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②。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③?非乎?故至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硌硌如石④。
注释
①一:苏辙说:“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皆道也。”陆佃说:“入于一,道将得;出于一,道将失。一者,有无之界也。”达真子说:“道之混同,则归于一,故得一者,得其道之混同也。”陆象古说:“一者,大道之妙用也。司马光说,一者,道之子,物之祖也,故莫不赖之以成功。以事言之,常久不已所谓一也。”综上所述,我们一致认为,《道德经》中的“一”不是道,因为有“道生一”的话,虽然一不是道本身,但道若要发挥作用,必须由一代劳,一可以认为是道,也可以认为是道的作用。
②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赵佶认为,凡是高的东西都是以下为本基的,凡是贵的东西都以贱为根本。世人只看到高的贵的,却没有看到的下的贱的,所以世人才庸碌无为。陈景元说:“夫贵者岂自贵哉,必由贱者所奉,然后贵耳,此以贱为本也。高者岂可自高哉,必缘下者所戴,然后高耳,此以下为基也。
③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孤(孤德)、寡(寡德)、不穀(不善),都是王侯的谦称,这是中国人独有的自贱之道。陆象古说:“(这些自称)是用贱下之道者也……谦之至也。《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④琭琭如玉,硌硌如石:高贵的美玉,下贱的坚石。
译文
那些得过“道”好处的:天得道后而清明,地得道后而安宁,人得道后而灵明,河谷得道后而充盈,万物得道后勃勃生长,首领得道后将天下治理太平,这就是“道”的威力。如果天不清明,就会崩裂;地不安宁,恐怕要崩溃;人不能保持灵明,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充盈,一定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注定死亡;首领不能保持地位,恐怕天下大乱。所以说,贵以平庸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圣王都自称“孤”“寡”“不穀”,这不就是以平庸为根本吗?所以荣誉太多,等于没有荣誉,不要求做高贵的美玉,只希望做丑陋的坚石。
度阴山曰
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各种形体动作称为“身段”,在戏台上必须端着身段,以高姿态示人;而在戏台下的现实世界,必须放下身段,以低姿态面对众生。这里面当然有一定门道。
孔子和子路出门,车夫不小心把车赶进了一个农夫的田里。农夫不依不饶,孔子就派子路去和车夫谈判。
子路很快回来说:“车夫不讲道理,我根本在对牛弹琴。”
孔子笑了笑,又派车夫去,一会儿,车夫回来说,可以了。
子路很沮丧地说:“我连个农夫都不如。”
孔子却说:“农夫和农夫在同一层面,自然沟通起来容易。你是知识分子,和农夫谈话不能放下身段,不能把自己当成和农夫一样的普通人,那你和农夫永远都谈不来。”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弟子们去传道,回来后唉声叹气地说:“为何传道如此难?”
王阳明心知肚明地告诉他们:“你们一定拿个圣人模样去传道,人家一看圣人来,全吓跑了,哪里还听你们说话!”
弟子们问:“那该如何传道?”
王阳明回答:“放下你们的身段,别把自己当成圣人,也不是什么传道者,用愚夫愚妇的模样去和他们谈,自然就和他们拉近关系。人家发现你这种圣人居然肯如此低姿态地和他们谈,当然就听你们的话了。”
孔子和王阳明都懂得一个道理,当你姿态很高时,会甩掉很多人,而当你有高姿态却以低姿态出现时,会吸引更多人来。这就是老子所谓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它的思路是出乎意料地反转:明明是高姿态,却以低姿态示人,鲜明的对比造成的反转会给人以惊喜,从高姿态到低姿态明明是向下减分,但在对方那里却是加分,地基是高峰的基础,低姿态(贱)是高姿态(贵)的必需。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还可以让在高处的人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曾经有智慧老人问楚国宰相孙叔敖:“有三种情况会招来怨恨,你知道是哪三种情况吗?”
孙叔敖急忙请教。
老头说:“一个人地位高,任何人都嫉妒;官做得太大,君主不放心;待遇很好,招致的仇怨就更多。”
孙叔敖说:“你的话,我懂。人如果处于贵的位置,一定要小心,我现在就处于这个位置。”
老头捋着惨白的胡子点头说:“你可以放弃贵啊。”
孙叔敖摇头说:“离了贵,我如何为天下百姓做事?况且,为保身而撤退,这是逃兵。我有别的办法,我的地位越高越要谦虚,对别人更加尊重;我的官越大,我要越小心,绝不以权谋私,别人对我越是傲慢,我越要表现得卑微;我的待遇越厚,越不能往兜中放,而是全部拿出帮助贫穷的人,帮助亲戚朋友。请问,我这样做可以免去那三种怨恨吗?”
老头把头点得如捣蒜,说:“没问题,没问题。”
孙叔敖解决被人嫉妒的办法很简单,正是老子给出的办法:既然贵是以贱为本,那我和贱打成一片就是了。我贱我有道,我贱我有理,贱就是放下身段,保持低姿态,虽然还在贵的位置上,但因为姿态在贱的位置,于是贵贱冲抵,由此降低了他人的嫉恨,使自己安全无忧。
老子说的天、地、神、谷、万物、圣王等人得到“道”后的如鱼得水状态,就是平衡了高低、贵贱后的和谐状态。圣王尊贵在,却自称“孤”“寡”这样的谦辞,无非是平衡高低、贵贱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国古人喜欢给孩子取特别低贱的乳名,比如西汉的司马相如乳名叫“犬子”(狗子),南朝宋帝国的开国君主刘裕(宋武帝)乳名叫“寄奴”,清朝绍兴师爷的佼佼者汪辉祖给儿子直接取名为“垃圾”。
这些取名思想大概都来自老子的“贵以贱为本”,中国古代民间常常说,贱名好养活。这可能并非迷信,而是一种群体意识,刻意作践孩子的名字,没有那么多望子成龙的高期望,而一旦他能飞黄腾达后,因为低贱而形成的高贵反差,更让人大喜过望。
“贱名好养活”并不真的是取了贱名的孩子好养活,而是一种内心对高低贵贱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如果你有了身段,具备高姿态的资本后却不放下身段,使自己处于低姿态来平衡高低贵贱,那你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圣贤说,人读书做学问,追求的是改变气质。人的气质之所以很难改变,都是虚伪自大的习气在作怪,因而不能放下身段,以致自以为是,自欺欺人,掩过饰非,滋长傲气,最终变得凶恶粗鄙。所以说,世上那些为人子女却不能对父母孝顺的,为人弟却不能对兄长恭敬的,为人臣而不能对帝王忠心的,起因都是不能放低身段,而这都是虚伪自大的习气导致的。如果我们能够懂得“高以低为基,贵以贱为本”的老子之道,明白“平衡”才是永恒之道,自然会放下身段,虚伪自大的习气消失,天理畅行无碍,自然也就安全、快乐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