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来源

《渔歌子》教学案例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是广州市萝岗区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曹利娟参加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在广东省东莞市跟岗学习时执教的一个课例。

二、教学设计简介

(一)教学思维方式设计

1.知识目标

(1)认识 “塞、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能力目标

(1)通过读文和想象,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2)初步掌握学词的方法,迁移运用。

3.情意目标

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行为方式设计

1.主动 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即让学生在预习时就主动收集关于词和作者张志和的相关资料,在上课伊始进行交流汇报;在初读文本,学习生字词环节,以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生字的方法,借助插图或利用形声字等方法自主学习生字词。

2.互动 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读读词,说说词意,不懂的地方作标记,然后汇报交流;在读懂词意环节,先让学生找出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来,再通过配乐读,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描绘词中景物;在抓住词眼,感悟情感环节,出示张志和的生平简介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生生互动朗读理解词眼“不须归”。

3.能动 学生《渔歌子》的学习中,梳理出学法:古诗词学习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词大意;展开想象,感受诗词意境;查找资料,感悟诗词情感。让学生按此三个步骤学习《江雪》,课后再让学生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阅读张志和的其他四首《渔歌子》等,让学生习得诗词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实施简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复习导入:背诵《忆江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了解“渔歌子”词牌名。

3.初识作者:板书:张志和。学生交流关于张志和的资料:张志和,字子同,本名龟龄,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唐朝著名道士、词人和画家。少年时便深得当朝皇帝唐肃宗的器重,被皇帝赐名为“志和”。后来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漫游于山水之间,整日泛舟垂钓,并自号“烟波钓徒”。

学生汇报。

(二)初读文本,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词

自由朗读这首词,把生字词读准,把词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语

(1)出示词语: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2)指名读,齐读。

(3)重点点拨多音字“塞”,强调“箬”的读音;借助注释理解“箬笠”的意思。并配图认识箬笠、蓑衣。出示箬笠、蓑衣插图,认识挡雨工具。(抓住从偏旁理解字义,记住字形的学习方法。)

(4)学习:塞、鹭。老师示范写字,学生练习写字。

3.正确朗读诗词

(1)指名学生读。

(2)师示范读,鼓励学生按节奏读出词的韵味。学生先自读,再个别读,小组比赛读。

(三)小组合作,读懂词意

1.小组合作。

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读读词,说说词意。不懂的地方作标记。

2.小组汇报。

3.归纳学习方法。方法1 对照注释,了解诗词大意。

4.同位合作说词义。

5.提出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吗?引出“不须归”(板书)。初步了解为什么“不须归”。

(四)想象画面,进入词境

1.找出景物

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请用“△”标出相关词语。

2.想象画面

(1)师配乐读,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描绘词中景物。

(3)指名学生朗读。

3.寻找色彩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夸赞张志和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

抓住:桃红、鹭白、箬笠青、蓑衣绿等颜色体会画卷的色彩明丽。

4.感悟神韵

(1)画家张志和在画卷中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淡淡的——烟雨迷蒙正是中国传统书画中的江南之韵。出示古诗名,进一步感受江南风景之神韵: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 苏轼。

(2)这就是江南,杏花春雨的江南,它朦朦胧胧,宛若仙境,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感受画卷的清丽淡雅吧!(出示全词)指名朗读,齐读。

(3)感悟动静相济。仔细比较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找出动静对比的景物。

引导学生抓住西塞山的静对白鹭的飞,桃花的红对江水的绿体会动静结合,色彩对比的写作手法。

分男、女生朗读,感悟生机勃勃、色彩清丽、动静相宜,这里如诗如画。

(板书:景:如诗如画)。

(4)归纳学习。方法2 展开想象,感受诗词意境。

(五)抓住词眼,感悟情感

1.感悟“不须归”

青山巍巍,白鹭高飞,桃花朵朵,鳜鱼肥美,烟雨蒙蒙,置身其中,你最想说什么?词人最想说什么?引读(出示词画):这里如诗如画,生读第一、二句,词人如痴如醉,生读第三、四句。

从图中你能看出词人沉醉在如画美景中吗?猜测他的神态,感受其怡然自乐。引读:西塞山前白鹭飞,词人自由自在,他说(“斜风细雨不须归”);桃花流水鳜鱼肥,词人满怀欢欣,他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2.理解“不须归”

(1)从张志和的生平理解“不须归”。出示张志和的生平简介:张志和,今浙江金华人,唐肃宗时为官,后因事贬官归乡隐居,以泛舟垂钓为乐,自号“烟波钓徒”。

(2)从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理解“不须归”。出示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3)师生对答朗诵张志和与他哥哥的词,一和一答,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

(4)讲小典故,感悟不须归。据说张志和钓鱼是去掉鱼饵的,他钓的哪里是鱼,分明是——(板书:人:悠闲自在)

3.归纳解读诗词的方法三:查找资料,感悟诗词情感

4.熟读成诵

这一份闲适之情与恬淡的田园风光两相和,果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啊!

全班配乐背诵。

(六)欣赏熏陶,拓展积累

1.吟诵《渔歌子》

任烟雨蒙蒙,随清风拂面,闻花香扑鼻,听鹭鸣悠悠,《渔歌子》的乐声响起了,让学生一起学会吟诵《渔歌子》,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拓展阅读《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自由读。指名读。

(2)师示范读,生说画面。再把画面读出来。

(3)补充资料,体会这首诗的情感。出示柳宗元的生平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少年时就有报国大志。他性格坚强,有骨气。为官之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是,后来改革失败,他被贬官到偏远荒凉的永州。

学生体会情感朗读这首诗。

(4)《渔歌子》与《江雪》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言语的秘妙:选取不同景物可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

(5)分组朗诵《渔歌子》与《江雪》,进行对比。体会这两位诗人,同在唐代,同是被贬,同在垂钓,但是,两个人的心境完全不一样,两首诗的味道也完全不一样。

3.学生课外阅读《惠崇春江晚景》和其他四首《渔歌子》

(1)学生课外能用学到的方法独立阅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①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lóu)蒿(hāo)②满地芦芽③短,

正是河豚(tún)④欲上时。

注释

①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在元丰八年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②蒌蒿,一种野菜,春天生长。

③芦芽,芦苇的嫩芽。

④河豚,鱼名,味美而有毒。春江水发,河豚即溯流而上,量多而且最为肥美。

(2)学生阅读张志和的其他四首《渔歌子》,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其二)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其三)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其四)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其五)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景:如诗如画

人:悠闲自在

不须归

四、评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渔歌子》是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是体验本单元专题的一个深化和延续。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蒙蒙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难点。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中的画面和意境和词人的情感,还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入“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中,抓住词眼 “不须归”体会词人的情感。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六要素”教学方式呢?

(一)以生为本,体现“主动”要素

语文教学为什么而教,这毋庸置疑,为了学生而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因此,课堂上就要做到以生为本,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要摸清学情。奥苏伯尔在其《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上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课前热身时就让学生进行背诵古诗词的比赛,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游山西村》《题西林壁》《送元二使安西》《望洞庭》等学过的古诗让学生背诵,既营造古诗词学习的氛围,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在课程伊始,再让学生回忆这学期学过的一首词《忆江南》,并让学生背诵,再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词与诗不一样,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词都有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等。再读题《渔歌子》,以后谁按这种形式写的词,都可以叫“渔歌子”。授课中,让学生回忆古诗学习方法,如对照注释了解诗意等,让学生迁移运用到对词的学习中。这些,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只有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自主建构,这才做到真正以生为本。

(二)合作学习,体现“互动”要素

“互动”要素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在这节课中,一直贯穿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地方非常多,但老师都是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如为了引导学生进入词境,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画出词的景物;再配上音乐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说话;最后寻找写色彩的词,联系中国画烟雨迷蒙的特色,并通过积累的古诗,进一步感受到那朦朦胧胧、杏花春雨的江南美景。这样,通过师生互动,通过想象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之中,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生生互动也体现得很好,如在学生字词环节,让学生指出难读、难写的字词,再互相提示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词;还有一个教学环节:小组合作,读懂词意。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读懂这首词,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首词的意思,这完全体现了“六要素”教学方式中的“互动”要素。

(三)探索方法,体现“能动”要素

《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这首词,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词,掌握学习的方法,因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一直在渗透古诗词学习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词大意;展开想象,感受诗词意境;查找资料,感悟诗词情感。在课堂上归纳总结这些方法后,并让学生自主学习《江雪》,课后再让学生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阅读张志和的其他四首《渔歌子》等,让学生习得诗词学习的方法。在《渔歌子》的教学中另一个最具语文核心价值的内容就是选取不同的景物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景由情生”的表达方式。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言语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直是秘密,但我们老师总会轻易忽略。现代文的教学更要注意这点,但古诗词的教学也不要忽略,因为古诗词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蒙蒙烟雨中,宁静而美好。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景物的词语,再找词中的颜色词,或红或白,或青或绿,最后体会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找出动静对比的景物。《渔歌子》静中含动,动中含静,动静相济,它是凝固的画,又是流动的歌。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从而领悟到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知识、能力、情意,三者和谐共振

教学目标的制定就是按“知识、能力、情意”三个方面来制定,在教学中就要落实这三方面的目标。如知识目标(1)认识 “塞、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这两个目标是这样落实的:在课伊始让学生扎实地学习这首词中的生字词,从注释、插图、形声字的特征等方面让学生记忆并理解“箬笠”一词,认识多音字“塞”,并示范写“塞、鹭”,再让学生写。在此基础上,老师范读这首词,要求读出词的节奏,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读出节奏,要求上有了提高。把词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词的大意,只有真正理解了,才会读出自己的情感。最后在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很好地落实了知识目标。但知识、能力、情意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体现“知识、能力、情意”三者和谐共振,做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了无痕迹,情感熏陶自然恰当,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知识教学的同时,一直渗透古诗词学习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词大意;展开想象,感受诗词意境;查找资料,感悟诗词情感。最后让学生自学柳宗元的《江雪》,在课堂上给予自学的时间,进行学法迁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这是一着古诗词,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引导学生进入词境,这才教学的重点所在。为突出重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画出词的景物;再配上音乐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说话;最后寻找写色彩的词,联系中国画烟雨迷蒙的特色,并通过积累的古诗,进一步感受到那朦朦胧胧、杏花春雨的江南美景。这样,通过想象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之中,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古诗词的教学除引导学生进行意境外,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情”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抓住词眼“不须归”,引导学生感悟词人的情感。先引导学生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悟到词人“流连其间”而“不须归”;再联系词人的生活背景资源,加深学生对诗人张志和的认识,感悟到他厌恶朝廷纷争,喜欢这种自由悠闲生活的心境;最后与他哥哥和词的一和一答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恬淡、闲适之情。这样,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走进词人内心,体会词人情感。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在课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对比阅读,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的《江雪》,同在唐代,同是被贬,同在垂钓,但是,两个人的心境完全不一样。再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因表达情感的需要,选取的意象不同,张志和因为悠闲自在,选取的是明丽的春景,柳宗元因为孤独悲愤,选取的是寒冷的冬景。也许学生因为年龄幼小不一定理解得很透彻,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一定在孩子的心中永远留存——张志和悠闲自在地泛舟在初唐的那个春天里,柳宗元凄凉独坐,垂钓着中唐的漫天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