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澄清和明确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实践,它以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蓝图为指向,但如何在生产水平不发达的国家找到实现社会主义之路,需要根据实践的要求对社会主义的具体内涵积极地探索。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首先需要确立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共识。其中,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我们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特别是“**”中推行极“左”的路线,割资本主义尾巴,消灭资本主义残余,搞向共产主义的“穷过渡”,追求又高(级)又纯(粹)的社会主义,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实事求是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正确地指明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特定的指向和内涵。就属性和性质来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开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具有和中国特点相结合的内涵,这个内涵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是一致的:“总起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国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澄清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对于明确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党的十七大又重申:“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可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立足点和根本依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首要问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的

1.经济建设中心论。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建设中心论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根本论决定的。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贡献,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指出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指出,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同时,他还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科学论断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一再指出:“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科学认识来之不易。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这是硬道理。迅速把经济搞上去,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邓小平同志还指出,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认为速度与效益要统一起来,并且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讲速度。他说:“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这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党的十七大又告诫全党:“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纠正过去对市场和商品经济的一些看法和错误认识。长期以来,人们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始终把市场经济作为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社会基本制度的问题。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2.公有制主体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正确解决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处理不好,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会有整体上改变性质的危险。对此问题,邓小平一再指出公有制占主体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针对传统体制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搞穷过渡、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的危害,他科学地指出:“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这就科学地澄清了发展多种所有制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和需要把握的方向,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邓小平提出的这些论点既保证了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又体现了所有制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配是生产的反面,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因此分配问题始终是由所有制决定的。邓小平同志将共同富裕原则与公有制占主体联系起来,使我国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从而避免了改革中的风险。针对传统计划体制下搞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分配领域的弊端,邓小平指出,需要通过适当拉开差距的方式调动积极性,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他非常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从理论上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正确选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关键,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关键。只有紧紧抓住这一首要的根本问题并加以解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实际上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已经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早在1961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就曾说到:“现在同志们解放思想了,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大为深入了。”但当时就全党来说认识仍然是初步的,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面对世情国情的变化,邓小平集中地解答了这一难题,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

1985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谈到:“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引导全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上解放思想。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封闭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建设;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他认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独创性的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郑重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验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和路线,科学确定了时代主题,正确判断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策略,提出并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进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轨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