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世代”(??)是由时间、群体、社会结构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根据使用者和语境的不同它可以有多重内涵。代际问题研究专家口中的“世代”大致有以下四种含义: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步成长的同一时期出生的群体;第二,用于表示家族继承关系时的群体单位,如“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第三,指处于人生周期中某一阶段的一群人,如“青少年一代”或“大学生一代”;第四,有着特定历史经验的一群人的总称,如“战后一代”和“4·19一代”等。
本书使用的“世代”概念属于第一种,即同一时期出生的群体。同龄人都出生于同一时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相似的人生历程。比如,在实施中学义务教育的韩国,大部分人8岁升入小学,14岁升入初中,之后还将进入包括大学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经历升学、就业、结婚、生育、退休等人生阶段。但是,仅靠这种“人生过程的制度化”11还不足以赋予一代人“共同的身份认同感”。
成为相同世代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就是“相同的经历”,而这种经历是通过以国家为单位的制度变化或大型事件获得的。例如,1987年通过民主抗争的直选制改宪等政治变化,以及1997年发生的外汇危机等经济变化就属于这类情况。这类大型事件在改变社会的同时,也对特定世代的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同龄人群因这些大型事件和社会变化而出现特定的思维、情感、行动时,他们就具备了成为拥有同样意识的一代人的条件。12然后还会出现“区别于前后辈群体”的同世代集体效应或同龄群体效应(Cohort Effect)。同龄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有着相似的经历,因此在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重要的是,年轻时期的经历一旦铭刻在脑海中,即使经历了时间变化,也很难磨灭。所以,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在某些历史事件的同一阶段,以相似的方式经历的可能性很高。一代人共同的历史、文化经验是形成有别于他人的及这一代人特有的思考方式或行为类型的基础。
本书基于上述的世代划分方式,讲述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代人的故事,但它与世代论(generation theory)无关。以“386世代(1)”“88万韩元世代(2)”为代表的世代论,字面意义是强调不同代群的不同社会性格,以求反映社会历史变化或寻找社会发展原动力的理论,其前提是为实现民主化和近代化等未来理想而付出的努力或贡献。13但是,现在的90后并不认为自己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没有感觉到实现特定理想的必要性,他们只是为了生存而努力适应着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了解的是90后共同拥有怎样的经历,并借此来了解他们选择了怎样的生存战略。尤其是和经历了1997年外汇危机的70后,以及2008年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80后进行对比之后,答案会非常明显。
“82年生的金智英”是X世代吗
2012年,我被选为集团的指导前辈对新职员进行入职培训。休息时间聊天时,一位新职员问我:“林洪泽先生,您是X世代吗?”听到这个问题,周围的人都咯咯笑了起来,因为大家都觉得对于X世代来说,我的年龄未免有些大。不过,真正让我有些发蒙的是其他原因。在那之前,我一直认为X世代意味着对新潮流最敏感的新生代。“1982年出生的我属于X世代吗?那么,和我同岁的‘82年生的金智英’呢?”想到这里,我有些混乱。
“X世代”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指称当时20多岁一代的最常用的名词。当时最能代表他们的是BP机、随身听、《灌篮高手》等,电视剧《请回答1994》中七封(刘延锡饰)的一帮朋友、2012年上映的电影《建筑学概论》中的主人公和大明白(曹政奭饰)等荧屏形象最能代表他们。“X世代”一度代表着当时的新新人类,但现在已经成了怀旧的代名词。
但是,对于“究竟哪个年龄段属于X世代”的问题,恐怕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假如大家身边有可以被称为X世代的朋友,不妨问一下他们。如果问一下和我一样出生在1980年前后的朋友:“你属于X世代吗?”大部分人无法立即做出回答,而是会陷入思考。他们无法立即对此做出回答的第一个原因是,没有想过X世代的明确界限;第二个原因则是,“X世代”一词是韩国国内企业为了营销从国外引进的名称。
X世代的说法是加拿大作家道格拉斯·库普兰德(Douglas Coupland)创作于1991年的小说《X一代》(Generation X)发表后流行起来的。小说《X一代》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3名年轻人的故事。他们丧失了生活希望、找不到前进方向,为了摆脱故乡郁闷单调的生活,来到加利福尼亚的沙漠,剪断所有羁绊,日夜讨论挫折和烦恼等人生问题。
这部小说在当时出版后并未受到太多关注,后来对它产生兴趣的是一家美国企业。当时美国的市场营销负责人和广告制作者们发现婴儿潮(baby boom)以后,现有的销售战略已经行不通,便开始研究新对策。而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名词来称呼这一不易形容又难以捉摸的群体。正当他们绞尽脑汁渴望找到这样一个称呼的时候,小说《X一代》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很快,媒体便开始借用这一表述来称呼新生代。X世代成了用以指称非常难以被定义的这一代的最佳名称,而字母X正可以传递出有别于老一辈的、难以被轻易定义的含义。这和当年X光的命名方式一致——1895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一种新放射线,并将其命名为X光(X-ray)。其中的“X”也代表着无法了解的意思。
美国对X世代的出生时期范围也有多种定义,但通常是指根据人口统计学的划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之后,1965年至1976年出生的一代人。14 X世代不拘泥于旧观念框架,表现出自由思考、随心所欲的特性,因此常常被比喻为不知会跳到哪里去的橄榄球。另外,X世代也指以自我为中心,对消费敏感,能够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年纪偏大的那部分人。
在美国,“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是在上班族丈夫和全职主妇的家庭模式中成长起来的,而X世代大多由双职工夫妇抚养长大。因此,X世代也被称为“钥匙一代”(Key Generation),意思是指父母在公司工作期间,自己从学校走回家里,并用钥匙开门后走进无人的家里的孩子们。在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婴儿潮一代重视家庭和家人,而X世代中有近50%的孩子是在离婚或分居的父母身边长大的,他们对家庭具有憧憬和反抗的双重心理。另外,婴儿潮一代经历了越南战争等历史大事件,大多数人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而X世代则整体缺乏这类共识,比起社会性问题,他们更关注个体生活的意义。与婴儿潮一代梦想可以成真的所谓“美国梦”不同,X世代开始出现较高的失业率和较低的经济自立性,因此X世代在职业观上也与老一代有着很大的差异。
最重要的是,与老一代相比,X世代对职场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较低,一般不会长期待在一个工作单位。这是因为,当时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在过去20多年里,企业为节省成本而大规模裁员,而他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就业市场的不稳定,他们不再期待对工作的忠诚会给自己带来回报,也不会轻易承诺在一个公司长期工作。可以说,X世代对职场的信任缺乏来自对现实的合理应对,这表明他们逐渐适应了企业单方面违约的职场风气。15这种现象与韩国90后的处境非常相似。
另外,X世代对企业产品广告的不信任感较强,是一群充满戒备的消费者。他们不相信“有了它,就能过上梦一般的生活”之类的糖衣炮弹,而是更倾向于“消费者需要认真判断”这样的观点。因此,之前以象征性的广告形象压倒市场的万宝路香烟因陷入销售危机,一度只能将价格降至一半出售。这种滞销现象同时也出现在可口可乐等日常消费品市场,这是代群变化引起消费市场出现巨大变化的例证。
X世代:韩国70后的象征
1993年11月,太平洋化学(现爱茉莉太平洋公司)推出的男性化妆品“Amore Twin X”的广告首次在韩国使用了“X世代”一词。虽说最近在时尚和美容方面不吝啬于对自己投资的整饰族(3)男性渐渐成为主流,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还没有针对年轻男性的化妆品。Twin X的产品名称巧妙地运用了美国的X世代叫法,达到了宣传这是为年轻男性准备的产品的目的。同时,公司邀请演员李秉宪和歌手金元俊为化妆品做代言人,并打造了“我是谁”“我是X世代”等广告语。
据说当时由于该广告过于前卫,在广告试映会上,公司所有高层都保持了沉默。后来,公司又召集了数十名二十五六岁到30岁出头的年轻职员观看广告,结果他们的反应也一样。但是,刚刚20岁出头的年轻职员表现出的反应却与其他人不太一样。简单概括的话,就是“虽然不清楚是什么,但感觉好像还不错”。太平洋化学相信了这句话,大胆地进行了一次冒险,结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6
由于X世代的叫法是以这种方式在韩国传播开的,所以很多人怀疑这一称呼是否真的有必要存在。反对方认为,X世代只是产品销售中使用的广告用语而已,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样的广告“不是原因而是结果”,X世代并非虚构或人为创造出来的,而是自发产生或自然形成的一个代群。现在来看,当时的韩国是否真正存在X世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人们已将X世代视为20世纪90年代怀旧的象征,并将其视为韩国代群名称中颇具代表性的名称之一。
总之,韩国的X世代是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新生代,他们成长于相对优越的经济环境中,对政治不感兴趣,重视个体的个性。从年龄上来看,他们在代表60后的“386”一代之后出现,年龄范围大致和70后一致。与其用“后386”之类的模糊定义来界定这个70后代群,不如说他们是90年代风靡一时的新生代。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千禧一代的开始
在世界范围内,称呼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的最广为人知的词当属“千禧一代”(Millennial Generation)。“千禧一代”一词最早出现于1991年,巧合的是,它与小说《X一代》的发表年份相同。1991年,人口统计学家尼尔·豪(Neil Howe)和威廉·斯特劳斯(William Strauss)在《世代》(Generations)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千禧”(Millennial)一词;2000年,随着《千禧一代的崛起》(Millennials Rising)的出版发行,“千禧一代”一词逐渐流行起来。
书中还指出,千禧一代不似上一代那样具有反抗精神,但想法更为实际,比起个人价值更重视集体价值,比起权利更重视义务,比起感情更重视名誉,比起口头更重视行动。因此,比起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他们更喜欢滑板比赛;比起甲壳虫乐队,他们更喜欢辣妹合唱团;比起可口可乐,他们更喜欢激浪饮料;比起参与政治,他们更愿把志愿服务视为美德。17
千禧一代在美国之所以格外受到关注,原因在于他们父母那一代就是婴儿潮一代。由于是婴儿潮一代的子女,他们也被称作“回声潮(Echo)世代”。“婴儿潮一代”掀起的出生率回声意味着这一代的人数也很多。此时,为什么这个数字很重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具有强大消费力量的人群。2016年,美国千禧一代共有9300万人,比婴儿潮一代的7400万人还要多。18根据白宫的分析,2013年千禧一代已经占据了美国人口的1/3,预计到2025年将占美国人口的75%。
对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人群的叫法中,还有一个是“Y世代”。“Y世代”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杂志《广告时代》1993年8月的社论中。但是,由于该词的出现最初仅仅是为了和X世代进行区分,再加上后来又出现了“千禧一代”的说法,因而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据美国媒体布鲁斯·霍洛维茨(Bruce Horovitz)透露,最早使用“Y世代”一词的杂志也在2012年承认,“千禧一代”的称呼优于“Y世代”,因此他们放弃了“Y世代”一词。如前面所说,“X世代”中的“X”代表着未知数,但将下一代命名为“Y”是没有道理的。同样的原因,用来指称1995年以后出生人群的“Z世代”的叫法也受到了人们的排斥。
同为千禧一代,80后和90后一样吗
在美国,“千禧一代”通常是指1980年到2000年出生的人。和X世代一样,千禧一代出生年份的定义也不明确,而且不同团体给出的定义都存在差异,这导致美国相关统计和营销领域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无法达成统一。首次提出“千禧一代”说法的尼尔·豪和威廉·斯特劳斯把千禧一代定义为1982年至2004年出生的群体,而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X世代之后代群的美国保险公司大都会(MetLife)则将其定义为出生于1977年至1995年的群体。19 2018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将千禧一代定义为1981年至1996年出生的群体。之所以将1996年作为千禧一代的下限,研究中心给出的理由是,这些人在2001年为6~20岁,对“9·11”恐怖袭击有记忆,并且熟悉网络、移动设备、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新环境。20
如上所述,关于千禧一代的出生时间范围有很多定义,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两个群体很难合二为一、一视同仁。这是因为,两个代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快速发展的IT技术。出生于1983年的美国作家朱丽叶·拉菲多斯(Juliet Lapidos)在2015年发表于《纽约时报》上的文章中说,“和那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不一样,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数码一代”,“我在19岁之前没有手机”。在这篇文章中,朱丽叶还讲述了自己与熟悉智能手机等数码设备的90后年轻人之间的不同之处。21
《i世代报告》(iGen)的作者、世代研究专家珍·特温格(Jean Twenge)也一样。虽然将千禧一代定义为1980年至1994年出生的,但她认为:“虽然他们属于同一代人,但严格来说,出生年份相差10年左右的人所经历的文化是不同的。”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即使被归于同一世代中,彼此也存在很大不同。她把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称为“老千禧一代”,把90年代出生的人称为“新千禧一代”。
到目前为止,韩国国内一般将80代群和90代群合在一起论事。当然,韩国的80后和90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相比,两者的出生率均出现大幅下降。这一点和美国千禧一代截然不同。因为美国的千禧一代是在原有数字基础之上成长为强有力的消费阶层的,韩国却并非如此。一般来说,维持人口正常更替需要考虑的指标就是总和生育率。发达国家维持世代交替所必需的人口替代率大致为2.1。2010年以前,美国一直保持在2.05左右,而韩国在1983年达到了2.06,之后便一次都没有超过2.0。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限制生育政策。韩国在“6·25”战争(4)结束后的1955年总和生育率曾达到6.33;1970年的总和生育率为4.53,这意味着一个家庭平均生育了4名以上的子女。之后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抑制生育政策,生育政策口号从“只生两个,好好养大”,变为“不管男女,只生一个”,最后又变成了“每家只生一个,三千里江山仍然太拥挤”。1981年韩国通过了抑制人口增加综合政策,1985年根据子女数分等级征收居民税和医疗保险费。不知是不是政府政策导向的结果。目前,韩国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生育率最低。为此,政府目前又开始积极推进奖励生育政策。1970年以后,韩国的出生率持续下降,1984年总和生育率首次下降到2以下(1.74)。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们通常还拥有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但到90年代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就无法满足构成强有力消费群体的千禧一代的基本条件。
因此,没有必要生搬硬套美国的代际划分标准。更何况,80后和90后除了出生率低这一点相同,没有其他的共同点。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就业率变化,使80后和90后的境遇差异更加明显。本书以10年为单位划分世代的原因也在于此。
中国以10年为单位划分世代
在中国,“世代”意味着同一时期出生的群体,中国围绕代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人通常采用“×零后”的说法,以10年为单位划分年龄段。2000年以后,韩国国内媒体报道中经常提到的“????”(80后)和“????”(90后)指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这种区分既是人口统计学的划分方式,考虑到各个时期的不同意义,它也是文化和社会的。
一般认为,“×零后”的叫法最早是从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50后开始的,70后的时候这种叫法已经基本固定下来。70后是受压抑的人性本能复活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继承了父母一代重视教育的热情和渴望发财致富的基因。随着高校招生增加,高学历者日益增多,留学潮也开始了,去日韩、欧美留学的人数迅速增加。22
×零后的名称中,韩国人最熟悉的应该是80后。80后指的是中国政府于1979年推行独生子女生育计划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这代人通常被称为“小皇帝”,由于国家施行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他们成为家中的独生子、独生女,在丰裕的物质环境和父母的溺爱下长大。他们成长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虽然物质条件优越,但由于目睹了父辈们的艰辛,所以思维方式既保守又开放。他们热衷品牌,对网络的依赖度很高,容易冲动消费。这代人20多岁的时候正逢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世博会,因此民族自豪感非常强。他们当中出国留学者急速增加,对工作的热情远超上一代。
80后之所以受到空前关注,首先是因为这是一个人口规模庞大的群体。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时中国的80后约2.28亿人。有人甚至这样说过,如果不了解这群潜在的消费者并抓牢他们,就打消在中国做生意的念头吧。波士顿咨询集团发表的报告曾预测,以80后为基础的中国新兴富有阶层到2020年将达到2.8亿人,购买力也将达到3.1万亿美元,占全世界消费总额的5%。波士顿咨询合伙人吕晃也预测:“到2020年,他们的购买力将大致等于日本消费总额,是韩国的三倍。”23
中国的80后和韩国的80后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一是两国都是出生率首次降至1以下。当然,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韩国的生育率抑制运动不同,但结果都是生育率降至了1以下。实际上,1980年以后韩国的独生子女家庭也很普遍,因为这样可以把资源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二是两者都表现出较强的个人主义和高消费倾向。两个国家的80后受教育的水平都远比父母一代高,愿意积极接受外来文化,不同于老一代,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三是消费习惯相似。如果说70后奉行的是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消费观,那么大部分是家中独生子女的80后更喜欢张扬个性,喜欢什么就一定要买回来,这种心理有时会导致过度消费。把月薪全部花在购买名牌上,没钱了就只能靠父母接济零用钱生活的所谓“月光族”便是典型代表。韩国虽然没有与这个意思完全相同的新造词,却有“积少成少”的自嘲式新造成语,还出现了“我挥霍,我快乐”之类的流行语。2010年前后日益成为消费主力的80后已经表现出比老一代更加强烈的消费倾向。
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也是两个国家的80后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他们开始上大学的21世纪初期,大学学费上涨,加上住房价格等物价上涨,结婚和生育问题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在韩国有放弃恋爱、结婚、生育的“三抛族”和“N抛族”。中国则流行起了意为“什么都没有”的“裸”,比如,大学生因各种原因没拿到毕业证和学业证而直接进入社会时,就叫“裸毕”。
80后的时代过去了,90后的时代来临了
2013年,我去了同事的派驻地北京休暑假,当时我已经听说过80后一代,于是我问,80后作为消费主体的实际情况如何?同事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他说:“你想,80后现在在干什么?和我们一样啊。许多人已经结婚生子了,现在中国企业最关注的是90后啦!”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国内的90后人口约有1.74亿,是80后人口数量(约2.28亿)的76%,也是中国国内第二大规模的人口群。根据2014年美国知名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发布的中国90后网络行为调查报告,在中国有劳动能力的人口(15~60岁)中,90后所占的比重为29.5%,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2.8%。这意味着90后也是一个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消费群体。根据2015年11月中国投资论坛的分析,预计到2020年之前,1985年至1995年出生的一代的消费总额将占中国整体消费额的35%左右。24
中国的90后与韩国的90后一样,熟悉数码设备的使用,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因此在中国,他们经常被称为“鼠标一代”。另外,两国的90后都追求时髦,喜欢新鲜事物,具有追求个性、渴望与众不同的求异心理。他们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己,有时甚至会因此引发争议。“郭美美事件”就是90后炫耀欲的代表性事例。当时,20岁的郭美美在“中国版推特”——新浪微博上传了自己拥有的别墅、名牌包以及豪车等,引发了巨大的网络争议。25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与成为“PC一代”的80后不同,被称为“移动一代”的90后已在移动通信市场上崭露头角。中国门户网站360发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6.4%的90后使用过电子结算系统支付宝。其中25%的人至少使用过一次手机付款,34.4%的人每月使用1~3次手机付款。26同时,随着移动设备网上购物的流行,已经出现了针对90后的新型商业模式,营销方式也从以前的以电视广告为中心的传统广告方式变为利用移动媒体进行网络营销。现在,80后已经步入不惑之年,90后也进入而立之年,成为网上购物的主要消费者。这也是韩国的80后和90后之间的主要差异。鉴于此,中国以10年为单位的世代划分方式在韩国也非常值得借鉴推广。
他们也想当公务员吗
那么,中国的90后是否也和韩国的90后一样,把拥有铁饭碗的公务员视为最梦寐以求的职业呢?简而言之,公务员考试本身热度不减,但中国的90后对公务员并不狂热。
国家公务员考试在中国被称为“国考”,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举行。这是选拔中央政府和政府直属机关新公务员的国家级考试。首先,各机关部门向主管国家考试的人力资源部上报需要招聘的职位和人数,人力资源部综合各方情况后,会在网上发布招考公告。然后考生针对自己的目标职位进行考试申请,通过资格审核后便可参加考试。省、直辖市等地方政府的公务员考试和国考时间不同,一般每年4月通过地方考试选拔公务员。
2018年国考报名截止后,共有156万多人报名,其中138.3万人通过资格审核,比2017年的报名通过者多出4.5万多名,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平均竞争率为49∶1。国考历年的报名人数为——2010年144万名,2013年150万名,2014年152万名,2015年140.9万名,2016年139.4万名,整体呈下降趋势,但2017年再增至148.6万人。
中国的国考热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每年大学毕业生多达750万人的现实情况。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找一份好工作并不容易,因此年轻人开始偏爱稳定的工作。自2015年起,公务员的人气似乎有所下降,但从2017年开始,报考人数再次增多。27
但是在中国,即使公务员是备受青睐的工作岗位,也很少有人像韩国那样留在考试大军里埋头准备二考,甚至三考。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国考从难度上来看并没有难到需要二考或三考的程度;第二,即使通过了国考,接下来还要参加各部门要求的考试;第三,工资比公务员高的工作比比皆是。
最重要的是,中国国考由客观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主观题“申论”组成。因为考察的是履行公职人员的基本素养和必备知识,所以只要自己准备一年左右,或在培训班多做考前冲刺,是可以通过的。问题是,即使通过国考还要参加相应部门组织的二次考试,才能最终成为公务员。比如,报考外交部的应试者需要再参加英语和未来工作地区的语言考试,还要经过论述和职业面试等程序。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公安部等热门部门的竞争率已超过500∶1,这些部门也是在国考结束后再组织其他考试选拔新人。这跟韩国的高级公务员资格考试时,各部门都要组织相应的行政考试(5)、技术考试(6)、外务考试(7)等是一样的。
一位在中国外交部工作了10年的公务员告诉我:“比起经过多次考试才考上来的公务员,部门里更喜欢大学刚毕业的新人。所以,很多人一旦落榜就会直接转移目标。有能力的学生还是更喜欢私企的。”28在中国的大学学习韩语后来到韩国一家大企业工作的赵某(1990年生)也表示,在中国,由于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所以是“很多女生梦寐以求的工作”。不过,由于中国各地区的情况差异较大,所以不像韩国那样所有人都想当公务员。
她还补充说,在中国,即使不当公务员,也能找到其他好的工作。如她所说,中国和韩国在公务员偏好度方面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在一份对中国的90后和韩国二十几岁年轻人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分析的报告书中,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充满挑战的生活,中国的90后心态明显更积极。对“未来是光明的”给出肯定回答者,中国的年轻人占85%,韩国的年轻人占81%。对“比起平凡的生活,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人生更有意义”做出肯定回答者,中国的年轻人占60%,韩国的年轻人占51%。29
美国的情况又不一样。美国的年轻人对公务员并不狂热。首先,政府在选拔公务员时重视专业性和工作经验,更看重个人资历,故较少招聘新人。这就把一大部分人挡在了门外。其次,公务员的工作不够稳定。在美国,公务员一度也被称为“铁饭碗”,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财政紧缩,公务员也可能被解雇或削减工资。虽然没有硬性退休年龄,但仍存在着中途被解雇的风险。
2014年,美国联邦公务员人数为271.1万名,比起2011年的340万名已经大幅减少,创下了自1966年7月以来的最低值。《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金融危机以后,就业率唯一出现下降的是公职人员。”30这是由当时的大环境决定的——民间企业迅速带头克服了金融危机,在此过程中美国经济逐渐呈现出繁荣的气象。
如何看待新生代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即将成为社会主力的新生代呢?自古以来,老一代对新一代的看法一般分为两种。年轻人往往象征着新生能量和生活的喜悦、自然、新的开始、革新和希望。尤其是近代以来出现的对年轻的赞美正是这种愿望的集中表现。但是,青年既是希望,同时也是社会忧虑的对象。31有些人虽然肯定年轻人,却害怕年青一代会彻底动摇社会的基本价值。他们担心的是年轻人不肯乖乖接受社会对他们的各项限制和要求。
韩国的情况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步入近代和丧失国家主权的过程中,青年慢慢成为“对未来的希望的象征”。具体来说,青年被赋予了“文明的先导者和社会的革新者”的角色。当然,这一角色超出了现实,是一种理想,且只针对少数青年精英。在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的过程中,这种认识也发生过变化,但至少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的主流。不过,1930年之后青年就成了人们担忧的对象。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有评价称:“青年还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文化和价值,就被埋没在现有价值观中,尤其是国家权力倡导的价值观。”32
这种双重评价同样适用于我们所说的90后。社会对待他们的视线,一种是“什么都做不好的孩子”的消极看法,对于希望当九级公务员的年轻人来说,老一代表现出的最常见的反应就是,这是“缺乏热情,没有挑战精神,只想原地踏步做轻松工作的懦弱一代”;另一种看法则比较积极,说这是“开拓老一代无法赶超的领域的一代”。
但是,问题在于,这两种看法都并非建立在老一代“理解”新生代的基础上,而是来自一种“旁观”的姿态,确切地说,是“袖手旁观”。而且,从20世纪末开始,青年的形象慢慢与其他国家变得相似,这从赋予青年或年青一代的名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似的这一点上就可以知道。20世纪末开始流行起来的“年青一代”的名称无一例外都是被动和否定的。
无论社会对年青一代的评价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年轻人都应该在与老一辈的和谐共存中成长。出于这种意义,为真正了解新生代,老一代需要付出努力。古今中外,所谓世代间的代沟一直存在。随着世界的变化和人的变化,很多观点也会发生变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像韩国社会这样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急剧的变化,世代之间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因为各代人缺乏足够的时间来认清彼此的差异。老一辈想把自己取得的功绩和理论强加给年青一代,而年青一代则认为老一辈的这种要求是陈腐过时的。
所以,老一辈应该努力去理解年轻人,而不是急于责怪年轻人的想法和行动。必须认识到,从年青一代的抵抗和挑战当中,是可以折射出老一辈的失策和不足的。另外,老一辈还应该看到,当前社会的文化已与过去不同,而新文化的领导者并非他们,而是新生代。
只有老一辈以包容的态度积极接受年青一代创造的价值,并真诚与之对话,对年青一代的偏见和争议才有可能消失。与此同时,还应认识到,年青一代的问题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所谓的“世代论”应该主要被用于打造代际间具有包容力的共识上,而非制造差异上。
从乳臭未干的臭小子身上能学到什么
也许,只要人类没有灭亡,就一直会有人说这样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像话”。包括4000年前的巴比伦文字泥板在内,古今中外都能看到这种文字记录。荷马的《伊利亚特》中也多次出现“古代将领一个人便可轻松地举起石块向敌人投掷,可现在的年轻人竟然虚弱到两个人都抬不起来”“真是担心城邦的未来”等类似词句。苏格拉底也说过:“年轻人到处嚼食,没有规矩。”东方也是一样,《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的话:“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说的便是当时的年轻人不听从长辈规劝,是对年轻人做出的负面评价。
前面也提到,“世代”一词的英语语源中,包含着“新出现”的意思。这意味着变化是一种前提。而这种变化势必与老一辈制定的框架发生碰撞,变化的结果就是之前的框架最终被打破。一旦框架被打破,老一辈在意识层面必然产生不安。这时他们会说——“怎么不听大人的话呢?”
半个世纪前,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展望了青年引领未来的社会,并预言:老一代向青年学习的时代即将到来。她举了当时美国的例子——移居到美国的人们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了不同的适应能力。成长于其他文化圈并移居过来的老一代(第一代移民)在适应新环境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但是在美国成长的子女(第二代移民)比父母适应得更快。着眼于这些事实,米德预测说,比起执着于过去经验的年长一代,不受此束缚的青年的适应能力更强,是时候向年青一代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了。在从未生活过的未来世界里,所有人都是“时间中的移民”。现在青年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了。33
孝岩学院理事长蔡贤国(音)在接受《韩民族》采访时说过一句犀利名言,一度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大家要看清楚,老人都一副德行!”他说:“在农耕社会,年龄越大代表越有智慧;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年老极有可能会倚老卖老。”“现在来看,所谓经验意味着固定思维,先知道的一般都是有问题的东西,不管是信息还是知识,先出来的往往是错误的。”34也许正如他所说的,在今天,过去的经验已经无法成为我们判断的基础或教诲的根据了。
(1) 在韩国,60后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代号叫“386世代”。其中“3”是指这一代人在当时30多岁,“8”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上大学,“6”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出生。
(2) 1997年外汇危机过后,韩国社会就业机会不断减少,结果是大部分年轻人加入了临时工大军,每个月只有88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200元)的工资收入,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经济学家把这一代人称为“88万韩元世代”。
(3) 指十分重视时装、美容、皮肤护理,并对自己的外貌积极进行投资管理的男士们。
(4) 我国一般称为朝鲜战争。
(5) 即行政高等考试,五级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一,用于聘用公安职、行政职公务员。
(6) 指行政高等考试中的技术职位考试。
(7) 指的是五级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外交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