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传统观念,认识操作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知识观是客观主义知识观,这种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事物属性与联系的真实反映,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精确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操作学习受到忽视。因此,要想真正实施操作学习,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承认知识不仅可以通过授受获得,也可以通过操作而得。其次,教师必须努力挖掘并认识学生的缄默知识,理解学生的缄默知识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因为学生总是带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开始操作学习的,尽管这些缄默知识可能还不够清晰、不够完善,有时还可能有错误,但是它们对学生的操作学习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二、营造宽松情境,激活缄默知识
(一)营造宽松适宜的操作情境
在操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操作情境,积极地挖掘学生的缄默知识。比如,在学生操作时加一些适当的引导语,或通过多媒体添加音乐背景、图画背景等,这些声与色的渲染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
与符号学习等其他学习活动相比,操作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进行内隐的思考活动,更要求学生进行外显的实践活动,脑体合一,动作表征是操作学习区别于其他学习活动的最大特点。因此,操作学习首先是在“操作”这一大情境中进行的。除了要创设适宜的操作情境,教师更要创设一个宽松、民主、愉悦、和谐的操作情境。因为紧张、专制、焦虑、压抑的气氛会使学生惧怕教师,此时学生的缄默知识会处于潜伏状态,思维难以活跃,而宽松、民主、愉悦、和谐的氛围能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舒适,此时他们会勤于思考,并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学生的缄默知识才可能被激活。因此,在操作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让学生发表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新颖观点予以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保持宽容的态度,让学生对操作活动进行反思、总结。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促进学生缄默知识的显性传播
对于操作学习中学生的感受、理解及所得等,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如可以通过模拟、描绘、譬喻等言述形式,也可以通过行为演示、图画示意、活动观摩、声音、表情、语气、停顿等非言述的形式将缄默知识加以表达和传递。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力:语言表达、逻辑表达、动作表达、空间表达、音乐表达、内省表达、人际关系表达和自然表达。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优势智力,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善于用语言表达感受体验等,有些人可能更加擅长其他方式的表达。对此,在操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操作感受、操作体验、对操作知识的理解。同时,从每个学生多样化的表达中发现其较为擅长的表达方式,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引导,允许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个人化的表达方式。
三、加强合作对话,促进知识传播
“隐性传播是内隐知识编码最传统最基本的编码方式,同时也是最传统的传播途径”。可以说“从有内隐知识的时候起,可能就同时有了隐性传播”。[1]隐性传播最明显的例子是师徒关系,徒弟通过观察师傅,可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师傅那里学到诸如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等缄默知识。而在班级授课制的今天,可以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与对话交流来实现缄默知识的隐性传播,促进学生的操作学习。
首先,操作学习中要尽可能多地采取合作的方式,合作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是全班合作,这也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对合作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引导其他学生观察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使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去模仿优秀生的操作行为、态度、情感等,从模仿中感受优秀生的操作体验,从而实现缄默知识在学生间的隐性传播。
其次,对话与合作相伴而生,在加强学生间合作的同时,教师应力图使操作学习成为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由的对话过程,在对话中促进缄默知识的共享。对话大致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两种形式,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在操作中与他人交流讨论,进行自由的对话。同时,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对话,从而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在充分的对话交流中,表达各自对操作活动的理解和体验,展现自己的感受和态度。彼此的触动和启发会使学生的缄默知识,尤其是那些不能表达的或无意识的缄默知识得到隐性的传播,并在传播中被有意或无意地检讨、修正、批判和利用。
四、鼓励操作反思,优化缄默知识
随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课后反思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教师要在操作学习中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要求学生对操作活动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得到自我提高。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反思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拓宽学生反思的范围,增加学生反思的内容。让学生不仅对操作学习中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更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检讨操作活动的成败得失,从而在不断的反思、检讨中纠正错误的缄默知识,强化正确的缄默知识,使学生的缄默知识得到优化。同时引导学生对自我经验、自我思想、自我感受等进行反思。另外,反思不只在操作活动结束之后才可进行,它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在操作学习的进行过程之中,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对已做过的操作活动进行反思或小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动脑思考。这种穿插性的反思不仅能够及时地发现、解决操作活动过程中的问题,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与活动结束后的反思相比,穿插性的反思更容易使学生注意到操作活动中细微的事件、问题、感受、体验等。
其次,同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一样,反思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某一种反思形式是正确有效的,也不能要求所有学生以同一种形式进行反思。如要求所有学生写操作心得,那难免有学生会应付了事;再如要求所有学生向他人述说自己的反思或自己在头脑中进行反思,那难免有学生会浑水摸鱼。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反思形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反思自主权。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形式,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对操作活动进行反思。
[1] 匡辉. 内隐知识的编码.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