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形式至上主义理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种理论认为,在美术作品中,明暗、线条、色彩、构图等形式组成的各种关系,能够激起观赏者的审美感情,这些能够打动人的形式很纯粹,是有审美趣味的“有意味的形式”,也是一切美术和视觉艺术的共同特点,不同于生活中一般的形式。艺术形式具有感情性和审美性,与日常生活带有利害关系的情感不同。日常生活的情感与审美情感的目的也是截然不同的,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是具体的问题,人们通过观察、欣赏艺术的形式唤起的则是审美的情感。
这种理论也可以解释一些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和作品。现代主义艺术在总体上说,很注重艺术的内在形式规律,即艺术的自律性。这在后印象主义大师塞尚、立体主义和野兽派的作品中均有体现。为了强调美术自身的形式特色,很多现代主义美术家精心研究,发掘美术艺术元素,如点、线、面、体和材料的独特语言美感,来强调美术自身的形式价值,如热抽象的代表画家康定斯基力图用颜色、线条等形式因素来表现出音乐感;冷抽象的代表人物蒙德里安则是通过点、线、面的规则安排来表现一种数学的理性美。
一、塞尚:《大浴女》与塞尚提出的形式命题: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
1.美术的形式和内容
一直以来,谈论一件美术作品就有形式与内容之分。一般地讲,作品中各种元素之间的组织结构,可以称为形式。而作品的主题、画家要传递的文学性的内容等可以称为内容。
通常的说法是:艺术家要表达的某种意识、观念,决定了作品应采取何种形式,也就是文艺评论家常说的内容决定论。但现代主义艺术家们可能更喜欢谈论形式本身,更喜欢把形式的效果当做美术的内容。
从某种情况上说,形式和内容的划分并无多大意义,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一样。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例如,可以说,某幅画的色彩和笔触正是此画的全部内容,而画中的形象,如一个人的肖像,可以成为表现某种色调的形式(像一张肖像画里某位青春少女脸上充满活力和光泽的桃红色)。我们怎能把两者分开呢?许多艺术家都了解,灵感来临的一瞬间,往往是形式和内容同时出现,两者密不可分,没有先后。
但换一个角度看,当我们想在美术家之间作风格上的比较时,把内容和形式分开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同样画一堆苹果,甲画家和乙画家可能采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由形式的解法,才能准确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对于现代主义的画家们,学会用形式主义的眼光去打量他们是有益的。
2.作者介绍
让我们了解一位伟大的职业画家——法国艺术家保罗·塞尚,看看他是怎样体现自己的专业素养,被誉为“现代美术之父”的。
他曾经有一段规劝年轻人努力实践的忠告:
画家应该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对自然的研究,应该努力画出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画……
文学作品是以抽象概念来表现的。而借素描和色彩的手段组成的绘画,则给画家的情感与观念以具体的形式。我们对自然可以不必太细致、太诚实,也可以不完全顺从;我们多少是自己模特儿的主人,尤其是自己的表现手段的主人。对你眼前的事物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不断地,尽可能符合逻辑地表现你自己的看法。
塞尚在这里说得很清楚,画家的任务就是研究画,同时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他的作品表现出的造型理解力非常深刻,给人感觉很沉静,这种沉静能使艺术家领会自然中更多的内涵。他观察事物非常细致,又不局限于某个局部。在典型的静物作品中,一块一块的笔触像砌墙的砖头似的根据色彩和空间的推移转换着,构成完整的绘画空间。“观察”绝不是普通的“看”,而是通过对模特的分析、综合,寻找内在的结构。即使一个的普通的苹果,塞尚也会盯着它看,充分理解这个苹果的体积、色彩与空间的关系。
塞尚观察之精细、深刻是出了名的。画肖像时,他要求模特儿像苹果似的一动不动,搞得许多人都不敢再给他做模特儿。他画得最多的是水果、静物和风景,这也许是其原因之一。他还有反复修改画面的习惯。修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改错,而是更加趋于完整,更加符合理解的深度。从表面上看,他的画都很粗糙,有的地方还露着画布,似乎没完。实际上,这是因为他关注的东西更多在于另一种完整:理解与观念的完整。在他那双追求真理的眼睛里,看见的不是一个普通的苹果、一张普通的脸,而是与周围存在着的空间紧密联系的一种普遍性的物质结构,即存在物的本质。
塞尚在印象派的基础上,突破了西方传统的绘画观念。不再强调虚拟的三度空间,即那种看起来“像真的似的”效果,更强调绘画自身的平面空间,让绘画像建筑一样“永恒结实起来”。为此他专心研究了透视和平面构图的法则。他的画看上去总是结结实实的,他要用这种结构法则,使印象派过分注重感官偶然效果的画,变得像古代大师的作品一样永恒。
这是一种对古典的向往,却通过非古典的手段实现。因为“绘画不是追随自然,而是和自然平行地工作着”。
塞尚虽然严格按照写生的方法,使其作品与“被画的对象”联系在一起。但他只是将模特儿作为一种色彩印象,更重要的程序在于将这些印象按照纯美术的“逻辑”重新组织起来,从而得到一个与自然平行的真实结构,这就是绘画的自我显现。
以上对塞尚艺术的介绍试图说明现代主义美术最基本的逻辑,即一切艺术的形式和形态根源于艺术自身的语言特征。在此基础上,艺术家以创新为目标,发掘艺术语言、个人观念和个性显现的一切可能性。
人们对塞尚的艺术可能会有这样的评价:画中的物体变形了,和古典绘画的透视效果刚好拧过来(比如一个圆盘子成了扁的),空间也显得矛盾,形象丑,线条生硬。以他晚年集大成的《大浴女》(图15-1)来说,很多人都觉得很难进行“审美”。可这组绘画却是现代美术运动之后的大师们普遍喜爱甚至崇敬的作品。的确,塞尚是一个难题,也许还未到普通欣赏者能真正接受他的时候。但也不要紧,多多接触美术作品,尽量摒弃自己脑中的艺术偏见,如果可能的话,拿起画笔临摹一张试试,也许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已经理解了这些看似笨拙实则奇巧的作品。
图15-1 塞尚《大浴女》
3.作品分析
画面的构图就像一个舞台,由大大小小多个金字塔形的形象组合构成。赭石、土红、橙黄形成的暖色与蓝色调形成冷暖碰撞,使画面越发稳固。略显呆板的人物形象与天空、树木构成坚实的整体,为了画面的稳定协调,画家有意改变了事物原本的面貌。
二、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
1.立体主义运动
受塞尚影响的画家、画派很多,立体主义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也最具影响力的画派。立体主义绘画是20世纪现代绘画运动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和布拉克。在1908年的一次画展上,布拉克的作品被杂志批评为“布拉克将每一件事物都还原……成为立方体”,这种绘画风格因此得名为“立体主义”。立体派绘画很讲究观念的重要性。其观念源于“现代美术之父”——塞尚的创作探索。塞尚在作品里探索自然的结构特质,用几何体的结构来表达主观对自然的感受。从这些关系中所产生的统一,不是物理性质的,而是精神性质的。塞尚的方式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把不同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诉诸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1907年,毕加索参观了塞尚的回顾展,深受启发。此外,非洲黑人雕刻也直接影响了立体主义手法。毕加索创作的重要作品《亚威农的少女》被誉为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之作。它从形式上、绘画语言上和艺术观念上为立体主义风格打下了基础,成为用绘画理解和表现空间的一种崭新方式。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变动带给人们对世界的新感受,空间、时间的感觉都有很大变化。画家们用画笔和直觉表达出了现代社会对时空与事物的新经验,这些新经验是非理性、零散、变化不定的,时间、空间、动作、光线充满了画布。世界也已经充斥着复杂的机器和单调重复的工业产品,一件东西可以由破碎的零件组成,这种由局部拼接成整体的感觉与立体派绘画带给人的直接印象不谋而合。
2.作者介绍
毕加索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他才华横溢,怪异灵动,风格复杂多变;他的艺术生命漫长,高寿而多产;他亲身参与并引导了开创性的立体主义运动;他的身上具有20世纪现代艺术家特有的典型性人格——一种正视自我、尊重自我个性、不重复历史的创造性人格。靠着这种人格,毕加索摧毁了旧的造型体系,带给世人瞠目结舌的画面。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少年时代就已经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到了青年时代,他一心向往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巴黎,并最终在那里留了下来,租住在一幢名叫“洗涤船”的廉价公寓房内。这是一段贫穷艰苦的时光,在最窘迫的时候,他曾经烧自己的画来御寒。这时期的作品普遍带有极冷的蓝青色调,一般称之为画家的“蓝色时期”。其肖像主题多与下层贫苦阶级有关,画面意境悲怆清冷。后来,巴黎的画商开始注意这个不太寻常的西班牙青年。毕加索渐渐走运起来,随后的画面风格也转向温暖的“玫瑰色时期”,还有复古的“黑人时期”和“古典时期”等。让毕加索声名大噪的是他与布拉克一起创建的立体主义。毕加索一直保持着个人风格的不断转变和创新,直至生命的终结。
立体主义的另一位创始人布拉克比毕加索更为执著,他一直在立体派的道路上奔走,为该派的成熟与发展建功立业。这两位画家把许多有才华的画家吸引到立体主义运动中来,其中有影响的有德劳内和莱热。
3.作品赏析
毕加索和布拉克刚开创立体派时,是没有什么理论先导的,他们凭直觉找到了艺术发展的某个方向。由于和写实绘画拉开的距离比较大,人们有所怀疑是可以理解的。欣赏这样的绘画,首先是要多看,看多了,习惯了,就会领悟其中的形式美感了。这时就会感到,画家主观构成的画面也很有视觉的趣味。更进一步,还会觉得,没有了具体的形象,对欣赏者而言也不错,这样正好可让人们发挥想象力,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绘画意味”和非常强烈的艺术整体感。此时再仔细观察作品,就能在看似简单、重复的绘画效果里,发现很多微妙的变化。
毕加索真正成为美术时尚最具影响力的画家,还是始于他亲手开创的立体主义绘画。一般公认的立体主义的第一张经典作品,就是他创作于1907年的油画《亚威农的少女》(图15-2)。
图15-2 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
亚威农是巴塞罗那一处红灯区的地名,画中几个姑娘的原型其实是亚威农区的妓女。画中的5位少女或坐或站,造型融合了不同的体系和传统,如右上角那位长相颇似雕刻出来的女子就是借鉴了非洲黑人木雕的造型,而画中右下角那个肢体错裂、奇形怪状的人像就是立体主义的第一个维纳斯。画面前方下部有一只方凳,上面摆放着水果、容器。
立体主义的造型法则在画中人物的脸上已经显现得非常清楚。侧面的鼻子和正面的眼睛错落放置,人物扭曲、变形,线条率直、粗硬,色彩多为平涂,没有传统绘画的体积和质感,昭示着一个与古典绘画分裂的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