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阴历九月二十八日,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即今山东曲阜市南新镇鲁源村。

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岁。父亲叔梁纥去世。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十五岁。后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子十七岁。母亲颜徵在去世。孔子合葬父母。穿丧服赴鲁国大夫季孙氏宴,被其家臣阳货拒之门外。

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十九岁。服丧期满后前往宋国。在宋娶亓官氏为妻。

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孔子二十岁。回鲁,生子孔鲤。因鲁昭公贺以鲤鱼,故名,字伯鱼。出任季孙氏家委吏之职,管理仓库。

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孔子二十一岁。任季孙氏家乘田之职,管理畜牧。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孔子二十七岁。郯国国君郯子访鲁。孔子前往求教,学古官名。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孔子三十岁。后自谓“三十而立”。齐国国君齐景公、名臣晏婴访鲁,参与接见;辞季孙氏家职务,授徒设教,创办私学。

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四岁。获鲁昭公支持,前往周朝国都洛邑,问学于老子。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回国。鲁国发生“八佾舞于庭”事件,昭公在与鲁三家权力之争中失败,流亡齐国。孔子亦赴齐。过泰山,感慨“苛政猛于虎”。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三十七岁。返鲁。自此直至五十一岁出仕前,致力于私学,有教无类。史称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或七十七)。

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孔子四十岁。后自谓“四十不惑”。

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孔子四十七岁。阳货通过控制季孙氏进而掌控鲁国大权。孔子路遇阳货,婉拒其出仕的要求。

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孔子五十岁。后自谓“五十而知天命”。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失势,奔齐奔晋。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岁。出仕,任鲁国中都宰,政绩显著。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五年),孔子五十二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小司空。再升任大司寇。行摄相事。相鲁定公赴齐鲁夹谷之会。

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五十四岁。“堕三都”以强公室。堕郈、堕费,继又堕成弗克,中途而废。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孔子五十五岁。齐国赠鲁国美女良马。孔子辞官,去鲁适卫,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先后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仕卫,卫灵公“致粟六万”。见卫灵公夫人南子。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六十岁。在陈,后自谓“六十而耳顺”。过宋,遇司马桓魋欲杀之险,微服去。季孙氏召孔子弟子冉求返鲁。

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岁。适楚,途经陈、蔡间,与弟子被围困于荒野,绝粮七日。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六十八岁。鲁季康子召孔子,结束周游列国,返鲁。之前,孔子妻亓官氏已卒。此后,进入其晚年教育生涯,并致力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七十岁。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年,孔子之子孔鲤卒。

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孔子七十一岁。弟子颜回卒。是年,鲁君西狩获麟,孔子《春秋》绝笔。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七十二岁。弟子子路战死于卫。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七十三岁。卒。弟子为孔子服丧三年,子贡为其守墓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