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为美”,是《论语》第四篇《里仁篇》的第一句:“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使自己处在“仁”的状态中才是好的、美的;如果不处在“仁”的状态中,怎么能算是聪明呢?这一篇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篇,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另外,第十二篇《颜渊篇》也重点论述了“仁”的问题。“仁”的思想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仁”的学说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及其弟子毕生追求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据统计,《论语》有58段论述“仁”的问题,提到“仁”的地方共有109处。《论语》对什么是“仁”,“仁”对人的生活、工作、发展及对人的幸福、健康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怎样才能使人有仁心仁德、成为一个仁人等问题进行了阐释,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我们每个人,不论是做学问、经商、从政还是干别的营生,也无论是对待苦乐、是非、穷达、贫富,都应该以仁为本,使自己成为真正“大写的人”。
一、《论语》中“仁”的丰富内涵
“仁”这个字,是象形字,是两人鞠躬的形态,表示亲爱、平等的含义。《中庸》记孔子之言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可见,“仁”表示与人相处以相亲为最高原则,即以平等、亲爱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面对他人。在《论语》中,孔子直接、正面回答什么是仁的,有下面若干章句:
“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篇》)孔子回答樊迟问仁的话,意思是:有仁德的人,有困难率先承担,有好处最后享受,这可以算是仁了。这同后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意思都是相同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言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孔子对颜渊的回答是“克己复礼”。“文革”时对孔子批判最多的就是这四个字,现在看来,当时是曲解了孔子的意思。理性地思考,人的动物性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加强修养,就不能达到仁。对那些不符合法律、道德的行为,只有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这里,孔子从三个方面回答仲弓关于仁的提问。所谓“仁”,一是要敬,像接待贵宾、举行大祭那样,心怀诚意和敬意;二是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进行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乐意的事不强求别人去做;三是无论在单位、在社会上还是在家里都不无端怨恨别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讱言也。’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篇》)孔子说,“仁”就是说话要谨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篇》)仁者爱人,是对孔子“仁”思想最多最通俗的阐述。其实,“仁者爱人”的意思非常丰富,爱人,指爱他人,爱亲人,爱自己,爱一切值得爱的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篇》)孔子又回答樊迟说,仁,就是恭、敬、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篇》)。孔子回答子张,仁是恭、宽、信、敏、惠。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篇》)这里,孔子对“仁”的回答是,“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建树,也能让其他人有所建树;自己想做到的,也能帮助别人做到。
上面是孔子回答弟子什么是仁。可以看出,孔子对不同的人回答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比如樊迟,在不同的情况下,孔子的回答也有不同。《论语》中还记载有孔子的学生对“仁”的理解。如,“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这些都是对孔子“仁”思想的重要补充。
从上面的分析看,孔子并没有简单、笼统地给“仁”下一个定义,而是列举哪些行为可以算作是仁。这一方面说明“仁”确实是一个复杂的伦理范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概括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孔子的务实谦虚。为了把“仁”的问题说透彻一些,孔子还从反面论述哪些行为不能算是“仁”。如: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孔子说,巧言令色,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还说“巧言乱德”;当有人批评冉雍“仁而不佞”时,孔子就说,那些口才好、会说好听话的人未必仁。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宪问篇》)在孔子看来,仁是不容易的,“克、伐、怨、欲不行焉”,已难做到,更别提达到仁了。
此外,孔子还用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如: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篇》)。孔子在捕鱼、射猎时,不是一网打尽、竭泽而渔,而是讲究适度,体现了爱物的情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统一起来。这是一种“仁”的精神。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篇》)。
这两段话,通过孔子对子路、子贡“管仲不仁”评论的纠正,说明真正的大仁,不拘泥于个人的名节,而在于为百姓谋福利、对社会作贡献。孔子还以微子、箕子、比干为例,说明什么是仁。“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篇》)
下面几段话,孔子列举子路、冉有、公西华、子文、陈文子、子张、宰予没有达到仁,来说明未仁的行为。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篇》)
子路可使治其赋,冉有可为之宰,公西华可言于宾客,但不能说已经达到“仁”;令尹子文忠、陈文子清,也不能说达到“仁”;子张难能可贵,不敢说“仁”;至于宰予,不能守孝三年,更是不仁。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于“仁”的内涵有了大致了解,对之,可以作如下概括:第一,仁要爱人。仁始于孝悌,亲亲,仁民,爱物。首先是爱亲人、爱身边的人,并且推己及人,推而广之,大爱无疆。《礼记·礼运篇》中记载:孔子对子游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第二,仁有“五德”,恭、宽、信、敏、惠。第三,仁要惠及百姓、众生,仁民爱物,讲究实际效果。第四,仁要明是非、有原则,不能搞“糊涂的爱”。
“仁”作为一种伦理,体现在人本哲学上,就是要修身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实施仁政;体现在教育上,就是有教无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方法上,就是中庸,中正、中和,执其两端、允执其中,和而不同。
二、“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
仁,本来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事、行政的正确原则和伦理,仁之于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语》对此也多有阐述。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里仁篇》)如果不仁,怎么能讲礼讲乐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篇》)。不仁的人,既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中。不仁的人,必然“穷斯滥矣”,“好勇疾贫,乱也”;不仁的人富而后骄,富而后**,因此也不能久处富贵。正如孔子所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篇》)。有志于仁的人,不会作恶。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君子离开了“仁”,就不会成就英名,所以君子时刻坚守仁,连一餐饭的时间也不放下仁。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篇》)。“仁”的品德对于人有百益而无一害,百姓对于仁的需要,比水火还迫切。
仁对于人的作用,犹如今天说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决定作用;追求仁,其实就是追求真、善、美,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爱党、爱国、爱民,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是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有明白这些道理,具备这些仁德,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仁”的追求与实现
“仁”对于人这样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追求仁、达到仁呢?孔子一方面认为,达到仁不容易。他说自己也没有做到仁,“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至于治国行仁政,那就更不易,因为政治有它自身的规律,所以孔子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即使圣王治国,也要30年才能行仁政。
另一方面认为只要努力去追求,就可达到“仁”,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很多人不愿意行仁,却说自己能力不够,实际上是没有努力,只要努力就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篇》)。 如果真心追求仁,仁就会长久不离身,孔子赞扬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篇》),但如果不能一以贯之的坚持,那么仁就只能“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篇》)。
至于如何学习、实践“仁”,孔子提出了一些方法。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篇》)。孔子的意思是,为仁要与贤者、仁者结交,向他们学习。《论语》中还借用曾子的话来说明结交贤人的作用。“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
当然,君子为仁结交贤友,要防止上当受骗,提防小人的“陷阱”。《论语》中记载了宰予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值得重视。“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因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所以切不可仅有一颗善良的心,仁还要有智慧才行。总之,追求仁一是可能,二是不易,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矣”。
四、与“仁”紧密相关的概念
《论语》中,有几个概念常与“仁”联系在一起,如知、礼、道、德等。罗列如下。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无而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篇》)
从上面的分析看,仁与知、礼、乐、道、德等都是有紧密联系的。
五、其他典籍中关于孔子谈“仁”的记载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在上文中所引用《中庸》及其他典籍中也有记载。聂猷轩先生的《孔子经典言论全编》还列举了以下几段:
“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孟子·离娄上》)主要讲“仁”的重要作用,意思是,仁的巨大威力,不能以人数众多来代替。如果国君爱好仁,就可以天下无敌。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礼记·表记》)
“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礼记·表记》)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大小,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数世之仁也。《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礼记·表记》)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可知已矣”。(《礼记·表记》)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礼记·表记》)
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礼记·表记》)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礼记·儒行》)
六、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仁”的哪些思想
“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说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孔子的仁爱是有阶级性的,他爱的是奴隶主阶级,而不可能爱劳动人民。今天人们的理解不再这么狭隘。但孔子的仁学思想,毕竟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今天我们要赋予它以新的时代意义和内涵,使其体现时代性,更加贴近时代,贴近人民,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经商做生意不能不仁。我们所处的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这决定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努力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经济生活中,应用“仁”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追求自身利益要“以其道得之”,应强调合法合理合情,也就是要用正当合法的手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从政当公务员不能不仁。我们现在所处的是民主政治日益发展的文明社会。人民当家做主,干部是公仆。所以,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要用仁的标准来要求。一个公务员,不仅要爱父母、爱妻子,还要把这种爱推及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同意不同意、高兴不高兴为标准;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做学问、当教师不能不仁。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做学问、当教师,教学相长。所以,用仁的标准来衡量,要谦虚好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循循善诱。不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也不急于成为学术超男、超女。
最后,我们回过头再来看“里仁为美”的意思。里仁为美,就是让自己的思想、心境处在仁的状态,也就是说,让自己心存和怀抱仁爱、仁厚、仁义、仁德。这样,不仅会使自己受人敬重,人际关系和谐,而且使自己内心平静、平和、和谐,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我们常说,助人为乐。确实,经常行善,经常帮助别人,是快乐、幸福、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相反,一个人不仁、不义,不忠、不孝,心里阴暗,经常想着得不义之财,存非分之想,行亏心之事,或者贪污受贿,或者趋炎附势,跑官买官,心里经常处于冲突、紧张状态,身体就会分泌出毒素,即使侥幸有所得,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难怪那些贪官说自己搞腐败特别辛苦。至于那些长期畏罪潜逃的人,东躲西藏,更是苦不堪言,只有自首或者被抓获后心里才有些许轻松。这不就是“里仁为美”的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