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会替代一些原有工作,因此,需要增加相应的教育培训以帮助被淘汰的工人尽快掌握新的技能重回就业市场。另一方面未来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要求和工作性质将会发生改变。更多的工作需要社交以及数据分析等技能。比如从制造业工作转换为零售业,需要更多交际、顾客服务和销售技能,而成为一位数据研究员需要高质量的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或者工程学的学位。要掌握这些高级技能不是简单的事情,因此,需要在教育和培训上进行很多投资。

一、注重最新教育技术的应用

首先,学校教育体系应该注重将最新的教育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许多教师并不是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新的技术就意味着学习与使用新的教学手段,而这又会降低教师的使用意愿。因此,降低信息化使用门槛,依托更好的信息化技术可以让教师更容易适应新的教学手段。比如,提供简易的课程管理平台,依托云端将课程资源调取出来,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从而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最大功效;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如何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是关键。现在的一些技术已经实现试卷的自动批阅和远程教学,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其次,注重开发教育机器人等新技术相应的教学资源,创新教育内容。一方面,学校应该在推动教育机器人等技术方面,设计出相应的教学与学习内容,帮助教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为教育机器人融入教育体制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相配合的教育政策,培育优秀的教育机器人人才。

二、大力发展STEAM教育

现行的学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未来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时代。因此,学校应该借鉴美国经验,大力发展STEAM教育。STEAM教育发源于美国,目的在于弥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五个学科间的分割,将其统一融合。数学是STEAM各领域的基础,科学是STEAM的重要组成元素,技术是支持STEAM教育的工具,工程是STEAM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艺术促进了STEAM各领域的发展。[16]

为发展STEAM教育,学校应该加强五个学科领域的融合,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STEAM教育倡导基于项目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科融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更好地交流。最后,由于STEAM是在原有的STEM基础上增加了艺术,而艺术促进了STEAM各领域的发展,因此,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强艺术熏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培养终身教育理念

一是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政府应从源头上完善现行教育体系,建立联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提升高校人才和技能型蓝领的数字化技能。例如,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办学实施数字技术培训、优化数字技术类课程在通识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对尖端技术人才培养予以重点扶持。教育体系内部,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创新技术适配性动态优化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义务教育结构;另一方面,构建双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发挥教育对就业的先导作用,应对产业升级对劳动者职业稳定性的挑战。具体而言:(1)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与学校相融合,将岗位职业人才需求融入教学模式,提高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度。(2)建立不同周期结合的终身学习与培训体系,按照行业规范和技术需求,行业工会积极对劳动者进行不定期培训,以此防范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过程中的结构性失业,保持就业的持续性和平稳性。

二是劳动力技能再培训。政府须加大对职业培训环节的投资,帮助低技能劳动力群体提高现有技能水平,并获得新的相关技能,减轻技术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对劳动者就业的负面冲击,稳定劳动力市场。具体包括,建立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培训方案,让劳动者发展与科技发展同步,同时让劳动者在职业被动转换过程中随时拥有终身学习的机会。对已就业劳动者培训需要借助教育外部力量,增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度:(1)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和鉴定考核标准。(2)工会对各类劳动者,包括下岗再就业、就业困难群体等进行职业技能培训。(3)激励企业提高在岗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加强对在岗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企业、政府与劳动者协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领导者、政策制定者和劳动者需要应对巨大挑战,这需要各方主体做出相应的努力。

第一,企业需要审视数字化人才缺口,提升存量人才能力,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数字化转型。企业要重塑与人才的关系,更新数字时代的雇主价值内涵,强化对内外人才的吸引力;要积极整合数字时代多样化人才获取渠道,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益,积极为人才赋能。

与此同时,业务流程自动化后,机器势必在更大程度上取代劳动力。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如何重新部署这部分冗余员工,是内部调动,还是外部消化,务必兼顾自身业绩和社会责任。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能够有效帮助员工顺利过渡,平稳换岗。企业领导人必须保证组织做好准备,迎接自动化纪元的到来。就战略层面而言,自动化可以扩大组织规模,把总部实施的改革迅速落实到各个分支机构。科技赋予管理人员更多工具,使得业绩测评与监管更为便捷。然而,规模扩大意味着犯错后果更加严重,因此,必须加强质量管控。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技术进步无疑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降低人工成本,企业也需要密切关注适合自身所在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情况,同时也要参与为员工提供智能化技术进步的操作和监管培训环节。相应地,工作会变得更复杂,更难组织,因此,管理者需要花更多时间培训和指导员工。

第二,政府负责兜底保障。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尽管人工智能能够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协助甚至取代人类劳动,但在创造性劳动领域,人工智能却难以取代人类,包括艺术家、发明家等创新型职业,以及心理医生等精神层面的职业。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拥抱自动化的同时,应出台配套政策:(1)对于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劳动力群体,政府的职责在于提升劳动者技能、创造就业岗位、重新思考设计最低工资和社保福利等,政府应当思考如何帮助他们再就业。(2)政府应为多样化灵活就业提供制度保障,为下岗劳动者提供创业和自我雇佣的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多渠道、多类型就业。(3)政府应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及时提供新型教育和职业培训,填补缺口。教育体系也应适时调整。政府应与教育机构合作,提升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等方面的技能,着重培养创造性、批判性和系统性思维。

第三,从每一个劳动者的层面来看,大时代的浪潮正在不可逆转地来袭,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变革将挑战甚至彻底推翻这一代劳动力的知识结构,而最快接受、适应并引领这一变革的人,将成为新的赢家。因此,为了不被时代淘汰,劳动者需要不断更新专业技能,终身学习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这需要劳动者随时关注并参与相关的技术培训,掌握智能化技术和操作机器人的能力,这需要全面提升STEAM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学习那些还不能被机器人取代的岗位技能,如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社交和情感、专业咨询、辅导培育他人和创新等,提升自己的智力资源价值,做好非常规性的、技术难以替代的工作,适应变革社会的需要。

随着机器承担越来越多的可预测环境下的体力劳动,人类独有的能力会愈发重要。自动化让我们回归到人类的本原。对于面临教育和职业抉择的人们来说,了解具体领域的自动化前景,知晓哪些是时代所需的核心技能,哪些技能即将被淘汰,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从劳动力市场角度规划未来。

五、对“机器人”征税:一个可能的选择?

相比劳动者,机器人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它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无须休息、吃饭或者喝咖啡等闲暇时间;无须雇主提供定期健康体检,更不会给雇主带来额外的税收负担。因此,针对使用机器人替代大规模劳动力的企业,可以征收部分“机器人使用税”,这部分征收上来的税收,主要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培训被机器人替代的失业群体,让他们通过教育培训拥有新的技能,实现再次就业。其二,补贴失业群体的生活费用、养老以及医疗保险等部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机器人竞赛中,率先使用机器人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全球的赢家,而当这一计划落实到企业时,则需要更多激励。投资于工业自动化设备和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应该有资格获得税收减免。企业可以按照政策扣除部分企业税收,税率随其业务规模而变化。这是企业因实行自动化生产、推广机器人而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税收扣除优惠。

可以预期,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动力的增强,以及新兴经济体国家发展蓝图的改善,全球智能化机器人产业,以及机器人市场需求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根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数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同比增幅约为15%,美洲和欧洲增幅约为6%,亚洲和澳洲增幅约为16%。麦肯锡咨询公司预计,到2025年,医疗类、增强人体技能类和家用类等服务机器人每年将产生1.1万亿~3.3万亿美元的经济影响。如此大的市场需求为机器人产业创业开拓了良好的前景。

为此,国家应出台一系列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政策。可通过税收政策促进机器人产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针对人工智能的创新和创业,需要政府部门建立更完善的配套扶持体系,特别是在资本注入、行业门槛及发展规范方面提供支持。例如,提供低息创业贷款、为社会创业孵化中心和小微企业提供税收减免、逐步建立一套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税收体系。针对机器人创业过程中的创业风险,则需要考虑应对创业的风险分担机制、税收激励计划以及相应的制度设计、服务创新,让这部分人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