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无论我们遇到了困难和问题,还是遭到了失败和挫折,都尽可能不要把注意力放到“绝不可能”上,抛弃那些借口与抱怨,专注于寻找方法,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摆脱困境。
在职场里,从来不讲“绝不可能”,只追求“如何才能”;不管是什么问题,都想办法去解决;无论公司交给自己什么样的任务,都努力去执行,这样的员工,最容易获得公司的认可,最容易在职场里脱颖而出。因为这样的员工,最能够给公司带来价值。
当我们把“绝不可能”改为“如何才能”,原来难以想象的奇迹或许就会出现。在面对问题时,如果问题难度太大,很多人会对自己说,这个问题是“绝不可能”解决的,然后就放弃了尝试和努力。然而也有一些人,当自己下定决心要达成某项目标后,无论遇到任何问题与困难,都会对自己说“如何才能”达成目标,寻找一切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一切的可能,最终让目标达成。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19岁的大学生,家里非常贫穷,连上学的学费都凑不够,你能够在坚决不做任何违法犯罪的事的前提下,完全凭借自己的智慧,在一年时间内赚到100万美元吗?
绝大多数人在听到这样的问题时,第一反应肯定都是:绝不可能!然而,这样一件大多数人认为“绝不可能”做到的事,却有人做到了。做到这件事的人叫孙正义,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人。身高只有1米53的孙正义,在19岁的时候制订了自己未来五十年的人生规划。这些规划里有这样一条,就是要在40岁之前至少赚到10亿美元。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不到40岁就已经超额完成了这条规划。
我们在这里主要看看他是如何在19岁那一年,利用自己的智慧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美元的。在19岁那年,孙正义和很多穷苦的学生一样,也曾经因为父母无法负担他的学费、生活费而发愁过。当时,他正在美国留学,为了解决学费、生活费的问题,他绞尽脑汁地寻找赚钱的方法。思前想后,他决定通过创造发明赚钱。然后,他逼迫自己不断想各种点子。在这段时间内,他想出来的各种发明和点子,足足记录了二百五十页之多。
最后,他选择了其中一项他认为最能产生效益的产品:多国语言翻译机。这时问题马上来了,他并不是工程师,不知道怎么组装机子。不过这可难不倒他,他想办法找到了很多小型电脑领域的一流著名教授,跟他们讲自己的构想,向他们请教,寻求他们的帮忙。大多数教授都拒绝了他,但有一位叫摩萨的教授不但答应帮助他,还为他成立了一个设计小组。
接下来他遇到的新问题是:他手上没有钱。这同样难不倒他。他先想办法征得教授们的同意,然后与他们签订合同。孙正义在合同里向教授们承诺,他一旦将这项技术卖出去了,就马上付给他们研究的费用。
这个产品最终成功地开发了出来。然后孙正义拿着它前去日本推销。最终,夏普公司购买了这项专利,并委托孙正义继续开发具有法语、西班牙语等七种语言翻译功能的翻译机。最后,这个项目让孙正义在一年之内整整挣到了100万美元。
绝大多数人听到了刚才笔者提的那个问题时,都会认为“绝不可能”,然而孙正义却一直在“如何才能”的思路的指导下,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克服困难,最终成功地达成了目标。
在生活里,你是否经常听到类似于这样的话:“如果我当初去做就好了”“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的话”“如果我当初没有放弃就好了”“如果我那时候把那个难题解决了,现在也是主管了吧”“如果我五年前跟着他去创业,现在也是有钱人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如果”对于当下的你并没有多少真正值得借鉴的价值,因为这并不是在对失误、错误进行经验总结,而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感慨和叹息。待感慨完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一切照旧,什么也没有变。
在职场中,我们也总能听到诸如此类的“如果”:“如果老板不支持我怎么办”“如果这次项目做不成功怎么办”“如果这次行动没有任何结果,公司会怎么看我”“如果我接下了这次任务,万一失败了,我会不会很没面子啊”“如果我去向这个大客户推销,他拒绝了我,我是不是很丢脸啊”“如果下个月没能拿到一个10万元以上的大单,怎么办”……当然,这些“如果”也不是不好的担心和顾虑,至少说明当事人能够时刻把工作装在心里。然而,这些想法容易成为我们的一种心理负担,让我们缩手缩脚,不敢行动。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不让这些消极的想法阻碍我们行动的积极性,破坏我们的执行力。例如,当你的脑子里冒出了类似于“如果失败,我该怎么办”“要是被拒绝了,我是不是很丢脸”之类的想法时,要及时“刹车”,把消极想法扼杀在萌芽状态。当你能够做到少问这样的“如果”,多让自己寻求“如何”更好地去把事情做成功时,你的意志力会变得很顽强,你的执行力会变得快速、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