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其重点则是教学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建设,下面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作些分析。
(一)创新教学模式的背景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创新教学模式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所谓创新教学模式,就是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方法、手段,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结构,从而全面发挥教学系统的功能过程。当前,创新教学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方面,创新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实践改进的内在需要。我国自清末开办现代教育以来,整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20世纪初期的现代教育体系创建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教育规模扩张时期,以及从21世纪初期开始的质量特色时期。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从教育规模扩张阶段全面进入质量特色发展阶段,意味着教育工作重心的转换,即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中心议题。怎样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这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经验。
在现实实践中,我国大中小学都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方面做了大量探讨。例如,基础教育中的主体教育实验,新基础教育实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生导师制,博士生联合培养,职业教育中的“双师制”,等等。这些探索和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教育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总体来说还难以令人满意,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理论脱离实际,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诸多问题。这是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必须客观面对和着力解决的实践问题。
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模式也是学校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策略。当前社会发展为教学模式创新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挑战。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远程教育、虚拟课堂等新的教学样式,丰富了教学模式;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促进人人成才呢?我们还很难说已经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比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培养一大批世界级的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似乎还难以适应这一要求。又比如,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在此背景下,又如何进行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求教育系统主动应对,而根本的落脚点,就是创新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有效的解决路径。就此而论,创新教学模式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可谓任重道远。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内容
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原则、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是什么呢?对此,《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段话蕴含了两个基本判断:第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也是人才成长和学校教学的重要规律。第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和内在标准。创新教学模式的工作重点有三个方面: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
1.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简单地说就是学习和思考要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并重而不偏废。注重学思结合是中国教育的历史传统。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重要命题,强调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是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学思结合思想的发展。
探索学思结合的教学模式,关键是要真正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全面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才有可能高质量地进行,并真正思有所得。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为学生创造学思结合的条件,积极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科学求证,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以思促学,提高思维品质和促进融会贯通。
贯彻学思结合思想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进步,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教学法,等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创造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学会发现不同类型的问题。如果长期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则会造成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狭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贯彻学思结合思想还要求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人天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学校教学必须积极维护和激发这些学习的内在动力。要努力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积极体验,激发其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还应把学习和人生理想、追求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人生幸福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2.知行合一
知行统一即认识和实践相统一,这是真正掌握知识、增长才干的不二法门。总体来说,教学是一个求知的过程,即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但是,求知并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通过求知而促进学生行为改进,实践能力提高,这是教学功能全面发挥的关键所在。
在古代社会,我国就非常重视知行统一问题,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才模式。新中国教育一直坚持教劳结合方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和知行统一思想是一脉相通的。《教育规划纲要》再次重申了“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并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这是创新教学模式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虽然我国有重视知行统一的历史传统,在现实实践中更不乏知行统一的典型案例,但知行脱节、重知轻行、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并不少见。中小学生接触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动手操作类教学活动不多,大学生的实习、见习也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的实操训练条件、分量都有待加强,等等。为此,需要切实加强教学模式创新,强化实践环节,从而培养知行统一的高水平人才。
知行统一思想应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第一,在课程层面上,要积极开发实践性强的课程门类,为学生提高各种实践技能创造条件。第二,要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效,尤其是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训练等教学活动,要精心组织,严格要求,力求实效。第三,要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并加强学校校外活动基地建设,从而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创造条件。第四,要发挥好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独特功能,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第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也是促进知行合一行之有效的方式。
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我国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先驱,强调“听其言”“观其行”,在此基础上再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自现代学校产生以来,如何在集体教育的制度框架下给予每个学生合理有效的教育,世界各国均作出了积极探索,而因材施教是处理这一矛盾的基本方略。
《教育规划纲要》不仅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建议,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综合来看,因材施教涉及各级各类教育中不同层次的教育工作,而中心和重点是制度和机制的创新。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这是重要的制度设计安排。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的推广,是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弹性和学校教学针对性的制度化安排,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落实。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则把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全面指导落到了实处,使因材施教得到了人力保障。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学习困难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等新的因材施教措施,这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进展。在全民教育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大量的学习困难生,而给予学习困难生特殊的帮助,是不少国家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规划纲要》首次要求在我国建立学困生帮扶的机制,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改进探索优异学生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关注超常儿童的成人成才问题,其目标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使高端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既抓学困生提高,又抓特优生发展,这体现了大众教育与精英培养并重,建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性选择。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措施
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这是人类千百年教育实践探索证实了的教育基本原理。我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坚持和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这就在政策层面上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是各级各类教育共同遵循的原则。相对来说,矛盾较为突出的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重任务,究竟是否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是存在分歧和争议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加大了科研投入的力度,市场经济的发展则激发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热情,因而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总体来说,这是高校功能全面发挥的表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与此相对的是,也出现了忽视、轻视教学的现象,这是需要改进的。《教育规划纲要》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并要求“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和“严格教学管理”。这些规定,就把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明确化、系统化了,这对于高校工作重心的确立和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促进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明确要求,这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也就是说,鼓励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努力开创教学模式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模式多样综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也是全面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现实策略。《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培养多样化人才,这就提出了教学模式多样化创新的现实任务。只有通过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而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
《教育规划纲要》在“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一章提出了若干教学模式探索创新的课题,如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等等。这些项目和试点课题的研究探索,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通过科学严密的论证,严谨有序的实践,不断的改进提高,我们将逐步丰富人才培养体制,找到一些适合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并通过这些不同教学模式的互补互动,促进整个国家教学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除了《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划的项目和改革试点课题,还应该在整个教育界鼓励开展自主的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例如,学困生的培养模式,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等诸多实践问题,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专门研究,力求建立基本理论和实践模型。此外,对于我国教育界长期探索积累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有必要组织力量进行系统研究和整理,对一些具有先进性和广泛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应积极进行推广试点,发挥其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