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专家学者创作(1/3)
●1953年12月初,刘开渠率领负责纪念碑雕塑的9位雕塑家,开始了全国性的旅行,目的是参观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著名雕塑艺术。
●林徽因承担设计的纪念碑花纹,是牡丹、荷花、**、百合花组成的8个大花圈,象征着人民英雄高贵、纯洁、坚韧的品质。
●在纪念碑的一面,是毛泽东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刻碑文的一面,彭真说周恩来写得一手极好的颜字,建议请周恩来手书碑文。
● 专家学者创作
陈志敬镌刻奠基石碑碑文
在北京天安门前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全体代表,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经过认真商讨后作出的决议。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次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仪式上,有一个特殊的人也在场,他的名字叫陈志敬,他就是奠基石碑碑文的镌刻者。
1949年9月23日,也就是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的第3天晚上,有几位政协的同志找到北京唯一一家用传统工艺镌碑的店铺,即琉璃厂261号镌碑处。
他们敬请店铺的主人陈志敬刻一座碑,碑文由毛泽东起草,名士叶恭绰书写,并且说一定要在9月30日前把碑文刻好。
接到任务后,陈志敬开始着手准备。但是时间紧,按照常规的做法,来不及找到石料。所以陈志敬决定在家里的旧碑中找一块合适的碑。
碑是找到了,但这个旧碑上还有碑文。陈志敬就带领妻子和两个小儿子,先用粗砂石把旧碑上的碑文磨平,再用细水砂石把石碑磨光,擦干净碑的表面。最后给碑上墨、上蜡,此时已快到24时了。
9月24日,政协委员的同志把碑文送到陈志敬家,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陈志敬终于按时完成了碑文镌刻任务。
9月30日上午,陈志敬雇了一辆人力车,把石碑送到天安门广场,因为担心车来回颠簸会把石碑弄坏,所以特地拿一床被子垫着。
就这样,赶制的奠基石碑在奠基仪式举行时派上用场。
讨论确定纪念碑浮雕主题
1952年2月,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兼杭州市副市长的刘开渠一行来到北京。
当时的北京市市长、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任委员彭真在介绍刘开渠时,风趣他说:“我们请来了一位副市长。”
刘开渠担任了纪念碑的全部美术工作。
6月,美工组于拟定了十分明确的工作报告和计划,共分为3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
根据10块浮雕题材学习文件和近代史;
各小组根据题材内容需要访问收集素材;
勾出绘画初稿送上级和美术界征求意见;
讨论碑形和浮雕内容;
根据雕刻需要进行基本练习;
依照新碑形进行浮雕起稿;
分组考察体验生活,到各地研究古代雕刻;
整理修改浮雕稿送上级审查。
根据美工组的工作计划,首先在中央美院举行了几次大的讲座,由范文澜、郑振铎、许德珩主讲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由军委总政治部派出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4位干部讲井冈山、平型关、渡江战役等。
进入画稿构图阶段,所需要的题材史料及图片,由谢家声、沈海驹负责,与军委政治部、中央办公厅、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联系办理。
纪念碑办事处还向上海、广州等地去函,要求复制“五卅运动”和黄花岗起义等革命历史的照片。美工组还组织雕塑家观看了《翠岗红旗》、《钢铁战士》、《南征北战》、《赵一曼》、《新儿女英雄传》、《解放了的中国》、《大西南凯歌》、《红旗漫卷西风》、《百万雄师下江南》等革命电影。
据李祯祥回忆,分小组收集资料,访问老同志的工作由画家、雕塑家共同进行,他和艾中信跑到海军去,为“甲
纯、雄健的表现方法,为古典雕塑创立了最好的现实主义基础。
对于太原晋祠的44尊宋塑女像和长清灵严寺的罗汉,刘开渠认为:
就情感丰富、性格真实而言,完全可以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唐那太罗相媲美。
刘开渠认真地研究这些杰出的作品,学习古代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创作方法,必然会加强和提高美术创作的力量。
在刘开渠的带领下,雕塑家们在国内各大石窟参观考察,拍摄了许多照片资料,翻制了大量实物。
他们以这些珍贵的古代雕塑照片为基础,对中国古代雕塑的考察研究拓展了这些长期在法国写实雕塑传统中浸润的雕塑家,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河南巩县石窟寺著名的北魏浮雕《帝后礼佛图》,是杰出的古代石刻浮雕作品,雕法精致、形象生动,行进中的人物俯仰向背,姿态表情各不相同,流畅而统一,既富于装饰性,又简洁概括。
这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一个平面上完美的组合,无疑在构图方式和形象刻画方面,给了雕塑家们以很大的启发。
据李侦祥回忆:
经过对古今中外许多浮雕进行的分析研究,确定了现今作品的风格,即浮雕人物比例适当,场面宏伟、生动活泼,表现的内容深刻,与广场其他建筑不仅在色彩上,而且在比例上、体量上均比较协调,成为歌颂英雄、教育人民的很好的形象教材。
在当时的创作过程中,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几个需要统一的问题,即关于画面是否出现具体人物形象问题,是否出现反面人物问题,是否通过暴露敌人的残酷来歌颂英雄的问题,等等。
经过上上下下交换意见,最后确立了不出现具体英雄人物,在有限的画面更多的概括表现人民英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为主题的形象,不去过多地暴露敌人残酷的一面。至于构图,经过研究讨论,确定不拘泥于平行构图,每幅构图从内容出发,尽量使其表现充分,注意互相呼应,保持了与建筑的和谐。
此行参观我国浮雕群,对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林徽因为纪念碑设计纹饰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花纹图案一直十分重要,不仅是纪念碑的建筑装饰组成,也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英雄的崇高敬意,浮雕花圈则表示着对英雄的永久纪念。
在设计浮雕花纹的过程中,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重要参予者。后来,由于梁思成工作十分繁忙,而且经常赴苏联访问,因此,林徽因独自承担了纪念碑花纹设计小组的组织工作,并为全套饰纹构思,特别是亲自设计了纪念碑小须弥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环浮雕。
从总平面规划到装饰图案纹样,都溶铸着林徽因的心血与汗水,每一张图纸,每一个细节的改动,她都一张一张认真推敲,反复研究。
在设计过程中,林徽因采用百花和卷草作为碑座装饰纹样的主题,而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方式以求变化,以取得建筑物本身各部分所要求的装饰效果。
据纪念碑的设计资料所载:“百草花纹是我国历代人民所熟悉而喜爱的题材,有悠久的优良传统……而在细节各部如花朵、花梗、卷叶、丝带等,包含着崭新丰富的内容和现实的形象,能活泼地表现出我们自己这时代的精神。”
在选用装饰花环的花卉品种上,林徽因最初选用的是木棉花,通过对花卉专家咨询后得知木棉并非中国原产,因此便放弃了这一构想。
经过仔细研究和筛选,最后选定了牡丹、荷花和**3种花作为高贵、纯洁和坚韧的象征。
为了更好地完成设计,做出最完美的图案,林徽因画了数百张不同风格的草图;对笔下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描画过几十次、上百次,力求形象逼真,达到最佳效果。
建成后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小须弥碑座采用
的荣誉。
彦涵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无论怎样,都没有让他放弃艺术追求。“被苦难打倒的人会诅咒苦难,没有被苦难打倒的人,却会在另一种意义上感谢苦难。”这种信念贯穿在彦涵一生的创作中,其作品既有深邃的思想和尖锐的力度,也有浪漫的情怀和饱满的**。
陕西国画院副院长罗宁说:“深厚的艺术功底,扎实的生活体验,两者融合,成就了这位老艺术家的创作,最让人感慨的是,其作品的风格总是在变化中,80多岁时创作的抽象水墨依旧精彩,90岁高龄还在画油画,真是很难得啊。”
毛泽东题字周恩来手书碑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周恩来手书的,题字则是毛泽东的手书。
据梁思成晚年的回忆,当初的碑文书写情况是这样的:
考虑到碑文只刻在碑的一面,其另一面拟请主席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后来,彭真又说周恩来写得一手极好的颜字,建议碑文请周恩来手书。
在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时,毛泽东共写了3幅,并给工作人员带来口信说,要多请专家们提意见,问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从这3幅字中选一些可取的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还可重写。
市政府领导将毛泽东手书真迹,交兴建委员会并转交给设计组时,大家欣喜万分,争先恐后一睹领袖真迹。大家都被流畅的书法艺术所折服。
周恩来为了写好碑文,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他前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有一天,他来到工地,拿出他写的碑文征求刘开渠的意见。
周恩来诚恳地询问:“怎么样,行不行?”
周恩来在1917年东渡日本前夕,为同学郭思宁题写了“愿相会与中华腾飞世界时”,落款为:“弟翔宇临别预言”。从这题词中可以看,整幅字的章法前疏后密、错落有致。尤其是启首的“愿”字,比其余的字大一倍以上,这是独具匠心的。此愿既是周恩来的心愿,也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这幅字用笔娴熟,点画挺拔劲健,结构章法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容针”,其形俊秀飘逸。看来,此时周恩来的书法受“二王”、“颜柳”书法的影响颇深。
周恩来的书法从学子书法探索时期、中年的书风形成时期,到晚年的书法造极,此时已是敛放自如、雄俊伟茂,神完气足,可谓浑厚、凝重、严谨、大方而又富于变化。
刘开渠感叹地说:“从前只看过您的题字,还没有看到您写这么多、这么工整的书法作品。”
将碑题和碑文放大成实样
碑文方案确定后,如何按照碑身尺寸放大成实样就被提上了日程。毛泽东的题字原写在信笺上,每个字只有两寸左右,现在要放大到石碑上,以“永”字为例,碑身上是2.2米高,原作为9.5厘米,即需放大23倍才能符合设计要求。
为此,解长贺他们到幻灯社,又到当时北京摄影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北照相馆,与技师共同探讨碑文的放大问题。经研究决定,先用幻灯机投影放大,然后按照光影把字描下来。
为了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放大在纪念碑的碑心石上,使之坚固耐久,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经过论证,从贴金、镀金、喷镀、开金等几种金加工工艺中,最终选定使用镏金工艺。
碑文实样解决后,以何种笔法镌刻的问题又摆到了工作者面前。
按照中国传统,有阳文、阴文和其他多种形式。解长贺他们查阅了多种文史资料,并到北海、颐和园等地做了实地考察,最后总结出还是用阴文为佳。
阴文的优点是:容易雕刻,阴文阴影自然形成立体感,同时金字也便于安装。经领导同意,决定采取阴文,并决定笔道呈“V”型。8个大字都做了足尺模型,为施工创造了有利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