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来源
该案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教学设计,该案例是广州市萝岗区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地理学科教研员刘媛在广州科学城中学八年级二班执教的。
二、教学设计简介
(一)教学思维方式设计
1.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能判断哪些灾害属于自然灾害。
(2)知道自然灾害的分类,能对自然灾害进行正确的分类。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4)列举有效的防灾避灾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和材料,归纳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2)运用“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图,描述我国不同自然灾害的集中分布区。
(3)结合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地形图、板块构造图等,观察各类图表与自然灾害的内在联系,尝试分析我国不同自然灾害的成因。
3.情意目标
认识“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之一,建立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二)教学行为方式设计
1.主动
通过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灾害及其带来的影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通过设问“是否所有的灾害都是自然灾害?”使学生主动寻找自然灾害的概念,阅读几种常见自然灾害的图片,从而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互动
通过阅读“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和“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师生、生生研讨,合作学习,了解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及其成因、总结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
3.能动
通过查找资料,探究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的成就,对某种熟悉的自然灾害设计有效的避险方法。
三、教学实施简介
1.情境导入
2013年9月22日,因受台风“天兔”影响,广州市全市中小学停课,这是每一位同学都熟悉的事情,以广州市教育局的停课通知为情境导入。
2.展示目标
PPT展示知识、能力、情意目标
3.自主学习
活动1 “识灾害”。
由导入的台风灾害案例,结合教材对自然灾害的定义,分析自然灾害的两个基本特征: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和灾情(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
运用自然灾害的两个特征:自然环境是否发生异常变化、是否造成了危害或损失,分析哪些现象和事件属于自然灾害。进一步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
4.研讨反馈
活动2 “辨灾害”
PPT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图片,让学生对图片进行分类,从而知道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
从概念辨析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以“泥石流”为例:“泥石流是在坡度较陡的沟谷中形成的饱含石块和泥沙的特殊洪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从概念辨析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坡度较陡、沟谷、特殊洪流”。
完成教材中“活动1”的练习。巩固对“自然灾害”的理解。
5.合作学习
活动3 “猜中国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区”
根据活动2辨析的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猜想各类自然灾害在中国的集中分布区。以 “泥石流”为例:辨析出形成条件是“坡度较陡、沟谷、特殊洪流”,根据“坡度较陡”猜想到——山区或有山的地区;“沟谷”猜想——有河流;“洪流”猜想——水量大——猜想降水多,综合起来得出结论“泥石流”发生地区是“降水较多有河流分布的山区”,结合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进一步猜想泥石流分布在西南地区。把猜想的结果在“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图上去印证。了解各类自然灾害在中国的分布。
探究猜想结论与实际集中分布区不吻合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原因。例如“干旱”,结合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学生极易猜想中国干旱集中分布在降水少的西北地区,而实际中国干旱灾害的分布区在华北地区。探究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忽略了干旱灾害的另一个形成条件“造成损失”,西北地区因常住人口少,损失小,虽有干旱但没形成干旱灾害。
6.反馈再研讨
活动4 “析中国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区的成因”
通过辨析形成条件,猜想并印证中国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区,反过来分析中国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区的成因,教学难度大大降低。例如:“泥石流为什么分布在西南地区”,学生能很容易答到要点“西南地区山地多,河流众多,年降水量大”
活动5 “看中国自然灾害分布特点”
对比或叠加“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和“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 图,了解我国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同一地区发生多种灾害、同一灾害多地区发生,频次高、危害大。归纳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危害大”。
7.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中“活动2”的练习。
8.探究学习
活动6 “我是小小防灾员”成果展示
防灾减灾成果展示,以下两种方法任选一项。
(1)收集资料,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对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进行说明。
(2)结合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设计有效的避灾方法,形式不限。
9.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
四、评析
该课例的创新之处在于目标设置按照“六要素”教学的要求,分别设置了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 “情意目标”等三维教学目标,目标设置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于教学过程中。这些目标的设置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目标的难易程度有梯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效地丰富了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围绕“六要素”教学“主动、互动、能动”的要素展开教学设计。老师创设情境,设计出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完成活动过程中 “主动”参与学习;在合作学习中“互动”;在探究学习中“能动”。
该课例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对教材的处理上做了适当的调整,把“自然灾害的分类——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的顺序调整为“自然灾害的分类——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使三个知识在结构上衔接得更好、更流畅,形式上更新颖。最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和思考,是独具匠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