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ɡ·范fàn仲zhònɡ淹yān
江jiānɡ上shànɡ往wǎnɡ来lái人rén,
但dàn爱ài鲈lú鱼yú美měi。
君jūn看kàn一yí叶yè舟zhōu,
出chū没mò风fēnɡ波bō里lǐ。
诗文大意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人们,
只知道喜爱鲈鱼的美味。
请看渔夫驾着一叶小舟,
出没在狂风与波涛之中。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此时太湖水患严重,太湖水经由松江入海,但松江下游被海沙淤塞,造成湖水泛滥,淹没苏州良田。诗人就任苏州知州后,力主兴修水利,疏通松江,彻底解决水患,因而他常到松江岸边考察水情。
松江鲈鱼味道鲜美,富贵人家趋之若鹜。这天诗人在江畔看到买鱼之人络绎不绝,而江中渔夫驾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忽隐忽现,令人胆战心惊,感慨之下写了这首诗。
细品词句
前两句写江岸之上的买鱼人。
首句“往来人”言简意赅,轻松道出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样子,引出第二句:原来这些人都是因为喜爱鲈鱼的鲜美而来,“但爱”就是“只喜爱”,不仅说明人们对鲈鱼情有独钟,也点出买鱼人把注意力都关注在美味上,却无暇关注捕鱼人的处境。
后两句写风浪之中的捕鱼人。
“君看”就是“请君来看”,有倡议、呼吁的意思,“一叶舟”描写小舟的单薄,这样的小舟时隐时现在风浪之中。言语简短但画面感很强,我们眼前似乎可以看到一条单薄的小船,在狂风怒浪之中载沉载浮,渔夫艰难地划着船,冒着随时倾覆的危险在波涛中捕鱼。
这首诗用最简洁的语言描写了江岸、江中的两幅画面,到此戛然而止,让读者去体会余韵与内涵。
范仲淹终身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人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俭克己,关注民生。这首小诗正体现了他的精神境界,其重点是:在同一个地方,有人会关注江景,有人会关注鲈鱼,而他关注的则是艰辛劳作、很可能发生危险的渔夫,对他们抱以关切和同情。
江上“往来”的人与江中“出没”的人有着鲜明的对比,有人说诗中有对社会不公的揭露,有对“买鱼人”的讥讽,这样过度的解读其实也没有必要,毕竟有人买鱼渔夫才能谋生。但诗人希望人们买鱼、吃鱼、享受鱼之鲜美时,不要忘记捕鱼者的不易,这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共通的情怀。
讲个故事
划粥断齑
被朱熹评价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幼年时却非常不幸。范仲淹本也生在官宦人家,但是他刚刚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贫苦无依,只好带着他改嫁给淄州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了姓,取名朱说。
范仲淹幼年并不知情,直到二十二岁时,有一次,他劝朱家兄弟不要挥霍浪费,结果对方却说:“我自用我们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去找母亲询问,这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古人对血脉、宗族无比看重,范仲淹知情后万分感慨,伤心不已。他决定离家求学,实现自己致君尧舜、兼济天下的抱负,也为范氏重振家业,为母亲赢得尊严。
范仲淹来到南都应天府的书院读书,他异常刻苦,但生活贫苦。他为了节省开支、节省时间,就想了这么个办法:每天煮一锅粥,经过一晚上,粥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食用;他又采摘一点野菜,做成腌菜,每顿饭切上一点。这被后人称作“划粥断齑”,齑,就是指他吃的腌菜。
范仲淹苦学三年,几乎日日如此。有位同窗叫王文,是南都留守之子。他偶然见到范仲淹如此清贫节俭,感到敬佩又同情,就从家里拿来美味佳肴给范仲淹享用。范仲淹再三推辞不受,王文硬是把菜留下了。几天后,王文又给范仲淹送食物,却发现上次送来的菜范仲淹竟然一口没吃。他有些生气,不禁责问道:“我见你过得太清苦,给你送些菜来,你为什么一口不吃?是不拿我当朋友吗?”范仲淹解释道:“对你的深情厚谊,我感激之至,只是我一向吃惯了咸菜稀粥,如果食用了这美味佳肴,我担心以后再也咽不下咸菜稀粥了。”
就这样,在艰苦条件下苦读数年之后,范仲淹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这时用的还是“朱说”这个名字。得到官职后,他终于能将母亲接来孝敬,为了不让母亲难堪,直到母亲去世,他才改回自己的名字——范仲淹。
学个成语
朝不保夕(zhāo bù bǎo xī)
早晨难保晚上能够平安无事,形容处境困难、危急。
出自《南齐书·萧昭胄传》:“建武以来,高、武王侯居常震怖,朝不保夕,至是尤甚。”
说段历史
古代儒生的至高荣誉——从祀孔庙
范仲淹高风亮节,堪称古代士人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成就姑且不说,只说为官方面,泰州修堤、苏州治水、邓州办学、江淮赈灾……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每件事都能做好。在朝堂上,范仲淹面对权相丝毫不惧、分庭抗礼;对皇帝失当之处也敢当面质问,直指其错。边境需要时,他领兵抗敌戍边西北,威震四方,还培养出狄青等将才。身居高位后,他推行新政,不惧毁谤;新政失败后,他毫不眷恋名利官位。
他不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且终身践行。天下本多忧患,在他一生中“进亦忧,退亦忧”,何曾有过安乐的时候呢?这正是古代儒家所追求的“君子”“圣人”之道。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给予范仲淹“从祀孔庙”的荣誉。从祀孔庙,也称配享孔庙,可以说是古代儒家士子的梦想。孔庙,又称作文庙、夫子庙,就是纪念孔子的祠庙,古代各个城市都建有孔庙。如今,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孔庙中奉祀的核心人物当然是孔子,但不是只有孔子一人,和孔子一起在孔庙中接受后人祭祀的,就称为“从祀”。一开始是以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从祀,唐太宗李世民把左丘明、公羊高等二十多位先贤加入从祀人物之中,在这以后,历朝历代皇帝对从祀的人物都有添加或位次修改。到清朝末年,孔庙从祀的人物已经达到一百七十二人。
其中和孔子一起在正中“大成殿”的有“四配”和“十二哲”。“四配”有孔子弟子颜回、曾参,还有“亚圣”孟子、“述圣”孔伋(孔子之孙)。“十二哲”中有十一位是孔子弟子,还有一位就是朱熹,他是儒学“集大成者”,从元代开始,朱熹的理学成为儒学正宗,因此他获得了非常高的地位。
其他从祀的人物在两旁的“东西庑”,其中有排名更高的“先贤”和稍靠后的“先儒”,除了孔子的其他弟子,就是历代儒学大家或毕生践行儒学宗旨的人物。我们知道的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文天祥等人,都在这个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