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有关报刊文章,人物著作、诗文集(包括今人所编)、访谈录(包括今人所访谈的民国人物)和各类词典

1.陈衡哲:《西风》,《东方杂志》第21卷第17号。

2.陈美延编:《陈寅恪集·书信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3.陈斯白:《“他”字分化的意见》,《学灯》1921年10月8日。

4.陈望道(署名“用字新例·同人”):《答龚登朝先生对于〈用字新例〉“怀疑的所在”》,《觉悟》1921年10月16日。

5.陈望道:《女子性第三身“身次代名词”》,《觉悟》1920年5月3日。

6.陈望道:《作文法讲义》,民智书局1922年3月版。

7.陈望道、叶楚伧、沈玄庐、邵力子、刘大白等:《用字新例》,民国日报馆1920年底印行。转见《作文法讲义》所收“附录”。

8.陈耀明:《她: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黄金时代》2000年第4期。

9.陈寅恪:《与刘文典教授论国文试题书》,《学衡》1933年第79册。

10.楚北英雌:《支那女权愤言》,《湖北学生界》1903年2月第2期。

11.存统:《看不惯女士二字》,《觉悟》1920年4月5日“随感录”栏。

12.大同:《“第三身代名词”底研究》,《新人》第2号。

13.大同:《戏剧里第三身女性代名词》,《觉悟》1921年6月7日“通信”栏。

14.邓牛顿辑:《郭沫若〈女神〉集外佚文》(1919-1921),《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15.董阴狐:《英雌夺婚记》(6册章回小说),益世报出版部1927年版。

16.方儒:《费穆慧眼识英雌》,《上海滩》1946年第4期。

17.《妇女共鸣》杂志社:《本刊拒用“她”字启事》,《妇女共鸣》1935年8月第4卷第8期。

18.《妇女共鸣》杂志社:《启事》,《妇女共鸣》1934年5月第3卷第5期。

19.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陈望道文集》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傅淑华:《如何唤醒一般之中国媍女》,《妇女杂志》1920年第6卷第10号“读者论坛”。

21.龚登朝:《“佢”和“先生”的讨论》,《学灯》1921年10月22日。

22.龚登朝:《“他的分化”的讨论》,《学灯》1921年10月13日。

23.龚登朝:《读“他的讨论”》,《学灯》1921年11月2日。

24.郭罗贵(郭赞生):《通商须知》,香港文裕堂书局1899年活字排印版。

25.郭沫若:《别离》、《演奏会上》等诗,《学灯》1920年1月7日、8日 。

26.郭沫若:《女神》,上海泰东书局1921年版。

27.郭沫若:《鼠灾》,《学灯》1920年1月26日。

28.郭沫若:《死的**》,《学灯》1919年9月29日。

29.郭赞生译:《文法初阶》,光绪四年(1878)香港印本,中英对照本。

30.寒冰:《驳“她”字的研究——刘半农不错是谁错?》,《学灯》1920年4月20日,转载于《新人》第2号。

31.寒冰:《关于“她”字问题的申论》,《学灯》1920年4月27日,转载于《新人》第2号。

32.寒冰:《续论“她字问题”》,《学灯》1920年8月12日,转载于《新人》第 6 号。

33.寒冰:《再驳“她”字的研究》,《学灯》1920年4月27日。

34.寒冰:《这是刘半农的错》,《新人》1920年4月第1号。

35.何震:《女子复权论》,《天义》1907年6月25日第2号(卷)。

36.胡适:《尝试集》,上海泰东书局1920年版。

37.胡适:《李超传》,《新潮》第2卷第2号。

38.胡适:《他》,《新青年》1917年2月第2卷第6号。

39.胡适:《中学的国文教学》,《晨报副刊》1922年8月27~28日。

40.胡适编:《短篇小说(第一集)》,亚东图书馆1919年版。

41.吉竹蔓:《关于拒用“她”字并质〈读书生活〉》,《妇女共鸣》1935年10月第4卷第10期。

42.金德章:《她么》,《觉悟》1920年3月12日。

43.金福申:《代名词他(he)同她(she) 》,《晨报副刊》1921年3月18日“讨论”栏。

44.康白情:《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之先声》,《晨报》1919年5月20日。

45.康白情:《大学宜首开女禁论》,《晨报》1919年5月6日至10日。

46.康白情:《康白情启事》,《新潮》1919年10月第2卷第1号。

47.康白情:《社会》,《少年中国》1919年9月第1卷第3期。

48.康白情:《疑问》,《新潮》1920年2月第2卷第3号。

49.邝其照编:《字典集成》,香港1875年版。

50.黎锦晖:《他、她、牠》,《小朋友》1923年第69期。

51.李定夷:《你的幸福》,《小说新报》1923年第8卷第4期。

52.厉筱通:《“她”和“牠”的俗书问题》,《时代公论》1934年6月第114号。

53.梁宗岱:《游伴》,《小说月报》1925年第16卷第3号。

54.辽左布衣:《慧姐》,《晨报》1919年6月5日“小说”栏。

55.凌晓肪:《她的理想中之他》,《国闻周报》1924年第11期。

56.刘复(半农):《“她”字问题》,《学灯》1920年8月9日,转载于《新人》第6号。

57.刘复:《半农杂文》,星云堂书店1934年版。

58.刘复:《情歌》,《晨报副刊》,1923年9月16日。

59.刘复:《扬鞭集》,北新书局1926年版。

60.刘复:《一个小农家的暮》,《新青年》1921年8月1日第9卷第4号。

61.刘桂生整理:《冀朝鼎同志访问记录》(内部资料),清华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油印,1959年11月26日。

62.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刊》第6期。

63.鲁迅:《咬嚼未始“乏味”》,《京报副刊》1925年2月10日。

64.鲁迅:《祝福》,《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

65.《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6.陆伯鸿等编译:《法华新字典》,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67.陆秋心:《消灭“妾”和“妓”两个字》,《新妇女》1920年1月创刊号。

68.陆元:《男女不必分得那么清楚》,《觉悟》1922年7月12日“通讯”栏。

69.马二先生:《他为什么娶她》,《理想中之她》,《国闻周报》1924年第1卷第8期。

70.马俊如、后觉合编:《国语普通词典》,中华书局1923年版。

71.茅盾译:《西门的爸爸》,《新青年》1921年5月9卷1 号。

72.茅盾译:《一队骑马的人》,《新青年》1920年8月9卷4号。

73.梦沈:《驳“她”字的研究:难道是刘半农错么》,《学灯》1920年4月25日。

74.鸣希:《唯真学会的过去与现在》,《唯真》1920年5月创刊号。

75.欧阳哲生编:《傅斯年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6.恰(却酬):《他、她、牠》,《会报》1928年第33期。

77.钱谦吾编:《新文艺描写辞典》、《新文艺描写辞典续编》,南强书局1931年版。

78.钱杏邨:《大丽花》,《解放画报》1921年7月30日第13期。

79.钱玄同:《“他”和“他们”两个词儿的分化之讨论》,《国语月刊》1922年11月20日第1卷第10期。

80.钱玄同、王璞、赵元任等起草,钱玄同最后审定:《国音常用字汇》,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81.钱玄同、周作人:《英文“she”字译法之商榷》,《新青年》1919年2月15日第6卷2号。

82.潜源:《咬嚼之乏味》,《京报副刊》1925年2月4日。

83.黔南英雌戏草:《学界趣语》,《新小说》光绪三十一年(1905)第2期。

84.全国国语教育促进会审词委员会编:《标准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85.石评梅:《叫她回来吧》,《晨报副刊》1924年4月22日。

86.石评梅:《你告她》,《晨报副刊》1924年6月20日。

87.士同(柳湜):《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9月第2卷第9期。

88.树三:《“她”与妇运》,《十日谈》1934年7月第34期。

89.孙俍工编:《中国语法讲义》,亚东图书馆1922年版。

90.孙逊群:《“他”的讨论》,《学灯》1921年10月27日“青年俱乐部”栏。

91.孙祖基:《“她”字的研究——刘半农果真是错吗?》,《学灯》1920年4月18日,转载于《新人》第2号。

92.孙祖基:《非“驳‘她’字的研究”》,《学灯》1920年4月24日,转载于《新人》第2号。

93.天:《解放妇女问题该泯灭男女界限》,《觉悟》1922年10月30日。

94.田汉:《歌德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少年中国》第1卷第9期。

95.田汉:《诗人与劳动问题》,《少年中国》1920年2~3月第1卷第8~9期。

96.田汉:《新罗曼主义及其他》,《少年中国》1920年6月第1卷第12期。

97.王统照:《忏悔》,《曙光》1920年2月第1卷第4号。

98.王统照:《二十世纪的声》,《晨报》1920年2月5 日。

99.王统照:《她为什么死》,《曙光》1919年12月1日第1卷第2号。

100.韦华:《“他”“她”“牠”“它”的用法》,《自修》1939年第53期。

101.舞客:《穿上军装的英雌们》,《上海滩》1946年第26期。

102.相抱轮:《千古英雌秦良玉》,《现代青年》1936年第5期。

103.湘如:《打倒英雌》,《北洋画报》1934年4月第1115期。

104.萧子琴等编:《模范法华辞典》,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105.杨宝三:《找月亮》,《晨报》1920年5月8日。

107.杨少坪:《英字指南》卷6,光绪五年(1879年)上海刻本。

108.叶绍钧(圣陶):《这也是一个人?》,《新潮》1919年3月1日第1卷第3号。

109.叶绍钧:《春游》,《新潮》1919年5月1日第1卷第5号。

110.叶绍钧:《隔膜》,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111.叶绍钧:《火灾》,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112.叶绍钧:《女子人格问题》,《新潮》1919年2月1日第1卷第2号。

113.叶绍钧:《祖母的心》,《小说月报》1922年7月第13卷第7号。

114.伊凡(何永佶)译:《鸡子那么大的种子》,《修业》第1卷第2期(该刊封面上却误题为第2卷第2期),清华学校修业团(后改名为“唯真学会”)1919年12月版。

115.伊凡:《发明与奴隶的根性》,《修业》第1卷第2期“杂感”栏。

116.忆萱、邵力子:《第三身女性代名词底讨论》,《觉悟》1920年6月27日“通讯”栏。

117.友鸾:《“女士”和“她”》,《现代妇女》1922年9月16日第2期。

118.友鸾:《为什么不开男禁?》,《现代妇女》第2期。

119.俞平伯:《别她》,《新潮》1920年2月第2卷第3号。

120.俞平伯:《狗和褒章》,《新潮》1920年2月第2卷第3号。

121.俞平伯:《菊》,《新潮》1919年12月第2卷第2号。

122.俞平伯:《炉景》,《新潮》1919年10月第2卷第1号。

123.俞平伯:《题在绍兴柯严照的相片》,《新青年》1920年11月1日第8卷第3号。

124.俞平伯:《一星期在上海的感想》,《新潮》1920年2月第2卷第3号。

125.曾朴:《孽海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26.张文治等编,《标准国音学生字典》,中华书局1935年8月印行,1947年第11版。

127.赵元任:《新诗歌集》,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128.枕薪:《女士》,《解放画报》1921年9月30日第15期。

129.箴:《说她》,《申报》1922年2月27日第17版。

130.中国辞典编纂处编:《国语辞典》第2册,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131.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

132.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分组会议记录:第十八、国语教学组:(丙)议决案汇录》,《新教育》1920年第9卷第3期。

133.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秋瑾史迹》,中华书局1958年版。

134.周慧专:《婦当作媍新说》,《妇女杂志》1920年第6卷第10号“读者论坛”。

135.周瘦鹃:《写在紫罗兰前头》,《紫罗兰》,1943年5月第2期。

136.周瘦鹃:《一片胡言》,《申报》1922年7月7日。

137.周无译:《幸福》,《少年中国》1920年10月第2卷第4期。

138.周作人辑译:《点滴》,新潮社1920年8月初版。

139.周作人译:《改革》,《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2号。

140.周作人译:《可爱的人》,《新青年》1919年2月15日第6卷第2号。

141.周作人译:《卖火柴的女儿》,《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第6卷第1号。

142.周作人译:《某夫妇》,《小说月报》1923年11月第14卷第11号。

143.周作人译:《沙漠间的三个梦》,《新青年》1919年11月1日第6卷第6号。

144.朱自清:《旅行杂记》,《时事新报》副刊《文学周报》1924年7月第130期。

145.朱自清:《台州杂诗》,《小说月报》1922年4月第13卷第4号。

146.诛心:《“他”、“她”、“牠”、“它”》,《北洋画报》1934年第1080期。

147.壮甫:《“她”字的疑问》,《新人》杂志第2号。

148.卓如编:《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49.邹政坚:《“驳‘她’字的研究”的讨论》,《学灯》1920年4月24日。

150.[德]罗存德(Wilhelm Lobscheid):《英话文法小引》(Chinese-English Grammar )香港1864年版,中英对照本。

151.[俄]柴霍甫著,庐江凤生译:《暮年》,《申报》1920年2月15日第15版。

152.[英]马礼逊(Robert Morrison):《英国文语凡例传》(A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823年澳门版,中英对照本。

153.TT:《满月的光》,《晨报》1920年2月5日。

154.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载《国学季刊》1935年第5卷第3期。

155.编者不详:《标准国音常用字典》,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该字典不仅编纂者未注明、出版地和具体出版时间也均未注明,但肯定是民国30至40年代的出版物。

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解放前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库》里使用“她”或“伊”的中学国文国语教科书目录(1919-1935)

(一)以“她”、“伊”并存使用的教科书有:

1.北平文化学社编:《初中一年级国文读本》,北平,北平文化学社 1932年版 。

2.北平文化学社编:《初中三年级国文读本》,北平,北平文化学社 1932年版 。

3.陈椿年编纂:《新亚教本初中国文》,上海,新亚书店 1932-1933 年版。

4.范祥善等编辑,王岫庐等校订:《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1925年版。其中第2册为顾颉刚、范祥善、叶绍钧编,胡适、王岫庐、朱经农校,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1月版。

5.傅东华、陈望道编:《基本教科书国文》,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1933年版。

6.罗根泽、高远公编,黎锦熙校订:《初中国文选本》,北平,立达书局 1933年版。

7.马厚文编,柳亚子、吕思勉校:《标准国文选》,上海,大光书局 1935年版。

8.沈荣龄等编选,汪懋祖等审校:《试验初中国文读本》,1934-1935年版。

9.王侃如等编注,江苏省扬州中学国文分科会议编辑,江苏省中学国文学科会议联合会校:《新学制中学国文教科书初中国文》,南京,南京书店 1931-1932年版。

10.赵景深编:《初中混合国语》,上海,青光书局1932-1934年版。

11.朱剑芒编,魏冰心、陆翔校订:《初中国文》,上海,世界书局 1932年版。

(二)使用“伊”字的初高中教科书有:

1.北平文化学社编:《初中二年级国文读本》,北平,北平文化学社 1931-1932年版。

2.北师大附中选订:《初中国文读本》,北平,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版。

3.江苏省教育厅修订中学国文科教学进度表委员会编订,王德林等释注:《初中标准国文》,上海,上海中学生书局 1934-1935年版。

4.沈星一编,黎锦熙、沈颐校:《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上海,中华书局 1925-1929年版。 其中,第一册和第三册是1929年版本,第二册是1925年版本。

5.孙俍工、沈仲九编:《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上海,民智书局 1923-1926年版。

6.叶楚伧主编,汪懋祖选校,孟宪承校订:《初级中学国文》,南京,正中书局 1934-1936年版。

7.张弓编著,蔡元培、江恒源校订:《初中国文教本》,上海,大东书局 1933年版。

8.正中初中国文教科书编辑委员会编辑:《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南京,正中书局 1935年版。

9.周颐甫编,蔡元培校:《基本教科书国文教本》,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2年版。

(三)使用“她”的初高中教科书有:

1.戴叔清编:《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上海,文艺书局 1933年版。

2.杜天縻编著:《国语与国文》,上海,大华书局1933年版。

3.杜天縻、韩楚原编:《杜韩两氏高中国文》,上海,世界书局1933-1934年版。

4.胡适:《词选》,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5.姜亮夫、赵景深选注:《初级中学北新文选》,上海,北新书局 1931-1933年版。

6.姜亮夫选注:《高中国文选》,上海,北新书局1934年版。

7.南开中学编:《南开中学初三国文教本》,天津,编者1930-1931年自刊。

8.南开中学编:《南开中学初一国文教本》,天津,编者1935年自刊 。

9.南开中学编:《南开中学初二国文教本》,天津,编者 1935年自刊。

10.施蛰存等注释,柳亚子等校订:《初中当代国文》,上海,中学生书局 1934年版。

11.宋文翰编:《国文读本》(新课程标准师范适用),上海,中华书局 1935-1936年版。

12.孙俍工编:《国文教科书》,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13.孙怒潮编:《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上海,中华书局1934-1935年版。

14.王伯祥编:《开明国文读本》,上海,开明书店 1932-1933年版。

15.王云五主编,傅东华编著:《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1935年版。

16.夏丏尊等编:《开明国文讲义》,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版。

17.徐公美等编注,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国文科会议主编,江苏省立中学国文学科会议联合会校订:《新学制中学国文教科书高中国文》,南京,南京书店 1931-1933年版。

18.徐蔚南编:《创造国文读本》,上海,世界书局1932-1934年版。

19.薛无兢等注释,柳亚子等校订:《高中当代国文》,上海,中学生书局1934年版。

20.叶楚伧主编,汪懋祖编校,孟宪承校订,汪定奕选注:《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南京,正中书局 1934年版。

21.张鸿来、卢怀琦选注:《初级中学国文读本》,北平,北平师大附中国文丛刊社 1932-1935年版。

22.张鸿来、汪震、王述达选注:《初级中学国文读本》,北平,师大附中国文丛刊社1934-1936年版。

23.赵景深编:《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上海,北新书局 1930-1932年版。

24.朱剑芒编,韩霭麓、韩慰农注释:《朱氏初中国文》,上海,世界书局 1934年版。

25.朱文叔编,陈棠校:《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上海,新国民图书社 1928-1929年版。

26.朱文叔编,舒新城、陆费逵校:《初中国文读本》,上海,中华书局 1933-1934年版。

三、参引今人中文论著和译著(包括词典)

1.蔡瑛:《刘半农的“她”》,《载人民政协报》,2006-07-27。

2.常金仓:《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陈丛耘、李彤:《谈“他”与“她”的语言性别差异》,载《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8)。

4.陈福康:《也说“牠”字》,载《鲁迅研究月刊》,1996(6)。

5.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第4辑《新文化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6.陈建华:《“**”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想象》;《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陈少明:《什么是“思想史事件”》,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1)。

8.贡树铭:《刘半农和“她”》,载《咬文嚼字》,2002(4)。

9.贺祥:《“她”字并非刘半农所造》,载《咬文嚼字》,1997(5)。

10.黄兴涛:《“她”字的故事:女性新代词符号的发明、论争与早期流播》,见杨念群主编:《新史学》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1.黄兴涛:《〈文学书官话〉与〈文法初阶〉(晚清英文语法知识的最早传播)(之二)》,载《文史知识》,2006(4)。

12.黄兴涛:《第一部中英文对照的英语文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载《文史知识》,2006(3)。

13.黄兴涛:《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世中国为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黄兴涛:《也谈“她”字的发明与“伊”字》,载《光明日报》,2005-07-26。

15.蒋荫楠:《画蛇添足的“他(她)”格式》,载《咬文嚼字》,1996(9)。

16.孔凡岭:《“五四运动”一词的最早出现及其涵义》,载《历史教学》,2000(7)。

17.李栋臣:《没有必要的“她”》,载《语文建设》,1995(4)。

18.李洪岩:《读书逢喜事》,载《中华读书报》,2007-12-19。

19.李玲:《性别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载《中国文化研究》,2005(2)。

20.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李奇志:《秋瑾、吕碧城其人其文的“英雌”精神追求》,载《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22.凌远征:《“她”字的创造历史》,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4)。

23.刘成禺、张伯驹:《洪宪纪事诗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4.刘丹青:《“他、她、它”三分法是弊端、根源与对策》,载《语文建设》,1993(4)。

25.刘禾著,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6.刘小蕙:《父亲刘半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7.刘又辛、鲍延毅:《关于“她”字的商榷》,载《语言研究与教学》,1984(3)。

28.刘兆吉:《“她”字略考》,载《语文园地》,1985(11)。

29.蒙树宏:《说“她”》,载《辞书研究》,1981(4)。

30.孙江主编:《新史学》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31.田仲民:《鲁迅小说中的“伊”与“她”》,载《咬文嚼字》,1999(5)。

32.汪化云:《“他”、“她”、“它”》,载《汉字文化》,2000(2)。

33.王媛媛:《从“ta”看“他”与“她”》,载《大众文艺》,2010(6)。

34.夏晓虹:《“英雌女杰勤揣摩”: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载《文艺研究》,1995(6)。

35.肖杨:《她: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载《南方日报》,2001-01-10。

36.杨琥:《“五四运动”名称溯源》,载《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37.杨慧:《中华民族共有的最高诗情——“祖国母亲”考辩》(2007年(未刊稿))。

38.杨建民:《刘半农与“她”字的故事》,载《中华读书报》,2002-02-06。

39.杨念群主编:《新史学》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40.翟华:《西式男女有别》,载《青年参考》,1999-05-28。

41.张宝明:《“她”从哪里来——现代女性指称的源流考释》,载《寻根》,2008(1)。

42.张巨龄:《“她”字不是发明,而是借用成的另一形声字》,载《光明日报》,2005-08-09。

43.张质相:《不该用“她”和“妳”》,载《汉字文化》,1994(2)。

44.张仲民:《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46.周兵:《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载《河北学刊》,2004(6)。

47.周联华:《圣经中的“祂”和“他”》,载《圣经季刊》,2007(21)。

48.朱金顺:《说“牠”字》,载《鲁迅研究月刊》,1996(2)。

49.朱金顺:《有关“她”字创造的两件史料》,载《绿土》,1999(38)。

50.[法]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51.[美]阿普尔比(J.Appleby )等著,刘北成、薛绚译:《历史的真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52.[美]怀特(L.A.White)著,沈原等译:《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3.[日]石田一良著,王勇译:《文化史学:理论和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4.[英]彼得·伯克著,李霄翔、李鲁、杨豫译:《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英]彼得·伯克著,姚朋等译,刘北成校:《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彭刚译:《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S.Mill)著,汪溪译:《妇女的屈从地位》,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版。

58.[克罗地亚]克内则威克:《情感的民族主义》;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四、参考和征引外文论著(包括词典)

(一)英文

1.David Crystal,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John Simpson and Edmund Weiner,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Secon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Lynn Hunt,The New Cultural Histo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4.Noah Webster,Webster’s New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Unabridged,Second Edition,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3.

5.Peter Burke,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7.

6.R.W.Connell,Gender and Pow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二)法文

1.A.A.Billequin,Dictionnaire Francais-Chinois,Peking: Typogrhie du Pei-T’ang,1891.(毕利干:《汉法合璧字典》,北京北堂,1891年)

2.Séraphin Couvreur,Dictionnaire Chinois-Francais,Ho Kien Fou,1890.(顾赛芬:《汉法字典》,河间府,1890年)

(三)俄文

1.Шахматов А.А.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морфология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1957.

2.Иванов В.В.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М.,1964.

3.Якубинский Л.П.История древне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М.,1953.

(有关俄语资料的查考和解读,得到叶柏川博士帮助)

(四)葡萄牙文

1.Michele Ruggieri & Matteo Ricci(罗明坚、利玛窦),Dicionário Português-Chinês (葡汉辞典).Direcáêo de Ediáêo/John W.Witek,S.J.(魏若望); Ediáêo/ Biblioteca Nacional Portugal,Instituto Português do Oriente,Ricci Institute for Chinese-Western Cultural History,2001.

(五)韩文

(有关韩语的解读,得到安允儿博士的帮助)

(六)日文

1.挟間新太郎:「華語漫談(其の二)·他と她と牠」,『華北合作』第9卷第5期,1943年。

2.柳父章:『翻訳語成立事情』,岩波書店,1982年。

3.飞田良文:『明治生まれの日本語』,淡交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