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90后的共同特征下定义很难。因为即使是出生时间都在1990年到1999年的人,想法和行动也不可能都相同。道格拉斯·库普兰德认为“X世代”的特点就是不可捉摸的多元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性格,这一点在90后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90后普遍不喜欢一切“冗长又复杂”的东西,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应该避开的恶。理解这一代人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简单”。为了了解他们的这些特点,有必要先来观察一下他们的语言习惯。想从某种文化中找寻某种真相,往往可以从语言中获得钥匙,因为语言是与他人交流想法和感觉的桥梁。追求简约的90后经常使用缩略语——
“现在才稍微熟悉了学生们使用的语言,刚开始我还以为在外国给学生上课呢。孩子们都说缩略语,我简直听不懂。真是什么话都能省略。”
久未谋面的大学同学见到我后发了一通牢骚,他现在在首尔某高中担任教师。看来,在新生代的语言世界中受到冲击的不只我一个人。不过,他好像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影响,说话时也不时蹦出一些缩略语。
我们经常说的缩略语其实是由“缩略”和“语”两个词组成的合成词。绝大多数缩略语都不是标准语,而且,就连“缩略语”这个词本身在韩国国立国语院的标准国语大词典中也无法查到。缩略语与简语一样,是为了缩短词或句子的长度,将其中的一部分省略掉之后的形态。
重要的是,无论古今中外,这种长话短说的表达方式在各种正式、非正式场合都一直被频繁使用,尤其在像韩国这样的汉字文化圈(1)国家更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非正式用法也渐渐变成了标准语。那么,今天如此广泛使用的缩略语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
90后的语言——全方位使用缩略语
首先,70后在20世纪80年代正值十几岁的青少年期,当时出现了很多引用电视中的广告歌曲等广告语的缩略语。例如,当时“?”(假话)一词第一次被用来表示谎言,是模仿了当时一些饼干商品的广告语35,另外,还流行“天才(??)”(天下最倒霉的人)、“ET”(不漂亮还高冷)等词。36
在80后进入十几岁的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脑、手机、传呼机(BB机)等的出现,缩略语进一步增多。最为大家熟知的一些缩略语有——“???”(欢迎光临)、“??”(见到你很高兴)、“??”(这样)、“??”(地铁)、“125”(到这里来)等。当时一篇新闻报道还评价说,这是反映经济危机时代节约精神的缩略型,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通信费用。37不过,这些缩略语在当时只能算是十几岁青少年之间小范围内使用的隐语。
但是,90后使用的缩略语已经超越了之前的青少年教室隐语和电脑通信文化,并开始全方位扩散。90后缩略语的特点是,从电脑通信和聊天文化扩大到网络和游戏文化,以网络为中心的虚拟世界和以现实为中心的现实世界相结合的缩略语开始出现。比如,“??”(菜鸟)一词最初是用来指网络游戏中的新用户,而在现实中则用来统称所有领域的新手。开始一项新的兴趣爱好的人、大学新生和踏入社会的新人也常常被叫作“菜鸟”。熟悉网络世界的90后还迅速将网络游戏语言带进了现实。打游戏时被父母突然打断叫“父/母袭”(Father/Mother Attack),朋友联系不上的时候叫“潜伏”(Burrow),很难买到的商品是“稀有物品”(Rare Item),得到好东西叫“得”(tem),为某人辩护叫“加防护”(shield)。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缩略语的使用者从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主的青少年逐渐扩大至大学生,最后甚至影响到了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势力范围可谓全方位扩大。例如,大学里两节课之间间隔时间很长的情况被称为“????”(宇宙空讲);拥有相同目标的求职者共享知识和信息的生活学习小组被称为“??”(生学);通常被理解为孤家寡人意思的外来词outsider也被缩略成“??”(assa)。相反,insider(圈内人)则被说成“??”(inssa)。
“我第一次听到‘??’(assa)这个词的时候,还以为这是练歌房里某种机器的名字。我完全不知道最近还有这样的说法。还有,后辈们总是叫我‘??’(2)(aossa)。”
2012年,毕业多年后重返校园的07级学生金某与在校生后辈们聊天时深受打击。原来,当后辈们听到他大学生活的故事时,说了句:“看样子前辈以前是??(意为‘特立独行的人’)啊!”头一次听到这个词,他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发现彼此沟通有问题后,后辈们又说,我们真是“??”(aossa)啊。意思是彼此是“尴尬的关系”。
在90后生活和活动的所有领域,这种缩略语现象都广泛存在。可以说,缩略语已经渗透到一切领域,就连企业的固有品牌名称也全部“缩水”。“巴黎贝甜”被称为“巴贝”,“米斯特比萨”被称作“米比”,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烤肉自助餐”和“寿司自助餐”分别被称作“肉助”和“寿助”,“文化商品券”被称作“文商”。如此,几乎所有的类别和品牌都有自己的简称。不知道这些词也没关系,在Kakao Talk(3)上聊天时总会遇到,用几次就会很快熟悉。
应该注意到,现时代的缩略语在无限扩大范围,且快速影响着现有词汇。而且,它不仅影响着年轻人的文化,也影响到了语言本身。现在,不仅是韩国本国人爱用缩略语,一些外国人也开始学习韩语中的缩略语了。
“我在韩国生活已经超过8年了,韩语水平还算可以。但经常遇到不懂朋友们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回去以后需要上网搜索的情况。特别是朋友们习惯性使用的‘?’(4)这个词,我始终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这一度给我带来很大困扰。”
在韩国上完大学后,进入韩国大企业工作了3年的美国人马克如是说。他在韩国读过语言学校,大学毕业后又在韩企工作,但是每次听到一些韩语词典中查不到的单词时,他坦言感到非常无奈。如果你想知道外国人对韩语中的缩略语有多好奇,现在可以打开智能手机,在谷歌搜索窗口打出一个“?”(晕),屏幕上会自动弹出相关检索“?”(meaning)。这足以表明,有很多英语圈的韩语使用者对“?”的实际意思感到不解。目前,韩国的外国人居住人数为200万,从外国人的立场上来看,韩语中出现了这么多字典中查不到的单词,而且这种现象已经影响到了韩语语言本身,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种情况下,从2005年前后开始,很多机构都进行过本年度最热门新造词及缩略语小测试。2017年,首尔某高校选取了“????”(5)“??”(6)“N???”(7)“???”(8)“YOLO”(9)“???”(10)“???”(11)“????”(12)“??”(13)“??”(14)10个新造词对教授们进行了一个小测试。
在这些词中,对于“???”(地狱李朝)、“???”(及时雨)、“N???”(N抛世代)等反映社会现实的新造词,教授们回答的正确率较高。尤其是对于“???”(地狱李朝)、“???”(及时雨)两个词,所有的教授都清楚它们的含义,有几位教授甚至还表示,这样的词汇说明了韩国的年轻人内心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时期,让人心情沉重。与此相反,对于“????”(这是真的)和“??”(冰美式咖啡)这类仅由辅音字母组成,或由较长的句子缩略而来的新造词,教授们鲜有了解。尤其是“????”(虽然有很多话想说,但最后决定什么都不说)一词,没有人答对。38
90后隐语的特征和类型
前文提到的90后隐语,其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缩略语的比重非常高。而且以前的缩略语一般是将句子或单词缩略为2~3个音节,而如今的90后往往只用1个音节,甚至只留下每个字的初声(辅音字母)。第二,新隐语的生成和衰退速度很快。前面提到过的2012年的缩略语中,有一些现在已经消失或不再流行了。90后使用的缩略语就是这样,产生得快,消失得也快。第三,这些缩略语会以更丰富、更有创意的方式存在下去。由于缩略语并非以单纯的缩略或合成的方式组成,所以仅看字面很难猜出其含义。想要了解这一代人,仅仅学习他们使用的语言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些词随时都有可能消失或被其他新词取代。
比起这些,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他们使用语言的原理。缩略语的产生和扩展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最经典、最常用的“缩略型”。这是创造缩略语的最常见的方式,是为了减少现有单词或句子长度而省略一部分正常标记的方法。大部分做法只是将现有的单词和句子进行压缩,但也有将原来的缩略型进行二次变形的形式。例如,意为分情况对待的“????? ???”(Case by Case)可压缩为“???”,而它又带来了“???”(意为因人而异)的变形,后来在宠物社区又流行起“???”(每只狗都不一样)、“???”(每只猫都不一样)等说法。
这种压缩法多用来压缩特定的句子,压缩后的部分一般可以概括整句话的意思。比如,“????”(见机行事)和“????”(虽然有很多话想说,但最后决定什么都不说),压缩后的部分足以用来完成对话或说明情况。
第二种是超级压缩的“初声型”。“初声型”缩略语最早出现于1999年年初,但使用范围比较有限。最常见的例子有——“??”(Go Go)的缩略型“??”“??”(祝贺)的缩略型“??”,以及“??”(嗯嗯)的缩略型“??”。但是,最近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类似于“??”(承认)、“??”(巢蜜,指非常棒的体验)的初声型缩略语。
现在二十几岁的90后当中,很多人只靠初声就可以进行Kakao Talk对话。相比过去那些简单、容易猜出意思的初声型缩略语,最近出现的一些流行语变得更为复杂难懂,句子长度变得更长,其他年龄段的人很难看明白什么意思。比如,“???? ????”的意思是“这个真的无法反驳”,“??? ???”的意思是“疯了疯了”。
第三种是句子和单词相结合的“合成型”。2018年在Olive播出的《饭bless you》是由“饭”“bless”和“you”组成的合成词,意为“饭能让你们平静”。其实这是“法律bless you”(法律救了你),即“如果没有法律我不会放过你的”这句话的变形。据说,当时节目组一直未能最终敲定一个满意的节目名称,后来制作组里的一个90后想出了这个名字。假如不是这个90后的建议,就不会有今天的《饭bless you》这个节目名了。
这个类型的合成型是将两个以上的现有单词或短语拼接在一起,创造出新单词或用语的造词方法。与缩略型不同的是,有时它会失去一部分词语原来的意思。例如,“????”是“??”(年龄)和“mileage”(消费积分)的合成词,意思是“年龄越大权力越大”,一般用于批判倚老卖老之人。
第四种是一些常见的打字错误导致的“误打型”。误打型缩略语又可以分为很多种,其中第一种就是像名称中所说的那样,由于用电脑键盘打错字而衍生出的单词,“???”和“???”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用韩文键盘打字过快的时候,很容易打出这两个词,它们本来应该是“??”(管理)和“??”(完全),这类词的使用属于将错就错。第二种通常被称作“野民正音”,是网络社区dcinside的“国内棒球迷”和“训民正音”(15)的合成词。这类词将形状相似的字形进行切换,有意制造错别字,常见的例子是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主要使用的“食堂体(16)”。比如,将字形相似的“?”字和“?”字进行切换后,就出现了“??”(队长)、“???”(光头)等形态;将“?”和“?”进行切换,就出现了“???”(可爱)、“??”(放屁)等形态。
“过分省略”的后果
还有人指出,二十几岁的90后过分热衷于使用缩略语,虽会为交流带来一定的乐趣,但也会成为代际间沟通不畅及矛盾产生的根源。就当前的缩略语使用问题,韩文学会学术部部长成基知(音)表示:“10年前学者们大都认为缩略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便会消失,不必过于担心。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缩略语一般把“????”(小学生)叫作“??”,把“???”(老师)简称为“?”,大家只要听到发音就能大致猜测到其含义。但现在,除了特定人群,其他人根本无法明白这些缩略语代表什么意思。成基知部长还评价说:“如果缩略语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带来乐趣,却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沟通障碍,那就值得我们注意了。”39
但是,隐语本来就是不希望其他阶层或群体的人听清的,是只在自己成员之间频繁使用的语言。再者,代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从前隐语只能通过电视进行有限扩散,但在实时传播迅猛的今天,这种扩散趋势是很难阻止的。
特别是2010年以后,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缩略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90后之间传播开来。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Kakao Talk等聊天工具全面改变了人们之间的通信方式。老一辈的交际通常是一对一的,沟通主要依靠快速打字和使用适当的表情符号。因此,经常用手机发短信的80后这一代也被称为“拇指族”。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10年,让人眼花缭乱地快速打字被视为一种能力,很多地方还举行过打字比赛。
但是,2010年起移动聊天应用飞速发展,快速通过键盘输入文字的能力已不再受到追捧。实际上,2010年以后打字比赛已经销声匿迹了。而且,90后主要通过移动聊天工具Kakao Talk进行交流,通信方式也变成了一对多,仅靠打字已经不够了。
如果要在20人的Kakao Talk群打出两句以上的话,很容易错过其他人的回复。于是,人们找到了代替快速打字的新工具。
新的通信语言:表情符号和动态图
2010年以前也有“表情符号”(emoticon)的说法,但当时的表情符号是用现有的文字组合而成的文字表情。不过,2010年后的表情符号指的是Kakao Talk或LINE等移动聊天应用上免费或付费提供的图形符号。
今天,以Kakao Friends(17)为代表的表情包俨然已成为一种新的聊天语言。如果说以前的人们通过打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则是通过轻触手机屏幕,用表情包加上简单的单词来完成对话。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哪种表情,以及手机里有多少新出表情,这些都可以成为判断个人品位的依据。
在此情况下,运营商新推出手机服务时,最常见的宣传语便是——“下载该游戏(服务)的用户将免费获得新出表情符号”。对于习惯用表情符号进行交流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最有吸引力,也是最有效的营销策略。
除了聊天表情符号,还有一种非常流行的通信语言,这就是“??”(删防),它是“?? ??”(防止被删)一词的简称。21世纪初的DcinSide社区留言板,没有配图的文字通常会被删除。为了防止自己上传的内容被删,很多人便随意添加一张图片后一起上传。后来,“??”(删防)一词用来代指上传至网络上的所有图片。近来,该词的叫法进一步省略,只叫首音“jjal”。
与素材有限的表情符号相比,“jjal”的素材来源和传播性都很广。包括动画片在内的电视节目的屏幕截图、网站及网络社区的回帖等,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制作“jjal”的素材。另外,一个新的“jjal”出现以后,相关的模仿物也会源源不断地被创作出来,而且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
拥有大量“jjal”,并且懂得在适当的时机巧妙运用的人被称为“jjal神”或“jjal主”,往往令很多人羡慕。“jjal”可以由用户自己动手制作,但大多数是通过各种渠道被储存到人们的智能手机中。喜欢到处收集“jjal”的人又称“捡jjal人”。
新生代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通过大段文字进行交流。因此,这个时代比起快速运用文字,适时发送适当的表情包或图片更受欢迎。还有一种动态的图片GIF,又被称为“??”(动图)。能熟练利用动图进行聊天的人就是真正的聊天高手。
“滚压过大,请压缩为三行。”
最近,网上一些论坛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回帖。其中的“??”(滚压)是“??? ??”(滚动条压力)的缩略语,指的是帖子内容过长,以至于屏幕上的滚动条都变得很薄的意思。这告诉我们,在网上发帖时,如果内容过长,看的人读起来会很累。正因如此,一些内容发布者考虑到读者的感受,不得已发表长篇大论时,会事先打出“滚压警告”的字句,以征得读者谅解。所以,上面说的“请压缩为三行”的完整意思其实应该是——“最好将所有内容压缩成三行”。
不过,如果你认为这是90后懒惰或缺乏理解能力的表现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与现有出版物的线性阅读方式相比,网络帖子属于非线性阅读方式,对于习惯了这种浏览方式的人来说,这种要求不能算作无礼要求。
在非线性阅读时代,期待用户有足够的耐心去阅读长文是不现实的。道理很简单,因为用户知道,阅读长文的这段时间足以通过浏览网络新闻,以及穿插其中的各种链接来获取更多信息。从经济学“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看,没必要对一篇文章投资10分钟以上。
这样的阅读习惯渐渐改变了90后的阅读模式和文化资讯消费方式。首先,网站的F型浏览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2006年,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曾做过一项基于232名用户浏览上千个网站的可读性研究。结果显示,F型是用户浏览内容版块时最常用的扫描浏览模式,即读者会首先从左往右以水平线方向浏览,然后从屏幕最左边垂直往下浏览,从段首句或小标题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或内容,最终形成一个字母F的形状。这是大脑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要迅速做出处理而选择的阅读模式。还有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在阅读网络新闻等内容时,只通过标题来推测其内容,然后通过最下面的回帖浏览其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很多90后就是以这种快速获取大量信息的方式来浏览网页上的内容版块的。
90后的快速信息消费已然形成了一股所谓的“剪报综合征”(clipping syndrome),在信息洪流中,他们只关注那些向读者推送重要新闻并进行摘要、节选的频道。脸书信息流(News Feed)上充斥着各种摘要推送网页的现象便是一个例子。这意味着,如今的受众更喜欢压缩过的、简短明了的内容。因此,今后一个栏目是否受欢迎,除了要考虑内容因素,内容长短的处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手机改变了90后的生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阅读纸质出版物的时间大幅减少,报纸、纸质书籍,无一不是如此。在印刷品、电视、电脑、收音机四种媒体中,印刷品的使用量最少。当然,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里,手机已在全世界得到普及,当时的功能手机(非智能手机)也可以支持上网。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因为不小心按错键而产生巨额流量费的新闻报道,所以,当时用手机上网还是会受到诸多限制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产业和媒体也快速实现了数字化,所有媒体都开始通过网络提供数码产品。报社开始通过网络提供新闻报道,传统产业也试图通过互联网扩张自己的版图,服装和食品等商品也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一些人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通过网上购物进行创业,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人已身家上亿,还有的人通过传统经营模式到互联网经营的转型获得巨大成功,一举成为商业新秀。
但是,这部分人的数量并不多。换句话说,只是某些行业出现了变化,而不是所有行业都经历了危机。被称为传统媒体的广播、报纸等市场虽然缩小了,但并未完全消失。80后的年轻人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在网上冲浪,但他们仍然会买书、订阅杂志。虽然媒体消费逐渐倾向于网络,但他们依然愿意用CD听音乐、用DVD看电影,订购报纸的家庭也没有明显减少。
但自2010年以后,手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逐渐呈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面貌。从前人们只有坐在可链接网络的电脑前才能上网,但现在已经不需要这样了。可以说,移动手机的主导地位给所有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从2010年起正式迈入20岁门槛的年轻人。
爱尔兰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在其著作《大象与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中说:“如果技术变革发生在一个人35岁前,那么会让人觉得很新奇,并能让他们看到新的机遇;但是如果变化发生在35岁以后,那么给这个人带来的可能就是困扰和无奈。”如果将这种变化与2010年以后出现的急剧变化联系起来便可以发现,对70后来说,手机引起的铺天盖地的变化无异于一种灾难;对80后来说是一种挑战;而对90后来说无疑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
通常认为,15到20岁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变化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最大。而90后恰恰是在十几岁的青少年时期和即将步入成年时遇到了“手机”这一新生事物。
失去阅读功能的大脑
据文化体育观光部公布的《2017国民读书实况调查》显示,成年人中,过去一年阅读一本以上纸质书籍(教科书、学习参考书、备考书、杂志、漫画除外)的比例是59.9%。出现“不看书的韩国”这样的说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但2007年成年人的年阅读率尚且为76.7%,而10年后竟然足足下降了16.8个百分点。现在,一般不会有人问“你昨天看什么书了?”,也许问“去年你读了几本书?”更合适。这说明了什么呢?
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在他的《浅薄》(The Shallows)一书中说:“现在有些人认为读书就像给自己做衣服穿或自己动手宰杀动物一样陈旧过时,甚至被认为是愚蠢的。”书中的乔·奥希亚(Joe O' Shea)曾经是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学生会长,同时也是罗德奖学金的获得者。他说自己从不看书,而是通过谷歌迅速查找相关资料。乔的专业是哲学,他认为通过谷歌的互联网图书搜索工具,只需要1~2分钟就可以筛选出必要的信息,没有必要非要翻阅令人眼花缭乱的书页。他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从第一章一直看到最后一章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样不能有效利用时间,而通过网络可以更快地找到所需要的所有资料。”在他看来,如果大家都懂得做互联网上“聪明的猎人”,书籍就是没用的东西。
尼古拉斯·卡尔在评价乔的时候说:“他应该不是特例,而是代表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现实果真如此吗?2008年,调查咨询公司nGenera发表了关于互联网对年轻人所产生影响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将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6000多名青少年命名为“Net世代”(Net Generation),并对他们进行了采访。研究者认为:“数码产品的使用对青少年了解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在阅读一页文字时,不是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阅读方式,只是东一眼西一眼地只浏览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像这样,新生代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这并不仅仅是韩国特有的现象。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凯瑟琳·海尔斯(Katherine Hayles)也证实了这一点,她在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Phi Beta Kappa)中说过:“已经没有办法再让学生读完一本书了。”随着21世纪的到来,网络成为交际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其应用范围之广可谓史无前例。至此,我们逐渐脱离了原有的信息获取模式,然后适应了“根据需要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网络特有的机关枪模式”。
90后与老一代不同,他们已经习惯不再从书上寻找信息,有些人甚至不通过网页搜索信息,而是在YouTube或一些社交媒体上寻找需要的东西。但是,YouTube等视频媒体和社交媒体基本上都属于响应式媒体,这意味着观众观看完画面后,需要立即做出反应。尼古拉斯·卡尔认为这种响应式媒体会改变他们的大脑,使他们的想法蒸发掉。当然,我们不能无条件地同意他的所谓“使想法蒸发”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90后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App一族”时代,向非线性思考转变
如果说80后是在青少年时期进入青年时期的过程中接触和熟悉网络的“互联网一族”(Web Native),那么90后就是脱离幼儿期之后便熟悉了网络,进入青年期后便适应了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生活的“App一族”(App Native)。“互联网一族”的80后和“App一族”的90后在思考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小就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捷,24小时保持在线状态的“App一族”需要的是一种柔性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现有的静态、集中的线性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了。他们需要一种快速获取网络提供的信息,能进行即时查找的非线性思维方式,这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现在,宣告了数码时代到来的“互联网一族”已经黯然退场,新的主导权正移交给势头正旺的“App一族”。也就是说,目前我们正处在开启新的知识、文化历史的重要阶段。
对于“App一族”的90后来说,手机画面比纸张更让他们感到熟悉。他们是不仅在课外时间,而且在学校课堂上也使用平板电脑的第一代人。从纸张到电子屏幕的变化不仅代表着阅读方式的转变,也影响到了人们对文本的专注力。通过台式电脑或手机,用户可以快速搜索各种图书资源,而且可以随意在不同文本之间进行切换。随着这种做法渐渐成为日常,他们对于灵活、快速地处理文本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但对文字的专注力却在慢慢减弱。尤其是搜索引擎通常会提供与我们的检索内容有关联的文本的一部分内容或几个关键词,以引起我们的注意,但这无法让读者从整体上了解文本。因此,仅通过网络检索,往往一叶障目,除了主动进入视野的一枝半叶,无法看到整片森林。
而且,手机屏幕上不仅仅有数字文件,还能将视频、音频、搜索工具、许多应用程序和微件(简称“Widget”)等用户所需的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集中展示。当这些信息汇集在一起,就会妨碍用户集中精力,反复的刺激更会导致人脑思维涣散。还有,用户手机24小时处于网络链接的生态系统中,这让你意识到,你可以随时与某人取得联络,且与其他事物一直处于连接状态,这容易让人对断网产生极大的恐惧。正因如此,如果手机没电或流量不够用时,很多人会感到坐立不安。
对于断网的恐惧是老一代的人们难以理解的事情,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新的商机。例如,主要使用功能手机的80后上大学时,去参加MT(18)必带的物品通常是酒和食物等。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们必带的是移动充电器和多用插座,为的就是防止手机没电无法上网。这些现象如今非常常见。最近,饭店和咖啡店等场所的电源插座几乎很难看到有空闲的,经常能看到一些年轻人把智能手机连在插座上,自己蹲在旁边玩手机。
微型小说的出现
在90后长大成人的这个时代,文学也追求“更短、更简单”。这是因为,已经彻底离不开手机和网络的90后的大脑构造已经难以消化现有小说。这时,微型小说出现了。微型小说有多个名字,包括瞬间小说、微小说、微故事、小小说、明信片小说、闪小说等,其中最常见的叫法是“微型小说”。
提到微型小说的代表作家,当属日本微型小说鼻祖星新一。所谓的“微型小说”是指200字的Hangul(19)稿纸10页左右的小说。考虑到现行短篇小说的篇幅一般为50~100页,微型小说的长度可谓非常短了。微型小说的特点是只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或场景进行描写。因此,与其他小说相比,微型小说更能及时把握时代变革及其在人们心理上的反响,使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某种有益的感悟和启发。
2014年7月,韩国也出现了微型小说。曾在脸书上传社会批判性短篇小说的张周元(音)作家将自己的69篇作品结集出版为小说集《???》(《呵呵呵》)。韩国国内的短篇小说篇幅一般为80页,而张周元的小说只有6~7页。虽然作家本人坦承这完全是因为“自己属于无法过于专注于某件事的类型”,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书的出现正式宣告了韩国微型小说的登场。
在这些充满幽默和讽刺的文字被冠以微型小说之名出版之前,张周元已经是拥有众多粉丝的社交网络明星作家。当然,他的脸书粉丝大部分都是80后和90后。他的文字中蕴含着一种特有的幽默,读来非常有趣,但最重要的还是篇幅短。假如当初他上传的文字是给读者带来阅读压力的长篇大论,那么就算再有趣,估计读的人也不会太多。
目前,随着微型小说的数量越来越多,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微型小说专区。2017年,文化创意公司studiobombom(??????)在Naver(20)的读书文化版和pandaflip网站首页上正式推出了“微型小说专栏”,用来刊登阅读时间在3分钟左右、字数为2000字左右的微型小说。此外,赵南柱、张康明、成硕济、孙宝美、金延洙、千明官、杜娜、裴明勋、金司果、南宫仁等韩国知名作家也积极加入了微型小说的创作之中。40
App一族的时代,纸质书籍会消亡吗
纸发明于105年,迄今为止,纸已经伴随人类度过了2000多年的时间。但无论东、西方,书籍历来都主要属于部分知识阶层和权力阶层,而这些人长期以来都试图对普通人隐藏书籍。在写作和阅读的机会被少数人垄断的时代,真相被隐瞒,虚假的故事和虚无缥缈的神话盛行一时。
在西方,《圣经》一度是用很难的语言写成的,像拉丁语一样,普通人是很难看懂的。在《圣经》被整理出版之前,神职人员可以告诉别人,自己所说的话都是出自《圣经》。因为不认字的人根本无法读《圣经》。后来随着出版的普及,《圣经》被翻译成德语等一般语言出版,这也导致了基督教后来的改革。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触发了宗教改革,两周时间里这篇文章就在欧洲全境传开。如果没有古登堡的印刷术普及,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后来,随着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渐渐熟悉了纸质书籍。
但是,书籍在19——20世纪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报纸、留声机、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的出现。19世纪初,报纸开始广泛发行,仅伦敦就有超过100种的报纸。许多人甚至放言,纸质书已经面临存亡之秋。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当初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也有不少人预言纸质书会消失。但是纸质书顶住了报纸的冲击,然后又克服了留声机的冲击,因为倾听取代不了阅读。爱迪生的发明多被用来演奏音乐,而不是朗读诗歌、散文。电视和电影也是一样。
被称为21世纪的古登堡革命的电子书面世时,很少有人认为现有的纸质书会消失。电子书是指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电脑、手机等进行阅读的数字化图书、文件,或手持阅读器。印刷后整齐装订起来的纸张被看作一项伟大的发明,500多年来这种信念一直没有变过。一些“纸粉”愿意相信,纸的生命力起码还能持续几百年。
其实,在所有的大众媒体中最能抵抗住网络影响的就是书。互联网问世后,随着阅读对象从经过印刷的纸张转到电子屏幕,出版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书的形态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向数字时代转换的过程中,唯独书的转换速度很慢。作为一种阅读工具,书相比电脑有几个优点。首先,拿到海边去读的话不用担心沙子的问题;即使打瞌睡时书掉到地上,也没有关系;睡觉之前还可以抱着它上床;洒了咖啡不用怕;垫在屁股下面坐着也无妨;把读了一半的书倒扣着放在桌上,过几天再拿的时候,还是原来的样子;不需要插电源,也不用担心电池没电。
其次,纸张上黑色墨水印刷出来的文字比闪烁的屏幕上像素组成的文字看起来更舒服。通过设备阅读的时候,眼睛很容易感到疲劳,但用纸质书读上几十页甚至几百页都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而且翻页也更快、更灵活。因此,尽管电子书为提高阅读体验开发了很多功能,但仍有很多人说找不到看书的感觉。纸质书可以在空白处做笔记,还可以给感兴趣的内容画下划线,书的扉页可以让作者签名,书本可以放到书架上,还可以把书借给朋友。
综上所述,虽然这些年电子书好像变得越来越流行了,但大多数人对电子书并不热衷,毕竟购买纸质书阅读更便捷、舒适。而有些人动辄花费数百美元购买所谓的“数字阅读器”,也经常被认为是愚蠢的事情。
但是,未来书籍还是无法避免受到数字媒体革命带来的冲击。出版社和物流公司不可能无视数字生产和流通带来的经济效益。比如,它不需要大量购买油墨和纸张,也不用花费印刷费以及用卡车装运沉重的纸质书,更不用考虑库存的问题。
成本节省将直接导致价格下调。电子书的售价往往只有纸质书价格的一半,这和部分数字阅读器生产企业有生产补贴也有一定关系。巨大的价格反差让一些人在纸张和像素之间选择了后者。
曾经一度因为印刷术的发明而出现的大众阅读时代正在逐渐消失,读书很有可能仅成为少数精英阶层的领地。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们在2005年发表的《社会学年度评论》(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中提到,最近人们的阅读习惯在发生变化,这暗示着,所谓的大众阅读时代在人文史上只是一个短暂的“例外”。大众阅读正在回到从前,即读书仍然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事情。首尔大学教授张大翼(音)在2017年国会发布的《读书与市民品格》中也表示,人脑的进化程度决定了它本来就不擅长读书,读书是较晚才出现的事情。从进化论来看,人们之所以进行没有必要的读书,只是因为读书能带来利益。
亚马逊的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在介绍Kindle电子阅读器时有些自卖自夸:“我们制作了一款最大程度还原纸质书阅读体验的产品,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它将改变人们阅读的方式。”这是肯定的。人们的读写方式已经被网络改变了,而且随着文字从印刷的纸张中跃出,融入技术的生态系统中,这种变化还会越来越多。
(1) “汉字文化圈”指的是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且曾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
(2) 原意是“钦差”或“御史”,此处为韩语“??? ??”(尴尬的关系)的缩略语。
(3) 韩国人最常用的一款聊天软件,类似于QQ或微信。
(4) 表示惊讶的感叹词,相当于“晕”。
(5) “?? ??”中每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意为“这是真的”。
(6) “??”(承认)一词每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
(7) N抛世代,指放弃恋爱、结婚、生子、人际关系等目标的年轻人。
(8) 即“地狱李朝”(Hell Josen),是韩国网民对韩国的蔑称。
(9) 英语“you only live once”首个字母的简称,意思是“你只活一次”,指把及时行乐奉为人生信条的人。
(10) 外来词,指外表冷淡傲娇,内心火热的人。
(11) 指汽水一般令人爽快的人,及时雨。
(12) “虽然有很多话想说,但最后决定什么都不说”这句话的缩略语。
(13) “??? ?????”(冰美式咖啡)的缩略语。
(14) “?? ??”(取向尊重)的缩略语,意为尊重他人的爱好或选择。
(15) 韩文是由李氏朝鲜的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1418年至1450年在位)主导创制的朝鲜语文字,创制之初被称为“训民正音”。
(16) “食堂体”指吃学校食堂的初、高中生通过SNS使用的隐语,主要流行于10~20岁的青少年。
(17) 韩国移动聊天软件Kakao Talk推出的表情包,家族成员由八个个性迥异的卡通形象组成。
(18) Membership Training的缩写,是韩国大学内非常流行的一种集体旅行形式。
(19) 一款韩国的办公软件,其文件格式为HWP。
(20) 韩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