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季氏将伐颛臾(zhuān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准备讨伐颛臾。冉有、子路一起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
孔子说:“冉求,这恐怕要责怪你吧?这个颛臾,先王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并且其领地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是季孙想这么做,我们两个都不赞成。”
孔子说:“冉求,周任说过:‘能够贡献力量,才去就任职位;不能胜任就辞职。’看见盲者遇到危险而不去保护,快要摔倒而不去搀扶,这样的助手又有什么用呢?你的话是错的。老虎与野牛逃出了栅栏,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并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城很近。现在不占据它,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祸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诸侯和大夫不担心人民贫穷,只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太少,只担心社会不安。因为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大家和谐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社会安定,就不会倾危。能做到这样,远方的人如果还不顺服,就要致力于礼乐教化,使他们自动来归;来归之后,就要安顿他们。现在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顺服,却没有办法让他们自动来归;国家分崩离析,却没有办法保全;现在反而策划境内的战争。只怕季孙所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啊!”
【注解】
季氏:季是鲁桓公少子公子友的字,所以他的后代就以“季”为氏。本文指季康子,名肥,于鲁哀公三年当权,鲁哀公二十七年卒。
颛臾:鲁国境内的小国,附庸于鲁国,故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东蒙主:主持祭祀东蒙山的人。东蒙即蒙山,因在鲁国的东方,故称“东蒙”。
是社稷之臣也:朱熹《论语集注》说:“社稷,犹云公家。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又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言颛臾本属鲁国疆域,为鲁国臣属。
为: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反问语气。如《楚辞·渔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周任:古代的史官。
陈力:施展才能,贡献人力。如《汉书·食货志上》:“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
兕:犀牛一类的野兽。一说雌性犀牛。如《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龟玉:龟甲和宝玉,均为古代贵重之物。
柙:树名。本文指关兽类的木笼。
椟:木匣子,匣子。
国:指周代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
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
舍曰:不说。舍,放弃。本文引申为不要,不。
寡:少。本文指人口稀少。
文德:相对于“武功”而言,即以礼乐教化进行的统治。
干:即盾,古代用以护身的武器。
戈:古代兵器。长柄横刃,可横击钩杀。干戈:泛指兵器。
萧墙:萧同肃,深深地作揖。墙,屏也,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臣至屏而加肃敬。后以萧墙比喻内部,本文指季氏与鲁君的内部矛盾。如《汉书·武五子传赞》:“秦将吏外畔,贼臣内发,乱作萧墙,祸成二世。”
【导读】
季氏将伐颛臾。本文是孔子师徒就此展开的一次对话。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属地,受命负责东蒙山的祭祀。孔子认为季氏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攻打它,并责怪冉有没有劝谏和阻止季康子的错误决定。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他极力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反对诸侯和大夫非法攫取礼乐征伐的权力。季氏只是个大夫,却要谋动干戈于邦内,孔子当然会反对。但更让孔子生气的是,冉有和子路还在帮助季氏,他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严厉地批评了他们两人的失职。同时,他也借此事指出:“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意在向冉有和子路说明鲁国真正的忧患在于季氏与鲁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孔子还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明确指出了注重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将有助于解决当时鲁国内部的矛盾,可谓言辞恳切、一语中的。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说:“天下的政治上轨道,制作礼乐与出兵征伐都由天子决定;天下的政治不上轨道,制作礼乐与出兵征伐就由诸侯决定。由诸侯决定的,大概传到十代就很少有能持续的;由大夫决定的,传到五代就很少有能持续的。大夫的家臣把持朝政的,传到三代就很少有能持续的。天下的政治上轨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的政治上轨道,百姓也不会议论纷纷。”
【注解】
有道:指天下太平,行仁义之道。
陪臣:重叠之臣,臣子之臣。如诸侯之臣对天子称陪臣,大夫家臣对诸侯也称陪臣。陪:重叠的土堆。
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如《荀子·王制》:“君子,舟也;庶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导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孔子崇尚有礼乐制度所规范的社会秩序,在“天下有道”的秩序里,百姓才会有安稳富足的生活,社会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反之,如果“天下无道”,则各种矛盾就会层出不穷,百姓将无以为生,社会迟早会分崩离析。本文寄托了孔子对于“天下有道”的热切期盼和“天下无道”的深刻批判。
【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说:“国家政权离开鲁君之手已经五代了,政权由大夫把持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现在也衰微了。”
【注解】
禄:福。本文指得自于天子的赏赐,即诸侯国及其政权。
公室: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政权。如《左传·宣公十八年》:“欲去三桓,以张公室。”《史记·孔子世家》:“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后指中央政权。
世:父子相继为一世。
微:弱小,衰败。
【导读】
本文描述的是鲁国政治发展的状况。五世是指鲁哀公失权之前,已有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代君主。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四世是指从季氏掌权,季氏家族已有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代执政。三桓是指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鲁文公死后,他们成为鲁国的实际掌权者,后来权力又落到季氏家臣阳货的手里,所以孔子说“三桓”的子孙现在也衰落了。孔子还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可供本文参考。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piánpì),友善柔,友便佞(piánnìng),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是有益的;与装腔作势的人为友,与刻意讨好的人为友,与巧言善辩的人为友,是有害的。”
【注解】
谅:诚信。本文兼有原谅、谅解之意。
便辟:玩弄手腕以谄媚奉承。
善柔:阿谀逢迎、曲意奉承。
便佞:用花言巧语阿谀奉承。
【导读】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与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人为友,就容易走上人生正途,是为“益者三友”;反之,与装腔作势、刻意讨好、巧言善辩的人为友,则容易背离仁义之道,是为“损者三友”。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可供本文参考。他还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亦可供本文参考。
【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乐,以称道别人的优点为乐,以结交许多良友为乐,这是有益的快乐。以骄傲自满为乐,以纵情游**为乐,以饮食欢聚为乐,这是有害的快乐。”
【注解】
佚:安逸、舒适。佚游,沉溺于游乐而无节制。
晏:安逸、闲适。一说通“宴”,宴饮,以酒食待客。
【导读】
一般而言,人生的安稳快乐来自于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抉择。孔子认为,节制欲望、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人生的修养和境界、获得充实而有益的快乐,是我们要选择的“益者三乐”;反之,玩物丧志、骄傲放纵、贪图安逸容易使人丧失理想和斗志、滋生虚妄而有害的快乐,是我们要避免的“损者三乐”。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可供本文参考。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
孔子说:“与君子相处要注意三种过失:不到该说话时就说话,叫急躁;该说话时不说叫隐瞒;不看他的脸色反应就说话叫眼瞎。”
【注解】
愆:罪过、过失。
躁:急、不安静。
瞽:瞎,眼睛看不见。本文比喻说话不看时机。
颜:额,俗称脑门。后引申为面容。颜色,指面容、脸色。
【导读】
本文所说的“言未及之而言”“言及之而不言”“未见颜色而言”都是言语过程中的偏颇之举,可谓不合时宜。《论语·乡党》记载:“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10.1)“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10.2)可供本文参考。
【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要成为君子必须警惕三种过失:年轻时血气未定,应该戒惕的是好色;壮年时血气方刚,应该戒惕的是好斗;老年时血气已衰,应该戒惕的是贪求。”
【注解】
戒:警戒、戒惕。
色:女色、美色。泛指人的感官和物质层面的欲望。
方:副词,在,正在。
刚:坚强、坚硬。本文形容血气旺盛。
斗:争斗,打架。如《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导读】
艰难的生活和丰富的阅历使孔子能够深刻地洞察人性。他深知生命的脆弱和德行修养的艰难,并且了解人性的弱点在生命不同阶段的表现,所以他告诫学生要善待自己,并注意防范好色、好斗、好得三种常见的弊病。那么,如何戒除这些弊病呢?孔子并没有详细论述,我们可以参考孟子的观点。
《孟子·梁惠王下》记载:
齐宣王对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意思是:“从前太王爱好美色,宠爱他的妃子。《诗经·大雅·绵》上说:‘古公亶父,清晨骑马奔驰,沿着西边河畔,到了岐山脚下,于是姜氏女子,一起来此居住。’那个时候,没有不嫁而抱怨的女子,也没有不娶而单身的男子。大王如果爱好美色,与百姓共同享用,要称王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齐宣王对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唯恐王之不好勇也。”意思是:“大王爱好勇敢,就不要爱好小勇。手按剑柄,怒目而视,说:‘他怎么敢抵挡我!’这是平凡人的勇敢,只能对付一个人。希望大王扩而大之,《诗经·大雅·皇矣》说:‘文王勃然大怒,于是整顿军队,阻止侵略莒国的敌人,以增强周朝的福佑,并以此报答天下人的期望。’这是文王的勇敢。文王一旦发怒就安顿了天下的百姓。《尚书·泰誓》说:‘天降生万民,为万民立了君主也立了师傅,要他们协助上帝来爱护百姓。因此,四方百姓有罪的与无罪的,都由我来负责,天下谁敢超越他的本分?’有一个人在天下横行,武王觉得可耻,这就是武王的勇敢。武王也是一发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大王也是一发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只怕大王不爱好勇敢呢。”
齐宣王对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意思是:“从前公刘爱好财物,《诗经·大雅·公刘》上说:‘粮食囤积在仓库,包裹干粮装橐囊,安定百姓声威扬。把剑张在弓弦上,干戈刀斧都齐备,这才出发向前行。’因此,留守的人有囤积的仓库,出行的人有满载的干粮,然后才可以出发远行。大王如果爱好财物,与百姓共同享用,要称王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作为哲学家,孟子不但轻松地回答了作为一国之君的梁惠王的人生难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将个人的追求附丽于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社会事业之上,生命将展现更为精彩的境界。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的事情:敬畏天赋使命,敬畏政治领袖,敬畏圣人的言论。至于小人,不了解天赋使命而不敬畏,奉承讨好政治领袖,轻慢侮辱圣人的言论。”
【注解】
天命:上天的旨意。用以指称人力无法左右的客观条件和力量。如《史记·三代世表》:“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
大人:指地位尊贵且有才有德之人。
圣人:指通达事理、德才超群之人。其言行可以教化大众,表正风俗。
狎:亲近、亲昵。本文指亲近而不庄重。
侮:轻慢、轻视、怠慢。
【导读】
意识到自身的局限会使人变得谦虚谨慎而且懂得敬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分别对应超越界、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主要问题,需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孔子认为,敬畏天命是智慧的开始。因为人生必然受制于某些命定的条件和力量,非一己之力所能改变,所以明智的人懂得接受现实并致力于改善现状,以期实现更多的愿望和理想;在古代,大人是指德才兼备的政治领袖,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引导社会的发展,应该受到百姓的尊重;“圣人之言”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昭示着人生的吉凶祸福之道、进退存亡之理,能够引导芸芸众生觉悟人生真谛并进而步入理性之途,足以使人敬畏。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明白人生正途的,是上等人;经由学习而明白人生正途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去学习人生正途的,是更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肯学习的,就是最下等的人了。”
【注解】
生而知之者:天才。指悟性极高的无师自通者,其实也是靠着刻苦的钻研和灵活的变通而获得的。本文特指天性纯朴而又真诚待人,未经专门学习就能觉悟仁义之道的人。
困:艰难、窘迫。
【导读】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人类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可以获得知识和理性的力量,从而为生命提供转变的契机和可能。如果遇到困难还不肯学习,就是自暴自弃,或者是没有办法觉悟到学习之于人生的重大意义,这实在是令人惋惜的事情。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他还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1)均可供本文参考。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是否明白;听的时候,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表情,考虑是否温和;容貌与态度,考虑是否庄重;说话的时候,考虑是否真诚;做事的时候,考虑是否敬业;遇到疑问,考虑是否向别人请教;临到发怒时,考虑是否有后患;见到可欲的东西,考虑该不该得。”
【注解】
明:清楚,显明。
聪:听得清楚。
敬:做事严肃认真。
忿:愤怒,怨恨。
难:灾难、祸殃。
【导读】
《尚书·洪范》讲述的是治理国家的九条大法,其中第二条是“敬用五事”。具体内容为:“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做肃,从做乂,明做皙,聪做谋,睿做圣。”意思是:“容貌要端庄,言论要正当,观察要明白,听闻要清楚,思考要通达。容貌端庄就能严肃,言论正当就能治理,观察明白就能明智,听闻清楚就能善谋,思考通达就能圣明。”孔子所言“君子有九思”,盖源于《尚书·洪范》中的“五事”,至少二者是有关联的。孔子认为,要想成为德行高尚的君子,需要随时随地加强言行的修养,力求做到“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长此以往,形成习惯,方可见效。
【16.11】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看到善的行为,就好像追赶不上一样;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像躲避滚烫的水一样。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以避世隐居来磨砺志节,以实践道义来贯彻理想。我听过这样的话,但是不曾见过这样的人。”
【注解】
汤:热水、开水。
达:通。本文可理解为贯彻、到达。
【导读】
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8.13)可见“隐居”不只是为了避世,更是为了“求其志”,即通过隐居避世的方式磨励志节,积蓄力量。唯其如此,等到机会来临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力量通过“行义以达其道”,即践行仁道。文天祥说:“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强调要通过义行来彰显仁德,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向善潜能,否则人生将充满危险和困惑。一般而言,因为没有功名利禄的**,“隐居以求其志”相对容易做到,但是一旦出来做官,就会遇到各种**和考验,真正能够实现“行义以达其道”的人则很少,至少是不容易完全做到。所以孔子说:“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斯之谓与?
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临死的时候,百姓却找不出什么德行可以称述他。伯夷与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但百姓直到现在还在称述他们的德行。《诗经》说:“财富实在没有用处,只看你是否有卓越的德行。”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注解】
驷:量词。匹、辆。用于计算以四为单位的马匹或四马所驾的车辆。千驷即四千匹马。
称:称道、称述。
其:语气词,无实义。
【导读】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作为一国之君,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可见其富贵已极但缺乏应有的德行表现,未免让人遗憾。他在位58年,盘剥百姓,奢侈无度;滥用刑罚,致使齐国屦贱踊贵;而且穷兵黩武,构怨于诸侯。他死后九年,姜姓齐国就被田氏所取代,史称“田氏代齐”。而伯夷叔齐为了追求道义而互让国位,最后都来到周文王这里。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他们极力谏阻而未果。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而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但是孔子说,百姓直到现在还称述着他们的德行。他用“诚不以富,亦只以异”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其意在于强调:一个人能否得到民众的称赞,不在于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拥有高尚的德行。由此也可以启发我们:财富固然重要,但人生更为重要的意义则在于德行的修养和精神价值的实现。
【16.13】陈亢(gā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请教伯鱼:“您在老师那儿听过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站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庭前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没有说话的凭借。’我就去学诗了。又有一天,他又站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庭前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没有立身处世的凭借。’我就去学礼了。我听到过的就这两件事。”陈亢回去以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要学诗、要学礼、君子要对自己的儿子保持适当的距离。”
【注解】
陈亢:即陈子禽,也称原亢,齐国大夫陈子车之弟。他曾仕为单父宰,并广施德政于民,颇受好评。其兄死时,他反对家人殉葬。明代学者顾龙裳游蒙城清燕堂时写有《公堂清燕》一诗以颂扬其德。诗曰:“缅想鸣琴治邑时,雍容雅化坐无为。”《论语》中(19.25)和(1.10)分别载有陈子禽与伯鱼和子贡的对话,可供读者参考。
伯鱼:即孔鲤,名鲤,字伯鱼。孔子之子。
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庭:厅堂,正室。后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
【导读】
作为老师,孔子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方法,他并未因为伯鱼是自己的儿子而多教什么,甚至还刻意“远”之,即与之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后来,孟子解释过其中的原因。他说:“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意思是:“教育者一定要讲求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就会生气;一生气就反而伤了感情。儿子也会说:‘您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您自己的作为却未必合乎正确的道理。’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太糟了。古代的人是与别人交换儿子来教育的,父子之间不会要求行善而互相责备。要求行善而互相责备,就会彼此疏远,没有比父子疏远更不幸的了。”需要指出的是,孟子所言“易子而教”,是为了强调不能因为教育而伤害亲情,但是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身教言传还是不可或缺的,希望大家不要误解。
【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本国人称她为君夫人,与外国人谈话时便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注解】
邦:诸侯的封国。如《诗经·大雅·皇矣》:“王此大邦。”
诸:相当于“之于”。如《列子·汤问》:“投诸渤海之尾。”
【导读】
本文介绍了古代社会称呼“邦君之妻”的习惯。如果是孔子所言,则应该与他“正名”的思想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