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生存就要有几副人格面具。”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的作用既有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人格面具与演员戴的面具作用类似,它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的角色,而这种性格却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一个人如果热衷和沉湎于受人格面具支配,就会逐渐异化于自己的天性。

显然,“人格面具”有抑制自我的作用。

对于领导人而言,辨别下属真假忠心是个难题;对于下属来说,辨别谁是值得你忠诚的人也是难题。比如,介子推认识到重耳是个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人,便毅然地离开他,这实属聪明之举。宁愿被他烧死,也比万一有一天因政见不合,找借口给你扣顶帽子要好。所以,聪明人也不是见谁都忠诚,那种不值得你忠诚的人就不可久留、赶快走人,找个安全的角落干点自己的事,这远比陪伴那些官僚要自由安全。

我国宋代的名相王安石就曾为我们做出过表率。他在变法期间屡受非议,有一个叫李师中的小人乘机写了篇很长的《巷议》,说街头巷尾都在说新法好、宰相好,为王安石变法提供雪中送炭般的舆论支持。但王安石一眼就看出了《巷议》中的伪诈成分,于是开始提防这个姓李的小人。

生活中往往有两面三刀者,他们采取各种欺骗方法,迷惑对方,使其落入陷阱,达到自己的企图。比如说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林甫,他陷害人时并不是一脸凶相、咄咄逼人,而是吹捧,他“口有蜜,腹有剑”。当代也不乏口蜜腹剑者,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有时,他们看到你直上青云就会逢迎拍马、专捡好听的话讲;有时,他们看到你事事顺心、进展神速就在背后造谣生事向你的上级进谗言,陷你于不利;有时,欺骗、谎言、圈套从他们头脑中酝酿成“捆精绳”套在你身上,使你翻身落马;有时,他们看到你堕入困境则幸灾乐祸趁机打劫。对于所有的这一切,每个人都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当一句话脱口而出的时候,他就已经把自己的底牌亮给了对方。如果你是一个识人老手,便不难从中看出他的底牌。

第一种人,夸夸其谈。这种人侃侃而谈,广阔高远却又粗枝大叶,不大理会细节问题,琐屑小事从不挂在心上。他们的优点是考虑问题宏博广远,善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事物,大局观良好,往往在侃侃而谈中产生奇思妙想,发前人之所未发,富于创见和启迪性。而缺点是理论缺乏系统和条理性,论述问题不能细致深入,由于不拘小节而可能会错过重要的细节,给后来的灾祸埋下隐患。这种人一般也不太谦虚,知识、阅历、经验广博但都不深厚,属博而不精一类的人。

这种人宜作谋士,不宜独当一面。诸葛亮不听刘备的忠告,对“言过其实”的马谡委于重任,于是有街亭之失,这是要引起领导者注意的。

第二种人,抓住弱点就攻击对方。这种人言辞锋利,抓住对方弱点就严厉反击,不给对方回旋的机会。他们分析问题透彻,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甚至有些尖刻。由于致力于寻找、攻击对方弱点,有可能忽略了从总体、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实质与关键,甚至舍本逐末,陷入偏执与死胡同中而不能自拔。在识人时,应考虑他们大局观良好,是难得的精中有细的优秀人才。

这种人宜做外交工作。他们精明强干、智力过人,但有时流于轻浮,需要引以正道。

第三种人,似乎什么都懂。这种人知识面宽,随意漫谈也能旁征博引,各门各类都可指点一二,显得知识渊博、学问高深。缺点是脑子里装的东西太多,系统性差,思想性不够,一旦面对问题可能抓不住要领。这种人做事,往往能生出几十条主意,但都打不到点子上。

这种人是杂家,宜做领导,只是要对其加强系统性、条理性培养。

第四种人,说话平缓宽恕。这种人性格宏度优雅,为人宽厚仁慈。缺点是反应不够敏捷果断,转念不快,属于细心思考,有恪守传统、思想保守的倾向。他们如能加强果敢之气,对新生事物持公正而非排斥态度,会变得从容平和,有长者风范。

这种人宜做学问,只是不免流于守旧,宋代的司马光极力反对新法,但却是位谦谦君子,他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

第五种人,华而不实。这种人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乍一接触就很容易给人留下良好印象,被当作一个知识丰富、又善表达的人才看待。但是,他们经常会将许多时髦理论挂在嘴上,迷惑许多识辨力差、知识不丰富的人。

这种人宜做演员,天生具有表演才能,只是切忌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