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大量识人的历史表明,由于人们识人的着眼点不同,他所得到对人的看法也不同。据韩非子在《显学》中记载,有一个叫子羽的人,长着一副君子的容貌,孔子认为他是个人才;还有一个叫做宰予的人,能说会道,孔子也曾认为他是个人才。后来与他们相处的时间久了,才发现子羽的行为与其外表很不相称,宰予的智力远不及他的口才。所以孔子感叹道:以貌取人,在子羽身上造成失误;以言取人,在宰予身上造成失误。
达尔文在剑桥神学院读书时,神学成绩不佳。很多人认为达尔文贪玩成性,智力远在普通人之下,是个平庸者,但是植物学教授汉罗斯却看出达尔文有着特殊的才能。他特别器重达尔文的观察力和喜欢独立思考的治学品质,并力保他随贝格尔舰进行环球科学考察,从而使一个“平庸”者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黑格尔在读书时也被人视为“平庸少年”,有人画漫画奚落他,把他画成拄着两个拐棍的小老头儿,认为他没有什么出息。但是,有人却很赏识他,他的老师曾在他的毕业证书上写道“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应该说,黑格尔的这位老师是善于识才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常常以他们对别人的态度划线,对自己奉迎者,无才也是有才;对自己不奉迎者,有才也是无才。有人将此现象概括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样知人是反映不了真实情况的。
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给知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受论资排辈的思想影响。当选拔年轻人时,就会有人提出问题“年轻的提起来老的怎么办?”最后只能靠“多年媳妇熬成婆”,按照年资一茬一茬往下排。应当说这种论资排辈的旧观念是识别和选拔人才中的一种最普遍、最顽固的习惯势力。只要不排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的羁绊,新一代人才就不可能出现。
有些人习惯以个人的好恶看人。顺眼的人就是优秀的人物,什么事都对其放心,结果却往往把事情办糟。存在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有的领导和业务部门在看人用人上掺杂了个人恩怨得失的成分,以己所好为优、以己所恶为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