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重要的站姿来练习,回归中正的体态,不用拙力去“挺胸抬头撅臀”,从而促使气血运转,促进体内新陈代谢。

双脚踏地,从脚底生出一股觉醒和即将开始的尊严。调试双脚,微微分开,与胯同宽,稳当就好了。每个脚趾舒张开来的时候,细微间,会体验到脚踏实地的感受。

人如此渺小如尘,于纷纷扰扰的飘零中,难免失去定力,当大脑放空,觉知双脚触地的瞬间,才感知到大地的稳固与浑厚。每一次瑜伽练习,便是这样一次回归。种子降落下来,才能扎根、生发。

脚下调试好,为扎根向下做足准备。重要的,就是腰间了。腰脊位置的中正,决定了体态的中正,和内部气血的平衡。所以,腰是至关重要的内外枢纽。《太极拳谱》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是中正的核心所在,是腰胯和脊柱的交叉处,是能量汇聚开合的核心处,这就如同交通的枢纽处,起到贯通上下、迎合左右的决定作用。

用肚脐向后推动命门穴,使腰眼微微有鼓胀感。注意这里不是吸肚子。而后,微微将尾骨向前卷,这样后腰就有更明显的膨胀感了,而不是习惯地向前塌陷。

臀部有点像鸡蛋壳一样包裹尾闾,不必担心这样会造成溜臀,相反地,由于腰胯调整中正,反而促进血液的循环使腰胯气血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消解多余的脂肪,让气血雕塑出最活性的曲线。内部的健康才能带来外在体态的真正优雅。这样的优雅,是在气质层面的,而不仅是靠肌肉骨骼的粗层训练而能够达成的。

接着,胸廓的中正也很重要。从挺胸的习惯里撤退回来一些,微微把胸部含回,《太极拳谱》里说“含胸拔背”,实际是把用力推出的下肋含下来,放松回来,你用双手放在下肋,摸不到它的突出,而是顺和向下的,这样背部也就自然有自下而上的挺拔感了。不然背部总是向前推会导致长久的腰酸背疼。所以“含胸拔背”是前呼后应的一个动作,其内在就是回归上下顺畅的道理。

最后,需要将头顶百会穴的位置微微向上提拔,这样自然会把下颚微收回来,而形成脊柱和头后侧的挺拔,后脖子微微向后找衣领,拳谱说“虚领顶劲”,这样使背部的督脉疏通,而能够上下行气。督脉主阳气,其疏通对于气的运行至关重要。

不抬头也不低头,观照头顶百会穴,而尾骨微微前卷,刚好与百会穴在一条垂直线上,这便调整了脊柱的中正。《太极拳谱》上讲“尾闾中正神贯顶”,只有尾闾中正,才能使精气神充足。

因为长久地用拙力的习惯,起初我们会不习惯肚脐推命门、卷尾闾的动作。可以微微屈膝坐胯,上身保持垂直,通过弯曲膝盖来拉开后腰的肌肉与空间。这会更有双腿沉向大地、双脚扎根向大地的感受。注意膝盖不要超过脚尖,这样膝盖就不会有压力。

一旦身体调和中正,站一会儿,身体内部就会感受到温热或舒张,这便是身体中正带来了内在气脉的疏通,而使气血可以活跃运行的表现。顶天立地,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种状态。站如松,舒展而放松,上下有天地,人在中间立。不卑不亢,不丢不顶,这样站着,这样行走,就是练功,就是瑜伽,就是生命当下的扎根与生长。

1. 塌腰的不中正站姿

2. 肚脐向后,推动正后方的命门穴

3. 屈膝坐胯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