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无限增殖的逻辑,这一资本增殖的逻辑用公式可以表达为G—W—G'。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流通具有两种形式:其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另一种形式为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后一种流通形式中,货币才有可能转为资本,成为资本。在W—G—W这一流通形式中,货币只是用来进行商品流通的中介,货币最后转化为充当使用价值的商品,货币最终花掉了。而在G—W—G这个相反的形式中,买者支出货币,却是为了卖者收入货币,其目的不是为了消费商品,而是为了获得货币。但是,“货币兜了一个圈子又交换成货币,同样的东西又交换成同样的东西。这似乎是一种既无目的又很荒唐的活动”②。马克思曾经举例明确地说,100镑和100镑交换,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荒唐的”和“毫无内容的”了。“G—W—G过程所以有内容,不是因为两极有质的区别(二者都是货币),而只是因为它们有量的不同。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例如,用100镑买的棉花卖100镑+10镑,即110镑。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①G'和G之间虽然没有质的区别,但是却有量的区别。
《资本论》第一卷所揭示的G—W—G'这一逻辑只是马克思基于货币转换为资本的简单模式给出的公式。而实际上,这一公式中的W并非简单地指一种“商品”,而是指商品的生产过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他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进行活动;他的资本经历生产过程。结果产生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大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值。”②从商品的角度来讲,G'之所以能够大于G,是因为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要素的价值。因此,W指的是资本的循环过程的第二阶段W…P…W',即商品的生产过程。资本增殖的完整公式是G—W…P…W'一G'。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资本增殖的“完整公式”,强调这一“完整公式”的意义并不在于要把资本增殖的逻辑补充完整,而是要让现代人明白正是这一“完整公式”构成了现代社会资本增殖的合理性界限。现代社会必须把资本的增殖奠基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这样社会物质财富才会获得真实的增长。但如果现代社会资本增殖的方式抽象掉了生产过程这一中间环节,就必然会导致财富增殖的幻象。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理论形成于资本主义早期,而早期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工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存在着三类资本: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增殖逻辑是G—W…P…W'—G',通过工业生产过程发生资本的增殖,商业资本通过购买工业生产的劳动产品获得利润,高利贷资本通过把钱借贷给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获得利润,无论是高利贷资本,还是商业资本如果想产生增殖都离不开工业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说离不开W…P…W'。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增殖的公式是G—W…P…W'-G'。W…P…W'指的就是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的增殖的根源是工人在生产领域中实现的。如果我们将资本的增殖逻辑G—W…P…W'—G'简约化为G—W'-G',容易给人造成资本的增殖发生在流通领域的错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资本的增殖是工人在生产领域中所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部分,它是在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只不过资本的增殖需要通过流通领域将其实现出来。马克思的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把G—W…P…W'—G'简约化为G—W'—G',就会面临把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流通领域的风险,从而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的“剥削”问题给消解掉。日本学者柄谷行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重释走的就是这条道路,他认为由于流通领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之间的商品交换最终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因此,在他看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应该转变为“全世界消费者联合起来”。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都开始产生了“资产证券化”浪潮,衡量一个企业的资产首先要看的就是它的股价。同马克思时代的工业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金融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的实质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性,它只是将资本主义的资本增殖的逻辑推到了极致。金融资本主义开始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特征。实际上,在早期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也存在着金融资本,马克思将其称为“高利贷资本”。但是为什么不把那时的资本主义也称为金融资本主义呢?这是因为那个时期资本增殖的逻辑是工业资本主义式的,而我们当今社会的资本增殖模式却是金融资本式的。随着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G—W…P…W'—G'逐步被简化成G—W—G',并且其中的W逐渐被虚拟化,直到直接出现G—G'的资本增殖模式。①但是金融资本主义把资本这一增殖的过程给简约化了。我们时代的金融资本如果想获得增殖,不单单可以通过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实现,它完全可以自身实现增殖。资本不通过实体经济,自身发生增殖,标志着金融资本主义的诞生。
现今的金融资本,对进行实体经济的投资获得收益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热衷的是资本炒作,用钱来套取更多的钱。资本炒作的实质就是把“货币”本身当作资本。按照卡尔·波兰尼的观点,劳动力、土地和货币这种商品形象完全是虚构出来的,三者之中没有一个是为了出售而生产的。一旦资本增殖的逻辑由G—W…P…W'—G'转变为G—G',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超越了自己的合理性界限,欲望形而上学被膨胀到了极致。“在这种虚拟的‘新经济’中,资本炮制了一种幻觉,仿佛它可以在没有劳动介入的情况下自我繁荣。”②
实际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危机还不在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因为这一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很大缓解。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来说,最大的危机在于偏离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陷入了资本增殖的幻象,从而堕入了欲望的深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展现的资本增殖的逻辑在当代社会中已经超越了其合理性边界。人们不再把辛勤劳动当作美德,而是把资本的投机当作能力的展现。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欲望的癫狂之中。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也许当时的社会还可以通过新教伦理、通过权力的压制或者通过欲望与欲望之间的制衡来控制、利用和驯化欲望,从而使资本的增殖保持在合理的发展界限内。在我们的社会,不仅所有的欲望都转化为对金钱的欲望,并且这种欲望通过资本自身的直接增殖被放大到极致。在我们的时代,对于资本增殖来说,生产过程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2015年全球五百强企业排行榜前10名中,有7家都是银行保险类企业,并且占据着排行榜的前六位。G—G'的资本增殖模式已经冲破了资本增殖的合理性界限,所产生的只能是财富增殖的幻象,它会把整个资本主义推入欲望的深渊。
就当前社会发展的模式来看,资本增殖的逻辑依然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当代社会必须坚守住资本增殖的合理性界限:资本的增殖必须通过实体经济的生产(G—W…P…W'—G')。如果一旦放弃了生产过程,人类社会就会完全堕入资本增殖的幻象(G—G')中,等待人类社会的将不仅仅是所有的一切沉浸到金钱的冰水中,连现代社会的最后一丝先验的道德规范都将**然无存。当我们被这个欲望形而上学的逻辑所控制,并津津乐道股票、基金和理财的时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已经被我们抛到了九霄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