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问一个问题:你给孩子定过规矩吗?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还小,哪懂什么规矩?”“孩子知道什么,给他立什么规矩?这不是限制孩子吗?”有的家长则说:“我们应该给孩子自由和爱,让他无忧无虑地成长!”总之,绝大部分人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定规矩。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和爱,也需要规矩。这两者并不矛盾。给孩子定规矩,其实是更爱孩子的表现。尤其是在公共秩序敏感期,教会孩子懂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更容易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人格,成为懂事守规矩的小淑女或小绅士。
可若是家长不给孩子定规矩,孩子就会成为脱缰的野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疯狂。小小的人儿,骄纵任性,吃东西没完没了,看电视想看多久看多久;随意骂人,随手就打小朋友;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随手乱扔东西……时间久了,就成了别人眼中的“熊孩子”,也给自己和家长带来了麻烦。
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缺少管教的反面教材呢?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家长愿意吧!可遗憾的是,我发现总有一些家长过度地爱孩子,从他出生开始,就给予“最大的自由”,让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非常随意,让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不受约束。
我们班原来有一个名叫小小的男孩,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因为爷爷奶奶很溺爱他,不管任何要求都无条件满足,所以性格骄纵、任性、霸道。在和爷爷奶奶生活的那段时间,小小要看电视,爷爷奶奶就一直让他看,经常到晚上11点多。小小想吃冰激凌,爷爷奶奶就给他买一大箱,还说:“宝贝,你想吃几个就吃几个,吃光了,我们再去买。”玩闹时,小小故意打爷爷的脸,爷爷还乐呵呵的很开心。小小打小朋友,爷爷也不阻止,还说“这不是坏行为,是正常的社交手段”等。
3岁时,爸爸妈妈把小小接到身边,因为对孩子有愧疚心,想多弥补弥补。所以,他们对小小有求必应,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玩的都一律满足。他们明知道应该给孩子定规矩,约束一些不好的行为,可还是选择了纵容。
接下来,小小更加骄纵,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爸爸妈妈也只是淡淡地说“这样不对”“不可以这样哦”。结果,在幼儿园时,小小与其他小朋友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随意抢别人的玩具,随意打人、骂人。同时,小小也屡次“挑战”老师定下的规矩——老师让排队领取食物,他一听就噘起嘴巴,说“我不要,我要第一个”;老师安排孩子们睡午觉,他大声喊“我才不要,我想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
长期被宠溺的小小,从来不守规矩,也不知道规矩是什么。到了小学时期,性格更加骄纵,总是故意捣乱,我行我素。这让老师很头疼,而他的爸爸妈妈想管也管不了了。
很显然,小小成了人人不待见的“熊孩子”。可我不得不说,这并不能怪孩子,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不允许做的。小小的爸爸妈妈,包括爷爷奶奶明知道孩子的行为是错误的,却没有告诉他这是不对的,这是不被允许的。他们爱小小,可这份深厚的爱也让他们失去了原则,成为害孩子的“罪魁祸首”。
孩子的成长,是不断被约束的过程。为孩子树立规矩,这不妨碍我们爱孩子,相反这更体现了我们对孩子的爱。只有这样的爱才是恰当的、负责的,不是吗?
当然,给孩子定规矩,并不是说用条条框框困住孩子,让孩子失去独立自主的权利。若是这样的话,家长的做法就过犹不及了,很容易限制孩子的快乐,让孩子失去独立的性格,失去自信乐观的心理。
规矩与自由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一旦家长忽略孩子的自由,绞尽脑汁为孩子制定各种规矩,就会让孩子泯灭天性,身心得不到健康的成长。一开始孩子还会守规矩,愿意配合家长。可没多久,孩子就会反抗,不断地挑战规矩,用恶作剧的心态享受与家长作对的快乐。
所以,当你的规矩总被孩子推翻时,不妨好好地反思一下,看看规矩是否太严苛,是否违背了孩子的天性,是否故意为难他们。比如,不能吃零食,任何零食都不可以;不能看电视,1分钟也不行;在公园里不许跑跳……这样的规矩,怎么能强迫孩子必须遵守呢?想一想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讨厌那些严苛的规矩?
给予孩子理智的爱,以保护天性为前提,为孩子定规矩,这是作为家长最应该做的。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就会发现孩子不再是人人讨厌的“熊孩子”,而是健康快乐、懂事懂规矩的好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