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 自律的孩子才能拥有自由

一个自律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

每个人的人生高度,与其自律性息息相关。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过:“自由源于自信,自信源于自律。”但是,自律往往要求人们拥有强大的意志力,这对成年人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自律性差,怎么办?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两岁半以后会逐渐进入一个秩序敏感期。这段时间是孩子对周边社会规则的构建期,在这个时期对孩子的认知与行为进行约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对孩子的未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在一次育儿交流会上认识了刘佩,她说儿子昊昊今年刚上一年级,但他的自律性不高,让她很是着急。直到有一天我见证了刘佩和昊昊的相处,才知道刘佩要对昊昊的不自律负绝大部分责任。

印出来给孩子做。刘佩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她收到作业后经常想着晚点儿再打印,然后就打开手机看起了综艺节目。

昊昊没有作业可做,只好去看电视。慢慢地,他也开始有样学样,什么事都要拖拖拉拉,等到最后才火急火燎地完成。

有时候时间不够了,刘佩夫妇心疼孩子熬夜,就只好帮忙一起做。

显然,刘佩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犯了两个错误:第一,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刘佩却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示范;第二,让孩子先写完作业再做其他事情,尤其自己的作业自己做才是正确的规矩。但是,刘佩却漠视了规矩的执行,让其变成一纸空谈。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了漠视规矩,因为它在这个家里没有任何约束力。如此,怎么可能培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呢?

我有一位幼师朋友,她的女儿佳佳就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逛街的时候,佳佳从来不会看到什么要什么,更不会为了逼父母买什么而哭闹;每天准时起床,放学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业;玩游戏、看电视也遵守约定时长,经常提早结束,绝不拖延……

这样的孩子实在羡煞了旁人。幼师朋友传授经验的时候,送给我们这样一句话:“狠下心,要想让孩子变得自律,家长就要狠下心。”

其实,最开始佳佳也会以哭闹要挟父母,但是妈妈没有因玩具可以由佳佳定。

有时候,佳佳买了一个玩具后,当月又想多买一个,这时候可能会哭闹,但家长并没有因此妥协。几次下来,佳佳也就学会遵守规矩了。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只要家长狠下心,孩子就能慢慢学会遵守规则,也就会越来越自律。

1. 给孩子讲解规则的作用

要让孩子自律,最重要的就是先让孩子明白规则的意义。

世界上的规则无处不在,它的意义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给人们更好的生活。对孩子来说,他还未建立秩序感,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那么就很难发自内心地遵守它。

因此,在生活中,如遇相关情况,父母可以反问孩子:别人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亲眼见证违背规则的后果,引起他对规则的重视。

家长是孩子的镜子,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的言行对培养自律的孩子很重要。如果家长都不自律,他们的言论在孩子看来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孩子还会反问:爸爸(妈妈)都做不到,为什么要求我做到?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先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地给孩子做好榜样。同时,教育孩子约束自己的言行,过自律的生活。

当整个家庭氛围都被自律渲染时,孩子的成长环境就会得到改善。

每个孩子都不是突然就变得自律的,关键在于家长如何教育与慢慢引导。

孩子的人生还很长,很多路要他自己走。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能赠予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自律,让他拥有最多的自由。

◎ 和孩子一起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不懈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但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习得。当遇到困难时,想放弃、想退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如何教孩子做个坚研究表明,孩子不仅会模仿家长的行为,而且会模仿家长的精神品质。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积极乐观,不轻言放弃,坚持不懈。

跟孩子一起“坚持就是胜利”,你准备好了吗?

宝妈燕子说,她第一次强烈觉得跟孩子一起坚持很重要,是因为孩子的一个提问。

自从家里的保姆辞职后,燕子就开始自己煮饭做菜。起初,遇到许多问题,如盐放多了、水放少了、被油溅到了等,但燕子本身就是一个不轻易言败的人,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她始终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能把菜做好的。

一天,孩子问她:“妈妈,你为什么不肯放弃做菜呀?”

燕子愣了一下,她一直坚持尝试着做不同口味的菜,却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自己从没想过放弃呢?

后来,燕子想起自己的孩提时期,父母就是这么教她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然后,大人陪着她一起坚持、努力,久而久之,她就习惯了,认定没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也是那个时候,燕子意识到,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坚持,其实来自父母的陪伴。

一个人的成功绝不可能是毫无道理的,观察那些真正取得大成就的人就会发现,他们没有一个是三心二意、虎头蛇尾这份机缘就会被浪费。所以,不要怕孩子太小没定性,最重要的是家长如何教他坚持,陪着他一起坚持。

睿睿很小的时候,跟妈妈说他想学电子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妈妈很高兴,连忙给他置办了一架电子琴,挑选了合适的兴趣班,每周末都带着他去练习。

可是没多久,睿睿就开始打退堂鼓:“每周末都要早起练琴,太累了!”“没意思,我不想学了!”“我记不住谱子!”

不想学的时候,睿睿总有千万种理由。他念叨了很久,但是妈妈并没有理会他,也没有如他所愿地让他退学。

睿睿哭闹着发脾气,妈妈还是没有理会他,等到他哭闹累了停下来,才跟他讲道理。妈妈让睿睿回忆一下他学游泳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刚学会游泳时是什么感觉。

在妈妈的引导下,睿睿想起当初自己学游泳时也经常磕磕绊绊,但是后来学会了特别开心。

看着睿睿兴冲冲的样子,妈妈趁热打铁地说:“你看,学电子琴也是这样的,你不坚持下去,就再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了。”睿睿点了点头,不再哭闹。

孩子就是这样,尤其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反复,他可能会一时兴起喜欢上什么,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困难而不肯坚持。这时候,如果家长由着他“三分钟热度”,他将永远学不会坚持。

跟着孩子一起坚持就是胜利,你可以这样做。

1. 不要轻易答应孩子一时兴起的要求很多孩子可能会因为一时兴起而有了某种爱好。

事实上,一时兴起并不等于孩子真正的喜好。当兴头过了,他就会感到厌烦,因为轻易得到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坚持。因此,当孩子一时兴起提出参加兴趣班的任何要求时,家长最好不急着答应,冷一冷他,等他的兴头过了,再问他是不是真的还有这个想法。

孩子最初的坚持,应该从坚持想法开始。如果孩子兴头过了还想要发展那个兴趣,家长就可以与他“约法三章”,告诉他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轻言放弃。

2.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记得鼓励他有时候,孩子放弃兴趣并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遇到了困难。这时候,家长应该第一时间去鼓励他,告诉他失败是正常起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

当问题解决了,孩子重拾了自信心,等他养成“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后,坚持下去就不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要想让孩子学会坚持,只靠他自己是不行的,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下看到坚持后的曙光。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坚持能够让他看到胜利,他就能够自行养成坚持的好习惯。

◎ 最好的比较是跟自己比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家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一个“敌人”——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好像什么缺点都没有,如听话、懂事、成绩排名靠前、多才多艺……其实,家长都知道这样的孩子并不存在,但很多时候又总是习惯性拿这样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以督促孩子向优秀看齐。

这样的比较真的有用吗?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家长的频变得自卑、自闭。并且,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弱,很可能将家长的比较行为视为对自己的不满,或者认为父母偏爱别人家的孩子而不爱他了。

这一系列的错误解读,会导致孩子对家长缺乏信任,使得亲子关系受到不利影响。

糖糖今年8 岁,以前一直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但是,爸爸妈妈本着“骄傲使人落后”的想法,总让糖糖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个“标准”就是隔壁家的小哥哥天鸣。

天鸣今年上初中,自幼擅长奥数,数学成绩总是全年级第一,其他科目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邻里间都在讨论,天鸣将来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

这让糖糖的爸爸妈妈羡慕不已,他们也希望糖糖的学习成绩能向天鸣看齐。于是,糖糖家就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你看看天鸣哥哥放学到家就认真写作业,而你只顾着玩儿!”“你要向天鸣哥哥学习,你看他早早地就起床预习功课了!”“你要是有天鸣哥哥一半优秀,爸爸妈妈就不用愁了!”

爸爸妈妈本来以为糖糖有了榜样会变得越来越好,却不想糖糖越来越不听话,还经常顶嘴。

这天,爸爸妈妈又在念叨着天鸣哥哥的好的时候,糖糖冷不丁回了一句:“那你们去找天鸣哥哥当你们的孩子呀,我也不想要你们这样的爸爸妈妈了!”说完,她哭着跑出家门。

说话呢?

事实上,糖糖会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奇怪。长期用别人家的孩子与她做对比,让她误认为爸爸妈妈更喜欢别人家的孩子。

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她自然认为爸爸妈妈更希望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他们的孩子。

拿不同的孩子互相对比,会伤了爸爸妈妈的心,也会伤了孩子的心。

9 岁的柔柔和表妹的关系一直不好,逢年过节在一起也不亲热。这让柔柔的爸爸妈妈很尴尬,两家明明是亲戚,可是柔柔和表妹的生疏却总在一家团圆的热烈气氛中显露出异样。

后来爸爸妈妈才知道,柔柔和表妹的矛盾其实源于长辈。

逢年过节的时候,考试成绩已经发放,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就会挨个询问小辈的成绩。每次表妹成绩比她好的时候,爸爸妈妈被表妹赶超太多分了!”

慢慢地,柔柔越来越讨厌表妹。表妹的父母也经常拿柔柔跟她做对比。于是,本该关系亲昵的表姐妹反而貌似变成陌生人。

其实,每位喜欢“对比”的家长并不想伤害孩子,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督促孩子变得更好,但这样的方式只会弄巧成拙。

拿孩子做比较,最好的方式是让他跟自己对比。

1. 跟过去的成绩比,进步才能看得见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无论进步大小,他一直都在不断进步。这时候最好的对比,就是拿他的过去跟现在对比。

当发现孩子有了进步时,就要及时夸奖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也都享受进步的感觉——当发现自己比以往有了些许进步并且被父母重视时,他就会更有冲劲争取更大的进步。

这样的对比,也有利于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你发现孩子在一点点进步时,内心也会得到平衡。当然,如果发现孩子退步了,也能为家长敲响警钟:孩子为什么退步了?

2. 跟过去的态度比,才能知道变化生活中,一个人的态度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发现孩子他:“你的态度变好/ 坏了。”

比如,原本比较细心的孩子变得粗心大意,家长就要提醒他:“这样的错误,你以前不会犯哦!现在变得这么粗心大意,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呢?”用孩子原来的状态做对比,不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不应该被拿来互相比较,尤其不该被父母拿来与他人做比较。其实,最好的比较应该是跟自己较劲,每天都比昨天好一点儿就是最好的收获。

◎ 父母只负责提建议,决策权归孩子孩子还不成熟怎么办?孩子处事欠火候怎么办?

对于孩子,家长似乎总有各种担忧。这些担忧或者多虑,让家长恨不得把自己变小钻进孩子的脑袋里,帮他做各种决策,处理各种事情。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长武断地帮孩子做决定,孩子只需要顺从地按照家长规划好的路线一步步走下去就可以了。

乍一看,这样的做法似乎可以帮孩子解决许多问题和隐不能让孩子少走弯路,更可能让孩子变成思想的“巨婴”。

杨怡以前很得意自己的孩子彭彭懂事、听话,对爸爸妈妈的决定言听计从。但是,最近却开始陷入苦恼:彭彭也太没主见了,大到选择兴趣班,小到选袜子的颜色,他什么决定都做不了。

等到彭彭高考完要填志愿的时候,杨怡问彭彭:“你喜欢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呀?”彭彭一脸茫然地回答:“都可以啊!”

看到彭彭在人生大事上如此无所谓的样子,杨怡的气不打一处来。可是她仔细想想,这么多年来,彭彭的所有决定都是家长做的——孩子爸爸最讨厌的就是彭彭自作主张。

从这个角度来看,彭彭变成这样都是家长“惹的祸”。

许多人喜欢把“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挂在嘴边,以此告诫孩子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乃至越俎代庖地帮孩子做决定。事实上,越不肯让孩子做决定,孩子做决定的能力就会越弱。

我认识一位教四年级的钱老师,他跟我说,他们班上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一直都很乖、循规蹈矩,尤其当家长在场时的表现会更好、更出色。但是,这类学生的应变能力通常都很差——在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他们会变得十分犹豫,在许多小事上纠结许久也不能做出决定。

定,但他最终还是不懂得如何自己决定。”

后来,钱老师才知道,这位家长所谓的“你自己决定”背后掺杂了很多大人的意愿。比如,当他不希望孩子出去玩儿的时候,他会语气不善地对孩子说:“随你,你自己决定。”孩子并不傻,他能读懂家长的言下之意。于是,所谓让孩子“自己决定”还是变成家长的武断决策。

“家长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失去什么。”钱老师最后这样评断道。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毫无主见,很多家长还因为孩子缺乏主见而萌生“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事实上,孩子缺乏主见跟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长你不希望孩子变成你的傀儡,就要学会把决策权还给孩子,你只负责提建议。

1. 决策权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将决策权交给孩子,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之上。它要求:信任孩子能够做出他认为正确的选择。

或许这个选择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正确,但它是孩子知晓利弊后的选择。或许孩子会在权衡利弊后依旧犯了错,但这是他的选择,理应由自己负责。

2. 不帮孩子做决策,而是提建议不帮孩子做决定,并不是全然不管孩子。在非原则性的事情上,家长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提建议”的方式向孩子阐述身为成人的看法,可以告诉他家长的看法以及选择,但不应该强行将你的想法和决定套在孩子身上。

3.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决策上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他有权利和义务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决策中,能够帮助他更好地理解父母,提高责任感,培养决策能力。比如,在为孩子的房间做装饰时,可以将大部分决策权交给他。

每个孩子都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决策。相信每位家长都不希望孩子最终变成一个毫无主给孩子吧!

◎ 自省时间:与孩子一起反思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摸索前行的旅程,每个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孩子如此,家长也是如此。正是如此,我们才要不断反思,反思过往的不足,总结成经验,方便下次更好地前进。

很多时候,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反思。因为孩子只有懂得反思,才能将过去的不足转化为前进的燃料。但家长往往忽略了自己也需要反思,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缺憾,总结教育规律,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那天,7 岁的小外甥冉冉跑来告诉我,他觉得妈妈变了,原因是妈妈居然问他,觉得妈妈哪里做得不好。冉冉问我:“妈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乌溜溜的眼睛里充满不可置信。

我向冉冉解释:“其实,妈妈这样问是反思自己的不足,为了以后能更好地照顾你。”听了我的话,冉冉高兴起来,然后他悄悄告诉我,他也要好好想想自己有没有哪里做得不好的地方。

蛋的年龄,对事情有着与父母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亲子关系十分紧张。表姐向我求助,我反问她:“为什么不试试让冉冉指出你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她一开始还有点儿拉不下面子,这不是让孩子揭家长的短吗?

其实,不是的。对孩子来说,你的反思是对他独立人格的尊重,代表着平等的态度。当你拿出十足的平等态度对待他时,他也会用同样的尊重来回馈你。另外,年幼的孩子往往更习惯于“过去了就过去了”,他很少会主动回顾自己以往的行为。这时候,家长应该主动引导孩子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先反思自己,做好榜样。

可可今年11 岁了,家里经常定期举办反思会。事实上,这对可可来说更像是批斗大会——每次她都要在反思会上报告自己近期的不足,然后听爸爸妈妈说她的不好。

这让可可烦透了。爸爸妈妈却说,这不是批斗,只是希望她能够好好反思自己的不足,争取尽快取得进步。

然而,事与愿违。这天,可可跟妈妈又吵了起来,她委屈地喊道:“难道你们就没有错吗?”这句话,把妈妈噎住了。

家长应该是孩子的榜样。当你无法让孩子信服时,你的教育就会出现大问题。所以,和孩子一起反思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孩子的一种成长,也能促进家长更好地成长。

对自身错误的认识对自身不足的认识对自身不够的认识

1. 每周家庭日,引导孩子对一周的行为进行反思在家庭日交流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坐下来,开始阐述自己这周的收获和感悟。家长可以先讲讲自己在这周犯的错,分享自己对犯错的看法: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错,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应该怎样改进。接着,让孩子讲讲自己这周犯过什么错误,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有了家长的榜样,孩子也能很好地学会如何反思自己。

2. 与孩子互相“挑刺”

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往往会“一叶障目”,很难完全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家长就可以尝试跟孩子互相“挑刺”,让孩子提出你的不足,你来提出孩子的不足。

这样的“挑刺”,能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对家庭教育的看法,改进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更柔和地对孩子的不良习惯提出建议。此外,这样的“挑刺”也给了双方辩驳的机会。

好解释吧;有时候,也可能是你误解了孩子,他也就有了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如此,亲子关系就会变得更加亲密。

反思是一个好习惯,它不仅要求孩子自我反省,也要求父母不断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否科学。最好的成长,就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反思,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