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探究学习的基本概念

一、探究学习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探究学习的内涵提出了许多界说。比如,施瓦布将探究学习定义为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即“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的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1]又如郑金洲指出,探究学习是“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和过程,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活动。”[2]目前,人们引用较多的定义来自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即“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建构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事实上,除了科学探究,探究还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按照探究对象来看,除了针对自然现象进行的科学探究以外,还有针对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问题进行的社会研究、针对人造事物进行的探究、针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的心理探究、针对数理逻辑问题进行的数学探究和针对各种符号体系进行的符号探究等;从探究的目的来看,除了旨在发现探究对象特点、性质和规律的发现型探究以外,还有旨在解决各类具体问题的应用型探究,为表达抽象的观念或描述复杂的事物而创造形式化表达方式的表达型探究,以培养某种技能为目的的训练型探究;从探究的方法来看,探究也包括调查访谈、资料分析、观察与实验、思考与讨论、设计与制作等多种方法。由此可见,探究学习的内涵极其丰富。

二、探究学习的特征

(一)问题性

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过程性

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的生成。但是,如果学生不经过自己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的学习过程为基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探究学习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三)开放性

探究学习的内容涉及广泛,即使在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视角或切入点也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而教师和学生需要更多的选择。探究学习的学习资源既包括人、财、物,还包括环境、信息、关系、组织、机构等。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材,而是向更加广阔的世界延伸。此外,探究学习要求与其他学习方式在相互作用中得到不断的改进。同时,探究学习要求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

(四)真实性

学生常常会提出“学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有何实际用处呢?”因此,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的问题必须是学生身边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真实问题,而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纯学术问题。实际上,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在学生看来只是枯燥无味的“智力游戏”,学生极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探究学习应减少知识点,加强学科之间以及知识与社会、个人之间的联系,凸显学习的真实性。

[1]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63

[2]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