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孔子于乡党,恂恂(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pián)言,唯谨尔。

孔子在乡里,温和而恭顺的样子,好像是个不太会说话的人。他在宗庙里、朝廷上,说话清楚流畅,而且很有分寸。

【注解】

恂恂:谦恭的样子。

便便:善于言谈的样子。

唯:句首语助词,无实义。

谨:说话小心、慎重。

【导读】

孔子的口才很好,在宗庙和朝廷上说话时需要与他的职业身份相配合,所以说得明白流畅,很有分寸;而在邻里乡亲之间,所谈无非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不需要表现口才,这时孔子就像是个不太会说话的人了。这些事情看似简单平常,实则是能力和智慧的展现,一般人并不容易做得恰到好处。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īn)如也。君在,踧踖(cùjí)如也,与与如也。

孔子上朝时,与下大夫说话,温和而愉快的样子;与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坦诚的样子;国君临朝时,恭敬而警惕的样子,稳重而安详的样子。

【注解】

侃侃:从容不迫、和乐的样子。

訚訚:和悦地争辩。

踧踖:恭敬不安的样子。

与与:威仪适度的样子。

【导读】

孔子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3.18)他经常因为固守礼节而遭到别人的误解,以为是向国君献媚。尽管如此,孔子还是认为遵守礼制很有必要,而且面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他谈话时的态度也会有所调整,显得自然而又合乎礼仪,这其实是一种很高的修养。

【10.3】君召使摈(bì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国君召令孔子接待外国宾客。孔子脸色矜持庄重,脚步也随之加快。他向同朝官员作揖,向左边拱手,再向右边拱手,衣裳随之前后摆动,看上去整齐而利落的样子。快步前进时,衣袂飘起,好像鸟儿舒展翅膀。宾客辞别以后,他一定回禀国君说:“客人已经走远了。”

【注解】

使:命令、派遣。

摈:通“傧”,出外迎接宾客。

勃如:猝然变色的样子。

躩如:疾行,步子加快。

襜如:衣服整齐的样子。

【导读】

本文记述的是孔子接待外国宾客时的仪容。他接待外宾时,神色庄重,风度翩翩,言行举止都合乎礼仪的要求。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ù)。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zī)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cùjí)如也。

孔子走进朝廷大门时,谨慎而敬畏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不站在门的中间;走路不踩门槛。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显得矜持庄重,脚步也随之加快,说话好像中气不足。提起衣摆向堂上走时,谨慎而敬畏的样子,屏住气好像不能呼吸一样。退出朝堂,走下一级台阶时,脸色才放轻松,显得自在而愉快。下了台阶,快步前进时,衣袂飘起,好像鸟儿舒展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时,又显得恭顺而警惕的样子。

【注解】

鞠:曲,弯曲。成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躬:身,身体。成语有“躬先士卒”。

履:践踏、踩。成语有“履险如夷”“如履平地”。

阈:本文指门槛。《说文》:“阈,门榍也。”“榍,限也。”

摄齐:提起衣服下摆。

屏:隐藏、隐退。

逞:称心,快意。本文可理解为放松,舒展。

怡怡:和顺愉悦的样子。

没阶:走完台阶。

【导读】

本文记述了孔子上朝时的行为表现:守礼、内敛,但又很自然。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sù)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dí),愉愉如也。

孔子在出使外国的典礼上,手捧着圭,谨慎而敬畏的样子,好像力量不够似的。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向下放时好像要交给别人。脸色矜持而警觉,脚步紧凑而拘谨。奉献礼物时,他显得雍容大方。以私人身份与外国君臣会面时,则显得轻松愉快。

【注解】

圭:玉制礼器,长条形,为典礼时所用。大小名称因爵位和用途而定。本文指用作凭信的玉,形状上圆(或上尖)下方。

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战色:脸色战战兢兢。战:害怕得发抖。

蹜蹜:脚步促狭的样子。

享礼:指使臣向出使国的君主献礼的仪式。

觌:见,相见。

愉愉:快乐、喜悦的样子。

【导读】

本文记述的是孔子出使外国、举行典礼时的举止表现:恭敬谨慎、雍容典雅而又恰到好处。

【10.6】君子不以绀緅(gàn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xiè)服。当暑,袗(zhěn)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缁(zī)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mèi)。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shài)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君子不用天青色或铁灰色做衣服的镶边,平常居家的衣服则不用浅红色与紫色。夏天时,穿着或粗或细的葛布单衣,出门时一定加上外衣。穿黑色礼服时,配的是黑色的羔裘。白色礼服配白色麑裘,黄色礼服配黄色狐裘。居家所穿的皮裘上衣比一般的要长些,但是保持短的袖子。睡觉时一定要盖比身高多一倍的被子。座位上铺着厚的狐貉皮。服丧期满之后,可以佩戴任何饰品。平常穿的衣裳,如果折叠太多,一定要裁去一些布。不穿戴黑色的羔裘与黑色的礼帽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穿着正式的朝服去朝贺。

【注解】

绀:青色、青中透红。

緅:深青透红的颜色。

亵:内衣。亵服,指居家时所穿的便服。

红紫不以为亵服:杨伯峻《论语译注》:“古代大红色叫‘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都属于此类,也连带地被重视,不用为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

袗:单衣,穿单衣。

絺:用葛纤维织成的细布。

表:外衣,加上外衣。

绤:粗葛布。

缁:黑色。《论语·阳货》:“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素:白色的生绢。本文引申为本色、白色。

麑:幼鹿,小鹿。

袂:袖子。如《左传·哀公十六年》:“子西以袂掩面而死。”

寝衣:大多数人认为是被子,如《说文》记载:“被,寝衣,长一身有半。”古代衾指大被,寝衣指小被。还有人认为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睡衣。本文采用第一种解释。

帷裳:指上朝和祭祀时所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做成,不加裁减,腰有折叠而旁无杀缝。

杀:减少,裁去。

裘:皮衣。如《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

吉月:即吉日,每月初一。

【导读】

本文记述了古人在着装上的习惯和规定,其中多次谈到裘。在周代的文化中,衣狐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且于礼制上有明确的规定。如《礼记·玉藻》说:“君子狐青裘。”《白虎通义·衣裳篇》说:“天子狐白,诸侯狐黄,大夫狐苍。”穿着裘衣时,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在行礼或接见宾客时,裘上要加一件罩衣,称裼(tì)衣,否则被认为是不敬。

【10.7】齐(zhāi),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斋戒前的沐浴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日的饮食,坐卧也一定换个房间。

【注解】

明衣:洁净之衣,本文指沐浴后所穿的内衣。

居:坐。如《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变食: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这里指不饮酒,不吃葱、蒜等有刺激性味道的食品。

坐:座位,位置。

迁坐:改变坐卧之所。古代天子以至于士,卧室分为“燕寝”和“外寝”即“正寝”。平时与妻子住在燕寝,斋戒时单独住在外寝。

【导读】

古人的斋戒通常用于祭祀和行大礼的场合,主要是通过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斋戒者整洁身体、收敛心思,然后可以虔诚地祭祀。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3.12)他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的虚伪态度,而是主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真诚心态。

【10.8】食不厌精,脍(kuài)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è),不食。臭恶,不食。失饪(rèn),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fǔ),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食物不嫌做得精,肉也不嫌切得细。食物放久变了味道,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颜色难看的,不吃。味道难闻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不合时令的蔬菜,不吃。切割方式不对的肉,不吃。没有相配的调味料,不吃。即使席上的肉很多,也不超过所吃的饭量。只有喝酒不规定分量,但是从不喝醉。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饭时须有姜,但不多吃。

【注解】

厌:满足。如《左传·哀公十六年》:“以险徼幸者其求无厌。”

脍:细切的肉或鱼。

饐:食物因久放而变味。

餲:食物变质有馊味。

馁:腐烂。

饪:烹饪、煮熟。

酱:豆麦或其他食物发酵或捣烂后调制而成的调味品。

气:古代哲学名词,指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性的东西。

食气:本文指主食,饭食。

脯:干肉。后指脱水处理的瓜果。

【导读】

本文记述了孔子日常饮食的习惯和禁忌。出于养生保健的考虑,只要条件允许,孔子认为对于饮食的品质和工艺都不可草率视之,而且在重视营养和卫生的同时,最好也能顾及风度。季康子馈药,孔子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10.16)可见其对医药也持有同样的谨慎态度。

【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之后,分得的祭肉不留到第二天。一般的祭肉保存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的,就不吃了。

【注解】

公:公家、国家,与“私”相对。

宿:过夜,隔夜。

祭肉:指自家举行祭祀时使用的祭肉。

【导读】

据历史记载,古代有大夫与士帮助国君祭祀之礼节,而且需要带着自己家的肉去助祭。祭祀当天清晨宰杀牲畜并带去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作“绎祭”,典礼结束后国君把祭肉颁赐群臣。这样祭肉就已经放了两天了,如果再隔夜,就是三天了,容易腐坏变质。所以本文强调说:“祭于公,不宿肉。”同样的道理,自家祭肉的留存也不会超出三天。

【10.10】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时不讨论,睡觉时不说话。

【注解】

语:谈论、说话。

言:说。主动对人说话为“言”,和别人一起谈论为“语”。

【导读】

有人认为,本文记述的是斋戒期间饮食起居的要求和表现。也可看作是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

【10.11】虽疏食菜羹(gēng)瓜,祭,必齐(zhāi)如也。

即使是粗饭、菜汤和瓜果之类的饮食,饭前也要祭拜,态度一定恭敬虔诚。

【注解】

疏:粗疏、粗糙。

羹:指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汤的食物。“汤”在唐朝以前指热水或开水,后来才指菜汤。如“见不善如探汤”“赴汤蹈火”中的汤都指热水或开水。

齐:斋,整洁身心、以示虔诚。

齐如:形容态度严肃庄重。

【导读】

古人有个习俗,在吃饭前要将饭菜取出一点儿放在另外的盘子里表示感谢祖先和发明食物的人,类似于基督徒在饭前的祷告。本文可以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经常关注内在的心灵感受,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内心都要保持一些不变的思念和追求,如果一味地无所适从或者随波逐流,都将一事无成,枉度此生。

【10.12】席不正,不坐。

席子没有放正,不坐下。

【注解】

席:席子。用草或竹篾等编成的供坐卧铺垫的用具。

【导读】

中国人在南北朝以前并没有桌椅板凳之类的坐具,只能席地而坐。铺设席子时要求放正,即席子的四边要与室堂的边、壁平行才能安坐,这是礼的要求,所以孔子有“席不正,不坐”的习惯。

【10.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举行乡人饮酒礼时,要等年长的人都离席了,他才出去。

【注解】

杖者:古代正常之人六十以后才可用杖,否则以违礼论。

斯:助词,无实义。如《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

【导读】

古代的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主持乡饮酒礼是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东汉末年的郑玄归纳了乡饮酒礼的四项意义: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一国之中的贤者。孔子与乡里的人一起聚会饮酒,要等年长的人都离席了,他才出去,体现了他对长者的尊敬,也可见其谨慎守礼的处世态度。

【10.14】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

乡里的人举行驱逐疫鬼的仪式时,他穿着正式的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注解】

阼阶:本文指东阶,是主人迎接宾客所立的台阶。

【导读】

傩是古代一种驱逐疾疫以祈福的礼仪。《周礼·夏官》记载说:“方相氏,蒙熊皮,以黄金为四目,着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于季春、仲冬、季冬三时为傩礼,索室驱疫。”到了东汉时期,傩礼则是在腊日的前一天举行。至今我国的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以古代傩礼为基础的傩舞、傩戏等傩文化。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傩,驱逐疫鬼,恐惊先祖,故朝服而立于庙之阼阶。”可供本文参考。

【10.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托人向国外的朋友问候送礼时,对所托之人两次作揖才辞别。

【导读】

本文记述的是慰问他邦之人时对使者的礼节。别人替自己向国外的朋友问候送礼,路途遥远,多有不便,所以孔子会拜谢以示感激之情。“再拜”表示对国外友人的敬意。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季康子派人给孔子送药来,孔子作揖并接受。他后来说:“我不清楚这种药的药性,所以不敢服用。”

【导读】

古代有人赐予食物时,遇可尝,当先尝,以示郑重对待其人之赐。季康子派人给孔子送药,孔子作揖接受。因不知其药性,所以他后来解释说:“丘未达,不敢尝。”《论语·乡党》记述了孔子饮食生活的细节,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10.8)可见只要环境和条件允许,孔子还是很讲究饮食的卫生与精细的。对于关乎生命健康的药物,他当然会更加小心谨慎,绝不盲目使用。

【10.17】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家里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说:“有人受伤吗?”没有问到马。

【注解】

厩:指马圈。如《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piǎo)。”

【导读】

孔子生活的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不平等,但是他却表现出了超越于那个时代的人文关怀,对所有人的生命价值都很重视,这正是孔子心灵的伟大之处,也是他长久地受人敬重和尊崇的主要原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22)可供本文参考。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国君赏赐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吃一些。国君赏赐未煮的食物,一定煮熟之后,先向祖先进奉。国君赏赐活的生物,他一定先喂养着。陪同国君进食,在国君饭前行祭之后,他先吃。

【注解】

食:饭,指煮熟可吃的东西。

腥:生肉,生的。

荐:献,进献祭品。本文指进奉祖先。

生:活的、有生命的东西。

畜:蓄养,养。

【导读】

本文记述的是古代的餐桌礼仪。国君赏赐煮熟的食物,一定正席端坐再吃,以示敬重。国君赏赐生食,煮熟之后要先向祖先或长者进奉,然后再吃。国君赏赐活的生物,应当先喂养起来,不能无故杀害。陪同国君进食,国君饭前行祭,陪者不必祭,但必须先于国君吃饭,若为国君尝饭然。

【10.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孔子生病时,国君来探望,他就改卧在面朝东的方向,身上加盖正式的朝服,还拖着大腰带。

【注解】

绅: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子。

【导读】

古代有问疾礼,探望者与病人都应该遵从礼节。孔子生病,本来躺在北牖下,鲁君来问疾,孔子临时改换位置,躺到南牖下,头朝东方,这样鲁君就可以立于南方的尊贵位置,同孔子说话时也可以处于面向东方的尊位上;虽然躺着,仍然要把朝服搭在身上,拖着长长的带子,以此表示身着朝服朝见国君、虽是病中却不失礼仪之意。

【10.20】君命召,不俟(sì)驾,行矣。

国君下令召见,孔子不等车驾准备好,就立刻前往。

【注解】

召:呼唤、召见。

驾:套车。如《诗经·小雅·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导读】

《礼记·玉藻》说:“凡君召以三节:二节(符节)以走(跑),一节以趋(快步走)。在官不俟屦,在外(不当班)不俟车。”国君有命传召,孔子“不俟驾,行矣”,符合当时的“君命召”之礼,主要是为了表示对国君的敬慎忠诚之意,所以不能有丝毫怠慢。

【10.21】入大庙,每事问。

孔子进入周公庙,对每一项礼器与摆设都要发问。

【注解】

大庙:即太庙,指天子的祖庙。春秋时,鲁国称周公庙为太庙。

每:常常,往往。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每用耿耿。”

【导读】

《论语·八佾篇》记载,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15)有人因为孔子在周公庙里事事都要发问而批评他,孔子听到后解释说:“问清楚行礼的细节,这就是礼啊!”作为助祭者,他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每一项礼器与摆设的原理和用途,才能在祭祀时以虔诚的心态行礼如仪,避免形式主义,这才是对礼的真正重视。黑格尔说:“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孔子如此的勤学好问,其实也是为了使自己在助祭时可以得心应手、应对自如,以便灵活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实在是不应该遭到人们的非议。

【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bìn)。”

遇到朋友过世而无所归依,孔子会说:“就在我家停柩吧。”

【注解】

归:归置,归属。

殡:入殓尸体的棺称为柩,停柩待葬称为殡。后世所谓出殡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去。

【导读】

古代的丧礼有固定的仪式要求,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迁柩,即下葬前一天,先把灵柩迁入祖庙内停放,举行祖奠,下葬之日再由此前往墓地。根据王力先生的考证,“于我殡”应该解释为:“就在我家停柩吧。”(全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81页)

【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朋友送的礼,即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就不作揖拜谢。

【注解】

祭:古人对神灵、祖先或死者表示敬意的一种仪式。

拜: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

【导读】

孔子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情义为重,即便有物质的馈赠也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他说,朋友之馈,祭肉则拜,表示尊重朋友的祖先以及朋友视己如亲的深情;至于车马,虽然贵重,只要合乎情义,收之则可,不必作揖拜谢。朱熹《论语集注》云:“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也。”可供本文参考。

【10.24】寝不尸,居不客。

睡觉的姿势不必拘谨僵卧如尸,平时也不必像做客或接待客人那样跪坐着。

【注解】

尸: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坐在台上受祭的人。一般由孙辈小儿充任,祭祀时需保持端正的姿势。祭男用男尸,祭女用女尸,也有祭夫妇共一尸者,是以妇人祔从于其夫也。

寝:躺着休息,睡觉。成语有“废寝忘食”“寝食不安”。

【导读】

本文记述的是孔子日常生活的状态。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以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后跟上,这是正规的坐姿。接待宾客时必须席地而坐,表示以礼相待,但这样比较辛苦。所以孔子强调,平日居家时就要随意些,放松些,不必时时刻刻正襟危坐;睡觉时也要让自己的身体放松而不必过于拘谨,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论语·述而》记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7.4)可见孔子闲居在家时,态度安然,神情舒缓,过得很惬意。

【10.25】见齐衰(zīcuī)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gǔ)者,虽亵(xiè)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zhuàn),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虽是平日熟识的,也一定改变态度。看见戴礼帽的人和盲人,虽然时常见面,也一定显出关切的神色。坐在车上时,看见穿凶服的人,或者是贩夫走卒,他也身向前倾,手扶横木,以示心意。做客时,有特别丰盛的菜肴,一定端正神色,站起来向主人致谢。遇到急雷狂风,必定要改变容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注解】

狎:熟习、习惯。

凶:不吉祥,不幸。包括死丧、饥荒、自然灾害、疾病流行、遭受战争等不祥之事。

式:通“轼”,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后变为动词,指起身低头抚轼表示敬意。

负版者:历代专家对此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买卖之人,应为“负贩”;二是指背负国家图籍之人;三是指穿丧服之人,版即指丧服之版。本文采用第一种解法。

馔:食物,多指美食。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导读】

总体而言,本文反映了孔子待人接物时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他敬天悯人的情怀。《论语·子罕》记录了孔子类似的行为:“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意思是:“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官式礼服的人以及盲人,在会面的时候,即使这些人年龄较轻,他也一定从座位站起来;经过他们前面时,也一定加快脚步。”可供本文参考。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suí)。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上车时,一定端正站好,再拉着扶手绳跨上车。在车中,不向内回顾,不大声说话,不乱指点。

【注解】

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不拉绥或拉不好就会出危险。

疾言:大声说话。

亲指:《礼记·曲礼》云:车上不妄指。所以,“亲”字疑为误写,应为“妄”,胡乱之意,否则其义不可解。

【导读】

在古人看来,乘车时“内顾”“疾言”“亲指”都是不合礼仪的行为。如果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也许是为了防止驾车人分神而发生危险,影响正常的驾驶而作此规定吧。为了通行的安全,现代人的驾驶规则中也有“勿与驾驶员谈话”等要求,应该是出于同样的考虑。皇侃《论语义疏》云:“疾,高急也。在车上言易高,故不疾言,为惊于人也。”可供本文参考。

【10.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zhì),时哉时哉!”子路共(gǒng)之,三嗅(jú)而作。

人(孔子)的神色稍有变化,山鸡就飞起来,在空中盘旋之后又聚在树上。孔子说:“山梁上的这些山鸡啊,懂得时宜,懂得时宜!”子路向他们拱拱手,它们看了看又飞走了。

【注解】

色:脸色、神色。

斯:助词,无实义。

举:兴起、出现。

集:鸟停在树上。《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

共: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嗅:应为“狊”。《说文》解释为“犬视貌。”本文指鸟惊视的样子。王夫之《四书稗疏》:“古无‘嗅’字。……按此‘三嗅’当为“狊”。……狊从目从犬。犬之瞻视,头伏而左右顾之,鸟之惊视也亦然。”

【导读】

动物的求生本能使它们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遇到危险就会迅速地躲避。本文的寓意是说,人有理性,更应该懂得时宜,需要随顺环境以保护自身的安全。同时,本文还可以启发人们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要注意保持内心的真诚,欺瞒哄骗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难堪。正如孔子所说,连山鸡都能体察到人的神色变化,“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何况人呢!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家都提醒人们要尽量保持心灵的真诚和纯洁,如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的跟前来吧,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尼采也特别强调人的精神要有三变,并将其比喻为从骆驼、狮子再转变为婴儿的状态。这些哲人的言论足以引发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可供本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