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情意三个目标维度,本节将阐述这三个维度在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的含义以及目标设置。

一、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意的含义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音乐课程总目标是这样陈述的: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从音乐课程总目标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小学音乐学科知识、能力、情意的主要含义及其关系。如图2.16.1:

图2.16.1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知识”指的是双基——即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听觉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情意”既指情感知觉——丰富情感、涵养美感,又蕴含品格情操——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知识、能力、情意三者是三位一体、互为关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整体。

(一)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知识含义

知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表述有两个方面含义:(1)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2)指有关学术文化。在我国,常见的知识定义是从哲学角度提出来的,如:知识是对事物属性和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直觉、表现、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识。

从广义上讲,音乐知识是个体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是蕴含在音乐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涉及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曲式结构、体裁形式、识读乐谱的基础知识,演唱、演奏、创作的基础知识等。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知识包括了两层含义——音乐文化知识和音乐技能知识。

(二)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能力含义

《辞海》中关于“能力”的解释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等;特殊能力指从事某些专业性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如数学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飞行能力等。本章所表述的能力主要属于后者范畴。

“坚持能力为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战略主题”。《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培养落实在增进音乐素养、丰富社会实践、学会动手动脑、引导开拓创新等方面。“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生动、多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获得音乐能力。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能力与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和了解人的能力。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能力指的是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具备掌握、运用音乐专业技能技巧的条件,它不局限于唱歌、识谱、视唱等有限的范畴,而拓展到基础音乐教育中所涉及的学生感知、体验、理解、表现、创造、鉴赏音乐等方面,具体表现为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歌唱、演奏、综合表演等)和音乐创造能力。

(三)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情意含义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感心者莫过于情”,“情”从哪里来呢?除了从教师中来,更从音乐中来。

以音乐课程教材为例:广州地区各中小学目前主要使用的两种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和广东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音乐》教材,都非常重视“情感审美”,突出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的关系。如,人音版音乐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主体,所选曲目既具有经典性,又具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而花城版音乐教材专门开设了“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系列栏目,以多首感情浓郁的经典作品引领学生触摸各种情感——“思念”“爱”“恨”等。以上两种教材都能让学生在音乐的联想和体验中与作曲家和演唱(奏)家的情感共振共鸣,在探索和感悟中深化个人情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这样的表述: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音乐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其在真、善、美的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通过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以上表述鲜明地彰显了音乐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价值。因此,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情意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的意义——情感知觉、品格情操。

中小学音乐学科知识、情意、能力这三个目标维度是构成完整、立体的音乐课程目标的三个重要方面,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节完备的音乐课应当是“知识、情意、能力三位一体”的。

二、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意目标的设置

中小学音乐学科知识、能力、情意这三个目标维度是相对独立却又互为关系的整体,“独立”表现在各自具有明显的功能倾向性,“整体”表现在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三位一体。中小学音乐学科知识、能力、情意目标的设置将遵循以上原则进行。

(一)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知识目标设置

1.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知识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相应地,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知识也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及程序性知识两大类。

陈述性知识指的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是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是涉及“什么”的知识。在中小学音乐学科中,主要指音乐文化知识,包括有音乐表现要素、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音乐与相关文化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是反映“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在中小学音乐学科中,主要指的音乐学科技能知识,其中包括有歌唱技能知识、演奏技能知识、识读乐谱知识、综合性艺术表演知识等。

表2.16.1 中小学音乐学科知识的主要类别及其亚类别

续表

2.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知识目标设置

(1)陈述性知识的目标设置

A1.音乐表现要素

· 感知大自然和生活中各种声音,了解人声和常见的中西乐器的音色特点。

· 感知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描述或用体态反映音乐中力度、速度变化,掌握相关音乐记号。

· 感知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和声等,了解大小调式及常用的民族五声调式,掌握相关音乐术语。

· 感知不同的音乐结构,了解一段体、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不同的曲式结构。

A2.音乐体裁与形式

· 感受节奏鲜明的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不同音乐体裁并了解相关知识。

· 了解儿童歌曲、民歌、抒情歌曲、艺术歌曲、流行歌曲等不同的歌曲体裁和类别。

· 知道独唱、重唱、齐唱、对唱、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以及独奏、重奏、小合奏、大合奏等不同的演奏形式。

· 了解大合唱、组歌、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歌剧、音乐剧、舞剧音乐等不同体裁的歌曲和乐曲。

A3.音乐风格与流派

·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 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简单描述其不同的地域特点或民族风格,能够说出戏曲、曲艺的主要种类和代表人物。

· 聆听世界部分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对其风格特点进行简单描述。

· 聆听世界不同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能够说出主要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

A4.音乐与相关文化

· 知道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知道场景音乐及为诗词、散文、故事进行朗诵配乐的选曲规律和要求。

· 了解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并乐于参与其中。

· 欣赏戏剧、舞蹈、影视作品等视觉艺术,感受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 说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音乐作品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

(2)程序性知识的目标设置

B1.歌唱技能知识

· 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了解嗓音保护的知识。

· 了解童声、男(女)声高音、中音、低音等人声的类别,知道独唱、重唱、齐唱、对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 了解唱歌的呼吸、发声、咬字与吐字,歌曲的处理等方法。

B2.演奏技能知识

· 知道演奏的正确姿势,了解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乐器保护的知识。

· 知道常见的西洋管弦乐器及中国民族乐器,了解独奏、重奏、合奏、协奏等演奏形式。

· 了解拉奏、弹奏、吹奏、击奏等乐器演奏的方法和技巧。

B3.识读乐谱知识

· 认识常用的音名、音符、调号、拍号、反复记号等音乐符号。

· 知道节拍、节奏、时值、速度、力度等音乐的记录方法。

· 了解连音、断音、跳音、颤音、波音、倚音等音乐记号。

B4.综合性艺术表演知识

· 知道律动、歌伴舞、配乐朗诵、音乐游戏、音乐短剧、歌舞短剧等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

· 了解表演的程序、场景布置、对演员的要求、对观众的要求等表演规范。

· 积累关于表演评价的语汇及知识。

例1 “京剧的念白之美”

东区中学周老师七年级戏剧课《京剧的念白之美》设置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念白中的京白与韵白,知道其特点,并能辨析京白与韵白的不同。京剧虽是我国的国粹,但是现在的孩子都说听不懂,也不大愿意学。怎样让学生们不感觉到枯燥,又能深刻了解京白和韵白呢?上课伊始,周老师并不急于交代知识,而是先采用了生动的教师表演、直观的视频欣赏、活泼的模仿学习等方式,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聆听、欣赏、模仿中反复的对比琢磨,大家一起归纳出了京白和韵白的特点:京白使用北京方言,口语化,语言平实朴素,活泼流利,富有节奏感。韵白使用湖广音中州韵,文言文,抑扬顿挫,节奏感、韵律感、音乐感更强;念京白的是普通老百姓,比如媒婆、丫鬟、解差、太监,念韵白的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比如夫人、小姐、老爷、文臣武将;京白主要由花旦、彩旦、丑角来表演,韵白主要由青衣、老旦、老生、小生来表演。最后同学们还像模像样地创编了一句表达相同意思的京白和韵白呢。

例2 感受渐强和渐弱

火村小学刘老师在二年级歌曲《勇敢的鄂伦春》教学中,设置了一个知识目标是学生能正确理解渐强和渐弱。刘老师通过让学生边聆听音乐边观察教师的手势变化对渐强和渐弱有初步感性认识,再结合本课主角——马背上民族鄂伦春人的特点,设计从远到近、由近及远的马蹄声,使用了有趣的“弹舌”来模仿,学生兴趣盎然。后来,学生手上拿着双响筒也可以为歌曲的前奏和尾声比较准确地奏出渐强和渐弱的马蹄声来伴奏了,而这时,渐强和渐弱的概念也牢牢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了。

两个案例中的知识学习都是以体验和感受先行,这也凸显了音乐学科关于知识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音乐知识的学习不能依靠叙述和文字,而应该以聆听为中心,以音响为本,在音乐的体验和实践中理解知识。

音乐学科的知识学习方式虽然有别于其他学科,但与别的学科一样,同样具有完整的科学的知识体系,音乐教师们每学期应明确本学期的知识体系,落实具体任务,并渗透到每一节课的学习中。

如: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要求学生建立MI,SOL,LA三个音符的音高概念同时认识音符,认识×、××、×—这三种节奏并能辨别长短。学习时可以渗透在每节课的不同环节——识谱、歌唱、欣赏、演奏、创作、表演等,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认一认、唱一唱、猜一猜、比一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学习活动中音乐知识不断得到循环巩固。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让一个个“点”汇成每个学期的一个小“面”,小“面”再汇成小学低、高年级、初中阶段的三个中“面”,最后形成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大“面”。

学生1~9年级音乐知识学习应当是传承和递进的,要求音乐教师应树立系统观,除了清晰把握一个学期的知识体系,还应明确一个学段(2或3年)的知识体系;最好能了解6年甚至9年的音乐知识体系。

(二)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能力目标设置

1.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能力目标分类

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对音乐才能做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具有音乐才能的人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基本能力:(1)曲调感,即区别旋律的曲调特点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对音调的准确性的感知和对旋律的情绪反应上。(2)音乐表象,即能随意地反映音高关系和音强关系的听觉能力,具体表现在再现听过的旋律,并能够实现听觉与发声之间的迁移和转换。(3)节奏感,即感受音乐的节奏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对音符之间的时间关系的敏锐感觉和准确的再现能力上。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结实践经验及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能力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捷普洛夫的音乐三方面基本能力主要是从人对音乐的敏感和反应方面进行归纳,着重于对听觉能力的要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审美教育的具体要求,将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能力拓展为四项音乐能力——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歌唱、演奏、综合表演等)和音乐创造能力,便于教师与学生的理解和操作。我们也以此四项作为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能力目标分类。

2.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能力目标设置

A.音乐听觉能力:

· 感知大自然和生活中各种声音,聆听人声和常见的中西乐器的不同音色,并能用语言描述其音色特点。

· 聆听音乐,能用体态反应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等音高、速度、力度的变化。

· 有良好的音高、节奏、节拍概念,能感知音调的准确性和旋律的一般特点。

B.音乐欣赏能力:

· 聆听中外不同地区的优秀音乐作品以及经典的戏曲、曲艺音乐,能用语言、身体律动、绘画等不同方式描述音乐风格或流派。

· 欣赏音乐作品,能听辨出不同的体裁与形式,了解体裁与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 知道音乐与戏剧、舞蹈、影视作品等姊妹艺术的密切联系,了解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 积累一定的声乐及器乐音乐作品,熟知其音乐主题旋律,能说出曲名及作者,并了解相关作品创作背景。

C.音乐表现能力

· 具有良好的演唱习惯和信心,乐于参与演唱活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能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做出反应,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在实践中积累演唱经验,并能进行适当的演唱评价。

· 具有良好的演奏习惯和信心,乐于参与演奏活动。能够选择某件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运用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或为歌曲伴奏,能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做出反应,懂得乐器保护的方法,在实践中积累演奏经验,并能进行适当的演奏评价。

· 认识基本的音乐符号及常用的音乐记号,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具有良好的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 乐于参加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表现自信。能够结合所学歌曲、乐曲创设表演情境,或进行律动、歌伴舞、配乐朗诵、音乐游戏等综合性艺术表演,学习表演音乐短剧、歌舞短剧、戏曲、曲艺片段等,并能对自己与他人的表演做出评价。

D.音乐创造能力

· 能运用人声、乐器声以及生活中的音源或自制音源,即兴创作表现某一音乐场景或生活场景,或即兴哼唱出符合场景的旋律短句。

· 能在演唱或演奏中作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即兴变化,以丰富歌曲(乐曲)情绪及内容的表现。

·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为歌曲创作与作品情绪与风格相符但旋律不同的前奏、间奏或尾声;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编8小节旋律,并较准确地用简(线)谱记下来。

· 尝试利用音频软件录制声音,以及利用多轨编辑功能合成音乐。

· 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对创编或创作作品作出客观实际的评价。

与所有其他能力形成的规律一样,音乐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音乐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以聆听为中心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音乐艺术中最基本的特征。要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在唱歌、演奏、欣赏、创作、表现等音乐教学实践中都应围绕“以聆听为中心”进行。倾听作品、倾听他人、倾听自己,对比聆听,通过反复的“听”,增强感受和体验。在“聆· 听”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讲授要简练,应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注意地听,学会倾听,培养能力。

例3 理解“新时代音乐(New Age)”

新时代音乐因其变幻新奇的电声音色、悠扬抒情的旋律、清新自然的曲风很容易为高一学生所接受,但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的吸引”到“内在的探究”,从而提升音乐欣赏能力呢?广州科学城中学文老师在执教高一年级音乐鉴赏《新时代音乐(New Age)》时,课前请学生分小组寻找、分析、处理编辑有关新时代音乐的资料,课上有目的地安排每一个欣赏曲目,推出每一位知名艺术家(如雅尼、喜多郎、恩雅、莎拉·布莱曼)、艺术团体(如神秘园、班得瑞等),巧妙地设置问题和情境,有机结合视听、哼唱、分析主题音乐等多种体验方式,让学生在聆听、视听、观察、交流和对比中,找出了新时代音乐的四大要素:①节奏自然而自由。②旋律常即兴演奏,音乐结构有极大想象空间。③音色透明、神秘、变幻,充满朦胧氛围。④和声和谐、祥和。自此,学生对“新时代音乐”的认识绝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舒适、宁静、悠闲中了。

案例中学生通过学习,对“新时代音乐(New Age)”从表层肤浅的音响感知、不知其然的喜爱,到后来通过探究、对比、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新时代音乐”的规律和特点,这种变化的过程就是音乐欣赏能力形成的过程。

音乐表现能力常常通过歌唱、演奏、识读乐谱、综合性表演艺术呈现出来。“每个人都有一件天然的乐器——嗓子”,歌唱是学生最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在歌唱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歌曲中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句法、**与铺垫等方面的特点,启发、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尝试,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和演唱的自信心。对歌唱技能,如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和吐字等的练习,应结合歌唱实践活动进行,并在对自己和他人的体验和评价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歌唱教学还应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可从简易的轮唱、乐句或乐段的简单二部和声开始,再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使学生感受声音的和谐与均衡,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在实践中提升歌唱能力,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并培养群体意识和协作能力。

器乐演奏不单纯是为了掌握一两件乐器的演奏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演奏能力一般包括单纯器乐演奏能力和用器乐为歌唱、表演做伴奏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单纯的乐器技术练习,可以把演奏技巧(呼吸、指法、句法、音阶等)融入具体的音乐作品中,在感受音乐同时引导学生解决技巧问题;可以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用器乐为歌唱伴奏(可使用简化旋律或节奏型伴奏)、演奏欣赏曲目的主题片段,选择适当的乐器进行音响探索、即兴演奏、编配简短乐曲等创造性活动,或将乐器和歌唱、表演、律动、朗诵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等。

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不是“独立”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巧妙构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以鼓励的态度,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表现,享受表现,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创造能力”主要包括“探索音响音乐能力”“即兴创编能力”和“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的能力”。探索音响指的是聆听或用乐器、非常规音源等模仿或探索风、雨、雷声,鸟、虫鸣叫等自然界音响;或喇叭声、马蹄声、喘气声等日常生活音响的教学活动。探索音乐指的是探索人声、乐器、各种非常规音源的音色、音长、音高、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上,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注意探索内容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即兴创编就是被当前的音乐情绪或意境所触动,不依据乐谱进行的音乐创作活动。可以是即兴音乐律动、即兴编唱、即兴演奏的音乐创编,可以是进行速度、力度、节拍、节奏等的即兴编创。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在理解歌曲、乐曲内容、情绪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即兴创编。

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应该从基础现实出发,教师在讲授创作技巧时应与实际音响和实际感受相结合,把深奥的创作技巧融于实践之中。创作短曲一般包括:准备阶段——明确主题,朗读歌词,确定适合的音乐情绪、节奏、节拍;创作阶段——根据设定方案以边唱(奏)边记谱,边听边修改的方式进行旋律创作;展示阶段——演唱或演奏创作作品,结合自评、他评的评价方式,享受创作的愉悦,积累创作经验。也可以运用电脑进行更丰富的音乐创作活动。

例4 引笛为媒,创意无限

本案例为大家提供竖笛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参考范例。

①乐器探索和音源探究

乐器探索和音源探究主要在学生对竖笛还不熟悉的学习初期进行。在第一次接触竖笛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摸一摸、听一听、拆一拆、吹一吹”,让学生亲近乐器,认识竖笛,感受竖笛独特的音色和美妙的旋律,了解乐器的常规的正确演奏方法。通过探索,激发好奇心,产生浓厚兴趣,得到深刻印象。

②模仿吹奏和即兴变奏

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从节奏模仿到节奏变身,从旋律模仿到音乐处理,模仿后的即兴变奏练习,使学生把间接知识转化为直接知识,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创造性学习。既学习新知识,又巩固旧知识;既锻炼了学生的吹奏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编能力。

③情境模拟和即兴创作

情境模拟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境创设的需要,进行情境模拟。它通常和即兴创作相伴而行。如,学生们为歌曲《邮递员叔叔来了》编一小段这样的“开头”:有的用由低到高的音符、由弱到强的力度表现邮递员叔叔由远到近来了;有的用响亮的、连续的大切分音符表现邮递员叔叔很威风地摁着喇叭来了;还有的击拍出整齐的节奏表现小朋友在鼓掌欢迎邮递员叔叔……

通过情境模拟和即兴创作,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④音乐接龙和旋律创作

竖笛的“即时音响再现”为学生的旋律创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快乐。在学生开始尝试旋律创作时,用竖笛进行音乐接龙和音乐问答是一种效果良好的“创作入门方式”。通过或尾音、或起句、或节奏、或情绪基本一致的“短句”创作,学生对音符的进行、节奏的安排、句逗的衔接、乐句的停顿、音乐的流畅等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进行旋律创作就会水到渠成。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循序渐进。

⑤课外拓展和自我精彩

课内的器乐学习内容相对有限,但课外的天地非常广阔。教师鼓励学生学习吹奏或创作自己喜欢的音乐,并提供适当的展示平台。课外拓展学习常常产生了意外的收获:没教的指法或演奏法学生“摸”出来了;吹奏技巧更娴熟了;能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更像个演奏家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在课外拓展中被激发,在自我精彩中获得了自我成长。

“课堂器乐”对学生而言,既是“乐器”——学习掌握一种乐器,更是“学具”——通过乐器拓展音乐学习。引笛为媒,让学生以乐为伴,增进了技能,发展了思维,更张扬了个性。

(三)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情意目标设置

1.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情意目标分类

“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是音乐课程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如上文所述,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情意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的意义——情感知觉、品格情操。

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情感知觉即是对作品本身音乐情绪的感知,又是对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的感知。情绪和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两种心理形式。就脑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为同一的物质过程;但从关联的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更广泛些,在我们体验某种情感时,总会感受到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稳定和持久。音乐课程的教育效应除了体现在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音乐素养的提高方面,更体现在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塑造人格方面,因此,品格情操是情意目标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品格情操主要体现在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如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文化,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追求未来,相互尊重、协同合作等。

2.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情意目标设置

A.情感知觉

· 了解音乐情绪与音乐表现要素的密切关系。

· 能用多种形式体验或即兴表现音乐作品中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

· 能对音乐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各种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和人文内涵。

· 能用简练的语言及恰当的音乐术语对音乐的情绪进行描述或简要分析,并能客观地相互评价。

B.品格情操

· 通过学习母语音乐文化,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 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艺术,接纳多元文化。

· 在音乐学习中丰富情感体验,建立起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可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就是音乐情感的表达过程,每一首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欣赏不同情感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例5 体验思念和忧伤的情绪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所作的《思乡曲》是由绥远民歌《城墙上的跑马》发展而成的,旋律弥漫着浓浓的思念和忧伤的情绪。如何帮助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呢?广州市萝岗区陈老师的做法是和学生一起展开探究:反复哼唱《城墙上的跑马》并画着旋律线,学生很快发现:短短的四个乐句,从第一句起音的高音RE开始,每一乐句都呈波浪形线条依次下降,而且1,2,3乐句开始都使用了附点节奏。学生说,越来越低沉的音色,有种压抑不住的暗淡和忧伤,而拖沓的节奏让人无奈惆怅……无须任何解释,在探索中,在音乐里,学生找到了答案,感受到了浓浓的思念和忧伤。

通常,对于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人们本能地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表现出不接纳的态度和不愉快的情绪。古典的音乐作品、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民族的戏曲的音乐作品,由于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和视野,学生不能与其产生共鸣,往往学习兴趣不浓,也不容易接受。音乐教师应当深入挖掘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找准切入口,选择恰当的体验方式,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例6 感受宫廷舞,悦纳多元文化

小学三年级《我们大家跳起来》的旋律选用的是伟大音乐家巴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G大调小步舞曲》改编而成,旋律优美,风格典雅。小步舞是古典音乐时期欧洲非常流行的一种宫廷舞,以舞蹈时步伐小而得名。小步舞曲是古典音乐中常见的一种音乐体裁,执教的樊老师以“小步舞”为线,有机结合了聆听、舞蹈、歌唱、创编等音乐活动,营造了较为浓郁的欧洲古典音乐文化氛围。学生们戴上可爱的小皇冠,模仿小公主、小王子的仪态,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深刻感受和体验了欧洲古典音乐优雅、优美的风格特点,再加上樊老师端庄、典雅的肢体语言,仿佛把大家带回了17世纪的欧洲。学生们在愉悦的舞蹈和歌唱中不知不觉地变得更加彬彬有礼,更懂得了相互欣赏和尊重。

例7 爱上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但对于现代的学生尤其是广东的学生是陌生的。广州科学城中学刘老师在教授湖南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时,先以她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示范表演《刘海砍樵》经典选段成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找出有特色的长沙腔调的歌词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师生你来我往、“笑料百出”的朗读歌词、学唱歌曲、边唱边演等环节,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了解并喜爱了湖南花鼓戏这种地方色彩浓郁,音乐明快活泼、表演朴实风趣的戏曲形式。

对于情意目标的把握,教师应注把握以下两点:(1)深入挖掘渗透在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先感动自己,才能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2)注重音乐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交融。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在音乐的圣殿里,施教者与受教者应当凭借音乐审美媒介平等地交流审美信息,共同获得对音乐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