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王wánɡ建jiàn

中zhōnɡ庭tínɡ地dì白bái树shù栖qī鸦yā,

冷lěnɡ露lù无wú声shēnɡ湿shī桂ɡuì花huā。

今jīn夜yè月yuè明mínɡ人rén尽jìn望wànɡ,

不bù知zhī秋qiū思sī落luò谁shuí家jiā。

诗文大意

月色洒满庭院树上栖息着乌鸦,

秋夜里寒露无声地润湿了桂花。

世人都抬头仰望着今夜的明月,

却不知这秋日情思落到了谁家。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与朋友相聚赏月。银白色的月光洒满庭院,有“疑是地上霜”之感,鸦鹊栖巢、桂花飘香、琴音凄切,虽然诗人不是孤单一人,但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候,诗人心中仍涌起对家人的思念。

他又想起一位不在身边的好友,便把此时的所见所思写在诗中,寄给那位友人。

细品词句

这首诗在《全唐诗》中的题目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这首诗是寄给友人的。根据学者的研究,这位“杜郎中”名叫杜元颖,后来曾做过唐朝的宰相。另外,还有古诗集中记录这首诗有“时会琴客”的标注,意思是诗人在作诗时,正和弹琴之士相聚。

前两句写夜晚庭院的景色。

首句中,“地白”二字简洁地勾勒出皎洁月光洒落庭院的景象,地上一片银白,如霜似雪。接下来“树栖鸦”,在古诗中,鸦鹊常用来衬托相思、哀怨或寂静的情绪。

第二句紧接首句。秋凉之夜,寒露悄无声息地降临,不知不觉中,浸湿了庭中的桂花。中秋是“桂子飘香”的时节,桂花和中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月亮还有“吴刚伐桂”的传说,桂花本是芬芳沁人、令人陶醉的,被寒露浸湿的桂花却呈现出一种凄冷的美,那花香似乎也是湿冷的。

冷白的月色、归巢的鸦鹊、寒冷的秋露、浸湿的桂花,这些意象一起勾勒出澄静、幽冷、凄清的环境,为后两句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后两句虽然是抒发秋思之情,却并不凄婉狭隘,思绪随着诗人的视线和联想大开大合,有放眼四海、 “天涯共此时”的大格局。

“今夜月明人尽望”,诗人的眼光从庭院转向空中的明月,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在今夜仰望明月——这是中秋之月、团圆之月,同在望月的天下人,各自怀着怎样的心绪呢?

紧接着,诗人的思绪就随着普照天下的月光洒向了人间,“不知秋思落谁家”。“落”字用得出神入化,人们都在抬头望月,把各自的思绪投向明月,而这思绪又随着明月的清辉洒落,不知洒向谁家。对于诗人来说,他的“秋思”自然是落向家乡、亲友,但他不仅要抒发个人的情绪,还要和天下所有离人“共情”,这是广阔的视野、广博的胸怀、广泛的关怀。至于这“秋思”到底都是怎样的情思,诗人却不点破,几家欢乐几家愁,就让每个望月之人、吟诗之人去体味自己的“秋思”吧。

讲个故事

月亮与桂花树

月亮和桂花树似乎有不解之缘,传说月亮中有棵巨大的桂花树,人们把月宫称为“桂宫”,用“桂魄”比喻月亮。人们把科举高中头名称作“蟾宫折桂”——就像到月宫去折下桂枝一样了不起。

中秋节这个“月亮节”也有许多和桂花有关的习俗,为什么月亮和桂花会有这样的不解之缘呢?俗话说“八月桂花香”,中秋时节正是桂花开得最好的季节,因此农历八月,古称“桂月”。在阖家团聚的中秋之夜,身边弥漫着桂花的芳香,品尝着甜美的桂花酒,再吃上一块桂花糕,全家人一起月下赏桂……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景。人们实在爱桂花,就把它和月亮关联到了一起。西汉的《淮南子》中就有“月中有桂树”的说法。

说起月亮和桂花树,就不得不提“吴刚伐桂”的故事,这个故事版本不太统一,结果却都差不多。

普通版本是:吴刚想要修仙,但是在修仙过程中又偷懒犯了错,天帝很生气,令他在月宫伐一棵五百丈高的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以离开月宫,还能学会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子刚抬起,树的创伤就马上愈合了。吴刚只好一直砍啊砍……

凄惨版本是:吴刚出门去修道,他的妻子却和炎帝的孙子伯陵好上了,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知道以后勃然大怒,就杀了伯陵,炎帝就罚吴刚到月亮上去砍一棵高达五百丈的桂树,吴刚砍一斧子,树立刻又长好,这样吴刚就只好一直砍啊砍……吴刚的妻子非常愧疚,便叫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他们分别变成了蟾蜍、兔和蛇陪伴吴刚。

最浪漫的版本是:吴刚本来就是天上的神仙,他和嫦娥相恋(这个故事里没有后羿),经常为了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了,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上去砍桂树,如果吴刚不砍倒这棵桂树,便不能与嫦娥相会,两个人“脉脉不得语”,这里仍有那棵无限次自我修复的桂树,吴刚只好一直砍啊砍……

学个成语

桂子飘香(guì zǐ piāo xiāng)

桂花散发出浓浓的芬芳,常用来形容中秋前后的美好时节。

出自唐代宋之问的《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说段历史

古人秋天拜月忙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秋月圆,象征阖家团圆,古代的中国人会在中秋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拜祭祖先;身在他乡的游子,往往在这天特别地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中秋节源自远古时期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历史记载,先秦时期人们就有在秋分时节拜月祭祖的活动;到了汉代,拜月在南方已经比较普及;到了唐朝,中秋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因此许多唐代诗人都有吟咏中秋的诗篇;到了宋朝以后,中秋发展为非常重要的节日,延续至今。

其实,早先人们曾认为秋分那一天是“中秋”,会选择在秋分那一天举行祭拜活动,这是因为从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来看,秋分在秋天的正中,那一天日夜等长。但是秋分那天的月相可就不好说了,常常没有月亮可以祭拜。有了夏历(也就是后来的农历)之后,人们把农历七、八、九三个月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八月是仲秋,八月十五又在八月正中,从此就以这个深秋月圆之夜作为“中秋节”了。秋高气爽,多数情况下这个日子天气晴好,再加上庄稼丰收、桂子飘香,正是花好月圆、阖家团聚的良宵。

因为有这些含义,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月亮节、祭月节、拜月节等。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起:七月初七的“七夕”之夜,不也有“拜月乞巧”的习俗吗?确实如此,而且很多地方还保留了秋分拜月的习俗,在这短短两个月内,七夕、秋分、中秋都拜月,古人和月亮,在秋天可真够忙的啊!

不过,这三天拜月各有不同的主题:七夕是祈祷女孩儿心灵手巧、爱情美满;中秋是祈祷阖家团圆、幸福安康;而秋分是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无论是哪个主题,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