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lài),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yuè)。

尧让位给舜时说:“舜啊!上天的任命已经落在你身上了,你要忠实地把握正义原则。如果天下百姓都陷于穷困,上天赐予的禄位也将永远终止。”舜后来也这样告诫禹。

商汤说:“在下履,在此谨献上黑色牡牛来祭祀,并且向光明而伟大的上帝报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有罪我也不敢隐瞒,这些您心中都清楚明白。如果我有罪,请不要责怪天下人;如果天下百姓有罪,由我一人承担。”

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得到财富。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许多至爱的亲人,但比不上有行仁的部属。如果天下百姓有罪,由我一人承担。”

检验及审定生活所需的度量衡,整顿被废除的官职与工作,全国的政令就可以通行了。恢复被灭亡的国家,延续已断绝的世系,提拔不得志的人才,天下百姓就心悦诚服了。应该重视的事情是:百姓、粮食、丧礼和祭祀。宽厚就会获得众人的爱戴,信实就会得到百姓的依赖,勤勉就会取得重大成果,行事公平就会使人满意。

【注解】

咨:叹词,无实义。如《尚书·尧典》:“帝(尧)曰:咨,四岳。”四岳指传说中的四个诸侯之长。

历数:天道。本文指帝王相继的秩序。如《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天禄永终,历数在晋。”

允:诚实。本文可理解为公平、恰当。

天禄:天所赐予的禄位。天,指天神,古人观念中的宇宙主宰。

小子:自称的谦辞。

履:殷汤名。有人认为此处是汤因旱而祈于桑林之辞,也有人认为是汤伐桀的告天之辞。

牡:雄性的鸟兽。玄牡,本文指作为祭品的黑色牡牛。

皇:大。皇皇,伟大的样子。如《诗经·大雅·假乐》:“穆穆皇皇,宜君宜王。”

帝臣:指商汤,其自谓也。

后:君主。后帝,天帝、上帝。如《诗经·鲁颂·閟宫》:“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简:选择。

朕躬:皇帝的自谦之辞,相当于“我本人”“自身”。“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出自《尚书·汤诰》:“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万方:四方。指天下各地、四方之国。如《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赉:赏赐、给予。

周:周密,可理解为亲近、相合。如《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亲二字连用,意在加强语气,可理解为至亲。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出自《周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谨:慎重,小心。本文引申为严格、严密。

权:秤锤、秤。

量:量器,如升、斗、斛等。

审:弄明白、审查。

度: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修:整治、修理。

【导读】

本章内容牵涉广泛,多为拼凑而成的历史资料。一般认为,“谨权量,审法度”以下的文字为孔子之言。

儒家认为,在上位者应该坚持仁爱与正义的原则。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让百姓能够生活下去,可以衣食无忧,最好是安居乐业,这需要有体谅民生疾苦的仁爱之心。但是,只有仁爱之心是不够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和自由,当每个人都想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就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所以需要秉持正义的原则来保证社会的公平和秩序。儒家所推崇的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都是秉持仁爱与正义的圣贤,他们重视民生,任用贤能,深知自身责任重大而谨慎公平地行事,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政治传统。《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意思是:“天地最大的功德是创生,圣人最大的宝物是地位。如何守住地位?以仁德。何以聚集众人?以财物。经理财物,导正言论,禁止百姓为非作歹,就是义行。”可供本文参考。

【20.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bǐng)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请教孔子说:“如何才能把政务办好?”孔子说:“推崇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行,就可以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做到施惠于民却不浪费钱财;劳动百姓却不会招来怨恨;表现欲望但并不贪求;精神舒泰但是并不骄傲;态度威严但是并不凶猛。”子张说:“施惠于民却不耗费,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顺着百姓的意愿而让百姓获得利益,这不是施惠于民却不耗费吗?选择适合劳动的情况去役使百姓,又有谁会怨恨呢?希望行仁而得到了行仁的机会,还贪求什么呢?不论人数多少、势力大小,君子对他们都不敢怠慢,这不是神情舒泰而不骄傲吗?君子服饰整齐,表情庄重,目不斜视,严肃得令人畏惧,这不是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说:“四种恶行又是什么?”孔子说:“不先教导规范,百姓犯错就杀,这称作酷虐;不先提出警告,就要看到成效,这称作残暴;延后下令时间,届时却严格要求,这称作害人;同样是要给人东西却出手吝惜,这称作刁难别人。”

【注解】

屏:排除、摒弃。

因:因循、顺应。

虐:残害,残暴。

暴:凶恶残酷。

视:通“示”,把东西给人看。

犹:均,均是。

有司:有关责任人。本文泛指官吏。

【导读】

“尊五美”,既是从政的美德,也是从政的方法;“屏四恶”既是从政的恶德,也是从政的大忌。其核心思想是:为政必须坚持仁爱与正义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为政者有了对百姓的仁爱之心和责任感,就会在施政时严格要求自己,凡事替百姓着想,并努力避免不当的言行对百姓造成的伤害;为政者坚持正义,就会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原则和制度办事,从而使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尊五美,屏四恶”,从政还会有什么困难呢?孟子说:“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在安顿百姓的原则下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累也不会怨恨;在保全百姓的原则下判人死刑,被杀的人虽死也不会怨恨。”可供本文参考。

【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了解命运和使命,就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了解礼节的规范,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不了解言辞的使用,就没有办法了解别人。”

【导读】

本文所谈的“命”“礼”“言”分别对应超越界、社会规范以及个人修养三个重大的人生命题。

1.“命”兼顾命运与使命。命运是由既定条件所促成的遭遇,非一己之力所能把握,只能顺应;使命则是自觉的,需要每一个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孔子认为,除了自身的努力程度之外,人生的成败得失是无法完全由自己掌握的。既然如此,“君子”就要“乐天知命”(《易·系辞上》),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16.8)可供本文参考。

2.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古代的礼制严格界定了人们的行为标准,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并遵守各种礼节的规范和要求,否则就无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立足。《礼记·曲礼上》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可供本文参考。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8)亦可供本文参考。

3.人际交往需要相互沟通和理解,而语言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知言”就成为重要的人生修养,既指能听懂别人的话,也指能够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何谓知言?”孟子说:“诐辞知其所蔽,**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偏颇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盲点;过度的言辞,我知道它的执着;邪僻的言辞,我知道它的偏差;躲闪的言辞,我知道它的困境。这些言辞从心思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在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具体的事务。如果有圣人再出现,一定会赞许我所说的话。”揭示了“知言”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可供本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