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2],金陵王气黯然收[3]。
千寻铁锁沉江底[4],一片降幡出石头[5]。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6]。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7]。
(据中华书局版《刘禹锡集》卷二十四)
作者档案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籍贯洛阳,郡望彭城,故也有人说他为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后官监察御史,为王叔文器重,是“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被召回京,但不久又因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得罪执政,又被贬为播州刺史,不久改贬为连州刺史。此后又历任夔州、和州刺史,历二十余年,直到56岁时才调回长安,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太子宾客等,官终检校礼部尚书。
刘禹锡的诗歌含蓄疏朗,清峻流畅,语言简洁,意象开阔,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国手”,在中唐“韩柳”与“元白”两大诗派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格。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咏史诗和怀古诗,诗风雄浑老成,代表作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他深入民间,学习民歌创作,所作《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等,静谧平和,清新自然,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含英咀华
这是刘禹锡的一首怀古诗。作品描述西晋消灭东吴的历史场景,生动地表达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深刻见识,寄寓天险不足为凭、国家不容分裂的主旨,显示出深沉的忧患意识。作者结合当时形势借古讽今:一是警告藩镇割据势力切勿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一是提醒朝廷应该居安思危,切勿骄奢**侈,重蹈六朝覆亡的故辙。
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大将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锁”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五、六两句从东吴的覆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破灭,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萧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地给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
诗歌前四句描述史实,从西晋、东吴两面着笔,彼此照应,写出了交战双方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败,虚实相间,笔法洗练。“下”、“收”、“沉”、“出”四个动词的运用,使整幅画面显得声势浩**,气象生动。后四句生发议论,对六朝兴废作了高度概括,借古鉴今,告诫人们记取教训,语重心长,言简意赅,包蕴着一种洞明历史的深刻。全诗情景交融,纵横古今,借古喻今,含蓄隽永,情感悲凉,体格高远,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穿透力,不愧为“真才情之最豪者”的传世杰作。据《唐诗纪事》卷三十九记载,当时刘禹锡、元稹、韦楚客同去白居易舍中,共论南朝兴废之事,各赋《金陵怀古》诗。刘禹锡举杯饮酒之间即成此诗。白居易对他说,我等四人一起来抓龙,你先把龙珠获取了,只剩下龙爪留给我们还有何用呢?可见白居易对此诗之激赏。
思考练习
1.这首怀古诗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
2.简析这首诗叙事、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3.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写一篇赏析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山势陡峭,地势险要,三国时为吴国江防要塞。
[2] “王濬”句:据《晋书·王濬传》记载,晋武帝意欲伐吴,遂命益州刺史王濬造船。王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舟楫之盛,自古未有”。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
[3]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当时为吴国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黯淡无光。
[4] “千寻”句:据《王濬传》记载,吴人将铁锁沉江,以拦截王濬战船,王濬乃用火炬、麻油烧熔铁锁。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5] 降幡:降旗。石头:即石头城,楚之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据《晋书·王濬传》记载,王濬军队经过五个多月的鏖战,迫使吴主孙皓在石头城上投降。
[6] 寒流:水流,江水。
[7] 故垒:旧时营垒。萧萧:风声。芦荻(dí):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