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 福建师范大学:打造校园“微”体系
2013年新浪微博进入鼎盛时期,在此之前福建师范大学各职能部门、学生组织纷纷开通新浪微博,加强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但各微博之间各自为政,学生在微博上的诉求处于碎片化、无指向的状态。2013年5月,学校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师生代表,经过多次论证,决定成立校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并开通中心统一官方微博,集合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各职能部门的力量,通过新媒体平台打造高效率、快答复、一站式服务学生的“微”体系,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
(一)案例描述
1.无“微”不至:构建校园“微”体系
一是整合各类微博资源。成立校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整合学校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教务处、财务处、保卫处、校团委、图书馆、后勤服务集团、校医院、学生会等单位微博,将全校各级各类团学组织微博纳入联动中心,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官方微博平台,构建“中心统一官方微博—各成员单位微博—各级团学组织微博”校园“微”体系。二是实现全面覆盖。该体系覆盖学生管理服务工作职能部门10个、校级学生组织7个、学院团委学生会30个、年级团总支学生会120个、团支部1111个、学生社团260个及学生工作干部100多名。
2.防“微”杜渐:完善校园“微”服务
一是加强信息管控。以服务学生为切入点,发挥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主体作用,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微博信息监控制度,指派专人微博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及时收集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动态,防止微小问题复杂化、微小矛盾激烈化。二是及时处理学生诉求。组建学生联动助理队伍,建立联动助理与联动中心成员单位对口定向联动制度,努力做到有关学生意见诉求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响应,相关成员单位协调联动,及时处置解决、反馈结果。目前,已通过联动中心迅速协调解决学生微博反映意见诉求近2000件,赢得师生普遍赞誉,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积极贡献。
例如,在新学年开学前,为迎接新生报到、解决新生入学后对生活与学习的困惑,联动中心微博“小联”专门开设了“小联迎新季”话题。“小联迎新季”分为上学篇、报到篇、出行篇、饮食篇、生活篇等多个部分。其中涵盖了大量新生入学初所需求的资讯,如从火车站到学校的乘车路线,报到时须准备哪些材料,学校有哪些基础设施,学校食宿条件状况,大学生活应如何规划,等等。开学前一周,“小联”将这些信息分类整理并通过微博平台一一发布,得到大量转发,许多新生纷纷私信询问相关问题的详情。迎新季结束后,“小联”微博关注度大幅提高。在与同学互动中,“小联”以朋友的身份融入新生,经常询问新生入学后是否适应大学生活等问题,很多新生都表示,十分喜爱师大“小联”,因为“小联”帮助他们快速适应了新的环境,让他们在离开家之后对新的学校有了一份归属感。“小联”的努力也为学校、学院的迎新工作分担了一定的压力。
再例如,由于部分宿舍基础设备老化及新生入学后对报修渠道不熟悉等原因,宿舍维修问题集中爆发,引起部分同学的不满情绪。许多同学纷纷@福建师大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的微博,表示希望尽快维修。“小联”在收到同学们的问题之后,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首先对情绪波动较大的同学进行安抚,告知开学初宿舍维修问题多、维修人员已经夜以继日紧急抢修的客观现实,寻求同学们的理解。同时,积极统计报修情况,第一时间报送后勤部门,使其能根据宿舍问题的轻重缓急来进行维修,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得到后勤老师们的肯定和赞扬。针对新生对报修渠道不熟悉的情况,“小联”收集、整理了不同渠道的报修方式,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发布,发动各个团学组织积极转发,使新生很快解决了报修难题。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小联”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同学们的感谢短信与微博,通过微博平台,“小联”与这些同学积极互动,弘扬乐于助人的正能量,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和信任。
3.“微”言大义:繁荣校园“微”文化
一是发挥校园“微”体系集聚放大优势。微博、微信、QQ、邮箱等平台全面铺开,定期向全校学生推送内容丰富、语言活泼、阅读方便的微信报、校园手机报等电子报刊,吹起新媒体文化传播新风,引领校园文化。将学校相关官方网站与微博、微信绑定链接,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信息同步发布、同步共享,及时传播党和政府的主流声音、国内外重大时事、相关政策动态等正能量信息,经过微博裂变式转发评论,形成上下一致、口径统一的思想舆论导向,牢牢占领网络思想高地。特别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正能量信息传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发挥校园“微”体系组织动员功能。通过微博发布活动通知、开展微博报名等,使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可以在微博上直接互动,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效率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每次重大校园文化活动现场设立微博墙,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倡导健康向上校园“微”文化。组织开展“微博共话中国梦”、评选“我最喜爱的好老师”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微博与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工作更加紧密结合。
4.体贴入“微”:促进校园“微”交流
一是重视微博的互动交流功能。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带头使用微博,并带动联动中心各成员单位负责人、联络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等学生工作干部更多地关注微博,使用微博。在细致入微的日常发布、交流中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多形式实现交流。通过微博的评论、私信等功能,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淘宝体”“陈欧体”等网络语言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地详细解答同学们有关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疑惑和问题,深入细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做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5.研精究“微”:形成校园“微”机制
学校还颁布了《关于完善团学系统“五微五阵地”微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规范》和《新媒体文明传播使者工作手册》等文件,成立“福建师范大学微博管理中心”,组建专属微博工作团队,建设全国首个新媒体人才培训基地,举办“五微五阵地”微博体系建设培训会等。通过线下的“党委书记与青年学生早餐会”“校长与青年学生面对面”“校领导接待日”“广场接待日”等活动,线上线下共同推进,通过各种方式形成合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落地生根,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相关做法得到《新华社内参》《中国青年报》《政讯专报》等多次刊载。
每天在微博、微信上发布“小联正能量”等信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每天5件的频率帮助师生解决各类问题,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在师生中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喜爱“小联”、信赖“小联”,成为学校“微”传播体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福建省委副书记于伟国,省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陈桦等省领导专程到学校实地调研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的工作。于伟国称赞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是服务学生的一项创新举措,既培养了学生的奉献意识,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又实实在在地为广大同学提供帮助,解决好联系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成效很显著,很有意义,很值得肯定。
中心的相关做法得到新华社《动态清样》与《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和福建省政府办公厅、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今日要讯》《教育工作简报》,以及《福建新闻联播》《福建日报》等多家媒体刊载。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1)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核心价值观,让价值观真正贴近学生。高校学生接近100%的新媒体使用习惯,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目光从传统的课堂教育转向新媒体,牢牢掌握新媒体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沟通、快捷高效、易于接受等特点,为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福建师大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充分利用以“小联”为代言的“微”传播体系所集聚起的人气,一方面以“小联正能量”等话题,定期发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内容、师生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迹和榜样,通过“微”传播体系进行层层裂变式传播,让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时刻影响、熏陶着全校学生;另一方面,全校学生工作干部也纷纷进入“微”传播体系,通过微博、微信等符合学生接受习惯的交流工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解决同学思想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深入引导青年学生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
(2)精心打造“小联”微形象,增强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形象化和可亲度。福建师大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精心设计的“小联”形象,由于具有亲切感和温馨感,所以更能够贴近学生。而且,“小联”通过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解决现实难题,受到了全校学生的关注和喜爱,由此拉近了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联动中心能够更及时、准确地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学生群体的真实需求,为联动中心准确、及时、到位地为学生服务奠定了基础。依靠“小联”这样一种拟人化了的微形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更加容易贴近学生,易于学生接受。
(3)服务学生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身体力行践行核心价值观。联动中心十分重视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传播核心价值观,让“小联”所倡导、宣传的核心价值观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联动中心具有多方联动、一站式、高效率地解决学生问题的优势,依托11个成员单位的力量,可以做到学生反映的意见诉求在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联动、第一时间解决、第一时间反馈。因此,“小联”的服务才能赢得师生普遍赞誉。同时,案例又将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有机统一起来,让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得到更多同学的信服和遵循,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提升的效果。
(三)讨论与建议
(1)进一步开发“小联”周边文化产品。设计制作一批以“弘扬价值观,‘小联’正行动”为主题的创意产品。还可以继续挖掘,设计出以“小联”形象为主角的系列故事、宣传海报等,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2)进一步提升联动协调的工作效率。优良的服务,是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获得同学们喜爱、信赖的基础。周到的微服务需要各职能部门加强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效率,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
(3)进一步完善校园微传播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学校微传播体系结构,除了网上的微博、微信发布,网下的“广场接待日”活动,制作“小联”形象、周边产品等方式,还可以探索更多更新的宣传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地为宣传服务。
案例二 广西大学:把新媒体用活、用熟、用好、用亮
当下的大学生一人一部手机、一人一个微博,学习、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要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秀出来,他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新媒体。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改变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沟通、交流和聚集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成为最受青年大学生追捧的社交工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运用新媒体,在大学生中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必然。从2013年初开始,广西大学灵活应用新媒体,念好“四字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案例描述
1.针对大学生特点用“活”新媒体
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探索结合文化、艺术、时尚的方式用“活”新媒体,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广泛而深入地走进大学生、融入大学生。从2013年初开始,广西大学“团学小微”微信公众号、广西大学学生会、广西大学社团总会、广西大学学生微博协会、广西大学“雨无声”网站、广西大学“空谷”网站等团队的一大批微博、微信公众号在短时间内涌现出来,并快速凝聚了一批“粉丝”。98个辅导员博客、536个团学组织微博、102个团学组织的微信公众订阅号、60多个各级各类团属网站,学校针对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起了全覆盖、立体式的新媒体信息传播体系。据统计,校内有较大影响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已有“粉丝”10万余名。这些平台的建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有了立足点。青年大学生拿起手机,共青团中央“团学小微”、广西大学“团学小微”、共青团广西区委、共青团广西大学、广西大学学生会等团学组织随时张开怀抱,组织就在身边。刷新微博,点击微信公众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信息就能即时走进青年人的生活里。
2.加强培训用“熟”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正面、负面的海量信息都在这里传播。要用好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有一支政治可靠、本领过硬的“网军”。广西大学组建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热衷于参加学生活动的青年学生网络宣传员队伍。组建这支队伍的时候,青年学生的热情高涨,由于参与报名的学生太多,整个队伍的规模从之前预计的500人扩大到800人。为了帮助宣传员们用“熟”新媒体,提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领,学校与新浪广西、猫扑网等互联网企业合作,开设专门课程,对宣传员进行培训。企业提供的丰富培训内容、新颖的培训方式和实际的上手锻炼机会,让他们对新媒体的本质和运用新媒体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认识更为透彻,对新媒体吸引“粉丝”关注、提升核心价值观正面信息的点击率和传播效率等实际运用技术掌握更为娴熟。通过培训,网络宣传员这支“网军”真正用“熟”了新媒体。他们每个人都有大量的微博“粉丝”、微信好友,对于掌握网络动态、引导网络舆论、传播网上正能量,服务于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3.引领舆情用“好”新媒体
创建起来的各种新媒体平台能不能吸引青年学生关注,有没有影响力,关键在于“议程设置”是否能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学生口味,做到在形式上符合学生特点,在精神实质上引导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发声,引领舆情,用“好”新媒体。学校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创作微电影、微评论、微海报等形式多样的微作品。学生自主策划、拍摄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旗下的橄榄绿》《侠》等一批微电影,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立即引来了大学生们的热烈关注、点赞和转发。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的讲话刚刚见诸新闻媒体报道,“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这一焦点话题马上在学校的各个新媒体平台上成为头条,上万名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热议如何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等多方面践行核心价值观。学校注重选树优秀学生典型,引导大学生见贤思齐。在广西大学“团学小微”微信公众号上每周定期推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这样的多渠道宣传,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取得了最大的影响效果。
4.整合资源用“亮”新媒体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关键在取得实效。广西大学积极整合网上、网下的各种资源,用“亮”新媒体,引导大学生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网上落到实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启动之后,学校启动了“文明蒲公英”行动,利用微博发布信息,招募志愿者,集结志愿者,组织清洁活动。1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不需要集中开会,只通过微博组织集结,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13次专项清洁活动。2014年寒假,广西大学与新浪微博共同发起“寒假返家爱心车”活动,通过校学生会微博发布活动消息,希望获得爱心车票的困难同学只要对该微博消息进行3次转发,就可以乘爱心车回家。微博活动发起两天之后,300多张爱心车票就全部发完,帮助困难学生高兴平安地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校学生会的同学们在学生会微博上开设“有忙大家帮”专题,有困难的同学进入学生会微博表达诉求,很快就能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回复和实际帮助。目前共有200多名同学得到了帮助,参与求助信息转发和关注的同学达到3000余人次。为了支持广西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广西富川县开展支教工作,广西大学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总会、微博协会等团体的微博、微信纷纷对支教团的工作进行跟踪报道,上传支教团成员的支教日记,协助支教团在大学校园里开展爱心物资募捐活动,让新媒体受众对支教团的工作有了全面了解,更激发了同学们亲身投入支教工作的愿望。2014年,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招募的时候,报名参与的同学超过400名。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发展,针对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起了全覆盖、立体式的新媒体信息传播体系,建立了一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博、微信平台,占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高地,涌现出了一批真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典型人物和实践活动。广西大学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当选者周宁,“芙蓉学子、榜样力量”当选团队和个人等一大批大学生当中的先进人物,在短时间里就全部呈现在所有新媒体受众的视野里。
他们的事迹影响带动了广大青年学生向善、向上。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之“文明蒲公英”行动,“寒假返家爱心车”活动,“情系瑶乡,圆梦富川”关爱留守儿童蜜橘义购活动等为代表的一批网上发动、网下执行的公益行动,让青年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行动。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1)充分考虑了大学生受众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青年大学生处在剧烈变革的时代当中,有他们自身独特的认知特点、情感特点、信念特点和行为特点。本案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结合大学生知、情、信、意、行各要素的实际情况,不断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做到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有所作为,避免了“空对空”和形式主义。案例既在教育活动中加强实践内容,不断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又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志和毅力;还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2)新旧结合,网上网下互动,满足受众需求。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广播、海报、展板)来说,有方便、快捷、海量存储、实时交流、传播范围广等优势。在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受众可以通过搜索快速找到相关信息,满足自己的求知心理;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和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交流,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实现交流心理的满足。基于这些特点,案例积极整合网上、网下的各种资源,做到新旧结合,以满足受众需求,引导大学生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3)学校领导对活动的重视是保证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要求用活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本案例的成功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群团组织各自为政,就难以形成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难以保证活动取得实效。
(三)讨论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宣传员队伍建设。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舆论导向,就必须让平日里沉默的大多数发出正能量的声音,才能胜过各种杂音的负面影响。网络宣传员队伍无疑最能胜任这一任务。广西大学组建的宣传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热衷于参加学生活动,每个人都有大量的微博“粉丝”和微信好友。要进一步关注重视和鼓励支持这支队伍建设,提高其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提高其工作技能和工作热情,在网络宣传方面形成更大声势。
(2)进一步创新理念。针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不断进行理念创新,充分运用各种途径、载体,特别是以微博、微信、微作品为代表的新媒体,坚持宣传灌输和服务引导的结合,以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多向的互动中采用新途径和新手段,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和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介,通过柔性化、隐性化、更新、更细、更柔、更活的方式方法来实现。
(3)要形成运用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新媒体是新生事物,青年学生对它的追捧热情容易聚集,也容易涣散。要保持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长久的吸引力,就必须从建立长效机制着手。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学生个人共同参与的弘扬传播、实践育人模式。要与文化育人紧密结合,形成涵养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机制。具体举措可以包括: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挖掘校训、校歌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利用现有平台繁荣校园文艺创作;选树传颂“校园好故事”“校园好声音”,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浓厚氛围。要与研究传播紧密结合,形成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工作机制。具体举措包括:设立研究专项,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开展网络主题教育和宣传活动;强化工作保障;积极推动工作创新等。
案例三 电子科技大学:基于大数据研究的校园官方简历系统
考试作弊、论文剽窃、虚假履历、拖欠助学贷款……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诚实无欺的道德传统。孔子日:“信则人任焉”,“民以诚而立”。“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永恒的主题。但当今社会“诚信危机”愈演愈烈,作为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诚信问题备受关注。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的重建是高校乃至全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子科技大学教育大数据研究所依托先进的大数据研究技术开发校园官方简历系统,从制度上将学生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培育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和诚信氛围的营造。
(一)案例描述
1.搭建平台,铸就诚信之基
教育大数据研究所积极适应时代发展,依托中心人才和技术优势搭建平台,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育奠定基石。从2014年5月开始,研究所工作人员展开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培育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方法。经过详细调研,研究所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发官方简历系统,为诚信教育搭建起有效平台。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信息都被记录到数据中。这些记录方式被划分为自动记录与人工录入两种。学生日常就餐、超市购物等信息的记录,属于自动记录的范畴。而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参加各类竞赛等信息,则以人工按“菜单”选择方式被录入系统。这些信息在系统中形成一张庞大的“数据网”,经过对比分析折射出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完整的数据记录不仅可以用于成长轨迹的分析和展示,更是学生的诚信历史记录。学业上的成绩好与坏可以通过课程成绩反映出来,生活消费的高与低则体现到消费记录中,家庭的状况隐含在助学金和贷款信息中,学生对学习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态度表现在教师评价信息中,等等。当孤立在各个职能部门的数据被打通后,众多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实信息揭开了“面纱”。当联合消费信息和助学金及贷款信息的时候,便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真的因为家庭贫困而贷款或者获得助学金,从而体现学生在经济上的诚信度。
除此之外,系统中设置有很多人工输入的内容,信息的可信度同样是反映学生诚信的重要部分。这些信息既可以通过自动记录的信息来验证,也可以通过学校教师认证的方式进行认证。如学生的简历信息成绩排名和真实排名进行对比,可以由系统智能验证。而对于难于利用自动记录信息来验证的内容,比如社会活动经历、科研经历等,则将通过学校教师认证的方式,进行认证。这些所有的关联、对比、印证之后的结果会被诚信系统打分,从而来定量化描述学生的诚信度。
2.整合平台,开启诚信之门
校园官方简历系统整合了电子科技大学所有职能部门的85项学生数据,总量接近1亿条记录,从而汇聚成一个庞大的个人诚信信息网络。系统结合学生第一课堂的课程成绩数据和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的经历数据,了解学生如何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权衡及这种权衡对于学生成绩、奖助学金获取、就业的影响,利用这些数据和实时分析结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从而逐步促成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系统结合学生课程选择、图书借阅和有关学生生活的消费数据,挖掘生活消费数据背后的生活规律性,以及它和课程选择、图书借阅、课程成绩之间的关系,能够及时发现并预警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难,探究困难发生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及时地给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寻找有效策略缓解困难给学生带去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系统结合线下的校园行为数据和线上网络访问数据,全方位地了解大学生的线上和线下的思想动态,挖掘线上和线下思想的一致性并分析线上思想和线下行为的关系,做到实时地预测和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教育。
校园官方简历系统整合的85项数据都是跟随学生发展进行实时记录。对于部分来自人工“菜单”式选项填写的数据,也经过学校教师、企业职工等进行认证,从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可以获取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诚信上的实时动态,对其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实时检测。发现相关问题之后,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快速找出问题产生的可能根源,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3.利用平台,引领诚信之路
(1)就业指引促进参与积极性。伴随诚信档案的建立和诚信度的定量化描述,官方简历系统的简历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引。系统根据学生的应聘需求和诚信程度自动生成适合的简历。诚信度高的学生的简历,大部分信息获得了数据或教师的认证,具有高度的可信性。而官方认证高度可信的简历在学生求职路上具有巨大优势,从而让学生和教师可以更加积极、更加诚信地参与到数据的获取过程中来,即诚信促进数据的收集,而大量数据的收集更精准地定量化描述学生诚信程度,形成更为可信的校园官方简历,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学生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为目标,会激励学生更加诚信,最终形成校园诚信氛围的良性循环。
(2)诚信记录促进参与公平性。学生的诚信量值不仅用于具有可信约束的官方简历的自动生成,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更好更公正地服务学生,这其中包括奖助学金的评选、贷款的审核等。以进行更公平、更公正的助学金评选为例,对消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取学生每天的平均消费额。基于此,系统首先过滤掉消费次数过少的学生,再自动比较获取助学金学生的平均每天消费额和其他学生的平均每天消费额,以及比较获得不同等级助学金的学生平均每天消费额的差异,来辅助确定学生是否可以获取助学金及助学金的等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是机器自动完成对比和决策,可以促进公平性。而这一决策过程,会让贫困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最终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从而在经济上帮助到真正贫困的学生。而那些并不贫困的学生难以长期在贫困生的生活水平下生活,会被自动排除。而且弄虚作假一旦被发现就会影响到他们的诚信量值,从而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约束。
基于大数据研究的校园官方简历系统为学生提供了量化的诚信信息,从而在助学金申请、就业、创业、借贷款申请、信用卡申请等众多方面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践行诚信观念的同时,让真正有需求的学生从这个官方简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受益。
在完成服务与管理功能的同时,校园官方简历系统还从制度上将学生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对培育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起到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是在学校范围内实行诚信体系建设的一种新尝试,也为在整个社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和诚信氛围的营造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1) “一站式”信息查询,学生管理智能化。校园官方简历系统实际上也是一个详细记录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信息的智能化信息系统,从而为广大教辅人员提供了学生信息的“一站式”查询,促进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高效化、智能化。
(2)公正学生信用记录,服务学生就业创业。通过打造一体化的数据记录、验证平台,将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根据不同用人需求生成合适的简历,进行认证后推荐给企业,对企业和学生个人而言都是一种更加值得信赖的选择,形成了学校、企业及学生个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新的服务内容与方式。
(3)创新思想引导方式,营造良好诚信氛围。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学生信息提供验证,形成内在机制约束学生诚信行为,在校园内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根据数据的记录与验证,着力帮助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并加以引导,从而为大学生思想引导和行为引导带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中,这种方式将极大调动起学生诚实守信的主动性。
(三)讨论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数据收集和整合能力。虽然官方简历系统通过数据接口整合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的数据,但是简历系统和职能部门管理系统尚未紧密耦合,这将对官方简历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限制。未来,应在学校党委的统筹下,将更多的相关部门纳入到系统建设中,用系统建设推动校园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拓展数据信息收集范围和途径,进一步加强数据收集和整合、研究能力。
(2)要注重学生隐私保护。尽管官方简历系统通过严格而完整的角色定义、权限管理来控制系统内部的数据阻隔,但是这种阻隔没有严格的理论保证,仍然存在数据泄露的可能。面对当前青年学生自主意识和法制意识愈发强烈的状况,系统建设者需要从理论角度更好地完善这种角色之间的权限管理及数据访问,更加注意理论研究和系统设计,确保学生隐私不外泄。
(3)进一步增强学生黏性。尽管学生知道系统信息的填写和认证对于他们的诚信度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增加简历系统使用的吸引力仍然是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要增强学生对简历系统的黏性。可以考虑增加简历系统在展示、交流等方面的功能,通过技术设计,提高学生对系统的认可度和使用率,为数据收集、整合、分析提供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案例四 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化”迎新与入学教育
新生入校前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期待和向往,十分渴求能从大学的第一堂课中得到思想引领和成长导航。而传统的新生报到工作,大多集中在9月初,往往事务服务大于教学育人。因此,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改变传统迎新工作模式,加强思想教育功能,成为学校迎新和入学教育的工作重点。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化”迎新与入学教育的推行,将入学教育季扩展至8月,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自助服务、志愿者结对帮扶和网上自主学习中,为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奠定了牢固基础。
(一)案例描述
1.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做好顶层设计
由于“数字化”迎新工作涉及学校办公室、宣传部、学工部、财务处、教务处等多个部门,必须要各部门之间共享学生数据库,在网上集约化办理新生报到相关事务,所以在学校党委统筹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党政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全校“数字化”迎新工作。同时,组建“数字化”迎新工作组,由各职能部门、学院安排专人联合组成“数字化”迎新工作组,由学校学生工作部(处)思想教育办公室、信息化办公室牵头负责,具体做好迎新相关的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育人工作。
2.开发网上报到系统,鼓励新生自助报到
学校开发了网上报到系统,新生能够直接在线注册、选宿舍床位、缴费充值、订购军训服、选购生活用品、购买商业保险等,新生报到时可一对一地与志愿者联系,直接拎包入住。“数字化”迎新不仅鼓励学生自助报到,还提倡学生独自到校。新生必须学会面对数字化环境,学会网上自助报到。该系统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字化运用技能,还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能力。
精彩情节:
“613还剩一个4号床,求室友”,“缴费没有网银怎么办”,“系统里的生活用品还挺便宜的”……8月5日,学校2014级新生群里“炸开了锅”。与往年不同,2014年4500名新生全部在网上完成所有报到手续,来校后即可直接入住宿舍。截至当天中午12点,系统访问量已达1. 89万人次,峰值段平均每分钟新增访问86. 4次,平均每分钟有10. 733人选到宿舍。
传统的迎新方式,人头攒动、扛着行李、父母保驾、程序复杂、到处排队、汗流浃背,一个字:累。既累了新生和家长,又苦了迎新工作人员。实施“数字化”迎新后,点点鼠标,一切手续网上办好,网上报到、网上购物、网上选宿舍、网上缴费、网上学习,一个字:快。
实行“数字化”迎新后,新生只须登录华中师范大学新生自助报到系统,按照网上提示依次操作,就可以轻松完成所有报到手续。除提交个人信息和网上缴费外,学校还通过系统为新生提供10余项个性化服务,包括网上选宿舍、生活用品选购、素质课程在线学习等。新生完成网上自助报到后,只须提前打印好报到单,带上录取通知书,到校后就可以直接登记入住所选寝室。
“交学费、选寝室、买生活用品全部在网上提前搞定,只花了10分钟。”学校生命科学学院一名本科新生利用新生网上自助报到系统,成功完成了过去必须现场完成的新生报到手续,不仅选到了心仪的宿舍床位,还提前买到了被褥、开水瓶等生活用品。开学到校后,他甚至连学院都不用去,直接凭网上打印的报到单入住。而热心的学生志愿者早已将门钥匙、一卡通和他网购的生活用品全部送到寝室床位上。
新生报到首日,4500名学子来校后即“拎包入住”,办理手续的时间大大缩短,学生和家长悠闲地逛起校园来,有的还来了个“武汉一日游”。“数字化”迎新系统的推出,真正做到了学校新生和
老生同时开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上再无“迎新”。
3.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引导新生自主学习
学校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搭建“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和“素质拓展课程网上学习平台”,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录制网络精品课程,打造微视频精彩课堂,健全网络学习资源库,实现学生鼠标轻松一点,就能修读相关课程,获得相应学分,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学校要求新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自主学习网络素质课程,获取素质课程学分,拿到大学第一份成绩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精彩情节:
“没跨进校门,就拿到了大学第一张成绩单。”来自湖南的一名新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不久,就通过“素质拓展课程网上学习平台”,顺利完成了新生入学教育。
“素质拓展课程网上学习平台”与新生网上自助报到系统同步上线,给新生带来了开学前的“大学第一课”。学习平台开放以来,共计有4500名新生在线完成了《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学习并通过在线考试,还没有跨入校园大门就拿到了大学的第一张成绩单。
《新生入学教育》是每一名新生入学前的必读物,不仅通过一部学校宣传片,使新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人文风景、科研师资等,更通过这一课,让新生全面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熟悉本科生教育管理、考试违规处分、素质拓展课程、医疗保险、学生常见事务服务问答、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11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涵盖学生在校四年生活期间的必备知识,囊括奖、助、学、贷、惩等学生应了解、须了解的重要信息。
与此同时,学校还专门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学习内容,通过微课程、微视频等形式引领广大新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在学习结束后,网络会随机出现20道题目,对新生进行网上在线测试,全部回答正确,即可获得相应的素质学分。这种在线自主自助的学习方式,使新生教育提前到新生入校前,既符合了新生了解学校、了解大学生活的迫切需求,又有效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来自四川成都的一名新生说:“报到系统中的‘素质课程学习’模块特别好,让新生提前了解学校,熟悉专业,可以做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同时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到华师,就对美丽的桂子山充满了期待。”
4.打造数字化校园,启迪数字化人生
学校全方位建设“微”形式教育体系,建设“数字化学习港”,使学生还未进校就身临其境,处于数字化教育环境中,体验数字化学习的快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数字化时代下的学习要求。学校利用微博、微信推送温馨小通知、报到小贴士、学习小模块;新生可以通过QQ群交流成长小体会、探讨求学真体验。学校还通过录制微视频、举办微访谈、开设微讲座,形成立体化“微”形式教育资源池,让学生沐浴在大数据、网络化、新技术的数字化学习生活情景中,启迪学生数字化人生。
两年来,每年新生自助报到系统开放当日,系统访问量均达到近2万人次。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资源进行整合,对事务进行优化,对数据进行共享,这些做法受到学生和家长一致好评。学校迎新工作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做法,受到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光明网、中新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1)开展网上服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推行“数字化”迎新,统一将新生报到事务性工作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处理,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而且通过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的方式将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联合起来,实现了数据共享,提高了迎新工作效率,为开展网上服务管理探出了新路。同时,该举措也有利于推动学校与新生学习和掌握网络技能,提高应用网络等新媒体处理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2)入学教育时空前置,提高新生入学教育效果。打造在线自主学习平台,通过新生网络素质课程的开设、校园文化展示宣传,增强了新生适应性教育成效。该举措将入学教育时空前置,使新生在尚未入校、对大学生活满怀期待、对入学教育最为渴望的时候,通过网络形式将入学教育开展到每位学生面前,而且提供了个性化菜单服务和定制式学习课表,能够更好地吸引新生关注,提高了新生入学教育效果。
(3)加强新媒体运用顶层设计,注重增强宣传教育实效。学校对利用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日常管理服务进行了统筹谋划,开展工作有步骤、有层次,如利用微博、微信、新生QQ群等新媒体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内容,利用微视频、微访谈、微电影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教程,真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注重增强宣传教育实效。
(三)讨论与建议
(1)对象分析要更加科学。要在新生群体中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通过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研究新生群体的共性特点,还必须加深新生群体个性化特征、性别化特征、区域性特征、局部性特征、阶段性特征研究,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育内容要更加鲜活。要在新生群体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囊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还必须赋予核心价值观更多时代性、生活性、生动性、通俗性的鲜活素材,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数字化教育要注重引导。互联网、信息化数字手段,不受时空限制,交互性强,信息吞吐量大,已成为青年人最喜爱的学习生活方式。但网络文化中文明和糟粕并存,学校在推行数字化管理服务时,要考虑到新生群体特点及其认知上的局限性,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积极弘扬高尚、风尚和崇高,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教育氛围。
(4)践行活动要凝练品牌。要利用新媒体在新生群体中铭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立意创新,精心谋划,整体联动,优化设计,合力育人,努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品牌,通过品牌影响力,辐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效果。
案例五 重庆大学:把红旗插上新媒体阵地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高校转变观念、优化方法、完善体系,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对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促进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重庆大学围绕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案例描述
1.敏锐启动:不断构建完善体系
重庆大学于2002年成立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部署、推进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于2004年、2007年两次调整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还于2009年成立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在宣传部,新增设一名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专门分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并另外配备三个在编工作人员。学校在新媒体领域中不断充实人员,加强力量,使机构更加健全,体系更加完善,工作落实更有保障。学校还于2006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重庆大学舆情信息研究所,不断加强网络舆情的汇集、分析、研判等工作,因而在校园新媒体领域中,最先建设起了网络宣传、网络引导、网络舆情分析及会商机制、网络监控等完整的工作体系。重庆大学注重开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综合使用、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的有机结合,增强传播力度,掌控引导主动。学校打造了以学生宿舍学生工作站和70间学生宿舍特色活动室为依托,专职舍区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的“舍区教育网上网下结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组织“理论面对面”读书活动等舍区教育活动132项;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师团到学院开展讲座、分享经验、举行沙龙等活动350余场。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学校重大活动(节点)都通过线上线下活动配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2.价值驱动:主旋律引领育人工作
一是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为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时数短、课程形式单一、可呈现资源有限等现实问题,重庆大学针对网络数据容量大和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点,积极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式,将形势与政策课堂搬到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和学习进度自由选择教学菜单,可以根据自身的课堂学习情况在网上跟教研组老师进行教学互动。网站还设置了“形势与政策网上考试”专题栏目,学生通过自己的学号和密码可以直接登录参加测试。二是引导学生自主领路网络育人。开展“我的中国梦·青春映象”微电影大赛,参赛作品通过优酷网“重庆大学微电影”网络空间进行展播,其中《最好的时光》一个月点击量突破20万次并上播放首页;30多名研究生自发拍摄的微电影《父辈的旗帜》力求传播正能量,让信仰在传递中永恒。三是正面、积极、主动发声和传播。重庆大学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通过相关网络平台进行舆论引导,积极运用微博平台直播学校各种大型活动(如纪念建党90周年红歌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论赛等),官方微博对学校师生中涌现出的扶倒地老人、三名学生勇救跳湖轻生女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例用网络化、小清新的方式给予传播。
3.上下联动:加强校园全方位行动
重庆大学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注重使用新媒体外,出版社、图书馆、国际处等单位也通过微博加入到宣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线。如重庆大学出版社官方微博通过推荐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目、解读经典,引导学生遨游书海,提升品位,为人生奠基,粉丝已近万人;重庆大学图书馆是全国率先开设微博、微信新媒体的高校图书馆之一,通过好书推荐、新书通报、培训讲座等栏目,向读者介绍古今中外优秀的图书资源,传承与交流中外文化精粹,传递正能量,在数图门户“我的书斋”里定期推荐读者的优秀书评,并通过图书馆官方微博、微信进行推送,目前读者书评已达到128293条,其中推荐书评12392条,迷你博客33467条;公共管理学院以微博集群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交流链;新闻学院以全国首个高校3G网络“重大·手机网”为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电气工程学院打造学生工作在线网站、微博、微信平台、流媒体和传统板报及宣传栏相结合的“五位一体”新闻宣传平台,及时宣传和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
4.师生互动:促进校园交流沟通
一是加强网络思想引导。重庆大学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网络中,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在交流沟通过程中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2004年起,校内16个部门负责人以重庆大学民主湖论坛为平台,坚持6年以日值班和周值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网络“面对面”工作,后来发展成为以博客、微博和微信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交流。教育部专门编发了简报介绍重庆大学的做法。二是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学校成立了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强网上舆论引导。2010年,学校参与教育部《国家教育改革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网络宣传工作和网络舆情工作,在参与的23所高校中表现突出,网评文章总数排第一,占总数的1/5,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网络宣传工作纪念牌和网络舆情工作纪念牌。三是培育网上舆论意见领袖,树立典型。早在2005年,学校论坛ID为“党办主任”常年在网络上为学生办实事,得到了网友的赞誉和拥护,在他离任此岗位时,时任校长李晓红召开了网络颁奖并发表了网络颁奖词,颁发了网络代表物“民主石”。
5.议题触动:创新发掘和传递价值取向
一是重庆大学的师生们用新媒体共同分享校园里的点点滴滴,创新议题设置,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切合青年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走在新媒体队伍中的最前列,引领时代新潮流,传递当代大学生价值主流。例如,2012年开学利用网络热点话题推出重庆大学版开学三件套——“独立、担当、锤炼”,引导新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人民日报微博发起的“随手拍帮母校上头条”活动中,学校官方微博号召师生校友广泛参与,展示学校文化传承,在该活动话题排行榜上位居第一。二是深挖掘校园里正能量的感人和感动事迹,拓展碎片化信息的价值性和传播广度。《人民日报》微博2014年就多次转发重庆大学官方微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例如,“震撼!老教授手写110万字教案” “57岁大学老师上课爬墙修黑板惊呆学生”“重庆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五问毕业生”“中国好室友,免费帮同学‘洗剪吹’! ”“7m2可以做什么?看看重庆大学学子的创意”等。三是校内大型活动全面实施微博直播和互动,做好服务性工作的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和畅谈体会感受。每年的毕业生离校典礼和新生开学季知校爱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融,形成了学生群体两端教育的校园教育品牌。
重庆大学在新媒体时代有力保障了宣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和强度。2014年11月底,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作为全国5家交流发言单位之一的重庆大学以题为《探索新媒体舆论引导规律 营造清朗校园网络空间》的发言,介绍了学校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和成效,加强网络育人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育部网站先后以《重庆大学以新媒体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庆大学拓展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重庆大学加强网络思想引导建设网络和谐环境》为题做了宣传报道;重庆大学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先后四次受到中宣部的表彰和表扬;《中国青年报》以《重庆大学:新媒体让校园“提速”》为题进行报道;学校新闻网和学校“平安重大网”都曾获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
新媒体的广泛、深入应用,让重庆大学师生的整体精神和思想状态有了明显的提升,也涌现了一批知行合一的先进典型。2014年5月4日,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给重庆大学五彩石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大学生回信,赞扬同学们为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献爱心的行动,并表示自己非常乐意成为协会中的一员。
重庆大学官方微博获得腾讯微博影响力全国高校第一、新浪微博影响力全国高校第八、2011年度微博风尚高校、2012年度高校新媒体应用先锋、2013年度全国高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十强、教育部“2013年度教育系统十佳官方微博”、2014全国高校十大影响力微博。学校党委副书记肖铁岩获得2011“回响中国”改变教育微力量奖和新浪微博风尚高校领军人物、2013年度新浪微博致敬导师等称号。学校多名辅导员荣获全国辅导员博客优秀博客奖、优秀博文奖等荣誉。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1)红旗插上互联网阵地,扎实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高校学生几乎100%在使用新媒体,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就必须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充分做好网络宣传和网上舆论引导,建设好校园网络文化,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重庆大学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推进,从内网到外网,从“面对面”到微博,拓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
(2)师生共建微博校园,构建多元校园文化。重庆大学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给青年学生的成长扩展了途径,把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作为“第三课堂”,唱响主旋律,树立正确导向,加强育人功能。重庆大学的干部教师利用自己的独特身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各种生活信息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互动交流中影响和感染学生群体,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微博文化。
(3)创新网络发展方式,积极引领核心价值观出成效。重庆大学坚持不懈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力求网络环境健康向上有序;始终如一坚持建好、管好、用好新媒体,引导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锲而不舍地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疏导实践,增强核心价值观工作实效性。
(三)讨论与建议
(1)进一步提升认识和加强顶层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和宣传教育,在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中的认知程度还处于弱化状态,加强对高校所有教师的意识提升和全员参与,需要继续探究。加强顶层科学规划和设计,纳入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和网络途径引导都是非常必要的。
(2)进一步构建好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充分利用好校园多方资源,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在构建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中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联动的整体优势,形成联动效果。特别是把握好青年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教育要采取非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方式,从营造理性思考环境、宣传正能量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去认知、去感知、去感悟。
(3)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体系。要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牢牢把握育人、舆论和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全面服务于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