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改进就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由于它对教师提出了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方式方面的新要求,提出了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困难、最核心的环节。

一、中学政治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的含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1.主动

主动学习是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其实质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目标,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达到自己去听、去看、去做、去理解、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的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主动学习就是可以把学习变成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引发学生生命的冲动,激活学生创新的能力。

主动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营造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中学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我们在教学方式变革中所面临的任务就是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被动学习是出自桑代克根据其动物实验建立的S-R(刺激-反应)教育心理学理论范式,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学习是机械的过程,学习者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的主要过程还是老师提出问题给予刺激,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之后是操作和练习。主动学习出自托尔曼闻名于世的认知学习实验,要求学习者作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出现,学习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理解信息的过程。

尽管中学政治课课程设计中思想品德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思想政治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但是教学内容中仍有大量的心理、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比较抽象深奥或枯燥单调的内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或障碍。如我国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货币的职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文化创新的途径、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时政治课中许多有思想性和德育功能的知识内容,如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祖国统一、合理的消费观、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重要思想的意义、人生价值观和价值选择等,如果仅通过教师的机械直接传授就没有良好效果,必须经由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和判断过程。由此可见,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意义在于:1.不断探索政治教学的新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习负担,争取使政治教学质量有所突破;2.加强政治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学生政治课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今后更高一级的政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政治的主动学习,加强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互动

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学生也正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等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学习和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必然与教师、同学互相发生作用和影响。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开放、相互尊重的交流,实现教育主体间的视界融合,注重知识的重构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

师生互动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的结构包括:师生互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结果。师生互动具有教育性、交互性和连续性、组织化等特征。

生生互动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合作,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简而言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要特点有:积极的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的互动;学生之间能进行有效的相互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小组内部的思想分歧和冲突;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要在小组内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加工;对小组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小组内评估,最大限度地寻求其有效性和可行性的途径。

互动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肯定多于全班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其次,合作学习还能激励学生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从而扩大了知识的应用层面。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深层次的思维;另外,合作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和谐发展。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有助于消除学生间的隔阂、歧视和冷漠,因此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

个体意义上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是有赖于学生发展的,个体学习、生活在一定集体中,个体之间的合作、分享、互动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心理和社会意义:(1)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优化意识培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2)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互助精神,实现有差异的学生的同时发展,弥补了教师教学的不足;(3)个体在合作互动中收获知识能力的增长、身心愉悦和价值感。

中学政治学科中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互动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简单概念、基本观点之类的学习内容如青春期、财政、财政的作用等就不适合于互动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和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知识类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把那些概念性、程序性知识或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的知识、并且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互动合作学习。如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利弊和正确利用网络?应该树立怎样的金钱观?传统道德都要继承发扬吗?怎样看待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精神是万能的吗?等。

3.能动

所谓能动,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开展动手、探究、实践、创造或者说是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主要表现为探究问题。能动学习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如果还要深度探究,就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能动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以能动的探究学习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学科内容、学科方法和初步研究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由于这是一种最高级的学习能力,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这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学,只能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预设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是能动学习依据的主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中学政治学科的能动学习是指从政治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问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如如何既做到自我保护又能惩治犯罪分子,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怎样解决朝鲜核问题等。

能动学习对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②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③培养学科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学科方法;④逐步获得对学科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这里,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等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

二、中学政治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行为的设计

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就要在开始教学过程设计之前进行教学任务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就是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学习者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产生差距的原因,然后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确定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任务分析为达到教学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教学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学任务分析在教学设计的前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推进了教学各方面的改革。也随着社会经济变化以及媒体传播,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对现代学习者的学习特征研究却还是很少。如何把握现代学习者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是开展好现代教学的重大难题,也是一线老师们最头痛的事。

1.主动学习教学行为的设计

学习是一种主动地认识和发展的过程,任何人不能代替。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系统的、概括化了的知识体系(它主要以书本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要把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要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等,都要依赖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树立学生是政治课学习主人翁的观点。

(1)如在七年级“青春期闭锁心理”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闭锁心理的案例,并从中概括闭锁心理的危害,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打破相互之间隔阂,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与人交往的内心需求;

(2)在九年级“热心公益关爱社会”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自我组织、计划、参与调查,了解本社区内残障人群、空巢老人或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3)在高中《政治生活》的“选举方式的选择”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当地的选举素材(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走近选举,感受正确行使选举权的意义、换届选举的程序,谈谈自己的看法。

(4)在高中《文化生活》的“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对自己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再分析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在政治教师适当指引和帮助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才能自己动心,学习过程具有了真情实感,那些抽象的缺乏学生生活色彩的知识自然容易内化,能力在实践中提升,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显自彰。有些教师担心学生无法按计划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进度,课堂教学总是教师的“一言堂”,不放手学生尝试力所能及的任务,看似按计划完成了教学内容和进度,其实这些牵强附会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后却没有被学生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或价值观中,教学实效性很低,欲速则不达。

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自主发现和创造,不是没有依据和条件的,这一过程必须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般认知规律。我们提倡的进行主动学习的主要规范和原则是:

①动机原则。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力,政治教师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常见的所谓创设情境只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种手段。②结构原则。自主学习前学生应已具备政治学科的基本结构,即那些基本的事实、概念、观念、原理、关系,如果没有这些,学生无法主动进行下一步的学习。③科学原则。即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资料、形式是符合学生实际心智能力、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和教学目标的,不是随意的教学内容的拼凑。④反馈原则。政治课的主动学习结果最终要得到有效的评价和反馈,让学生明确自己到达了哪里,以强化和巩固知识。

下面我们以高中《经济生活》“商品价格的形成”复习课为例说明主动学习的一般结构和过程。

(1)确定目标。正如前面我们所说,教学目标应具体可观察,目标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施教行为的描述。“商品价格的形成”复习的内容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因素,提高其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境。教师要提出一些具体材料,让学生对这些材料从混沌到逐渐清晰,然后能把握住比较明显的信息;此时学生对整体材料的认识还不完整、不深刻。如下列情境:

材料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生产移动电话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近年来,移动电话的价格明显下降,当年上万元的目前最便宜的只要几百元,然而,移动电话机的价格再跌也不可能跌至一个玩具移动电话机的价格。(材料说明了商品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价值的变化)

材料2 近10年来,彩电、空调等家电商品的价格战此起彼伏,家电价格一直低迷。企业实施价格战的最终目的是企图以价格优势赢得大多数顾客,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价格战是因为商品供过于求,其深层次原因是技术落后,生产的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低,低质低价,只有依赖降价才能占领市场。(材料表明商品价格变动主要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引起的)

材料3 价格战是家电市场屡试不爽的竞争手段。2012年入夏以来,空调价格战又开始。国产空调价格最高降幅达30%。与此同时,各厂家也打起质量战、技术战、服务战,静音空调、变频空调、智慧眼空调一问世,就在市场上引起不小震动,多家厂家还组建“快速反应部队”,专门负责空调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称心如意。(质量战、技术战、售后服务涉及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材料表明商品的使用价值会影响商品的价格。)

材料4 针对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过热、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政府频频出手,增加交易环节的税率,金融机构也调高贷款利率、增加首付比例等。随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金融机构的新举措,房价上涨速度减缓。(材料说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会引起商品价格的波动)

设问:上述各组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3)提出猜想(假设)。在上述情境材料中,材料(事实)是彼此隔离、貌似无关的。可在教师要求下,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把原来片段、零碎的材料进行改造、组合,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所有材料统一到一个完整的猜想之中。这个猜想一旦成立,就应该成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方向和方法。在学生各自提出各个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之后,教师可帮助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猜想:“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供求关系、使用价值(产品质量)、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决定的。”

(4)理论抽象。

猜想并非完全正确。接下来学生要深究猜想中不确切或互相矛盾的内容,把猜想与事实、与原有正确的知识结构比照,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与事实相符合、与既有理论相一致的知识:①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②商品价格会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③商品价格与商品使用价值(如质量)息息相关,优质可以高价;④商品价格会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影响。

(5)实践检验。

已得出的知识必须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在另一种情境中才能转化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给出下列问题,学生运用上述知识即学即用。

例1 某镇居民喜食鸡肉和羊肉,近几年镇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养鸡业,市场上鸡肉供给大幅增加。假定羊肉供给未变,这会使:

①鸡肉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②羊肉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

③鸡肉需求量减少,价格上升

④羊肉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在羊肉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鸡肉供给大幅增加,鸡肉和羊肉同属生活必需品,因此鸡肉价格下降,人们对其需求量增加,同时造成羊肉需求量有所减少,促使羊肉销售者降价销售。①④当选。

考点定位 该题考查价格变动与供求之间的关系、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影响。

图3.4.1

例2 图3.4.1中的曲线反映的是某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走势。同期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方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②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③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④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由图可知,该商品价格呈下降趋势,其需求量增加,那么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增加,所以①正确,②错误;而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减少,所以③正确,④错误。

根据学生对两个题目的自主回答情况,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运用有关价值、价格、供求关系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要求学生自己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的理解、运用。

下列材料和问题可以由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解决: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材料1 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某省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降至25%~30%,国有经济比重降至20%左右,而非公有制经济则稳步攀升到70%。

材料2 该省公有企业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居于前列。国有经济总量比改革初增加42倍,国有企业的净利润为116.3亿元,在全国排名居第3位,国有经济净资产利润率高达11.4%,在全国排名第二位。该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在全省电力、通信等领域的比重超过90%,在化学、冶金等资本密集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中超过50%,在电子等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中超过40%。

问题(1)从材料1中你可以发现什么经济现象或问题?

(2)根据材料1:有人认为该省的公有制经济已经不占主体;也有人认为仍然占主体,你赞同哪个观点?并结合材料2分析说明你的理由。

2.互动教学行为的设计

(1)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推进政治课新课程教学应采用的原则:

①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如《经济生活》之“影响价格的因素”部分的教学难点比较多,尤其是涉及价值规律时多个概念容易混淆,学生不得其意,此时政治教师有责任更多地指导学生学习。

②深入挖掘教材,构建知识体系,不能只给学生知识点的片段零碎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政治生活》我国国家性质—我国公民地位(权利与义务)—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如《生活与哲学》之“实践决定认识”。师:谁会游泳?许多学生举手。追问一句:怎么会的?生:练会的。师:谁会背诵苏轼的名文《日喻》里有一段关于游泳的论述?师:高二上语文书《石钟山记》结尾部分有一段话如何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④用心积累有用的教育素材,如在“我国在联合国的作用”教学前,平时就注意搜集和积累我国在利比亚、叙利亚、埃及、朝鲜等世界敏感国家的外交政策。

⑤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互动,推进政治课新课程教学的具体方式:

①体验式

例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师 请同桌互换穿鞋子,站起来活动一下,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他的鞋比我的脚小,我的脚很不舒服、很难受,有可能被磨破。

生 他的鞋比我的脚大,长期穿下去容易使我的脚变形。

师 假如我们把脚比作社会生产力,鞋比作生产资料所有制,能体悟出一个什么经济学道理?

②问题式

例4 “新时代的劳动者”

师 作为劳动者应怎样就业?

师 假如爸爸失业,家里经济困难,我们帮助想想解决的办法。

生 学习足疗技术开一个店,既当经理又当服务员。

师 启发归纳:学习技术——树立竞争就业观;当服务员——树立职业平等观;开店——树立自主择业观。

③案例式

例5 “做理智的消费者”

一对老年人20世纪90年代初买的一台18英寸[1]彩色电视机,现在还图像清晰,色泽丰富,看得还顺心。其子女认为太寒酸,劝说父母换成一台大屏幕,以适应时代潮流享受现代生活。

老师也认为不应该更换新彩电,请你就彩电该不该换提出自己的想法。

④践行式

例6 “公民政治权利”课外活动

查一查两会召开,人大代表是怎么产生的(民主选举)

哈尔滨冬季热费涨价的程序是否合法(民主决策)

问一问你们家附近居委会怎么产生的?都做过什么事情(民主管理)

我们学校周围环境喧闹,选择一条途径反映一下这些问题(民主监督)

⑤调查式

例7 调查:父母工作单位性质

表3.4.1

(2)生生互动的教学设计

生生互动学习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①缺乏实质的合作,停留在“重视形式”的层面上。不少的课堂把合作学习当成课堂教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点缀,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沸沸扬扬实际上却无扎实的成效。

②缺乏主动性,合作参与不足,出现“搭便车”效应和“吸盘”效应。我们常看到,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这就造成一些能力低的学生有时会把任务留给他人去做,从而产生“搭便车”效应,而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少作努力,以避免去做所有的工作,即“吸盘”效应。

③缺乏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没有走出侧重甄别的误区。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打一个团体分数。这就容易造成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没有突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即使重视了,也是过分强调“主旋律”而忽视社会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评价只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没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应。这样,评价无形中变成一种甄别过程。

解决“互动、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三个缺乏”的问题,我们组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即做到“三个坚持”。

①坚持做好教学设计,确定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

A.值得争辩、探讨、质疑的问题。

政治课教学中出现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实施合作学习。比如,“作为消费者,为了一元钱打官司,值得吗?”通过质疑、争辩、探究能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

B.涉及评判的内容。

在政治课教学中,有很多涉及较多价值判断的内容,这些内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如“判断一种行为是违法还是犯罪?”“拾金不昧仅仅是道德行为吗?”

C.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问题。

当前,政治课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这些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比如,设计讨论救助遇难的陌生人值不值得的问题,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视角往往比较片面。

②坚持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

我们认为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确定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并确定学生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收集员、发言者等。让每个成员进行角色分工。

③坚持实施发展性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评价的主要权力还给学生。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他评、小组互评等方式,主要是评价自己和同伴对团体做出的贡献,并反思合作过程的得与失。

如八年级思想品德“做文化往来的使者”对生生互动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本课的部分知识目标是:了解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懂得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力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逐步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往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又以博大情怀面对世界”的情感,培养学生开放的、发展的、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健康文化心态。

第一幕 文化差异 当事者明。

活动内容:教师让学生模拟表演课本剧:志愿者小龙与Andy之间的故事。

问题设计:(1)小龙为什么会认为Andy小气?(2)为什么Andy的处理方式会与我们不同?(3)你觉得哪种方式好?(4)假如你是小龙会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Andy的处理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与问题的创设,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体验。使学生认识到要以客观、平等的态度来面对不同的文化,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从而解决重点问题。

第二幕 外来文化 旁观者清。

活动内容:学生继续表演故事情节:志愿者小龙与Andy之间的故事。引出活动要求:①调查我们身边的外来文化(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来完成这项任务。组织小组交流)问题设计:是不是所有的外来文化我们都要去学习?为什么?对待外来文化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②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问题:假如你就是小龙,你会介绍中国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明确对待外来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由此突出教学重点内容。

3.能动教学行为的设计

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都是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一般的能动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收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设问质疑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这一阶段常见的方法有:问题激发法、体验探究法、创设活动条件法、实物形象探究法等。

(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订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

(3)思考作答

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分享矫正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介绍给全体同学。由集体讨论、辩论,使不准确的地方得到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给予矫正,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注意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体现出课堂的民主精神。

如《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教学中的多层次探究:

材料 某乡农民老刘和儿子小刘拉了一车西瓜,准备到县城卖,途中碰到一伙歹徒拦路抢劫,一车西瓜被劫走了。无奈中,刘某和他的儿子跑到派出所报案。听了案情,值班民警小王说:“现在已经下班了。再说,一车西瓜也不值多少钱,这事我们管不了!”然后扬长而去。请同学们分析案例中民警的行为。

问题探究1

针对派出所值班民警的行为,小刘愤怒地说:“民警怎么可以这样?我要去告他!”;而老刘想了想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点亏就吃点亏,我们忍一忍吧。再说,我们也没有告他们的权利。”小刘和老刘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问题探究2 说明如果你遭遇此事,你该怎么办?

老刘回到刘村,把事情的经过向村民们一讲,村民们听了个个为老刘抱不平。

村民甲:打热线电话,举报派出所的行为。

村民乙:找电台、报社,将派出所值班民警的失职行为曝光。

村民丙:哼,我们一起去把派出所围起来,把值班民警打一顿,出出气!

村民丁:向人大代表反映,请人大代表出面解决问题。

村民戊:等着别人检举这个派出所的恶劣工作作风,你的问题也可以跟着解决。

村民己:到政府门前张贴大字报,村民们一起把那个民警抓来批斗。

村民庚:太可气了!掘他的祖坟,把他家孩子扔井里去!

你认为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简要说明理由。

问题探究3

老刘找到了邻村的镇人大代表老吴,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要求人大代表老吴为他做主。不料老吴说“你直接去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由他们去处理,这个事情我也管不了。”老吴的话对吗?为什么?

问题探究4

当地一家新闻单位得知此事后,派了两名记者专程赶到刘村进行采访。小刘的母亲一听急了,怕事情闹大后受到打击报复,硬把记者堵在门外,不让采访。采访没有成功。

小刘的母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有什么优点?

目前仍然有一些人对新闻媒体开展批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还心存疑虑,认为那是添乱,是煽动社会大众对党和政府不满,影响社会稳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有人认为把腐败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是消极地展示落后,为党和国家抹黑,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问题探究5

最后,小刘听了村民甲的意见,写了一封举报信,寄给了上级信访监察部门。监察部门很重视,派专人进行调查。查清事实后,责令派出所对值班民警进行了严肃的处理,并对老刘赔礼道歉,补偿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监察部门的这一做法说明了什么?

在全国查处的大量违纪案件中,有90%以上的案件线索是通过信访举报渠道获得的。那么除了写信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进行举报呢?到哪些部门进行举报?结合教材P29镜头一、二,说明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还有哪些?

问题探究6

(1)小刘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某市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对政府进行监督。这些实例说明了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利有何重大意义?

(2)假如按老刘当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了算了”的想法办,老刘的合法权益还能得到维护吗?这说明了什么?

(3)假如按照村民丙的做法:围攻派出所、殴打值班民警,老刘的合法权益还能得到维护吗?这对公民行使监督权有什么启示?

通过多种多样的连续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依赖材料和设问指引,先后作答,依据知识和生活经验,在不依靠教师暗示或得出知识结论的情况下,自己先后解决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谁监督、监督谁、监督方式、监督的意义、监督要注意什么等学科重要知识,又培养了学科思维能力。

[1] 英旧制、1英寸≈0.025 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