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解析
案例一 上海市:完善制度体系,深化价值观融入
上海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以一体化的建设理念,从制度体系建设出发,加强内容系统构架、课程系统融入、教师系统培养、资源系统利用等方法,努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提升立德树人有效性提供支撑。
(一)案例描述
1.一体化构建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
遵循社会发展需求及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重点,一体化构建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在政治认同教育中把党的领导、科学理论、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作为重点,在国家意识教育中把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利益、国际视野作为重点,在文化自信教育中把国家语言、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时代精神作为重点,在公民人格教育中把健康身心、明礼守法、诚信尽责、 自强合作作为重点,形成科学的整体规划。
2.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德育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步伐,组织力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12个关键词,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深度解读,形成一词一本的研究成果,并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举办“超级大课堂”,突破传统“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改善课堂育德功能的呈现。将教材、教学和学科紧密结合,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支撑优势,使教材体系有效转换为教学体系,科学理论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认知体系。
系统实施学科德育。上海市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学科德育”,根据中小学各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本身所蕴含的德育资源,编制了涵盖中小学全部21门学科54个学段的学科德育实施意见,促进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培育三维目标的统一。接下来将结合各学科(课程)功能特点,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分步修订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编制实施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教学指导意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入。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育人优势,初步探索部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德育融入试点工作。
3.合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内外实践体系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校内外实践教育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近年来,上海有机整合各类校外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一批集知识性、文化性、史料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教育基地,形成覆盖场馆、企业、学校、科学院所、社区等的全方位学生实践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校外教育长效工作机制,完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教学、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机对接,以“任务驱动”增进馆校、“社校”“场校”和校际之间的合作,以“需求导向”满足学生家长的多样化选择,以“项目导向”提高场所、社区、学校开展实践教育的指导力。
整体规划以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生命教育为重点的“社会教育大课堂”,深入推动“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实施,强化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从2006年起,上海市教委编制了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科技生态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版图》,下发至学校和学生,每年更新“节目单”,引导广大学生走进场馆,在实践体验中增强民族精神和创新意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上海坚持不懈地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高校中建设14个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同时制定实施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计划,着力发挥博物馆育人联盟和各类实践基地的示范效应,孵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性教育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2014年组织评选上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项目,“‘立交桥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知行大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实践”“以劳模精神为主线”“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信扬华夏——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等28个项目立项,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
4.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体系
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空间,也是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上海注重网络思政,着力打造线上思想高地。上海制定实施《“易班—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大力推动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向易班全面汇集,着力打造易班成为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式网络育人平台,增强易班的吸引力和黏合度。依托易班平台,以网络文化活动为抓手,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以网络主题教育活动为切入,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以网络文化共建共享为载体,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拓宽了育人的空间,增强了育人的实效。同时,上海还搭建了“博雅社会教育大课堂” (www. 21boya. cn)网络多元交互平台,建设学生社会实践“电子学生证”信息平台,推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家庭护照,构建起一个突破时空、及时互动、 自主开放的课外活动信息立交桥。
5.分层分类培养,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
上海注重全员育人,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分层分类培养,以培训、科研、平台建设、榜样引导等多种形式培育骨干人才。
(1)实施以完善长效机制为重点的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上海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建立一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整体提升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师德水平,倡导教师立己德,树人德,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构建以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训课程体系。针对专职队伍注重能力提升和专业化发展。引导思政教师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准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以社会主旋律和正能量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化培养,通过班主任教研组、人才储备库、名师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等途径,实施专业化建设项目,构建立体化、“阶梯式”的班主任培养培训机制,培育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德育名师。针对全体教师注重育德意识提升和师德建设。鼓励广大学科教师进一步加强“学科德育”课题研究,促进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及时转化和应用;指导各区县、各学校积极探索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内涵丰富的培训体系。
(3)注重典型塑造,发挥榜样力量。围绕“中国梦·校园美”这一主题,深入挖掘、推选和宣传上海教育系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特别重点培育和宣传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方面率先垂范的优秀教职员工及在勤奋学习、诚实守信、 自立自强、服务社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通过评选表彰,致敬榜样,形成校园向善向上力量,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4)有效衔接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大中小学德育教师衔接,建立大中小学德育课教师网上交流平台和不同学段德育教材衔接研究平台。开展德育教师队伍衔接试点,探索大中小学师资队伍特别是德育骨干队伍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的有效模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的有效融合,形成相互支撑,促进德育的知行合一。目前,上海有两个学校已开始尝试:上海理工大学建立相关制度,搭建教学、科研、实践项目平台,促进社科学院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结构融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知行大课堂”,探索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内涵与专业教育内涵相结合。
6.构建一体化德育工作格局
市教委德育处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职能处室,负责指导全市大中小学全学段的学生德育工作;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下设三个与德育相关的中心——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这三个中心都是有正式编制的、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作为市教委德育工作延伸,其工作领域也是覆盖大中小全学段、课内课外全过程。2014年初,正式成立了上海市课程德育研究发展中心,设立了8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进一步引导高校和中小学共同深化课程德育,这样的工作格局使推进试点项目时工作更加顺畅,更便于整体设计、协调推进。此外,还整合了全市德育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全市学校德育资源库和专题网站,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全市德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上海市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坚持以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围绕制度体系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德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有效融入“课程—课外—网络”等德育过程,构建“纵向学段与横向课堂相结合、内容体系与实践相匹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呼应”的立体化学生德育体系,推动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真正实现。
(1)德育内容体系的一体化,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德育顶层架构。对大中小不同学段德育内容进行整体的规划设置,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梳理不同学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德育内容构成及教育重点和目标任务,构建贯穿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德育内容序列,以增强广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2)德育工作体系的一体化,不断完善课内外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有效衔接贯通,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网络,加强德育工作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健全管理体制,构建一体化工作格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全方位融入。
(3)德育实践体系的一体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校内外教育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有机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科学化水平,构建组织规范化、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资源社会化的全方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体系。
(4)德育工作队伍的有效融合,推动大中小学德育教师交流互动、信息互通,创设对话环境,增强教师衔接意识,逐步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合作研究、互动交流平台,搭建形成队伍衔接的长效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全员育人,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倡导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示范者和传播者。
(三)讨论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青少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群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大战略课题。但是,当前德育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和改进:一是德育目标与主线有待进一步明确,德育内容顶层架构有待整体设计;二是德育内涵有待进一步明确、课程德育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德育课程和教学体系设计有待系统化;三是德育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缺乏具有规范性和实效性的德育实践教育体系;四是德育课程教师与日常德育工作教师相互疏离,育德能力不高,缺乏德育队伍的有效融合和育德能力建设;五是德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体制机制割裂、管理缺乏合力,缺乏具有整合性的育人工作体系。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上海市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必须首先厘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德育顶层内容体系是什么;其次,是要对现行课程标准和教材大纲进行科学修订和深入挖掘;最后,则是要努力改善课堂的育德功能呈现和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及能力。下一步,应重点考虑并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转化为大中小学德育顶层内容体系。上海在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201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度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与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两者的内在关联性,上海市进一步提炼表述为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在下一步工作中应更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注重教育对象主体的差异性,完成对德育四大板块顶层内容体系的学理论证,进一步形成贯穿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顶层内容架构,并依据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教育序列。
(2)如何将德育顶层内容体系转化为课程标准和教材大纲的修改方案。上海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涉及的内容,着力抓住“从何融入”“怎么融入”两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早在2005年,上海就制定出台了贯穿大中小各学段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构建实施了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顶层内容架构和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为重点的生命教育顶层内容架构,并提出和践行了“学科德育”的理念,
着力立足德育的主要目标内容,根据各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德育资源,编制了涵盖中小学全部21门学科的学科德育实施意见,为每一学段、每一门课程实施学科德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下一步,应以顶层内容构架和分层衔接体系为基础,完成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体育、音乐、美术、艺术、地理等学科的课程标准修订,编制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落实德育目标的教学指导意见,制定教材调整及教学实施一体化建议方案。
(3)如何将课程标准和教材大纲转化为体现课程育德功能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要切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关键在教师。每一门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关键在教师要有育人意识和一双慧眼,把教材隐含的德育内涵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无缝对接”,润物无声地渗入学生心头。下一步,应形成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训指导意见,完成师德规范标准制定,建立起促进大中小学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培训体系。
案例二 天津市:创新举措,健全制度
新时期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多种文化交融的时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要让大学生接受我们所传递的价值观,认可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就需要深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号准学生的脉搏,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以制度建设保证教育效果。
(一)案例描述
1.创新内容,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学生参与制度
天津市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厚营养,丰富价值观教育内容,组织开展了“学习优秀文化,传承传统美德”读书系列活动,运用征文比赛、剪纸比赛、传统礼仪展示、经典诵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节日纪念活动结合起来,利用清明节开展的“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光荣传统·立志成长成才·建设美丽天津”纪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2.创新形式,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参与制度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津市教委创新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与方法,转变角色定位,通过换位思考的形式,让大学生登上讲台,从自己的视角讲授思政课,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规律,自己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同时,建立比赛导向制度,通过开展定期比赛引导学生时时准备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内比赛的形式集中进行展示和宣传,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取得良好效果。比赛得到各高校积极响应,通过高校初赛选拔的团队制作的参赛视频参加了全市复赛。经过教师评委和学生评委的联合评判,遴选团队入围现场授课总决赛。从“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到“如何理解中国梦”,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纵论理论前沿、时代热点和形势政策,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大学生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时代风采。
3.创新载体,建立公益宣传学生参与制度
天津市教委联合新浪天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天津”为主题,面向全市大学生定期开展公益广告征集活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征集活动依托网上平台进行作品上传、展示和评审,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在师生中进行宣传推广,很快在师生中引起广泛关注。活动的举办,在学生中掀起了设计公益广告、宣传公益精神、开展公益行动的热潮,同学们从自己的视角,设计出各种形式新颖、内涵深刻的公益广告,这些公益广告的大量传播,得到天津市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新风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创新模式,建立社会实践学生参与制度
天津市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积极制定全市学生实践育人活动的考核指导意见,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实践活动,形成了立项、管理、考核、激励、分享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为推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良好平台。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建立市级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评选制度,形成了市、校、学院(系)三级的实践育人基地网络,并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基层”实践活动品牌。活动以大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联系创新实践单位,进行体验实践项目申报。市教委根据学生申报情况,从中选拔支持100支大学生协同创新实践团队,为每个团队提供5000~12000元的资金支持,到企业一线开展3个月的实践锻炼,通过体验实训的形式,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实践结束后,通过组织班级、院系、学校、全市四个层面的实践体验分享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实践中的收获、感悟、体会,让学生在相互的分享中共同感动,引领更多的人实现价值观成长。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天津市以取得实效为着力点,以制度保障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加入到活动中来,一同完成活动的设计和推进,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无论是让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通过项目形式鼓励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实践学习,或使学生切身体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参与的过程中,接受了熏陶和历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避免使用生硬的、命令式的教育手段,而是遵从开放式、参与式、体验式教育理念,是本案例的典型性特征。
本案例的重点环节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打动学生内心,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流于形式的情况,主要针对如何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做好正确的引导,确保教育方向的正确性,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的设计均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指导思想。比如,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者,以学生关心的话题作为课程内容,而不是盲目地、缺乏针对性地通过讲座、报告之类的形式进行灌输。当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努力实现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2)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学生在哪里,就将工作设计延伸到哪里。天津市在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全市性的思政APP平台,实现师生互动,在实用性上有效替代微信、QQ等,有效占领学生的碎片时间。同时,将教育内容混搭在学生感兴趣的信息之中,实现“隐形”引导。
(3)充分运用大学生喜欢的形式。公益广告、微电影等多媒体形式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是学生审美情趣和兴趣点所在。将这些形式作为开展教育的载体,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甚至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4)将学生接受程度作为衡量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尺。大量取消、缩减那些重形式、轻内涵、重场面、轻实效的一般性活动,重点强化和推动一些具有品牌效应和心灵冲击力的特色活动。通过学生认可度投票、网上调查、学生参与评判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评价地位,推动学校在活动设计上找准与学生的利益交汇点和价值观认同点,强化活动的教育导向性,使每次活动都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讨论与建议
如何提高实效性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核心目标。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如何抓住与学生的利益交汇点,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找准教育工作切入点,对于能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意义重大。目前我们的价值观教育中,虽然活动很多、形式多样,但一定程度存在形式大于内容,表面“轰轰烈烈”,实则“难以入心”的现象,真正触动学生内心、打动学生情感、改变学生价值信念的活动不多,最终导致工作效果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拓宽思路,以学生为主体,以效果为导向,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载体、创新模式,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在本案例中,学生由被动的地位转换为主动的地位,封闭式的教育环境转变为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学生的自主性发挥空间大大增加,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学生都有了彰显个性、进行二次创作的空间;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为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主动的体验者,不是将理论知识强行硬塞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去钻研和实践;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充分地表达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互、分享、融合,帮助学生实现砥砺求真,使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有所收获。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探索,天津市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反响良好,各项创新举措也基本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活动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目前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兴趣、愿参与的代表性活动相对还不多,还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展示才华、 自我提升的要求。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活动覆盖面更广泛,还要进一步挖掘、设计、探索更多更好的活动形式。
(2)活动载体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运用了学生喜爱的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教育,但这些平台都是由社会化的公司管控,其传递内容学校无法掌控,增大了引导难度。下一步应重点推动自主研发的思想政治教育APP应用推广,建立内容可控、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移动沟通平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育载体。
(3)活动的组织要更加有力。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以教育效果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机制,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入学生头脑,融入学生思想。
案例三 沈阳师范大学:建立健全诚信教育制度体系
沈阳师范大学立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诚信教育为基石,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体系。
(一)案例描述
1.建立领导体制,制订实施方案
学校成立以主管校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以载道,诚信为本”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实施方案》,对诚信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意义、内容和方式、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安排和要求进行具体部署。出台《沈阳师范大学诚信教育工作规划》,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基础上,加强对教职员工诚信教育,全面提升师生的诚信品质。出台《沈阳师范大学“学以载道,诚信为本”大学生诚信教育考试管理办法》,对大学生诚信考试的人员选定、考场安排、考场监管、奖惩措施和职责分工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2.开展特色活动,营造诚信氛围
学校确定每年6月和12月为“学以载道、诚信为本”诚信教育活动月,以学院为单位在全校范围内集中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活动形式丰富,诚信主题突出,包括大学生励志教育报告会、“诚信舞台,演绎青春”短剧大赛、“树立诚信之风,争做诚信典范”演讲、“以诚信的名义相约”征文比赛、“以诚信促和谐”漫画大赛、大学生诚信之星评选等,融思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诚信教育活动中来。出台《沈阳师范大学2013-2014学年先进班集体评选方案》,突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建设过程中。各班级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诚信大学生”为主题设计开展一系列有意义、有创意、有针对性又卓有成效的诚信教育活动。2014年10月,按照突出班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色要求,共评选出70个班级为学校先进班集体,其中10个班级获得学校先进班集体标兵的称号。
通过校园新闻网、学生工作网、诚信网、辅导员博客、校园电视台、阳光直播室、电子屏、板报等多种途径加大对诚信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学生只要登录大学生选课系统就可以查看到自己的诚信承诺书和诚信档案,强化学生对诚信教育的认知度,为切实营造“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校园文明新风提供了契机和保障。
3.创建诚信考场,实行诚信考试
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经认真思考,充分讨论,把参加诚信考场的学生范围定位在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通过他们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然后,学院根据学生自愿申报情况结合诚信考场设立数量、考场内学生人数限制等实际情况,研究确定最终参与“零作弊”诚信考场的学生名单。
经过严格把关、强化教育和精心准备,“零作弊”诚信考场于2011年6月第一个诚信教育活动月的期末考试期间全面启动。参加诚信考试的同学统一佩戴胸卡,诚信考场有专门制作的统一标识,服务教师统一佩戴工作卡。考场外展出参加诚信考场学生光荣榜,将参加“零作弊”诚信考场的学生名单进行公示和展出。考场内黑板上设计有诚信考试宣传口号和祝福标语,墙上张贴着诚信考试的大幅倡议书。备品服务区、方便考生的时钟、考场监督电话等,既严谨严肃,又体现温馨服务,特别是各学院的诚信考场比较注重细节,书桌上摆放了标有党员标志、学号等信息的姓名卡,强化了学生党员在诚信考场中身份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在诚信
考试过程中,无论从考场的布置,还是到氛围的营造等各方面组织工作都秩序井然,真正做到了科学、规范、有序。
4.建设诚信档案,搭建系统平台
学校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和相关单位负责大学生诚信档案不同部分的建设与维护。办公室设在学生处。2012年11月,学校出台了《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实施方案》。其中,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和诚信写实两大部分。诚信写实包括守信信息和失信信息,诚信类别包括五个方面:学业诚信、经济诚信、学术诚信、就业诚信和借阅诚信。在此基础上,学校设计并建设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系统,确保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有效运行与实施。2013年10月,大学生诚信档案系统平台已经全面运行,实现了对学生的100%覆盖,确保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了诚信档案在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5.深入总结经验,建设诚信体系
学校在每两个诚信活动月举行期间,都会召开诚信教育总结表彰大会或诚信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各学院中评选出上一个诚信教育活动月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组织单位,深入总结诚信教育活动的经验;同时,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下一个诚信教育活动月的活动,探索工作开展的长效机制,巩固原有活动效果,提升诚信教育工作的质量,带动全校诚信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
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融学业诚信、经济诚信、学术诚信、就业诚信和借阅诚信为一体,需要各相关部门分工协助,密切配合。2013年11月,学校举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学校督学专家、本科生教育部相关部门和财务与资产管理处、教师教育处、图书馆、实验中心、计算机与数学基础教学部、学科与科研工作处负责人,各学院负责教学工作副院长、学生工作副书记、教学干事、全体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共计5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详细展示了大学生诚信档案系统平台。诚信教育工作各相关部门、教务处、党校、团委等都出台了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相关的工作部署。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学校基本形成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的工作合力。
2014年6月,学校组织全体辅导员,按照年级分成四个组,开展以“理想信念、诚信教育、立志成才”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系统总结各学院的学生工作经验,进一步激发思考,促进交流,实现工作创新,为深入开展以诚信教育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队伍保障,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诚信教育活动月的全过程。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1)体现诚信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全程性。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大学生诚信状况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沈阳师范大学将诚信教育工作同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诚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融入学科教学各个方面,贯穿于教书育人各个环节,值得肯定与推广。
(2)彰显诚信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沈阳师范大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突出诚信教育,使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和必要前提来深入开展,成效明显。
(3)突显诚信教育在学校学风建设中的导向性。引导学生树立学术诚信意识,培养学生诚信能力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任务。沈阳师范大学充分发挥诚信对学生学习考试所具有的道德约束性,开展了一系列学术诚信活动,有利于提升学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和推动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三)讨论与建议
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明确诚信教育的地位是前提。“诚信”这一核心价值是社会和谐之道,是立人之本,在国家、社会的建设和个人的发展中处于一个根本和基础的地位。因此,学校各部门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诚信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提升全体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树立诚信之风尚,构建诚信校园。各相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是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保障。加强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是学校本科生教育部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和各学院都把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纳入校院工作的总体布局之中,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和任务,建立责任机制,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对诚信教育进行了通盘考虑和部署,使各项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现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真正以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的明显成效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水平。以点带面实现全覆盖是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通过以诚信考试为切入点逐步带动扩大诚信教育的涵盖范围,通过参加诚信考试的同学逐步带动全体同学参加诚信教育活动月活动,实现诚信教育对学生的全覆盖,扎实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现阶段,全校教职工也已纳入到学校诚信教育范围,贯穿学校育人全过程的诚信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下一步,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继续追求管理完善,精益求精。诚信行为的达成不能单纯依靠大学生的道德自觉,要有完善的管理及健全的制度来推动。切实把好“人选关”,把那些自愿参加,具有渴望诚信、能够践行诚信的学生选入诚信考场中。继续加大对诚信考试的管理,从学校和学院层面都要探索有价值的招法,将诚信考试混排考场、诚信考场服务教师交叉服务、督学巡视和本科生教育部巡视等有机结合,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位,确保诚信考试的诚信完成。
(2)要认真做好系统保障,认真维护。学校现已经全面运行的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系统,需要各相关部门、各学院做好系统平台维护工作,坚持工作原则,严格把关,保证与本单位相关的大学生诚信档案信息的客观性、公正性与透明度。同时,充分发挥诚信档案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诚信档案既可作为大学生申请奖助学金、评优、入党及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基础依据,又可供相关单位查询大学生诚信状况,以督促大学生自觉维护个人诚信。
(3)要更加注重深入人心,营造氛围。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将其贯穿到学校的各项教育与管理工作之中,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拓展教育载体,把诚信教育与教学科研建设、师德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报告会、辩论赛、文化艺术活动等多种教育方式开展诚信教育,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使诚信成为大学生自觉的需要、成为评价自身行为的道德标尺,从而形成讲求诚信的文化氛围,奠定诚信校园的文化道德基础。
(4)要不断强化通力合作,协同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由学校本科生教育部领导,由学生处牵头开展工作和活动,学校各部门、各学院要通力合作,各有关单位和部门都要真正参与进来,不只是“看”,而是“行”,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发挥综合效应,实现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协调统一。
案例四 东华大学:深化“国旗班”育人实效,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制度
东华大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建立“国旗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
(一)案例描述
1.建立“国旗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华大学“国旗班”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团队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辅导员,另一部分是全校选拔而来的本科生党员和团员。他们除主要负责学校日常的国旗升降、典礼仪式外,还负责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的落实,负责向全校师生宣传和推广国旗班的精神和文化,并带头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国旗班成员还负责与校外的爱国主义基地建立联系,开设爱国主题宣讲课程,组织大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地参观等。国旗班已与东华大学附校、陈春小学、三湘四季幼儿园等单位共建,将“爱国、奉献、责任、 自强”的东华大学国旗班精神深入到松江各大中小学及生活社区,宣传爱国主义,弘扬奉献精神,传递青春正能量,逐渐成为区域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加强“国旗班”党团工作制度建设
经校党委组织部和校团委批准,东华大学国旗班自2004年11月起,在全校基层组织中率先建立起学生临时党支部和团支部,十余年来认真开展各项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带领党员、团员积极投身于推进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国旗手前往中共一大会址、陈云故居、钱学森图书馆、松江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团支部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丰富国旗班文化生活,如组织唱红歌、毛主席诗词朗诵、“我的梦,中国梦”演讲赛等。经过长期的努力,国旗班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丰硕,长期以来为党组织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每年国旗班团支部认真履行基层共青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的义务,11年间共计向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近百人,多人已经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3.强化“国旗班”主题教育制度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仪式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宣传是东华大学国旗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每年10月为国旗法宣传月,国旗班精心策划宣传月活动,并在易班、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国旗法相关知识,让更多的同学们了解国旗法。通过宣传国旗法,带领同学们共同回顾历史,学习先烈们为建设新中国而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将广大青年学子共聚在五星红旗之下,同唱一首歌,共铸中国梦。二是创新开展主题教育。国旗班成员积极参与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的主题活动,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要求,把爱国教育、责任意识、理想追求融入到具体的志愿服务项目之中。利用周末,深入学校周边居民小区,利用所学专业为社区居民讲解抗震防火、计算机软件、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在农民工子弟小学、幼儿园开展爱心课堂,义务支教。在每个暑假,都会有国旗班队员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履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4.创新“国旗班”文化引领制度
充分利用国旗班的平台优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将国旗班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国旗班的日常文化活动中,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领、营造良好校风、学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旗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形成高校校园向上向善力量,不断摸索和创新大学生道德实践新模式,提升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提供道德支撑。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产物,本案例以国旗班为载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实践,本身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鲜明导向性: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表现为核心价值观犹如一个标杆、一面旗帜,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国旗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载体,发挥了“标杆”和“旗帜”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了先进示范效用,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正确指引。
(2)活动具体化:任何一种理论,想要让其深入人心,内化为个人品质,就必须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虽然大学生是高学历群体,但是政治理论修养普遍有待提升,因此,如何使理论通俗化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本案例开展了大量的具体化活动,将理论与个人成长成才紧密结合,积极组织成员参与到主题仪式教育、社会公益、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融入到日常主题教育当中,让理论看得见、摸得着。
(三)讨论与建议
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和通俗化,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其内在含义,并将其自觉外化为实际行动,是本案例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案例实施者充分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利用行为主义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下一步需要强化问题意识,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整体规划。
(1)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一阶段国旗班的建设可以围绕仁爱、民本、守信、正义、和谐、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特征,不断挖掘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拓展教育实践基地。基于前期同周边大中小学和社区深度合作的成功经验,东华大学国旗班可以进一步深化与更多单位的合作,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拓展教育实践基地,更好地实现实践育人功能。
(3)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网络传播阵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必须充分重视新媒体技术,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利用微信、微博、易班等网络阵地,建立网络宣传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网络生活聚居地,把国旗班的声音传递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和空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