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媒介

一、理论概述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要求“适应百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 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 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底的74. 5%提升至81. 0%,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这不仅仅意味着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意味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更深一步结合,意味着互联网的移动性和及时性空前增强,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入网络世界,这就是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新媒体技术以前所未有的移动性、及时性、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等特点,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信息传播、沟通交流和行为模式等,正在引起全社会和每一个人生活工作模式的巨大变革。

在新媒体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研究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影响更加广泛而深远。尤其对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其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最为重要的渠道,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能够更加广泛深入地到达每个学生。二是承载信息量更大、形式更多样。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不仅能够承载文字、语音,更能够承载图像、动画等多种类、大数量的信息,无论是信息量还是信息呈现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是具备互动功能,更加具有自主性。新媒体时代,每个网络终端拥有者都可以成为网络的“主角”,既可以随时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又可以随时将信息上传到网络,既可以作为事件的“旁观者”,也可以作为事件的“参与者”,互动性和自主性的增强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了新的思路,提升了吸引力和影响力。

同时,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是新媒体使信息控制变得更加困难。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屏障,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及时、广泛,这使得传统的通过控制主流媒体来引导核心价值观的模式变得越来越困难。二是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使价值观聚焦越来越困难。新媒体信息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各种信息纷繁复杂,面对海量信息,人们往往容易“眼花缭乱”,失去原本关注的“中心点”,价值观聚焦越来越困难。三是新媒体为错误的价值观传播提供了同等的“机遇”。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优势不仅可以为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所用,同样为错误的价值观传播所用。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迅速传播的同时,一些错误思潮和不法言论同样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同样将其影响力和危害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无论是欢迎,或者是惧怕,新媒体浪潮正不可阻挡地滚滚而来。唯一能够做的便是认真面对,通过研究把握新媒体特征和规律,趋利避害,把新媒体这把“双刃剑”用好。面对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可以形成很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归纳起来,基本上是正面引导和反面约束两种。

一是构建网络思想教育新平台,在新媒体领域抢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制高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习、领会、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不断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的过程,具体地讲,它是从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去认同、接纳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相关部门利用手机短信、博客、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将其作为有效的教育载体,发挥新媒体灵活、快捷、多变、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借助于新媒体技术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尤其是高校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及院系要注重对新媒体的研究和思考,积极探索新媒体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规律,充分利用新媒体多样化的特点,开发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新媒体资源库,构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通过新媒体技术应用,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院系之间、学生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平等多向的交流,由单一管理服务改为双向、多向互动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进而占领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高点。

二是强化对新媒体的制度约束,准确鉴别并严格控制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从心理发展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无论是从认知、情感、信念、意识,还是从行动上,都存在一定的动态性;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体验处于始发期,而自我践行处于可塑期。因此,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需要增加“加强使用新媒体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大学生更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自觉抵制各种有害信息,通过充分运用新媒体形式多样、内容健康、传递快捷的优势,达到网络培育的目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了解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及时发现新媒体技术应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提前防范、及时引导,掌握主动权,切实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信息监管机制,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由此两种思路延伸出来的工作方法很多,也形成了很多规律和经验。同时,这两种思路对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创新工作思路。尤其是学校领导要具备系统思维和整体意识,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学校党委能否在其中起到很好的组织协调作用,关系到这项工作开展的力度和效果。通常做法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通常是党校办、宣传部、学工部、教育处等)和各院系分党委(党总支)共同参与,组建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这样才能保证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是要创新工作队伍。要组建一批政治觉悟高、网络技术好、富有工作热情的工作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高质量。如何选拔、组建这样一支队伍并给予相应的职业发展保障,要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三是要创新工作方法。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而大学生对新技术的追求也趋之若鹜,这就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跟进网络发展方面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创新自己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始终保持贴近大学生群体,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实效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