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先进的人才培养观念,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人才培养观念即人们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的思想认识,涉及教育价值观、教育模式观、教育质量观、人才评价观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方向、方式和效果,因而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当前我国教育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确实存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等现实问题,还难以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要求。为此,必须立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时代要求,深刻反思现有的人才培养观念,切实解决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的问题。
一方面,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是为了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挑战。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社会快速变革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复杂局面和重要机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使得“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出来。如何立足时代发展确立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使人才培养更加紧密地服务于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如何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一批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的杰出人才?如何培养适应变化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能?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大胆进行实践探索,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在全社会努力形成新的教育共识。
另一方面,消除不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的落后教育观念,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长期的改革探索中,我国提出和坚持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如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尊师爱生、教劳结合,等等。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对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改革有效推进,发挥了积极的思想导向作用。同时也必须承认,长期以来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落后的教育观念。例如,受传统的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以及急功近利等思想影响,社会上广泛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愈演愈烈,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再比如,在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比较普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这种观念直接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理想和工作动力。又比如,在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标准上明显存在着大一统、片面化的观念,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唯分数论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在用人环节上,唯文凭论也是相当普遍。诸如此类的教育观念,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人才培养,必须努力消除其影响。
总之,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是应对时代发展挑战的客观要求,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的内容
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的具体内容,即重点树立五大人才培养观念: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
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是全面发展观念的核心内涵。
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并结合时代要求不断进行具体化的探索。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是指人的身心和谐(体脑结合)、主动自由发展,其核心是提升人的主体性。为了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开展全面发展教育,即“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当前树立全面发展观念,需要强调如下几点:
首先,要树立德育优先思想。教育必须优先关注做人问题,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面对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状况,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社会责任感,完善学生人格。
其次,要树立系统文化知识教育观念。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关键作用。总体来说,我国有重视知识教育的传统,但近些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轻视知识的思想,甚至把知识学习和个人发展对立起来。为此,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文化知识教育的观念,切实让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人类文化知识的精华成果,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再次,要树立能力为重的观念。我国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如果说德解决人生方向问题,那么才解决的是服务社会的本领问题。我国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必须把切实提高学生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要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
最后,要树立身心健康的观念。身心健康是个人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服务社会和人生幸福的基本前提。要改变轻视体育、忽视心理健康的思想观念,提倡强身健体理念,倡导健康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2.树立人人成才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质量的重要策略。总体来说,在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实践中,对人人成才的观念是有所倡导和探索的。我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就表达了每个人都可以成才的信念。在现实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探索可谓层出不穷,人人成才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教育现实。同时,问题也客观存在。一些学校和教师还存在重优生轻差生的现象,一些人还抱有僵化观念,不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成才的潜力。因此,进一步强化人人成才的观念,很有现实意义。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需要强调如下几点:
首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进步的潜力。研究表明,人的未开发的潜能是巨大的,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特有的心智优势。只要教育得当,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新的进步。
其次,要意识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的责任。现代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学校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负责。对学生厚此薄彼的思想观念,是违背现代教育精神的。
最后,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策略原则。人人成才不是让学生千人一面,毫无个性;而是让学生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应坚持科学育人思想,积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
3.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是当前我国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标准更新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但是,哪些人算人才呢?对此,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虽然从古以来我国就有“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但总体来说,迄今为止,多样化人才观念并未真正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还需要继续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而努力。
首先,要倡导人才类型多样化的思想。现代社会是高度专业化的社会,每个行业和部门所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样的。社会既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专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专家,社会需要科学家、文学家、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等各种类型的人才。因而,在人才培养上,要改变单一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找准个人职业理想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结合点,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成才。
其次,要倡导人才层次多样化的思想。教育要为社会全面培养人才,必须关注人才的结构和层次问题。要克服那种把人才等同于高层次人才的思想认识,积极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多层次人才需求。尤其是对社会发展急需的初中级人才、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要积极关注和响应。要形成尊重初中级人才、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社会氛围。
最后,要倡导成才方式多样化的思想。要培养多样化人才,必须树立“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理念,鼓励多种方式成才。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不同,个性差别,兴趣爱好各异,其成才之路也往往千差万别。学校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给学生提供自我设计、自由发展的空间,构建多样化成才之路。
4.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战略目标,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举措,是人才培养观念更新的重要议题。众所周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全面阐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很快接受了这一概念并有所实践。但是,全面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依然有不少问题需要继续探讨。
首先,要倡导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人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漫长过程,为此,学校教育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和意识。要处理好当前利益与学生长远发展的关系,避免因当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
其次,要倡导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的思想。在人的终身学习过程中,学校负有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全面基础的使命。具体说,要为学生打好文化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基础,此外,还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不断强化其终身学习的愿望。
最后,要倡导全社会参加终身学习的思想。社会各部门都负有为社会成员创造终身学习条件的责任,因而有必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努力开创学习化社会。
5.树立系统培养观念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树立系统培养观念”的要求。这是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思想认识,强调的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协调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构建富有活力的人才培养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政策层面一直非常强调系统培养的思想,在实践层面也有一些成功探索,如家校合作,校企合作,社区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等,取得了不少成果和经验。但是,从教育系统的整体来说,系统培养工作还是很不够的,需要继续深化探讨。
系统培养观念的具体要求有:各级各类教育有机衔接;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区)之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开放水平,探索中外教育合作培养方式。这就要求真正树立大教育观念,利用全社会的资源来构建充满活力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制。
(三)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的措施
1.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更新观念是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过程,其关键是提高理论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教育理论水平不高,就为各种错误、落后教育观念流行提供了土壤。因而,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就必须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五大新观念,这指明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的内容和方向。但是,要把这些观念系统化、具体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例如,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就需要研究我国当前的人才结构,未来的人才需求,不同类别人才的核心标准、培养模式等诸多问题,没有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无法说清这些问题的。
教育科学研究要真正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帮助人民更新教育观念,就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入探讨和揭示教育规律。也就是说,教育科学研究要在理论层面系统说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经验、问题和挑战,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中国教育理论。
要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学习是提高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教育认识水平的提高也是如此。有必要加强教育科普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对一些关键的教育理论问题,有必要组织专题学习和系统讨论。
2.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就必须积极实践新的人才培养观念,让事实来影响人,说服人。
《教育规划纲要》整体设计了一系列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其中不少项目属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范畴,如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等等。这些项目的推进,意味着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正在变成有计划的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探索,能够检验、修正、充实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并提供实践依据。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试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和不断深化,将成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最好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