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从某个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体现适当的灵活性,紧贴学生的认知规律、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求,使教学过程的形成能跟随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一、小学科学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的含义
提高科学课堂的实效性,开展课堂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把握“知识—能力—情意,主动—互动—能动”课堂的“六要素”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主动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传统课和现代课的区别标志。它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要求,促使教学目标的完成,是知识目标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加强学生能力目标培养的主要标志,也是课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和实现的基础。同时与“互动”“能动”相辅相成,发挥最大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小学科学学科课堂中主动的含义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科学学科的主动是指学生是科学教育过程中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引导、支持和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生为学习主动者的探究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在他们已经实际接触到的自然环境和科学世界中,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来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感悟情意,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学习,获得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提高探究科学的能力,有效提升感悟科学的情意。
(二)小学科学学科课堂中互动的含义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六要素”教学方式中的重要因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互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指的是教学中,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间发生的多向或多维的信息交流。
小学科学学科的互动是指:在探究科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依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师生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交流,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互动,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在探究中各有所长、可以互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意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小学科学学科课堂中能动的含义
能动指的是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实现知识、能力、情意教学目标的一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行为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研究为主的能动性学习应该得到的重视。
小学科学学科的能动指的是: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学生能使用严密完善的科学方法,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揭露自然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找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新答案,并自动更新知识,进行自我评测与自我调控,创造性地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能动学习,从而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并能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最终目的。
二、小学科学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行为的设计
一个知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幸运的孩子,他能主动寻找探究兴趣相投并与其共事的伙伴;他能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并从他人的反应中获得认可或启示;他能学会能动地认识科学乃至科学探究,从中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一)小学科学学科课堂中主动行为的设计
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教育过程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才是教育真正的主体。
小学科学学科课堂以探究为中心,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意的过程。其中,主动行为的设计强调主动的科学学习,意味着不再把重点放在教师的知识传授及内容覆盖上,而是放在学生通过理解来学习科学知识的中心目标上。
小学科学课堂主动行为设计包括:在引入探究主题时,教师设计情境故事,产生悬念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围绕预设问题参与探究任务的设定;在探究任务开始时,教师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主动根据探究任务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在探究活动完成时,教师提供图表等资料,帮助学生主动对探究的现象与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理;在探究任务完成时,教师设计新的科学情境,不断对学生的结论加以交流评估,学生主动对获得的规律进行提炼和概括。
在整个主动的教学行为设计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不同研究角度和方法对所作解释进行测试和检验;与他人交流和分析想法,不断对结论进行主动的反思和修正;获取核心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使整个小学科学课堂的“主动过程”既有动手的活动,也有动脑的活动。
(二)小学科学学科课堂中互动行为的设计
科学教学是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学习科学是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一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过程。小学科学学科课堂中互动可以包括人与人的互动、人与问题的互动和人与任务的互动。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和互动的内在动力。
小学科学课堂互动行为的设计可以体现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和环节之中:产生探究主题时,互动行为设计是吸引学生,引出学生的已有认知与经验;进行探究预测时,互动行为设计是引导学生认识获取数据,进行实证的重要性;进行探究实践时,互动行为设计是引导学生制定可行的科学探究计划;进行探究解释时,互动行为设计是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数据;进行探究交流时,互动行为设计是提供相互分享和获取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学习科学不仅要从书本中获取科学知识,还要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合作、交流与互动,从他人的反应中得到成功的认可,或者失败后如何改进的启示,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三)小学科学学科课堂中能动行为的设计
能动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科学的课堂上,学生能自觉积极地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掌握、控制、支配和评价,有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本领。
小学科学学科课堂中能动行为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能动地对自然科学规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对多个数据的概括总结、对事物的特点有结构性的描述、多次验证实验结论的概括等;能动地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包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通过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建构新概念等;能动地对自然科学现象进行推理,包括学生形成新的判断水平、构建部分的思维品质等。
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断借助教师有意识地创造“外界条件”,选择更加合理的方法或进行某种研究的策略,把学生能动学习的潜力激发,真正发挥能动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