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数代皇帝都努力争取中兴,但都无法实现目标,也无法真正削藩。究其原因,不是皇帝不努力,而是数代皇帝都受到宦官之祸或文官集团党争的制约。唐文宗李昂曾经认为,朋党比潘镇割据更难以解决。

唐朝最典型的朋党问题就是牛李之争,而牛李之争加速了唐朝灭亡。

隋唐科举取士后,读书变成一种职业,成为进入官场的最佳途径。经过长时间探索,科举取士分明经科、进士科两科,每科都分配录取的名额。由于传统,世族门阀出身的读书人,在明经科考试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庶族出身以及农民出身的读书人,在进士科考试中占优势。

武则天称帝后,进士科出身的人更受重用,获得晋升和重要职务机会更多。这引起世族门阀出身的读书人对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极度敌视。两种出身的读书人和官员渐渐相互攻讦起来,逐渐形成朋党之争。

随着社会发展,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录取概率和做官机会却越来越少。世族门阀读书人和庶族读书人都认为对方挤占了政治资源。不仅如此,在唐朝科举考试中,主考官对录取与否的权力非常大。考生考前会拜见主考官,考取后称主考官为恩师,各考取者之间也相互称同年。主考官和中举者之间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党争的产生有了土壤。一场科举考试引爆了影响唐朝国运的牛李之争。

唐宪宗李纯时期的一次科举考试,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中抨击朝政,主考官和李纯都认可其文章,但宰相李吉甫认为是在诽谤朝政,就咬定他们与主考官有私人关系,早已经形成利益共同体。科举舞弊是大事。几个主考官被革职查办。牛僧孺、李宗闵也没得到任用。这件事引起朝野哗然,一些进士出身的大臣叫冤,谴责李吉甫妒贤嫉能。为平息此事,李纯免去李吉甫宰相之职,但没想到朝廷中大臣从此分成两派。

公元821年,科举考试又被人告发营私。李吉甫儿子李德裕明确支持揭发实情的前宰相段文昌。复试后,主考官杨汝士被罢官。从此,李德裕和李宗闵分别成立朋党,互相倾轧,打压对方,为自己一方谋利益。

公元823年,牛僧孺当上宰相,牛党得势。李德裕被贬为地方官。公元825年,牛僧孺被贬出京。四年后,李德裕回京任兵部侍郎。裴度推荐他出任宰相,失败。李宗闵却通过宦官协助当上了宰相,将李德裕贬为地方官。公元830年,李宗闵引荐牛僧孺为宰相,将裴度贬为山南节度使。公元833年,李德裕升任宰相,立即将牛党的杨虞卿、张仲方等人贬为地方官。李宗闵也被贬为山南西节度使。第二年,为了排挤李德裕,李训、郑注又一次推荐李宗闵出任宰相。李德裕出任镇海节度使。公元840年,李炎继位,牛党失势,李德裕出任宰相。李党开始独掌朝政。其间,李德裕在讨伐平泽路叛乱、破回鹘、废佛教等方面做了贡献,但依旧排斥牛党。李忱继位,李德裕被撤职。白敏中出任宰相。此时,李宗闵已经病故。公元847年,牛僧孺病故。两年后,李德裕病故。牛李党争才彻底结束。

牛李党争,皇帝成为最大输家,而宦官成为最大赢家。两党在执政时执行的政策,都不是为了解决国家问题,而是为了反对对手,为了扶植党羽,为了打击对手。在朋党之争激烈时刻,宦官走上台前执政,而他们为了党争,竟然对宦官专政持默许态度,甚至听从宦官指挥,讨好宦官。

自古以来,士大夫阶层与宦官是宿敌,唐朝中后期的士大夫讨好宦官,不仅是士人的耻辱,且作为文人集团堕落如此,出现武将专权、藩镇割据,就不难以理解。士大夫阶层无法让天下百姓看到希望,唐朝也迅速日落西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