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明确各类知识所要达到的要求

设置知识目标,不仅要知道将哪些知识作为知识目标,更要明确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达到什么程度。不论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还是元认知知识,都要明确对其掌握的程度究竟是记忆,还是理解,或者是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例如:

初中思想品德“承担社会责任”的知识分类目标的要求如表1.2.1:

表1.2.1

续表

(二)能力目标的设置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准确设置知识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但仅有知识目标是不够的,还要合理设置能力目标,设置能力目标要注意以下问题:

1.能力目标的设置要结合知识目标

每堂课的教学是围绕具体的知识展开的,能力目标的设置不能离开这些知识而凭空进行,必须结合具体的知识设置合理的能力目标。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具体知识是整数加法的知识,就不能将能力目标设置为“快速进行整数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不可与知识目标相混淆

陈述性知识比较容易与能力相区别,但程序性知识往往会与能力相混淆,尽管程序性知识是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但它终究是知识,而不是能力。因为,能力是保证个体能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主观条件,是由知识和智力等构成的有机整体。人们运用程序性知识去完成一定活动,才是能力的体现。如“整数除法的算法”是程序性知识,“能熟练进行整数除法的运算”就是能力了,因为它是运用“整数除法的算法”的知识进行“整数除法的运算”。

3.能力目标不可与情意目标相混淆

情意是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主观性的表现,能力也具有主观性的成分,有时也容易混淆,如,有人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作为初三化学“水的组成”的能力目标,这是不恰当的,它不是能力目标,而是情意目标。

4.能力目标要切合实际不可太泛

有些能力不是一节课能培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那么这种能力就不能作为某节课的能力目标,如,有人将“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研究能力”作为初三化学“水的组成”的能力目标,这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科学实验研究能力”不是一节课能培养的,在整个化学学科教学中都要培养这种能力。所以,能力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不可太泛。

5.能力目标要符合学科特点

中小学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同一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初中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评析能力,等等。例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目标结构如表1.2.2:

表1.2.2

(三)情意目标的设置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以,知识、能力、情意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缺少一维就构成不了长方体。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在准确设置知识目标、合理设置能力目标的同时,还要恰当设置情意目标。设置情意目标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提高情意目标对学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中设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设置恰当情意目标,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2.要挖掘学科教学中所特有的情意因素

各学科都包含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隐含着的,需要充分挖掘,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头等使命。

3.要把握情意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情意因素,设置恰当的情意目标,开展恰如其分的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体验性,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情意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内隐性,不同于知识和能力,一般是难以明确、显性地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所以,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情意目标。

4.要借助情意目标的分类理论

对情意目标的分类,影响最广泛的是布卢姆根据情感内化的不同程度,将情感领域的目标由低到高、态度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划分为注意、反应、价值倾向、组织、性格化五级,我们可以借助此理论设置情意目标。

朱小蔓教授倡导的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对象划分为人与自然、人与操作对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过程与方法六大类的做法,也是我们设置情意目标的理论依据。例如:

初中思想品德“权利与义务”的情意目标如表1.2.3:

表1.2.3

三、教学思维方式的达成

设置了知识、能力、情意目标,仅仅是明确了在教学中将要做什么,知道做什么不等于做成了什么,所以,我们不仅要设置教学目标,更要努力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思维变成教学现实。

(一)知识目标的达成

知识目标要在课堂教学中达成,而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环节,每一教学环节都会影响知识目标的达成,所以,要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必须了解教学过程的每一教学环节。

1.古今中外关于教学过程的论述

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有许多关于教学过程的论述,如:“君子博学于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后人将其总结为:学、思、习、行四个方面。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认为教学过程是闻、见、知、行的过程。

《中庸》中有一段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代表性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

近代以前关于教学过程的典型形式为:讲、听、读、记、练。

近代开始,以夸美纽斯为代表,把观察引进教学过程,教学的一般结构或进程为:观察、记忆、理解、练习。

苏联乌申斯基总结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了为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

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学过程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19世纪70年代,欧洲兴起的“实验教学论”提出“行动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教学过程的程序为:感知、加工、表现。在感知阶段,规定和提供给学生观察用的材料。在加工阶段,要求通过记忆、思考、想象和情感对所感知的内容进行加工。在表现阶段,把所感知的内容用各种形式的外部活动,通过词语、图画、模型、表演等表现出来。

杜威提出了“设计教学法”,要求学校在学生的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教学,其一般进程为: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美国布鲁纳主张:教材结构化和通过发现学习。其一般进程为: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我国中小学教师受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影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五步教学过程模型,具体如下:

(1)组织上课。让学生对上课做好心理上和学习用具方面的准备,集中注意力,积极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

(2)检查复习。复习已学过的内容,检查学习质量,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

(3)讲授新教材。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

(4)巩固新教材。检查学生对新教材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基本巩固和消化所学新教材,为继续学习和进行独立作业做准备。

(5)布置课外作业。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该模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的主要依据,但它只反映了陈述性知识教学的规律,没有反映程序性知识教学的规律,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为此,皮连生教授提出了广义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教学的一般过程模型: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表1.2.4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表1.2.5

2.知识目标达成的教学过程各环节

不论是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还是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尽管教学过程的某些步骤有所不同,但具有共同的规律,在实际教学中,一堂课不完全是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也不完全是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可能两者都有。所以,我们要抓住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如下:

(1)教学引入

有经验的教师都能设计一个很好的教学引入,很少是开门见山直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譬如说,一位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因学校进行电子书包教学实验,需要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如果该生不向家长讲明事情的来龙去脉,而直截了当地对父母讲:“我要一台平板电脑,你们必须给我买”,肯定会遭到家长的拒绝。假如先讲明原因,把父母的思维引入到学习的需要上来,就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再譬如说,我们要学校领导支持我们做某一件事情,也要适当把领导的思维引入到我们要办的那件事情上来,才能顺利地得到领导的批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一点兴趣也没有,再重要的知识,学生也难以学好。所以,教学的引入是必需的,主要方法如下:

情境引入 教师经常抱怨,昨天学习的知识学生当时都会了,但今天问学生都忘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没有把知识放在一定情境中,如果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中获得,就会掌握得非常牢靠。所以,我们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之前,必须为学生营造与新知识学习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知识目标就容易达成。

复习引入 在新知识教学前,对旧知识进行复习,这是许多教师的普遍做法,但有的教师复习的内容与新知识没有任何联系,复习结束后,生硬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复习旧知识时要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由旧知识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

故事引入 有趣的故事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了,将故事与新知识相联系,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引入方式。

音乐引入 音乐的曲调会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音乐的歌词所反映的内容,往往与新知识建立起联系,所以,音乐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引入方式。

视频引入 恰当的视频,会起到很好的教学引入作用,声音和图像的效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学引入可适当用视频。

猜谜引入 有趣的谜语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得恰当,可起到很好的教学引入效果。

还有朗诵引入、演练引入、悬念引入、对话引入等教学引入方法,都可以根据所教知识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

(2)告知目标

教学引入后要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但告知是要讲究方法的,不可生硬地、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1,2,3,4,5等多个学习目标,而应在教学引入后自然说出,或者是在一定教学情境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说出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告知了学习目标,还有好多种告知学习目标的方法,每个教师都应在教学中探索和尝试。

(3)提供新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引入新课、明确目标后,就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一般不宜由教师直接传授,而应提供新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当学生对新材料完全不了解,而由教师一味地灌输,其效果是很差的。一定要给材料、给时间让学生通读材料、独立思考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定能弄懂一些问题,也可能会存在一些疑惑,教学就自然进入到下一阶段。

(4)学生反馈及师生、生生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就要问学生:你从新材料的学习中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学生的回答,就会引起师生的对话与交流,也会引起生生的对话与交流,这是教学的**,必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启发学生的智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很重要,有的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大,完全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无从回答。所以,向学生提问既要不偏离教学主题,又要切合学生实际。只有问得好,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但仅有问得好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得好、引导得好,从而引起师生和生生的充分交流,达到初步弄清所学知识的目标。

(5)提出疑难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

在上一环节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弄清楚了,总会存在一些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有必要将学生分成4人或6人等小组展开讨论。这是在自主学习和师生、生生互动基础上的进一步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小组里应充分发表意见,让会者教不会者,让学困生在小组活动中进步。

(6)小组反馈及师生、生生再研讨

不少教师在组织完小组讨论后,就自己讲解刚刚由学生讨论的那几个问题,这是十分不妥的做法,因为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并不知道,必须由小组反馈。反馈小组讨论的意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能了解小组讨论的真实情况,知道学生对疑难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从而有针对性地发表教师的见解。

(7)巩固练习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形成了新的知识,但学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还需要一定的训练,也就是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往往是让学生做一些题目,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8)反馈矫正

学生是不是真的懂了,是不是真的会用了,当堂练习是最好的检验方式。学生做完练习后,必须当堂反馈,学生练习中存在的对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对知识不能正确运用等问题,需要及时矫正。

(9)知识系统化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步骤,虽然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但不系统,比较零碎。所以,在一堂课的最后,需要小结,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结构图,使知识系统化。这一步骤可由学生尝试着完成,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尽量不要由教师单独完成。

(二)能力目标的达成

就像知识目标要在教学过程中达成一样,能力目标的达成也必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同时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学科特殊能力,从而促进能力目标的达成。

1.一般能力目标的达成

完成一切活动所需要的那些能力就是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认识活动,它不仅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智力发展的基石。没有观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理论的概括,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使之全面、深入、细致地发现事物的各种典型特征,迅速地捕捉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在教学引入中,要让学生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情境,以便顺利进入到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针对教师提供的新材料,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找出新材料与已有知识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在生生和师生研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观察研讨对象的特征,从而产生自己的观点。在练习和总结的过程中,同样要充分让学生观察,缺乏观察能力,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练习,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2)记忆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不是说不要记忆了,相反,要重视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的基础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更有效地记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地理解。理解的途径有多种,一是老师的讲授让学生理解,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后理解,三是在师生和生生共同研讨后理解。在这些途径中,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自己学懂弄会的东西才能长久记忆。所以,教师的教学,不可在学生还没有自主学习的时候就一味地向学生讲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同样是促进学生理解的有效方式,学生在互动基础上的理解,才会形成深刻的记忆。

(3)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和扼杀学生的想象能力,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当我们提供教学情境给学生时,学生会有许多想法,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而且要让学生把所想说出来、写出来,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尽情地写,才能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常常听到学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有些甚至与教师的教学预设相去甚远,我们不可责怪学生、批评学生,应表扬学生想象力丰富,同时引导学生的想象向教学内容靠拢。

(4)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指人脑对输入的信息加工整理,从而制作出思维产品的能力。它是构成人们能力的核心要素,反映了人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才会去思考,只有不断地思考,思维能力才会提高。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新材料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三要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学生在与人讨论和辩论时,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有效。四要放手让学生评论和评价,不论是对教师的讲授,还是对学生的回答,都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他人的说法进行评论和评价。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和评价的班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思维能力也很强。

(5)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有想法、有说法,还要让学生有做法,这里的做法就是操作能力。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是操作,语文学科中的写作文也是操作,所有学科中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都是操作。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学生懂了就行,还要让学生会做。例如,语言类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多说;数学学科应让学生多做题;政治学科应让学生多观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应让学生多做实验。只有让学生亲手去做,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学科能力目标的达成

学科能力是学生掌握某学科的特殊能力,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达成学科能力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基本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应用能力。要在教学中达成这些能力,就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一定的教学情境和相关材料,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

又如初中语文学科的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教学中要达成这些能力,就必须重视识字教学、写字训练,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进行作文训练,开展朗诵、演讲等比赛活动,进行文学创作与表演等综合性学习。

再如小学英语学科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在不同级别的语言技能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听、说、读、写等技能的目标。在一级语言技能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听词句进行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发指令让学生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利用图片和动作提示听简单的小故事并作出适当的反应,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通过录音让学生模仿说话,进行师生、生生间简单的问候训练;开展学生间姓名、年龄等简单的个人信息交流,表演猜测意思、说出词语,唱英语儿歌和歌谣;采用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通过看图认识词语,通过指认物体认读所学的词语,利用图片读简单的故事,进行字母和单词的正确书写训练,训练学生模仿范例写词句,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情意目标的达成

同知识和能力目标一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只能在教学过程中达成,不论是对自然事物的情意,还是对人造事物(操作对象)的情意,或者是对他人的情意、对社会(国家)的情意、对自我的情意、对过程与方法的情意,都应抓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恰如其分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既要把握情意目标达成的特点,更要掌握达成情意目标的方法。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特点

(1)习得性与渗透性

学科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常常用“体验、意识”等词语来描述、表示这些标准的习得性和渗透性,即教师不能把这些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一样,通过讲解、演示、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与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养成态度,内化成价值观。

(2)积累性与渐进性

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的达成过程是一个积累和渐进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有些学生当场感受到,并有所表示。也有些学生当场并没有马上感受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在他们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这种积存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表示出来。

(3)整体性与完整性

学科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是整体的、完整的,但不能苛求每一个教学过程、每一教学环节都有完整的体现,应在整个教材实施和教学过程中渗透性、渐进性地体现内容标准。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方法

同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也要采取主动、互动、能动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创设情境

情境对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只有在一定情境中活动的知识,才是有真正来源的知识,它不同于教师的灌输,不同于学生的死记硬背,当他想起这一知识时,立即回想起学习这一知识时的情境。情意目标的达成更应如此,情意不会凭空产生,它必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所以,教师必须创设与知识内容和情意目标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这里的“情境”不仅仅是语言环境,不仅仅是把言、形、情融为一体、具体生动、形象感人的语言表达情境,还应有图形、文字案例、视频等营造的情境。创设这样的情境是为了促使学生能主动表达思想、积极抒**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不能靠教师单纯的传授说教,需要对学生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行为实践。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实现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可运用多媒体演示情境、借助录像再现情境、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情境、扮演相关舞台剧体会情境等。

(2)自主体验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灌输进去的,必须是在自主体验中逐渐地内化,学生具有自主性,他们反感生硬的比喻、强加的结论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此,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感受、现实的社会生活、熟悉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让学生掌握有血有肉的知识,不仅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同化。适时的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所学知识,又从所学知识走向社会。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国际关系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增强关心国际事务,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意识,培养国家观念,拓展国际视野,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深刻感知中国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信念。

(3)合作学习

人的情意来源于交往,没有与他人正常的合作,就不会产生对他人和社会正确的看法,合作交往更有利于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产生。

当我们向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新材料、提出了学习的问题后,首先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独立解决的,应让学生合作解决。

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小组,向学生讲清操作方法,并在具体实践中适时地指导。按照自主学习、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顺序,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自主感悟到共同探讨,再到走进生活,努力实现创新。在这种小组自主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探讨,由探讨走进生活实践,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4)探究学习

可以选择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或者提供有争议的历史或现实社会事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分析和辩论,让学生自主判断、决策反思,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高中思想政治课“国际关系”的教学中,关于利比亚问题在联合国的表决,中国为什么投弃权票?关于南苏丹独立,中国为什么支持其加入联合国?我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对亚太经合组织乃至整个世界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具有思考性问题的提出,努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辩证地去认识世界的政治风云,激发爱国情感,形成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思维方式的评价

在教学设计中设置知识、能力、情意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达成知识、能力、情意教学目标,这是我们的教学思维方式,我们的教学思维是否真的变为教学现实呢?必须对教学思维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一)对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

评价知识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有两种方法:

1.课堂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它不仅运用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而且在学完某一知识后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根据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回答,可以了解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测验法

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可以用测验的方法,了解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测验法是最直截了当的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在评价时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提问,也可以通过做选择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等形式进行。

(二)对能力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

评价能力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有以下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收集教学评价信息的基本方法,教师根据评价指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对学生进行察看,以“听”“看”为手段直接获取评价信息。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在学完调控情绪、应对挫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后,观察学生是否根据所学知识,调整了自己的做事方式或学习方式,做到理智控制和发泄自己的情绪、坚强地面对挫折、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以观察学生应对挫折和复杂事情的能力。

2.案例或实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或事件的描述,让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评价方法,也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一定能力目标的方法。实例分析与案例分析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对具体事情的分析,评价学生的有关能力的达成。

3.实践体验法

实践体验法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的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能力。

4.探究发现法

探究发现法是指向学生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观察学生是否能发现从材料必然得出的结论,从而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5.测验法

测验法不仅可以用于对知识目标达成的评价,也适用于评价能力目标的达成,可通过能考核学生能力的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具体操作类题目等测验题,检测学生能力的达成情况。

(三)对情意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

评价情意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有以下方法:

1.谈话法

谈话法是一种通过教师与学生交谈的方式获取评价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情况的了解。如在完成初中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后,可与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聊天,了解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是否有转变。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更深入地引导他们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改变对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用书面形式间接收集研究材料的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或征询表,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取材料和信息的方法。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情况的好方法。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关题目来总结和评价学生的情意情况。

3.调查访谈法

调查访谈法是指评价人员或访谈者与访谈对象面对面地交谈,从中了解情况、收集有关资料与信息的方法,此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调查者在现场能够随时与访谈对象交流,达到预期的访谈目的。如在初中思想品德“人民怎样当家做主”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收集人民代表从事工作的相关信息资料,体会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各项权利。了解人民代表如何走访社区、单位、市民,如何了解民情民意,如何提出议案,如何促成议案的通过等,并对本地区的人大代表进行访谈。通过调查访谈,让学生感受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方式,体会人民代表的工作任务,感受人大代表所肩负的责任。

4.综合社会实践

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采用综合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它是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否达成的有效方式。如在完成初中思想政治“相亲一家人”教学之后,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学生在做完家务后谈谈亲身体验后的感想,同时告诉家长对学生周末做家务的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做家务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家长每天做家务的艰辛,同时,家长对学生活动中的表现的评价,不仅激励了学生,而且也增进了子女与父母的感情。

5.观察法

观察法主要是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观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观察时间上,可分为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从观察范围上,可分为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从观察规模上,可分为个体观察与群体观察。如在完成初中思想品德“隐私受保护”教学后,可观察班级中平时不太尊重身体有缺陷的同学的学生,在班级活动、课间时间和课外活动等场合,在学习前后是否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