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不仅要弄清教什么的问题,更要明白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是教学思维问题,怎么教是教学行为问题。教师的教学可采取许多教学行为,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主学习,二是合作学习,三是探究学习,也就是“六要素”教学中的主动、互动与能动。
一、教学行为方式的内容
教学思维能否变为教学现实,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行为,主动、互动与能动是教学思维变为教学现实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
(一)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学中缺乏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表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1.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具体来说,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学习对象,达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并且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与过程,在操作上主要包括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自主学习、课后自主复习与练习等程序。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随意的学习,把学生“放羊式”的学习并不是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加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学习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善自主学习的动机与策略,达到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目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2.自主学习的作用
(1)自主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学要有效,必须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论是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还是挫折教育、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目标教学、程序教学,等等,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离开了学生自主学习,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教学要有效,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是学生发展的保障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都不可能实现。
3.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1)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与自主学习有密切的联系。美国著名的自主学习研究者齐莫曼认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置、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策略运用等自主学习过程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学生越感觉到自己能力强,他们越会选择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目标选择、付出的努力、意志控制,还会影响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策略。
(2)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人们对认知过程的监控就是元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环节阅读教师提供的一段新材料,他们会问自己:“我阅读的这段材料是否有意义?”“我是否读懂了这段材料?”“这段材料说明了哪几个问题?”等。
(3)教师的影响
我们在长期的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不同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如: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教师只是适当介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阅读、纪律控制、讲授教学等,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学习自由,指导学生养成自我监控的习惯,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4)学习材料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其他学习材料,其内容和组织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学习材料的内容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就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如果学习材料在组织形式上直观形象,适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互动
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但仅有自主学习的主动是不够的,还应有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而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合作学习。
1.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美国的斯莱文指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的约翰逊兄弟指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认为合作学习应具备五项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互动、个体责任、人际交往和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小组自评。
以色列的沙伦指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英国的赖特指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加拿大的文泽指出: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将学生随机地或有计划地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研究员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在当今时代,合作意识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政治上,人们对话合作,寻找共同点来缓解或化解冲突;经济上,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共同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寻求广泛的合作;社会问题上,全球逐渐在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合作解决世界难题。合作已成为时代精神而无处不在。合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一方面它是人们取得某种利益的手段;另一方面它也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存方式。可见,合作学习也不能只看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与策略,它应该成为现代人的合理内涵、现代人存在的方式,成为当今时代的教育目标。
2.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目标结构理论
目标结构理论是多伊奇(M.Deutsch,1949)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在团体中,由于对个体达到目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多伊奇将这些方式分为三种:相互促进方式、相互对抗方式、相互独立方式。这些不同的作用方式对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多伊奇认为目标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指的是,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人达不到目标,其他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团体成员之间必定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
竞争型目标结构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目标具有对抗性。在团体中,只有当其他人达不到目标时,某个个体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了,则削弱了某个个体成功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消极的。每个个体都只按一种对自己有益的方式活动,但对于其他个体来说则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以增加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个体化型目标结构指的是,个体是否达到目标与其他同伴是否达到目标无关,个体注重的是自己的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因此,个体寻求一种对自我有益的结果,而并不在意其他个体是否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个体之间形成的联系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
多伊奇在自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合作型目标结构使得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得更快。在这些方面均优于竞争型和个体化型目标结构。
由此可见,多伊奇的合作型目标结构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只有当小组成功时,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他们各自的目标。因此,为了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帮助以获得小组的成功。也就是说,这种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进行奖励的方式创设了积极的人际关系,它使小组成员对同组同伴所做出的努力给予积极的社会强化,如表扬和鼓励。这是在传统的竞争目标结构的课堂上所没有的。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斯莱文(Slavin,1978)发现,在传统教学班级中地位很低的学生由于合作小组的成就而获得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由于合作小组成员在学业上成功导致了成绩水平低的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同时,科尔曼(Coleman,1961)还发现对于成绩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成为小组的“领导阶层”,这一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会使他们更为自豪和更有信心,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帮助同伴成功。
同时,在合作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者发现传统的竞争教学方式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竞争奖励结构所提供的成功机会很少,只有少数人取胜,而大多数人以失败告终。只有那些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才能取得成功,获得奖励的机会。而对于成绩中等和低等的学生来说,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不再有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竞争的奖励系统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也干扰了学生的学业努力。因为少数学生的成功会减少大多数学生的成功机会,所以同伴之间往往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敌对,有时甚至对成绩水平高的“教师的宠儿”进行责难,干扰了他的继续努力。至于个体化教学,则完全忽视了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这一环节。
很明显,合作型目标结构创设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而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又产生了积极而且意义深远的影响。
(2)发展理论
合作学习的目标结构理论是从动机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合作目标对学生从事学业任务的诱因影响,而发展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出发,重视合作学习对完成任务效果的影响(在达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是否每个小组成员都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发展理论主要是皮亚杰学派的观点。其最基本的假设是:在适当任务中,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苏联学者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共同探讨、进行问题解决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他认为除了成人指导之外儿童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讨论问题,也可以提高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因此,他认为合作活动比个体活动更为优越,可以加速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
同样,皮亚杰学派的其他研究者也强调了这一观点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通过儿童的相互作用可以更迅速地掌握知识。他们关于守恒性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当同龄的守恒儿童和未守恒儿童一起完成需要守恒概念的任务时,未守恒的儿童会迅速发展自己的守恒概念。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当两名均无守恒概念的儿童在观点上不一致时,也会在相互的讨论中形成一致观点从而获得守恒概念。
另外,一些研究者探讨了儿童在小组中担任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不同角色对认知的影响。被辅导者通过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了认知发展水平。辅导者进行辅导时需要重新组织材料并抽取最重要的材料进行讲解,这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使他们在学习上获益。
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皮亚杰学派的许多人倡议在学校中开展合作活动。他们指出学生在学习任务方面的相互作用将导致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学习内容、解决认知冲突、阐明不充分的推理而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从合作学习的目标结构理论与发展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动机的角度还是从认知角度来看,合作学习方法都是一种具有优越性的教学方法。
3.合作学习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客观上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由4人或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的合作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社会越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明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教学不应当是传道,教学必须是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或是伴随着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合作学习由于采用的是异质分组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面宽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可以肯定,这样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要比传授性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基础的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上进心、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合作学习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组与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班级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小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出的竞争意识,对学生们进入未来的大社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在学校里,每个班级中都存在着差异性的结构,如性别的男与女、体力的强与弱、长相的美与丑、家庭的贫与富、能力的高与低、尤其是学习成绩的好与差等的差异与对立。这样一来,创建民主平等型集体的任务,尤显突出。在合作学习中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同学们可以相互启发、补充,不存在谁更行、谁更聪明的问题,大家都是讨论成员之一。这样,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平等、更民主,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6)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无论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失败的机会总是比成功的要多。失败是一种常见的挫折,挫折可以使一个人彻底消沉、忧郁下去,从此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激发其潜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一个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越高,他成就的事业也就越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组内真诚地合作,组织公平竞争,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逐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7)有利于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合作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结论,注意这些结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得出来的。如果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方法、结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其中有自己的学习成果。
4.合作学习的方式
国内外目前普遍采用了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方式:
(1)问题式合作学习。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又可分为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抢答式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实施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设置问题。
(2)表演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或作为课堂的小结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讨论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4)论文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社会实践的结果。此类活动一般每学期举行2至3次,重点放在寒暑假。
(5)学科式合作学习。学科式合作学习是指将几门学科联合起来开展合作学习。如语文课学了与春天有关的文章,可让各学习小组围绕春天去画春天、唱春天、颂春天、找与春天相关的各种资料、观察与春天相关的各种事物等,最后写成活动总结。在这一活动中,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地理、历史等学科都能参与其中。
5.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
(1)合作学习的形式
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如果分组不当,可能会造成虚假的小组学习,即小组成员只是集合在一起,并无合作的兴趣和行动。因此,分组及其人员构成是影响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分组时要考虑小组的规模、成员的构成、活动的时间、成员的角色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激励等。大量研究表明,异质学生构成的小组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自尊和成就,比同质小组更有助于学生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2)合作学习的内容
是否运用合作学习,选择何种合作学习,都会因课堂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研究表明,含有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学、辨析、评判、表现等因素的教学内容适宜合作学习。当学习目标非常重要时,学习任务复杂或抽象时,问题有待解决时,要想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时,希望学生能牢记所学知识时,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成为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时,都应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3)合作成员的技能
在现实教学中发现,将缺乏社交技能的学生安排进一个小组并告诉他们要合作,并不能保证他们真能合作。学生掌握合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会影响合作学习。因此,在合作学习开始前或进行中,应指导学生的合作技能。
(4)合作学习的环境
教室环境的设计也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研究发现,教室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学生花费在学习上的实际时间、课堂中的学习氛围与信息传递、学习小组的构成、学生中的相互联系。良好的教室环境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安全感,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
(三)能动
主动中有能动,互动中也有能动,但不是所有的主动和互动都是能动,只有创造性的主动和互动才是能动,创造性来自探究性,没有探究不可能有创造。所以,要将教学思维变为教学现实,还必须有能动的行为,必须坚持探究学习。
1.什么是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或理解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探究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只适用于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探究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关系
探究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自主学习强调独立性与自控性,合作学习注重互动性与交往性,探究学习体现的是问题性与探索性。但探究学习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小组探究时,又需要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总是以探究为目的的。
3.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
从探究学习自身的特性来看,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表达结果。这些步骤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不是像对学生接受学习那样去教学,而是像导师那样去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4.探究学习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研究表明,探究的兴趣是每个人与生倶来的,儿童最早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每个人在幼儿时期都经历了一段探究的黄金时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断追问,好动脑筋,这种自然的品质是儿童从事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动力。教师应激发学生这种生来就有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保持这种自然兴趣。
(2)有利于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来自疑问,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探究学习面对的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与学科领域,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与兴趣爱好确定探究的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树立问题研究意识,知道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等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运用所获取的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寻找适切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影响探究学习的因素
(1)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般来说,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与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准备程度直接相关。探究学习既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和探究技能,也要学生具备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越多、思维水平越高,探究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
(2)教师的指导策略
探究学习的材料和问题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如果这些材料和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过多,学生的探究学习就很难进行;如果过于简单,又没有探究的必要。对于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导或引导,否则,也难取得较好的探究学习的效果。
(3)学习的内容
不同的课程形态需要学生探究解决的问题以及探究的路径是不同的,组织的方式也会不同。学生对人文学科的课程与自然学科的课程的探究学习,因学习内容的不同,探究学习的模式也会不同。如果不顾学科课程内容的区别,而采取相同的探究学习方法,必然会影响探究学习的效果。
二、教学行为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教学思维要靠教学行为去实现,知道了主动、互动和能动是最主要的教学行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这些行为呢?对教学行为的设计与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主动教学行为的设计与实施
主动教学行为,也就是自主学习活动,教学前要设计好自主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自主学习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清楚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并且知道如何达到这些标准。教师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编写自主学习提纲。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对知识的学习,不要等教师讲解后才弄明白,而要在教师讲解之前,先要自主学习,不明白的问题,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与教师讨论,实在弄不明白的问题,才需要教师的讲解。实际上,学生是很有智慧的,给学生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的效果是出乎教师的意料的。
3.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新材料、提出的新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后,有些达到了学习目标,有些可能没有达到。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自的学习结果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纠正、解答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完成的内容,对学习的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4.开展师生研讨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和讨论,有些学习内容和问题已经掌握或解决,有些可能还没有理解或掌握,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发言了解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直至问题的解决。
5.通过练习巩固
在学生自主学习、生生和师生研讨后,应掌握的内容已基本掌握,还必须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可采取一些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
6.进行课堂小结
自主学习应贯穿一节课的始终,不仅仅是对新材料的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对疑难问题的探讨要自主学习,课堂练习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小结也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小结不完整的地方适当予以补充。
(二)互动教学行为的设计与实施
互动教学行为,也就是合作学习活动,教学前要设计好合作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合作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合作学习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恰当选择适合于合作学习的内容
教学开始前,必须知道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教学中,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独立思考,有的内容适合于动手操作,有的内容适合于教师演示等。因而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要选择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一般来说,对于那些空间较大的问题,如条件、问题、思路、答案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2.明确学习目标,做好教学材料等教学前的准备
对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合理规划合作学习活动。在规划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学习目标,应根据不同的合作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所期望的学习结果。根据学习目标,应事先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如在课件中做好案例、事实材料以便播放给学生阅读,或将讨论的材料打印好分发给学生。
3.告知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及评价标准
在小组活动开始前,应向学生解释活动的任务和学习目标,以及达到目标后的相关奖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围绕目标开展合作,提高合作的实效性。全体学生必须接受和认可既定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必须把他们所在小组的学习目标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还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以何种次序、用什么资料以及证明学生已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标准等。
4.确定适当的小组规模
一般来说,组成5人或者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比较合适。每增加一个成员,帮助小组成功的资源也增加了;小组维持的时间越短,小组规模应该越小;小组规模越小,学生就越难以逃避责任;小组规模越大,小组成员之间的两两互动机会越少,越要求小组成员具有合作的技巧;可利用的材料或特定的任务性质,可能会制约小组的规模,小组规模越小,越容易察觉学生在一起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所以,要确定适当的小组规模。
5.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小组的成员组成必须多元化,即小组内成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异质组合,将不同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和性别的学生分配到小组中去,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增大知识面。为使小组达到异质,可以采取随机或分层随机的方法进行小组成员的分配。
6.座位安排应有利于交流
为有利于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也便于教师的指导,可以把座位安排改成学生面对面而坐的方式,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看到并且不用起身就能拿到材料,学生间可轻声交流,也便于教师在小组间走动,适时地指导小组的活动。
7.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理念、方法和要求
(1)让每一个学生相信自己享有与别人一样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机会。
(2)要积极地相互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能够积极地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教师分配给每一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学生要明白只有通过互相合作才能完成,要感到他们是一个战斗集体,谁也离不开谁。
(3)当面直接讨论。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讨论。
(4)掌握社交的技能。引导学生要学会与别人积极交流、友好相处,学会处理问题,学会接受建设性批评意见,学会妥协和谈判。逐步学会正确的社交行为和社交技能。
(5)完成个人任务。合作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因而事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分配给他相应的力所能及的学习研究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一系列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小组内部知识加工任务,如理解、解释、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赋予含义、组织数据和评价所学知识的相关性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8.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适时的监督与介入
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开始后,要注意观测、评价学生的进步、人际交往和合作技能的使用等情况,并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介入与干预:
(1)当小组成员对学习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需要重新解释。
(2)当小组成员间发生争吵、声音过大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引导学生如何开展辩论、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
(3)当小组的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引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终都要解决拟学习的问题的主题。
(4)当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不积极主动时,应提供感情支持与鼓励,让学生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允许争论和辩论。
(5)当小组合作遇到困难一时无法解决时,教师应进一步阐明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有助于完成任务的方法与策略。
9.引导学生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后,指导学生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1)小组学习目标完成得如何;(2)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得怎么样;(3)在小组中的协作精神、学习态度好不好;(4)下次怎样做得更好。
10.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鼓励性评价
对小组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功进行认可和表彰,对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给予学生认可的实质性的鼓励和表扬。
(三)能动教学行为的设计与实施
能动教学行为,也就是探究学习活动,教学前要设计好探究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探究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探究学习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探究学习的理念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的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起引导作用,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有创新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并以此意识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各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不要采取注入式讲解,要让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而且使已经在学生脑中的那些原有的知识和体验产生出新知识来,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其次,要树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的教育观,实现学以致用的转化,为学生创造各种动手实践的条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的
因为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事物,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出发,去创造性的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开展探究学习的需要。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进行保护环境的教学时,可先提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的命题,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情况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学生就会回想自己到旅游点旅游的情况,感觉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旅游景区的垃圾袋、一次性筷子、生活污水、汽车尾气等污染现象,这时就可引导学生去质疑,如何才能使旅游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持续发展呢?学生经过探究学习就能得出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破坏景区的整体文化氛围等结论,也会思考怎样解决、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等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会根据日常所闻所见,提出使用电瓶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等措施去保护环境。
4.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托尔斯泰对教学精辟的论述。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们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驰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各学科都具有科学性、严密性,还有很多的抽象性,学生对一些学科的学习会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学习情境,培养自我发现问题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每节课教学中,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项内容进行探究。对同一内容的学习,每位学生兴趣的着眼点不同,如在语文教学中有的喜欢朗读,就让他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含的意思,就让他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让他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
6.适时地予以指导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无限**,拓宽思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必要地、有效地进行指导,确保探究学习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政府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有所收获。
7.让学生充分展示
探究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感受的体验,对所探究的问题也会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颇的,教师也应该肯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探究的成果,教师应该提供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认真倾听学生的陈述,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投入探究学习之中。
8.注意探究学习的总结和评价
当学生完成了探究学习活动后,应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说出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反思整个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