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学科是一门以技能学习为主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体验性。其特点为身体直接参与活动;是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紧密的结合;是在反复的身体练习过程中,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体育教学行为方式研究则是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在一定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探讨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并依据体育教学规律来指导体育教学行为实践,完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在体育教学中“主动、互动、能动”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部分,是全面落实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四大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主动”是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是强调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能动”是强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可以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体育教学法用图3.15.1表示:

图3.15.1

一、中小学体育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的含义

体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主动、互动、能动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内与课外开展活动。能真正体现和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能力,发展个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分别来谈谈“主动、互动、能动”的含义。

(一)中小学体育学科主动的含义

体育主动教学一般认为是:体育教学动机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教学内容是自己可选择的;教学方法是自己选择并能有效地加以利用的;课堂教学时间由自己管理与支配;对教学过程可以做到自我监控;能够主动组织和利用教学的物质与环境;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自我的评价与总结,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强化。

(二)中小学体育学科互动的含义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忽视了学生心理、生理、认知水平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不再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现代教学理论则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与沟通,重视师生之间、班级同学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而现代教学模式则要求在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所谓“互动”社会学认为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文字、语言、形体等符号进行的交互活动、交互影响。而体育学科中的“互动”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体育课堂来相互结合的动态交往过程。体育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动作、姿势、表情或语言等都具有符号意义和互动作用,影响着课堂中师生角色扮演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当前对一堂体育课进行评价是以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状况作为载体进行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看课堂中师生互动程度怎样,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程度怎样。课堂教学中“互动”的观点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三)中小学体育学科能动的含义

体育能动教学是指用体育科学理论来指导体育教学的创新。实施能动的体育教学方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智力思维积极参与动作的形成;用学生可以接受的体育科学理论指导运动实践从而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互为促进,和谐发展,从更高一层次上提高学生运动实践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因此,能动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把现成的动作要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人的认识规律采用科学的教学程序来完成的教学过程。例如:在体操的后滚翻教学中,首先通过质疑,使学生初步建立和想象出转身这一动作概念与滚动原理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讲解团身的动作要领,后滚翻的主要动作难点及快速团身的常见错误就迎刃而解了,顺着这个思路进行动作练习,学生学习就主动了。所以,能动教学的实施程序可简单归纳为:教师提问—学生尝试—理论诱导—能动练习。

二、中小学体育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行为的设计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总是在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发生着交互作用,正是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体育课堂才具有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堂文化才有了产生的根据,而体育教师和学生各自扮演的不同角色才具有了现实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学过程要激发教师的“主动、互动、能动”,这种认识更显必要。但是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教师教学的主动、互动、能动呢?这里将从对影响教学“主动”性的因素、教学“互动、能动”性的原则、类型等方面的认识入手,来设计一些基本的教学模式。

(一)中小学体育学科的主动行为设计

体育教学主动行为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与积累经验,才能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方面进行主动性的教育和培养。教师教学态度的改变不仅是学生行为优化的关键,也是教师行为优化和课堂教学行为整体优化的核心。

1.影响体育课堂教学主动行为的因素

(1)认知因素

教师教学主动行为的形成和改变的认知因素,一是指教学态度形成过程中参与行为知觉和行为理解的多种认知能力;二是指引起教学态度改变根本需要的认知失调与平衡。前者是教师教学行为态度形成的智力基础和基本保证;后者是教师教学行为态度形成之后,发生再变化的根本动力。

(2)情感因素

教师教学行为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不仅有认知因素的参与,而且有情感因素的作用,二者无法截然分开的,认知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的方向和强度强烈地影响着行为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教师情感因素包括教师情感的内化机制、价值倾向和动力倾向、教师情感的感染性与波动性等。

(3)观念因素

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与教师的观念也密切相关,教师的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态度形成和改变最主要、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观念因素是教师的主观体验和理性思维的共同产物。它分别以经验、理念、信仰等形式作用于教师的行为态度,制约或影响教学主动性的形成和改变。

(4)文化因素

教师教学主动行为的文化因素主要指,影响教师观念乃至其行为态度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思想,它们以价值规范的形式对教师教学主动行为的态度取向予以引导和制约。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现代文化教育思想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冲击也是紧锣密鼓。两种文化同时作用于教师,使得教师对它们的消化难以彻底,导致教师具体教学主动行为的态度倾向与教学理念不一致。

(5)角色因素

角色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同、教师的角色背景。从现实调查的情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和家长都盼望教师能教出高分数的学生,这种期望成为一种隐性的规范和压力。另外,由于课堂教学的任务具体而复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扮演的角色具体而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行为要求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的主动性。

(6)效率因素

效率因素是促使课堂教学行为持续更新和保持有效的催化剂。高效是课堂教学行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师能否保持主动教学态度的根本。

(7)规范因素

影响教师教学主动行为还包含其规范因素。规范因素主要是包含了教师法规、教学的评价制度等,这些规范不仅影响师生之间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而且可能导致师生共同体的破裂,为此,将受到全体成员的排斥,给行为者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的主动性。

2.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主动行为的基本模式设计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变得主动,关键在自己。新课程改革强调实施主体性教育,首要的就是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为主动。因为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行为才会变得更加自觉。因此,确立教师的教学主动行为是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首要策略。具体做到:

(1)富有热情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所透出的热情,是与学生对有效教学的知觉相联系的。热情是一个人行为的原初动力,教师主动表现出的热情不但可以感染学生,也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同样的热情,从而激发相应的学习行为。

(2)充满教学实践智慧

作为体育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教学中实践自己的智慧不仅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师生氛围,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时光。当学生用崇拜的眼光来认可教学行为时,教师的主动性也就会变得越来越高涨了。

(3)为自己提供成功的机会

成功一般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但如何让教师体验更多的教学成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教法并精心考虑选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或者把长期的、困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近期的、简单的教学目标,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当认识到自己有可以挖掘的教学潜力时,课堂教学主动的行为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4)提高课堂效率

就教师层面而言,影响课堂教学主动行为的效率性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两大方面。其中,教学技能又包括:调控技能、沟通技能、实践技能和演示技能。教师能否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技能,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主动行为是有效还是无效,是低效还是高效。而课堂管理主要涉及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课堂纪律的控制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教师在教学中能把这些方面运用自如,教学的主动性也会随之日渐高涨。

(5)建立教学反思发展组织

教学反思原本是个人行为,但个人行为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措施加以推动和支持,况且,在当前的教师观念中,反思实践并不普遍,要倡导教师个人与教师集体的反思实践风尚,基础的推动尤为重要。当教师反思意识被激活以后,教师个人也具备了基本的反思能力时,教师的反思实践会困难重重,需要相应的帮助。教师反思发展组织的建立,就是为教师反思实践提供帮助的。它为教师反思提供的帮助具体体现为系列活动的组织安排:协助教师拟订反思计划;组织并协调专家与教师沟通;组织专题研讨;组织协同评课等。

(二)中小学体育学科的互动行为设计

体育教学互动行为是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教师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极主体在知识、情感、人格、行为等方面多向、多层次的教学交往与互动。通过互动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全面发展。

1.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基本原则

(1)“教”动原则

“教”动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教育为主导地位的原则。教师为了教好学生,应熟知自己的学生,熟知大纲教材,丰实教学目标,运用多样新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把主导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使其个性得到发展,智能得到开发。

(2)“学”动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归纳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作用的主体动力系统,即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学习自信或成就感。“需要”“情感”“自信”这三个主动学习的非智力要素,直接推动着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而这个主动活动要以教学目标为起点,以习惯形成中介,以个性发展为方向,不断地调节、强化。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自觉学习、自觉练习、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这样就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3)“互动”原则

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都会对对方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说,教师自身的认识水平高低,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好坏,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情绪性。反之,学生学习和练习认真与否,课堂纪律是严谨还是涣散,同样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中被称为“互动”现象。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室外进行,与室内其他学科课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而且教师的讲解示范要求也比较高,还要组织、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身体练习。而学生在承受较大的心理负荷的同时,还需要克服生理的疲劳,因而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将更加明显。只有了解了上述特点,教师组织教学时才能有效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间的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发挥正常的“互动”效应。

(4)“合作”原则

体育教学中要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去完成对动作技术的学习、练习等任务。在互动式教学中,特别强调师生、生生合作学习,课堂中往往是组成一些小群体、小团体,通过合作、交流、互动、游戏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合作原则也是体育课堂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5)“信息平衡”原则

教师信息输出量与学生信息接收量相等与否是衡量一节课教师输出的信息是否合理的一个标准,也是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之一。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定量,而体育教学又通过学生身体练习,身心共同参与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其练习密度和运动量都有科学合理的要求,同时受到教师的严格控制。课堂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接收信息量的多少。信息的输出与接收是相互制约的,在一定限度上,教师信息的输出量与学生的接收量成正比例关系,有效输出量多,接收量就多;反之,则接收量少。如果学生接收能力强,教师可以根据来自学生对信息的反馈,随时增加信息输出,反之,则要适当降低“信息频率”,过量的信息反而会降低信息接收的质量,导致课堂效率降低。体育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和及时调整自己的信息输出量。

2.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基本类型

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从互动主体的构成来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据此可以将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组成详细地分成五个基本类型。

(1)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互动主要存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应答、要求与练习、评价与反馈,以及个体的动作辅导、眼神的交流、肢体的直接接触等过程中。在这类互动过程中,教师会表露出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印象或成见,而学生则体验着归属、自尊、被评价等。这种互动对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在体育课堂中占大部分的时间和内容。它主要发生在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练习、师生之间的游戏、师生或生生的讨论等方面,它是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实现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基本保证。

(3)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也会相互作用的。学生个体间的互动大多常见在动作的学习、练习、讨论、联系等方面。在练习过程中同伴通过相互交往,可以强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并开拓自己的思路,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其作用不能等闲视之。

(4)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此部分的互动主要产生于学生个体与全班、班内大部分学生、小组其他同学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在全班进行发表意见、示范、点评他人发生的互动,又包括个体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评价产生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但能增强学生自身的参与意识、提高自信心,还能规范集体学习与练习的规范要求,从而形成善于人际交往和组织群体的能力。

(5)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主要是指组际或班际互动。例如小组或班级之间的相互展示、交流、竞争等。在体育课堂中适度地进行这样的互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参与意识、集体荣誉感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另外,对一些难以理解的信息与问题也会通过此类平台得以理解与掌握。

3.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基本模式设计

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并通过这种互动实现教学目标,这是“六要素”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基本模式可以依据不同的指标来划分。从互动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容性上,将其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竞争—合作”互动、“自主启发式”互动、“多边式”互动五种基本模式,在这里介绍一下这五种基本模式的设计。

(1)“合作性”互动

“合作性”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彼此配合、相互协助时所产生的互动。互动双方要有共同的目标,以彼此认识接受,行为配合为基础形成的。

例1 水平一(一年级)《各种方式的双脚跳》

老师:“我想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都能想出哪些小动物是双脚跳跃的?你又能模仿出这种小动物们的跳法吗?”

学生1:“老师,我想出来青蛙跳的样子了,它是这么跳的!”

接下来学生1模仿了青蛙的双脚跳……

学生2:“老师,我知道袋鼠也是这样跳的!”

接下来学生2也进行了双脚跳……

老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小朋友们如果可以,你可以一步一步地模仿小动物们跳,或者你也可以连续地模仿小动物们跳,我们试试吧!”

接下来老师以情境故事为背景带领所有的学生开始了双脚跳的练习,先是双脚连续跳了两三下,接下来加到四五下……

例1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目标是完成双脚跳的练习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能去建议学生双脚跳的个数,学生模仿、配合教师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与练习,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功能和情意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抗性”互动

“对抗性”互动是与“合作性”互动性质相反的互动。与“合作性”互动相比,它在互动力的凝聚点和互动的存在状态上都是不同的。竞争和冲突是对抗性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一般来说,两个个体或两个群体之间产生竞争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双方都想达到同一目标或目的;二是一方达到目标,就会排除另一方;三是双方都知道其中的一个必然被淘汰,所以双方都为达到目标而竭尽全力。

另一方面,冲突也是对抗性互动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它是因不相容的角色期望而导致的行为冲突。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冲突,多半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上的冲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防止和妥善处理各种冲突。

例2 水平二(三年级)《单人单摇跳、游戏》

基本部分1:学习单人单摇跳……

基本部分2:游戏《单人单摇跳计时游戏》

组织方法:学生每人手持一根短绳,两人一组进行比赛,在规定时间内个数多的同学获胜。可采取双脚跳或双脚轮换跳,绳子必须经过脚下一次才算一个。

教学目标:增强学生臂力、腹肌和下肢弹跳力;发展学生全身协调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心理健康。

例2中的基本部分2是以游戏的内容为教学内容,通过游戏竞争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获得更大的成绩,但也有可能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认为在公平基础上的竞争利大于弊。

(3)“竞争—合作”互动

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纯粹的“合作性”互动和纯粹的“对抗性”互动都较少,中间型或交叉型较多。因此,我们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互动。竞争—合作性互动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两种互动的交叉渗透和互相转化。

例3 水平四(初一年级)《篮球运球、游戏:迎面接力》

基本部分1:篮球运球学习……

基本部分2:游戏《迎面接力》

组织方法:十人一组,共四组,每组分发一个篮球。统一听口令,口令发出后,每组第一位学生拿篮球运球到对面绕过障碍物再返回起点把篮球交给下一位同学,依次类推。哪组的全部学生先完成任务,为胜。

教学目标:熟练运球能力,发展学生全身协调性;提高团队合作与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心肺功能。

例3中的基本部分2是以团队游戏来设计的。在游戏互动中每组团队成员有合作,每个团队之间有竞争。通过竞争—合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

(4)“自主启发式”互动

“自主启发式”互动模式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设置问题试图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利用相关知识和认识,启发诱导学生把外来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把新知识归并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达到掌握所学技术的动作有关的知识、方法及原理。一般它分为九个环节:确定目标—激发兴趣—尝试—设疑—体验—释疑—验证—评价—反思。

例4 水平四(初三年级)《耐久跑》

表3.15.1

例4的操作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学习,不把责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

(5)“多边式”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心理沟通,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愿望、需求与学习水平,作为实施课堂教学方案的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后积极获得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应和提出的要求、建议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来说,在课前、课中及课后要积极地与教师沟通,另外,学生之间也应加强沟通,开展互帮、互学、互教活动。

(三)中小学体育学科的能动行为设计

体育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有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为此,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去研究它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找出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体育教学与实践,有利于提高运动技术和健康水平。体育这一体系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理论,体育课上向学生传授的任何技术、技巧都是经过科学论证和筛选提供的,是经过前人不断总结产生的,因此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也有其科学道理。例如:立正和稍息的交替,就反映出人体生理卫生的基本要求;投掷的练习离不开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游泳中涉及的流体学原理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因此实施能动教学有着很多的教学优势。

1.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能动行为的基本原则

实施体育能动教学方式,突出的特点是用智力思维参与动作的完成。也就是说用学生可以接受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运动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不是把现成的动作要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认识体育动作的发展规律出发,按照新的科学教学程序来进行教学。

(1)“启发式”原则

在实施教学能动行为时,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动作的科学原理,首先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观察体验式”原则

教师在教授动作时,特别是复杂的动作技能学习时,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动作规律的理解,来进行体验性的练习。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在头脑中形成对动作的初步印象,再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来进行体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理论指导”原则

学生在观察体验后,就要求教师要因势利导,针对学生在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动作的关键进行理论指导。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对动作要领有理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能动的练习。

例5 高中田径模块教学《急行跳远》

学生在学习急行跳远连贯动作前,教师请学生观看了一段有关急行跳远的视频。学生观看后对之前学习的分解动作要如何地串联起来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接下来的练习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

之后学生展开练习,进行小组讨论,在阶段总结时踊跃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5中,教师希望通过视频让学生理解力学原理和人体运动的规律,指导学生总结出练习的理论依据,使学生知其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掌握助跑与踏跳的转换关系,确保快速助跑,准确地起跳,根据斜抛原理,会使学生明白只有尽可能地向高跳,才能达到更远的目的,对接下来的动作练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能动行为的基本形式

作为体育能动性教学的基本形式则集中反映在积极教学、自主教学、活动教学和尽力教学上。

(1)“积极”教学

积极教学是以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学的积极性的凝聚、激发、维持、切换和强化为基本过程来组织教学的。具体说来,在实验探索中,我们把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些“好奇点、探究点、兴奋点、成功点”作为主要支持点来安排教学结构的,要求通过这些教学点的系统设计和灵活转换使教学始终处在状态之中,这个教学被称为“点点教学”。

(2)“自主”教学

自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或者对自觉性的适度扩展,这是因为自觉性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意志品质,只有扩展到自主性才能使学生的自觉性得到有效的发展。

(3)“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就是将知识教学活动化,即通过活动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活动获取知识,通过活动进行教学评价,其基本流程是“设计教学活动—独立活动—探讨活动—评价活动。”其活动的类型和要求是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来决定的。

(4)“尽力”教学

尽力教学就是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和足够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的教学。其基本教学流程是“诊断学习—确定目标—尽力探究—引导深入—发展评价。”

3.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能动行为的基本模式设计

能动反映性教学是以主体性教学、发展性教学和反映性教学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能动性学习品质为目的,以自觉性、积极性、实践性、尽力性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因此,能动反映性教学模式应该是由主体性教学、发展性教学、反映性教学、自主性教学、活动性教学、积极性教学和尽力性教学诸多形式构成的模式群。下面来谈谈体育教学能动行为的基本模式构建:

(1)“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主体意识的激发、主体活动的展开、主体认识能力的培养、主体评价的实施诸环节构成的,因此主体性教学在形式上可以具体化为“**‘示标’—技能指导—主动探究—分层训练—自主评价”五段模式。(结合例6)

(2)“发展性”教学

发展性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能动与受动、个体与群体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认识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教学是由“情境设置—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差异指导—成功体验”等环节构成。(结合例6)

(3)“反映性”教学

反映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因此它可以用问题解决的教学结构来描述,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通过总结优秀课例成果,将其逐步引导到建构性教学的高度,提出了建构性教学的基本结构,即“学习情境建构—学习目标建构—学习策略建构—知识结构建构—学习评价建构”(结合例6)

例6 高一足球选项教学《脚内侧运球绕杆技术》

教学内容:脚内侧运球绕杆技术

教学目标:第一,巩固足球脚内侧运球,初步掌握脚内侧运球绕杆的基本技术。第二,通过运球绕杆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灵敏性。第三,培养团结合作、共同探索的精神,主动获取体育知识的能力,提高自信心。

教学流程:课堂常规→热身运动→熟悉球性自主练习→运球自主复习→游戏(游龙)→运球绕杆自主学习、研讨、练习→运球绕杆分层自主研讨、练习→放松→评价→小结。

教学重、难点:重点:提高触球部位的准确性;难点:运球过程中如何提高速度、贴杆运球。

在例6中,教学过程的安排上首先安排一个绕杆辅助动作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与绕杆动作的体会。同时激发学生对足球项目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才能自觉、积极地参与到练习当中。下一环节进入到脚内侧运球绕杆学习与练习中,逐步做到由培养兴趣到基本掌握再到熟练掌握,并且能将所学技术运用到实战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示范、讲解、学生分组分层练习等教学手段,而且在师生互动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点,充分培养了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本节课的三大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也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选修课教学中提出的层次教学的良好体现。另外,本课在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也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将许多师生互动内容融汇于教学中,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更能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为日后学生自觉的学习与比赛奠定了基础。

实施能动教学是体育教学新的尝试,体育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确定讲解的内容和深度。从动作的运动形式、技术难点和错误出发,找出教材的内在规律和科学原理。突出重、难点,切不可长篇大论,面面俱到,那样反而冲淡了技能、技术的练习。实施能动教学仅是手段,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因此要适量适时。

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是课堂中最为司空见惯的现象,以至于我们有时会自然而然地将其“忽视”。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此时,却发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它看似简单,实则又极其复杂。可观察、可记录的课堂教学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而影响课堂教学行为表现的诸多因素则隐藏于“冰山”之下,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希望广大的体育教育实践者做到:常研课堂教学行为之理;常思课堂教学行为之践;常图课堂教学行为之景;常用课堂教学行为之策。让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为师生行为的优化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意义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