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行为方式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主动、互动和能动的教学行为表现在历史学科应该围绕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和优秀的人文素养而展开。
一、中学历史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
在“六要素”教学方式中,主动、互动、能动是“自主、合作、探究”课程改革六字真言的另一种表述,作为第三次课程改革的核心自然是神州大地课程改革热潮的“圣经”。“六要素”教学方式正是在课程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它遵循教育规律和萝岗区教育实际,在实践中起到了引领教学教研实践的作用,我们是这样表述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性学习(能动)等教学行为来实现,这是教学的行为方式。“六要素”教学方式的前三者是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后三者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实现这三维目标,就需要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行为。
主动、互动、能动的含义表现在历史学科之中,“主动”就是学生主动追求学习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则是表现为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主动钻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主体人格的发展,当然高昂的学习热情和健康向上的人格状态也不例外。在“主动”“互动”“能动”三要素之中,“主动”是核心价值;“互动”其实是实现主动的形态和桥梁;而“能动”和“主动”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硬币的两面。请看下边的例子:
例1 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之《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引入情境剧“小崔说事之说毕昇”。由学生甲扮演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学生乙扮演主持人崔永元,另有五名学生做群众演员。群众演员提出5个问题:(1)毕昇您是从事哪一行业的?(2)您怎么想到对原有的雕版印刷技术作出改进的?(3)活字印刷技术是基于什么原理?(4)这项技术在当时的影响大吗?(5)请谈谈今天您看了激光排版印刷技术后有何感想?
例2 高中历史必修I《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一节,设置一幕《雅典人桑迪斯的政治生活》的历史情境剧,由学生A,B,C,D分别扮演雅典郊区的公民桑迪斯、门口执勤的检查员、大会的主持人、桑迪斯的远方亲戚桑拉、苏格拉底等。围绕三大剧情:第一,全体雅典公民审核执政官的年度财务;第二,通过陶片放逐法放逐对波斯战争中有功的忒米斯托克里;第三,桑迪斯抽签入选为法庭陪审员,并最终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例1中的教学行为更多属于能动,但能动中有主动。饰演毕昇和崔永元的偏向能动行为。本例子对于突破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很有帮助;例2中的教学行为更多属于主动和互动,A,B,C,D四个学生要围绕三大剧情展开演绎,主动和互动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中学历史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行为的设计
常规历史课堂中学生主动、能动与互动更多地表现在某一个具体的环节。一般来说,教师设计的一些知识性提问或者导课的设问,或者让学生阅读一段教材等是不能作为主动学习的标准。比如有的教师为了打发时间,在课程进行到快要结束时把7~8分钟时间交给学生看书,却没有任何的设计或者学案引导,这样的所谓主动学习谈不上主动和自主。
学生的主动学习应该有教师设计的痕迹,能与教学内容融为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等;或者教师为了深化教学内容,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关节处设计的活动等。请看下边的例子:
例3 有教师在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在学习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相关知识和历史背后的历史后,在教学铺垫基础上教师抛出一个饶有兴致的话题:1972年2月病态中的毛泽东接见尼克松,两位元首谈了什么?教师先布置学生写出自己的设想的交谈内容,然后再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绎。
这个活动把整个教学活动推向**,学习效果相当好。
学生“能动”要素的发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并实现了自主性。
例4 教师先提供了五则关于牛顿的材料,根据材料教师进一步设问:
(1)“自童年时代起。牛顿就从事发明活动。还在五六岁时,他就用木工工具制作了一架木质四轮车,来帮助外婆运送东西。”对教材中的这句话你怎么看?
(2)“有一天,外面狂风大作,下起了大雨。牛顿只披了一件斗篷跑到院子里,在雨中跳来跳去做风力实验,再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以供研究。”课本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怎么看?
上述的案例是关于牛顿的历史的材料。中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实现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并在能动过程中进而突出主动的过程。
教学中互动环节的设计一般以讨论的形式展开,但讨论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必须富有挑战性、趣味性、启发性、哲理性、探究性、批判性。当然,设计讨论的问题务必要符合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还得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是否对讨论的问题感兴趣,讨论是否能展开,是否具备民主讨论的概念等。
在生生互动的课堂中教师的设计和组织至关重要,而师生互动的讨论气氛则与教师长期的课堂文化营造和教育素养相关。教育学上经常提及的苏格拉底式提问9就是“互动”要素的最好体现。
很多人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认识或者思考,更多的时候是要依靠行动,但行动的形成课堂中则表现为体验,通过体验使学生加强某种认识,激发灵感,养成一种习惯,从而培育人文素养。
图3.5.1 学生以身体雕塑还原历史
例5 江苏省扬州中学的王雄老师在讲述《辛亥革命》一课时引导学生讨论《钦定宪法大纲》与《临时约法》的不同,还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用身体雕塑的方式表演两种场景:一个是在皇宫里讨论国家大事的场景;另一个是在国会里议员们的开会状态,如图3.5.1。一个饶有意味的结果是,学生们大多用“大臣跪拜皇帝”的形式定格皇宫里的情形,而转到国会议员们的角色时,高中生们便迅速营造出了“举手表决的开会情境”。
在后来写成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中,王雄这样写道:“仅仅有《临时约法》并不能改变很多人的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共和国建立起来与国民的习惯行为有关,换句话说,真正的制度变革需要的是每个公民从行为上改变自己。如此,公民才成其为公民,共和国也才成其为共和国。”
体验历史是进入历史的很好的方法,也是实现主动、能动、互动的很好的形式,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6 那是一堂讲述“独立战争”的历史课,教师在课上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课堂用纸,今后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教室里一阵**,孩子纷纷嚷嚷:“这不公平,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商店里真的不是这价钱啊!”“怎么别的老师不收我们的钱?”“对不起,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办。”教师没有理会那些“憋红了的小脸”,坚持要收钱。包括这位家长正在读六年级的小孩在内,很多人都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一个叫艾米的女孩刚开始很坚决地抵制:“我就不交钱。”但最后也只能交钱领纸。
考试开始后,事情发生了转折。闷头答题的学生们发现,最后一题写着:“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写出你当时的感受。”“我是个不会说谎的人,得低头不看他们才能继续装下去。好几次我都快憋不住了,但还是忍住了。”历史老师达塔不久后便将这个故事告诉了家长,“我是想让孩子们得到那种感受,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
但体验历史必须在追求历史真相的基础上,离开了真相,体验的历史将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