物,风格婉约,在当时流传广泛,连西夏人都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含英咀华

这是柳永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词人倾吐了萍踪漂泊的苦况,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产生的内心苦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

全词以“登高临远”为线索,通篇贯穿一个“望”字。上片以层层铺叙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之景,并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作先总写清秋江天之寂寥,继以霜风、关河、残照和“是处红衰翠减”之景作气氛渲染,终以“江水无语”烘托词人的孤独和伤感。下片写登高临远所生的思归之情。起句“不忍登高临远”与上片首句“对潇潇暮雨”相呼应,承上启下,一连五句直抒乡愁,用正面直陈手法,写出游子思归而不得的愁闷。“想”字领起两句,转换角度,驰骋想象,由己之思彼转写彼之思己,设想出“佳人妆楼颙望”的相思苦况,从侧面突现出游子思乡怀人的心情,比正面陈述更深一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语,从温庭筠《望江南》词化出,但情感更见曲折蕴藉。结尾三句由“佳人颙望”进一步设想,仿佛她近在眼前,故向她诉说欲归不能的“凝愁”。

词的上下片虽有写景、抒情之别,但内容却不可分割。开头一个“对”字总领上片;结尾的“倚阑干”三字,回应全篇,首尾照应,使全词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本词写景,由暮雨而至残照,由江天而至关河,由物候而至长江,处处从大处落笔,于肃杀的秋景中,别显出一种空阔之美。本词抒情,或直写自己的乡思,或设想佳人的盼归,虚实相生,委婉曲折,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旅途漂泊、失意苦闷的心情。全词语言浅显,但并不俚俗,能采撷、融化前人诗句的语言、意境,格调高雅。苏轼说:“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

思考练习

1.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典型意义?

2.分析本词上片寓情于景的特点。

3.试分析“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情感内涵。

4.贯穿本词的线索是什么?

5.阅读温庭筠《望江南》词,并与柳永此词比较,写一篇赏析文。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1] 八声甘州:词牌名,一名《甘州》。本为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2] 潇潇:雨势急骤的样子。

[3]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红,指花。翠,指叶。

[4] 苒苒:义同“荏苒”,形容时光(渐渐)消逝。物华:美好的景物。休:衰残。

[5] 渺邈(miǎo):渺茫遥远。

[6] 淹留:滞留,久留。

[7] 颙(yóng)望:凝望。

[8] “误几回句”:语意出谢朓《至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9] 争:怎。阑干:栏杆。处:这里表示时间。

[10] 恁(rèn):如此。凝愁:凝伫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