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和人事制度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对积极稳妥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确保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就业工作的关系
在就业工作中,必须正确认识所面临的就业形势,认真分析其中的有利因素和客观存在的困难,及其对就业工作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遇到困难从容应对。
(一)就业形势对就业工作的影响
就业形势是由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其对就业工作的影响也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
1.就业形势对国家就业政策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与毕业生就业的整体工作都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开展的,国家必然依据就业形势来调整有关政策,以便有效地配置毕业生资源,缓解就业压力,使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力量相对薄弱,毕业生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就采取统包统分的政策,将有限的毕业生资源分配到经济建设急需的岗位上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市场已成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最有效途径,国家就通过出台政策等手段千方百计建立和培育人才市场。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一些领域已经不能容纳更多的毕业生,部分专业就业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及时出台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例如,推行“三支一扶”计划、允许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将户口留在大、中城市、对到西部边疆工作的毕业生给予鼓励等措施,都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2.就业形势对学校工作的影响。学校会根据就业形势调整招生数量、专业设置、就业政策、就业工作等的重点。例如,学校会尽力发展社会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限制没有就业前景的专业,以减轻就业压力。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学校会在需求信息的“量”上下功夫,努力取得更多的需求信息,使毕业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在就业形势较好情况下,学校会在需求信息的“质”上下功夫,努力提高用人单位的量,使毕业生到较好的单位就业。
3.就业形势对毕业生的择业行为的影响。毕业生会根据就业形势调整自身的期望值,就业形势好,工作好找,就业期望值就相应会高一点,找工作时就会挑剔一些;就业形势差,工作不好找,期望值就会低一点。一般情况讲,就业形势好,毕业生容易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毕业后即就业的人数就会增加;在就业形势差的情况下,毕业生不容易找到就业单位,一部分毕业生就会暂时躲避就业矛盾,推迟就业时间,考研人数就会相应增加。
4.就业形势对用人单位的影响。用人单位会根据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用人政策。就业形势好的时候,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大,一些用人单位就会降低进入标准,或者通过提高待遇的方式吸引毕业生;就业形势差则直接表现为用人单位缩减进入计划,使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一些用人单位会借机提高对毕业生的要求,降低毕业生就业后的待遇。但也有一些有眼光的用人单位会借助就业困难的机会多接受毕业生,以储备人才。
(二)就业工作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就业形势对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就业工作也会对就业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就业工作中的各方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就业形势施加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改变就业形势。就业工作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具有正反两个方面,若各项工作从实际出发,措施得当,就会改善就业形势;若工作不切实际,措施不得当,无大局意识,就会使就业形势紧张。
在就业形势较差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就业工作服务,从各个方面消除影响就业的不利因素,合理引导毕业生流向,将毕业生资源尽可能合理配置,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就业形势。同时,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也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从宏观上看,同时期的毕业生面临着相同的就业形势;从微观上看,对于毕业生个体来说,由于各个人的自身素质不一样,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一样,所面临的环境不一样,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就不一样。毕业生积极调动相关有利因素去应对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就会缓解就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形势。
二、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一)就业市场渐趋饱和状态
1.扩招后毕业生就业进入高峰期。目前,高等教育在我国已开始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从而使更多的学子能受到高等教育,这一举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并取得重大成效。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在近几年内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给本来就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就业成为民生之本。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社会都高度地重视。几年来,国务院每年召开专门会议,发出专门文件,进行统一部署。中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组织部门在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方面连续发出多个文件,明确分工、明确要求、明确责任;人事部门在做好毕业生接收工作、建立就业见习制度、完善人事代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维护毕业生权益等工作;共青团系统积极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财政、公安、民政、工商、银行等部门也按照职责分工,多种形式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高校也普遍实施了“一把手工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从而使我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出现新的格局。
2.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3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这一数字一方面显示了我国高校扩招带来的成果以及教育形势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小张是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她说,在工作过程中显得十分疲惫,这是因为心理压力非常大。“人家一看你高校应届毕业生,立刻就对你没什么兴趣了。”小张只好改变自己原先设计的策略,文笔非常好的她现在初步找到一家报社的校对工作,并已经开始实习。
王献也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现在他几乎跑遍了郑州所有人才招聘市场。他说不愿意回落后的家乡工作,为了他读完大学,家里几乎花光了全部的积蓄,以为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在大中城市找到好工作,然后可以让家人有尊严。可现在却觉得没脸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王献显得痛苦和无奈:“为什么会这样?郑州这么大,却容不下我一个人?”他去过无数人才招聘市场,却很难找到适合他的工作,主要是用人单位多数想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
高校毕业生刘晨的想法代表了一些人的想法,他说,如果现在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很难,不行就先考研,充实自己,边学习,边进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实践经验,为更好就业做充分准备。
(二)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在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其现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需求不平衡。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的增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涨”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1)学科专业之间需求不平衡。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信、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等学科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哲学、社会学、法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社会需求时有波动。(2)学历层次之间需求不平衡。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出现了对人才结构、学历层次需求的“重心”上移。在毕业生就业中,形成了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而专科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这就形成了一方面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大战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低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却较为困难,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地区之间需求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呈现出供需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需求也有所回升。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求明显不足。(4)院校之间需求不平衡。重点院校、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名牌”效应呈现出优势,社会需求增长,其就业率也较高;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较弱。(5)用人单位之间需求不平衡。作为传统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毕业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收大量的毕业生。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的需求数量连年增加。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目前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标准就愈高,选择毕业生也更加理性。不再单纯追求毕业生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已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即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由于综合素质不同而就业差别较大的现象。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青睐,他们就业面宽,就业机会多,选择余地大,常常是供不应求。相反,综合素质低的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难就业”的现象。综合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可以看出具有下列素质和条件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1)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从多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政治思想素质好、品德高尚的毕业生。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共产党员及诚实守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大受用人单位的青睐。(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人单位特别欢迎事业心强、眼光远大、心胸开阔、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对那些最大的追求是实现个人价值,或刚到就业单位稍不顺心就“跳槽”者则表示极大地不满。(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现在的大学生在基础教育时,由于家长包办得过多,其最大的弱点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奋斗精神。因而,许多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学习成绩优良、知识面宽、动手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总希望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历。例如,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之所以“走俏”,就是因为他们大多适应能力强,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在校期间有论文、作品、证书者之所以很“抢手”,也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成果”证明了其实际能力。(5)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考察了解毕业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那些集体观念淡漠、自以为是、很难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不受欢迎的。(6)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试、身体健康检查等,就是对身心素质要求的体现。
3.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毕业生择业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职业时间较短;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就业压力增大。尤其是当前毕业生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热门”岗位,求职毕业生多,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除毕业生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外,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学校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学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按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招生,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施宽口径培养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另外,学校还建立就业“基地”,建立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的“重心”下移,从入学的新生开始,就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作为用人单位,也在加大宣传自己的力度,树立企业形象,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待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拔到优秀的毕业生,已不再局限于参加校园招聘会,而是采用各种方法与学生接触,随时物色合适人选。
4.就业管理进一步规范。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更规范的指导和服务。(1)各学校的就业指导正在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即通过就业指导的专门化、专家化来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2)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得以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择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3)就业指导的手段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迈进。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全国或当地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为毕业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4)就业关系合同化。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只要录用毕业生,都必须签订就业协议,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进一步规范,今后几年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供求形势将发生变化。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还会增加,然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在短期内却增速有限。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人才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下岗分流,机关事业单位的减员增效,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挑剔。这样一来,势必造成部分专业的少数毕业生供过于求,形成了“求职难”的状态,部分毕业生也会因此暂时待业。同时,农村、基层单位及边远地区将成为一些毕业生的自愿选择。
2.无形市场快速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争夺的加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择业自由度的增大,毕业生除利用有形市场直接洽谈外,更多地将通过无形市场即在不见面的远程情况下进行。网络、微博、电话等越来越显示出在择业方面的巨大活力。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用人信息,并进行自我推销,也可以在远程情况下与用人单位进行交谈。学校将建立自己的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
3.就业市场的功能更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虽已建立,但市场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完善。
今后几年,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未来毕业生就业市场不仅具有有效配置毕业生资源、交流供需信息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就业指导和服务功能,即包括就业指导、服务、咨询、推荐就业、就业培训以及就业测试等功能。
4.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毕业生的最佳配置是大势所趋,但要实现合理的人才流向控制,还离不开宏观调控手段,尤其是在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骨干企业、国防、军工及边远、艰苦地区输送优秀人才方面,今后国家将会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调控的力度,积极地引导、吸引毕业生到这些地区和单位就业。
(四)目前用人单位需求情况
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就如同就业的“晴雨表”,预示着就业环境的冷暖。
每到毕业生就业时,需要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将通过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就业指导中心、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登记的形式及时发布需求信息,并参加有关的毕业生双向见面活动,还有的用人单位到学校召开企业说明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会通过网络、公告栏等方式将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这与四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用人单位自身发展(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形势、行业发展形势、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及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二是人才供给情况,如果毕业生供给多、质量高、提出的要求低,有的用人单位会提前对人才进行储备;三是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观念的转变,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开发和利用,将很大程度影响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四是相关政策的制约或者促进,国家为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有的政策是面向大学生的,有的政策则是面向用人单位,鼓励用人单位创造条件多接纳、使用大学毕业生。
毕业生要掌握整体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并不容易。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用人单位的信息不是同时间到达的,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也许要间隔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二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有相当部分不具备明确的学校或专业针对性,可以在上海地区招收毕业生多少名,也可以在某高校招收具有专科学历以上的毕业生多少名。从这种没有学校或者专业限制的信息中,很难得到关于专业就业形势的准确判断。
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部门所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跟踪、细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分析向学生发布。这是毕业生了解自己“市场行情”的重要渠道。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的另一种渠道,就是分析行业的经济发展形势。一般而言,这类信息不难从报刊和网络上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