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藏书局具体是做什么的?”双手恭恭敬敬的捧着圣旨,赵明诚依然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成立最高学府,收尽天下藏书,让我大汉有志之士阅读,为一心做学问的人准备一片净土。”

张伯奋按照自己的理解给二人解释。

“这种跟太学有什么区别?”

“太学培养出来的太学生将来大都会到各地当官,这个最高学府不一样,虽然也有官身但是不去各地做官,只专注学问”

听到张伯奋的话,李清照眼前一亮,这个国家藏书局似乎专门为自己这种人设立的。

“这么说来,燕王打算培养出一批专心做学问的人?”

“也可以这样说,按照燕王的意思,做学问还要游历民间几年,然后回到东京城专心做几年学问,然后再游历几年民间,具体的等你们去藏书局报道之后会有专人跟你们对接的。”

张伯奋说完,与二人告辞匆匆离开赵府。

科举考试刚刚结束,他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夫人,这是真的吗?”

赵明诚还是不敢相信刚刚发生的事情是真的。

坏事怎么可能在突然之间变成了好事,只要进入国家藏书局就能拿着燕王发的奉银打着国家的旗号全国各地四处游历一番,然后再回到东京城做学问,这种好事怎么看都跟做梦似的。

“听说李彦仙将军已经收复西夏,将河西走廊,河套平原都纳入我中原王朝的版图,我想去这些地方看看,观察一下当地人文风景。”

“其实燕云十六州也不错,在许贯忠和朱武两位将军的管理下,这些地方都已经牢牢地控制在我们的手中,先去这些地方也不错。”

李清照喃喃说道。

她终于明白燕王为什么要赏赐马车,马夫和护卫这些,原来就是想让自己替他游历这些地方,然后回来将所见所闻写成书籍。

“唉……”赵明诚重重的叹了口气,他发现自己跟夫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夫人,西夏太远,我们还在辽东跟金国大战,燕云十六州那边很难保证不被波及,这两个地方似乎都不是上上之选,不如先去江南看看。”

“江南?你傻呀,这些年江南除了方腊叛乱和方天定造反之外,一直都是十分的稳定,唯独北方和西北刚刚稳定不久,需要观察和书写的东西实在太多,燕王肯定等着我们去这些地方多看看,然后写出对管理和控制这些新附之地最佳谏言。”

李清照的思维跳脱十分厉害,之前还想着观察当地的人文风景,现在又扯到给燕王的谏言。

赵明诚越得越来跟不上她的想法。

“夫人已经快到知非之年,是不是不用那么拼啊”

赵明诚一阵苦笑。

“老种经略相公七十高龄、古稀之年还在西陲奔波,小种经略相公花甲之年还带着西军精锐在山西与金国大战,现在也到了古稀之年还在西夏主持战事,好像我比他们小了二十多岁吧。”

“他们能去西夏,我为什么不能去?“

李清照有些不悦的说道。

相公怎么就不明白呢,人终究会有一死。

百年之后,都会化作一堆黄土烟消云散,唯独生前写下的诗词集,书籍典藏才能流芳百世。

后人看到这些,才会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号人物。

进入国家藏书局做事,就是为后世留名的最好机会啊。

赵明诚眼见说服不了对方,悻悻然离开。

李清照不气也不恼,开始做出行打算。

以前没有机会她没有办法做一些事情,现在这么好的机遇摆在面前,她自然会好好珍惜和利用。

不过在这之前,她得去国家藏书局报道,然后见一见传说的燕王。

……

王铁从樊楼离开之后,并没有直接去到宫里,直接调转方向去到开封府,将李师师提供的情报,朱贵提供的情报,自己猜测有倭人代替大汉学子参加科举的事情都交代给开封府尹黄文炳。

让他动用全部力量务必在殿试之前将混入书生中的倭人找出来。

至于找出来之后,自然是秘密处决。

他们敢混进我大汉学子中来,就是间谍行为。

间谍必死,这是没有任何可犹豫的事情。

燕王有交代,黄文炳自然拍着胸脯保证。

“自有唐以来,倭人就派出遣唐使来中原学习,这么多年过去他们会说汉话,熟悉我中原的生活习性,各种礼仪……因此光凭外表很难查出来,要深入调查才行,任务会很重,有什么需求的话尽管派人告知本王。”

“本王会全力协助于你。”

“燕王殿下放心,进来东京的书生有多少人,什么时候来的,这些资料下官那里都有,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将混进来的倭人揪出来。”

“从江州开始,本王就看好你,你也从来都没有让本王失望,好好在府尹的位置上干,将来本王一定给你一个大大惊喜。”

“下官多谢谢燕王殿下的厚爱。”

王铁拍拍黄文炳的肩膀鼓励几句之后才匆匆回宫。

黄文炳则一直矗立在门口,遥望着王铁离开的背影。

……

这件事情都是一段小小的插曲,对科举这种大事根本不能产生太大的影响。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礼部阅卷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李纲,宗泽等人知道燕王对这次科举的看重,下命所有人都打足十二分精神,以便结果早些出来。

没想到燕王突然来了一道旨意:为国家挑选管理人才,万不可麻痹大意,忙中出错,要仔细仔细再仔细,一定不能漏掉每一个人才。

因此放榜的日子可以适当的延迟。

王铁的用意很简单,就是为黄文炳的侦查和处理工作争取一点时间。

不然等倭人混进放榜的名单那就有些尴尬了。

就这样,半个月时间一晃而过。

经过礼部两位主考官,八位同考官和众多礼部官员的努力,一些成绩优异的学子名单摆上王铁的案头。

不出意外,很多原南宋历史上的名人都出现在名单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