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性的生理生育周期与情绪变化

(一)月经周期拨动女性情绪变化

心理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女性的情绪会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周期性波动。通常在排卵期前后,女性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有较高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知足感,情绪愉悦,行为主动。而在经前期和月经期则表现出消极的情绪,有烦躁、抑郁、焦虑、易激惹等倾向。月经周期变化带来的情绪变化主要与激素分泌、神经系统和身体代谢的功能障碍以及心理因素的作用有关。

据研究,文化修养也会对女性月经反应产生影响。由于传统习俗的长期影响,使女性认为月经前必然出现焦虑,这是对女性文化压迫的结果,她们在经前期总是期待焦虑、情绪低落的发生。实验研究也提供了类似的证据:告诉预期1周后会来月经的妇女,医生可以用一套新仪器准确测出她们下次行经的日期。受试者分为3组,第一组:告诉她们月经在1~2天后发生;第二组:告诉她们至少在7~10天后才会行经;第三组:什么也不告诉。然后让她们报告自己经前的一系列问题。结果表明第一组经前浮肿、**胀、头痛等症状的发生明显多于第二组。

(二)妊娠、哺乳期易让女性陷入低谷

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是受精卵于子宫内发育成足月胎儿的过程。当女性怀上了宝宝,心理上就会随妊娠的早期、中期、晚期发生变化:妊娠早期,由于内分泌激素变化和早孕反应,女性会较易产生烦躁、抑郁、焦虑、恐怖和疑虑;妊娠中期,女性的情绪会相对稳定;但妊娠晚期,由于对生产的担忧等,有的女性又会陷入消极情绪中。而进入哺乳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巨大变化,以及家庭关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女性更易产生抑郁等情绪体验。产后抑郁症是女性哺乳期容易发生的一种心理病。

(三)绝经期的来临让女性更浮躁

处于绝经期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快速消退,雌激素分泌骤减并日渐枯竭,月经从正常走向紊乱。生理变化导致这一阶段的部分女性易产生悲观、忧郁、烦躁不安、易怒、多疑、敏感等情绪或心理波动,这些情绪状况会给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带来诸多麻烦。

二、产后抑郁症及诊断

(一)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女性生产之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及心理变化所带来的身体、情绪、心理等一系列变化。产后不少女性会出现一段不稳定情绪,如莫名的哭泣或心绪欠佳。少数表现强烈,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0%~15%,当然这个数据因不同研究而不一样。典型的产后抑郁症通常在6周内发病,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

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表现为表情抑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和哭泣。患者常用“郁郁寡欢”“凄凉”“沉闷”“空虚”“孤独”“与他人好像隔了一堵墙”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常因小事大发脾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多数时间情绪是低落的,即使有过几天或1~2周的情绪好转,但很快又陷入抑郁。同时,患者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愉快的事情体验不到愉快,常常自卑、自责、内疚。常感到脑子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遇事老往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自认为前途暗淡,毫无希望,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甚至企图自杀。

(二)产后抑郁症的诊断

产后抑郁症的诊断至今无统一的判断标准,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美国精神病学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1994年)中制定的条件:具备下列症状的5条或5条以上,必须具有1或2条,且持续2周以上,患者自感痛苦或患者的社会功能已经受到严重影响。症状包括以下几方面。

(1)情绪抑郁。

(2)对全部或者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

(3)体重显著下降或者增加。

(4)失眠或者睡眠过度。

(5)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

(6)疲劳或乏力。

(7)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责。

(8)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

(9)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三、女性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除了由于生理周期而导致女性情绪呈现出周期性变化之外,相比男性,女性还具有对消极情绪体验更深、对他人情感体验更敏感、情绪“感染”传播更快、多内藏性情感情绪等特点。

(一)对负性事件和消极情绪具有易感性

由于女性内心敏感,对消极情绪体验更深,极易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而大发脾气。因此,女性容易被男性形容为喜怒无常、小题大做。遇到伤心的事,如亲人去世,女性会表现出更多痛苦。同样是消极情绪,女性更易忧郁、悲观、焦虑等,男性更易不满、愤怒等。

(二)有更强的移情能力

移情是指由于对别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的唤起。移情能力就是设身处地以别人的方式体验其经历的事件和情感(快乐、悲伤)的能力。马丁·L.霍夫曼的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移情。

(三)易受情景的影响

女性敏感性高、不稳定,男性感受性低、稳定。女性在识别表情、身体姿势以及声调等非言语信息上更具优势,再加上其情绪的易感性,不少女性在看电视或电影中的伤心情节,就会控制不住地流泪。女性的情绪易受情景的影响。她们在看到一个特殊的场景、一段感人的句子或是可怜的表情,都可以自动化地识别并且立马感受到悲伤的情绪。

(四)在家庭中更容易为琐事发脾气

有研究发现,女性在与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中比较经常地生气和发怒。如在夫妻关系中,女性常常表现的易怒和有攻击性,因为她们更为看重亲密的家庭关系,表现得对情感需求更强烈。因此,她们经常为小的误解和琐事而生气。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则表现得较为大度和忍让,对妻子的发怒和攻击比较宽容。[12]

(五)情绪宣泄呈现出特殊的代偿性行为表现

女性的情绪与男性相比,情绪宣泄呈现出特殊的代偿性行为表现。如有的女性情绪不好,其情绪行为表现是暴饮暴食,这其实是一种代偿性行为。有的女性情绪不好表现为疯狂购物。女性通过购物过程可以起到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宣泄情绪、获得精神满足的效果。另外,女性寂寞时也会去消费,因此,有人说女性消费的不是金钱,而是寂寞。

四、女性的情感需要

情感需要可以说是女性极重要的心理需要。情感生活的成功与否,有时能够直接左右女性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向。人的情感需要很复杂,不仅指夫妇间的爱情,还包括亲情、友情以及事业上的热情等。这也具体表现在女性对人际关系的需要、亲和的需要比较强烈。可能正是这种对亲密关系的需要,促使她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平均原则处理金钱、财物的分配,而男性更倾向于采取按劳分配。因为“平均”让两个人的关系更亲密,更有互相尊重的感觉。这种需要也促使女性更加注重亲密关系的小圈子。

关于女性在男女情侣关系中的情感需要,约翰·格雷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认为,男女都有六种同等重要的爱情需求,男人基本上需要信任、接受、感激、赞美、肯定和鼓励;女人基本上需要关心、了解、尊重、忠诚、认同和安慰。如果情侣中的男女能够洞悉这类需求,满足其需求,悦纳彼此,则可真正地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第一,女性需要关爱和陪伴。男人对女人的爱,从行动上处处表现出关心与呵护,女人的关爱需求就得到了满足。她感觉到了她是被宠爱的,她在他心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她内心滋生出的爱会更强烈,自我感觉会更加幸福快乐。有时对女人来说来自所爱人的默默陪伴,也会感受到幸福快乐。

第二,女性需要倾听和理解。如果女人在倾诉时,男人能够认真倾听,同时给予理解与支持,女人的这种情感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因此,男人需更耐心倾听,不乱下判断、提建议,能够对女人的心情有深刻体会,那就足够了。

第三,女性需要安慰和慰藉。女人需要心理上的慰藉,如果想要满足女人的这类情感需求,男人就要保证不断地支持和安慰女人。当男人与女人对话中没有爱心,没有安抚时,有的女人就开始吵架。因此,对话与沟通中男人不断地向女人展示关爱、理解和安慰,时刻从言行上表达自己的深情,女人需要安慰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

第四,女性需要重视和尊重。如果男人能保证时时处处以女人为先,把她的愿望、需要、权利放在首位,女人就能够感受到男人的尊重以及自身在男人心目中的价值,这也就满足了女人的这类情感需求。

第五,女性需要忠贞和忠诚。一个对“爱情”忠贞的男人,对女人来说,都是可贵的,值得信赖和托付的。女人希望得到男人的忠诚,如果男人优先满足女人的需求,竭尽全力为女人创造幸福和快乐,这就意味着女人的这类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在爱的营养滋养中,女人会更加容光焕发,会以更多的爱回报她的爱人。

第六,女性需要体贴和欣赏。男人能够充分理解和接受女人的各种想法和情绪,信任和支持女人的真实情感,并时时对女人的穿着打扮表现出欣赏。那么,女人的这类情感需求就满足了。

五、女性在情绪劳动职业领域更显优势

(一)情绪劳动概念的提出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由产品导向的社会进入了服务导向的社会。服务业所贩卖的商品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多的是服务。这样个体的情绪开始与自我分离,被组织或公司当作一种商品加以利用,从而个体开始被异化。组织在努力提高商品本身的质量、价格、外观设计等方面展开竞争以便获得顾客之外,开始认识到在商品销售过程中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是影响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组织开始相信,除了商品本身的因素外,员工的热情、真诚、微笑可以影响到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购买的倾向。员工与顾客接触的本身也被看作一种商品的出售,例如医院的护理工作、一些咨询工作等。

一般来说,劳动分为劳心和劳力两部分。劳力部分可视为“身体劳动”(physical labor),这种劳动需要付出体力与汗水,才能有效完成工作。劳心部分又可以区分成两种:一种是“认知劳动”(cognitive labor),另一种是“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认知劳动需运用个人的心智与信息处理能力,才能达成工作目标,例如:程序设计师。情绪劳动则有赖个人调整自己的内在情绪感受与外在情绪表达,进而影响他人的情绪感受,以利工作目标的达成。以柜台服务人员为例,不论内心实际感受如何,都必须向客户展现笑容,才能博得客户的好感,增加下次光顾的可能性。

情绪劳动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霍奇德(Hochschild)于1983年提出,把情绪劳动定义为“个体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出一种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情绪劳动是为了工资而出售的,因此具有交换价值”。

霍奇德指出,有三个标准可以将不同职业类型划分为高度情绪劳动和低度情绪劳动,这三个标准是:①与公众面对面、声音对声音的接触程度;②员工使他人产生情绪状态的努力程度;③雇主通过训练和监督的方法对员工的情绪劳动进行监控的程度。

(二)女性在情绪劳动职业领域的优势

很多研究证实,女性会比男性展现更强烈的情绪表达,且女性微笑的频率要比男性高。这样女性在做出符合工作情景、工作对象情绪表达方面,要比男性自如得多,做出情绪表达的努力程度比男性低,这样女性在情绪劳动方面消耗的心理能量就低。

另外,由于女性善于通过向人倾诉、购物等方式宣泄要缓解情绪劳动所带来的压抑。因此,女性在情绪劳动职业领域显出自己独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