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做大义灭亲!这可是平常人十分难做到的事情,说的是自己的亲属犯了罪,为了正义,自己揭发自己的亲属犯罪的行为。
这一节的古案今说,就来说说大义灭亲的故事。
这个大义灭亲这个成语最早来自什么典故呢?
它最早是记载在《左传》上的,故事叫石碏(que,四声)大义灭亲。
石碏,春秋时卫国大夫。卫庄公有三个子,大儿子叫姬完、第二个儿子交姬晋、小儿子州吁。州吁最受庄公宠爱,老儿子,大孙子,最受疼爱了,这个人之常情。
州吁就在这种极度的宠爱之中,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无恶不作,成为卫国的大害。
当时,老臣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他几次劝庄公管教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州吁作恶日甚,且越发变本加厉,而且他的身边还有个狼狈为奸的帮手。
这一个人就够呛了,还是两个人。这个人还不是别人,正是石碏的儿子石厚,石厚常与州吁并车出猎,为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锁入房内。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内。不回家,仍天天跟着州吁胡作非为,祸害百姓。
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告老还乡,不参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州吁、石厚为制服国人,立威邻国,就大征青壮年去打郑国,弄得劳民伤财。当时,朝歌有民谣云:“一雄毙,一雄尖,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州吁这么胡搞乱搞的,见百姓不拥戴自己,就特别郁闷。
这时他的好哥们石厚就出来出主意了。石厚说了,你没有威望,我也没有威望,但是我老爹有啊!干嘛不请他出山呢?这州吁一拍石厚的肩膀,要不说哥们呢,关键时刻还是给看哥们。
州吁就派人请石碏出来共掌国政。州吁派大臣带白壁一双、白粟五百钟去请。没想到石碏拒收礼品,推说病重回绝。
石碏够不给面子的。可是州吁不死心,石厚一拍胸脯,我亲自回家请。
按说这亲儿子去请,这老爹来了,这就该被请走了吧?
可是,事与愿违,石碏早就想除掉祸根,为国为民除害。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贴。现在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血书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二逆不诛,百姓难活。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
这是要杀了亲儿子啊!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血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即卫宣公),又请大臣议事。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大家都不敢说话了,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羊肩到陈杀石厚,石厚说:“我是该杀。请将我囚回卫国,见父后再死。”羊肩说:“我奉你父命诛逆子,想见你父,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说完,就把石厚给杀了。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史学家左丘明记之,卫民传颂至今。石碏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这故事,我们是听懂了,但是杀自己的亲儿子,我也是觉得太残忍了。
在现代呢,大义灭亲,可能不只是这种要杀儿子的行为了,而是说要劝自己的亲人改邪归正。
现代的法律中对大义灭亲是如何解释的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采用捆绑等手段送到司法机关,或者在亲友带领侦查人员前来抓捕时无拒捕行为,并如实供认犯罪事实的,虽然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但可以参照法律对自首的有关规定酌情从轻处罚。”
从这两个法律条文来看,法律其实是充分照顾到情感和人性的。大义灭亲是人性的丧失,会使得亲人之间产生剧烈冲突,这种冲突甚至会让人灰心绝望,产生仇恨和对任何事情的不信任感,反而不利于改造。法律参考大义灭亲的行为,对嫌疑人从轻发落,不仅有利于嫌疑人尽快抓捕归案,而且还充分体现了法律的人情味,调和了正义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使之和谐统一起来,当亲人大义灭亲的时候,不至于使亲人之间产生情感的对立,破坏社会和谐。
这就是大义灭亲的现代司法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