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历史上,海瑞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不仅出现在历史书上,还常常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里。只要题目是清贫、不畏权贵、高风亮节什么的,大家总会想起海刚峰,以他为例子,作为文章的论据。屈原、苏轼也常常能够获得类似的“待遇”。每次周考、月考,屈原要跳几百万次江,苏轼被贬的经历被一次又一次地提起,真是扎心。海瑞这辈子干过最轰烈的事情,莫过于上《治安疏》了。敢秉笔直书,抬着棺材,怒怼皇帝的人,实在是不多见。他在《治安疏》里都说了什么呢?

震惊官场的奏折

首先,海瑞痛批朱厚熜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不称职的父亲,不称职的丈夫。二十多年,工作态度一点都不积极,从来没有上朝接见过大臣。那他在干什么呢?躲在西苑专心修道,大兴土木,建造道观等对国计民生毫无意义的建筑。由于不作为,导致天下贪官污吏横行,盗贼遍地,民不聊生。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降下水旱灾害以示惩罚。由于轻信“二龙不相见”的鬼话,朱厚熜几乎不见自己的儿子,毫无亲情可言,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壬寅宫变后,待在西苑尽心修炼,而嫔妃们大多住在紫禁城,嘉靖皇帝不与她们生活,不是个合格的好丈夫。皇帝看到这鼻子都得气歪了,朕的夫妻生活你也管?

接下来又说,最近几年陛下罢免了严嵩,我本以为日子能过得更好,没想到还是和以前一样糟糕。斋蘸活动一如既往,祥瑞依然轻信,宫殿一座座修起来,靡费民脂民膏;奇珍异宝四处托人采购,浪费国家钱财。假设世界上真的有长生不老,为什么尧舜禹这些贤德的君主都没有活到现在?为什么汉朝、唐朝、宋朝那些所谓的道长也没有活到现在呢?近一点的,就拿您信任的陶仲文来说吧,他自己都救不了自己,怎么可能让皇帝长生?已经被无数次证明的问题,您还这么执迷不悟,真是可笑。至于天书、仙桃、仙药,那更是无稽之谈,昔日宋真宗也得到了这几样东西,孙奭就说:天哪里会说话,哪里可能会写字?所谓的仙药、天书不过是奸邪之人提前做好的,用来骗陛下。

海瑞最后奉劝朱厚熜赶紧醒悟过来,重新上朝,不要再轻信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你追求了一辈子,最后不还是一事无成吗?海瑞还批评官员们的不作为,不能站出来纠正皇帝的过失。说那些级别高的大臣,领着优厚的待遇,只会阿谀奉承、拍马屁,讨领导欢心;级别低的大臣,感觉自己人微言轻,怕被问罪,都三缄其口。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冒死直言,希望陛下能听一听!

嘉靖皇帝什么态度呢?想想都知道,哪个领导看了,都得怒不可遏,更何况是全中国最有权力的领导。朱厚熜追求一辈子的东西,被海瑞完全否定了,那种失落、痛苦,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他把《治安疏》重重地摔在地上,大喊一声:“赶紧把这个人抓起来,别让他跑了!”站在一旁的宦官黄锦回答说:“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个痴汉,他也明白这样做的后果,所以提前跟妻子告别,买了口棺材,在外面等候发落呢!家里的童仆也都解散了!”过了一会儿,朱厚熜又把《治安疏》捡起来,读了好几遍,感动、叹息。海瑞被捕后,关在锦衣卫的监狱里,刑部根据他的言行,判了个死罪,奏请圣上批准,嘉靖皇帝不同意;户部司务何以尚猜测皇帝会放了海瑞,于是上奏折建议,结果他也被抓到锦衣卫监狱,打了一百棍子,昼夜审讯。杀又不杀,放又不放,也不给个痛快话。朱厚熜曾说:“海瑞与商朝的比干有一比,可惜朕不是纣王那样的昏君”。意思是这是个忠臣,虽然我看他不爽,但若真的杀了他,岂不是成了彻头彻尾的昏君。

艰难的成长史

海瑞为什么敢于批判皇帝呢?他从哪里来的自信?有着怎么样的人生经历?让我们从“天涯海角”说起。

海瑞生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是海南琼山人,祖父当过县长,伯父担任过监察御史。父亲叫海翰,是个廪生,喜欢读书,深明大义,在海瑞4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的母亲谢女士也有一点文化,常常言传身教,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儿子。平时节衣缩食,靠祖上的家业把海瑞抚养成人。海瑞从小就树立了高大的目标,不追求荣华富贵,也不追求妻妾成群,他刚正不阿、不慕荣利、立志为民。这些思想的产生,与谢女士的家教,还有在海南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35岁的海瑞参加乡试,靠一篇《治黎策》中了举人,当时海南的黎族人常常闹事,成为岛上的社会问题。海瑞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认为治理琼州应该开通道路、设置州县。这个建议显然获得了主考官的青睐,最后海瑞也收到了好消息。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中举不久的海瑞跃跃欲试,奔赴千里之外的京城,参加会试。乡试嘛,只是与同省的才子们一较高下,而会试,则是与全国的才俊们比个高低。海瑞写了篇《平黎疏》,向朝廷阐述治黎策略。然而,考试的结果令他失望了,没有能够更进一步,他落榜了。这么大一个国家,海南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海瑞的平黎方法很难引起阅卷官的兴趣。四年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不服输的海瑞第二次参加会试,结果仍然是名落孙山。科举就是一个不断淘汰的过程,有人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有人只有举人的水平,筛选到最后,才是佼佼者。海瑞的水平在举人这一档,比范进强多了,因为他没有考很多次,中举后也没有发疯。既然考不上,那干脆不考了吧!直接参加工作!在大明朝,想要做高官的话,进士身份是块敲门砖,就像现在许多岗位的要求是本科、研究生一样。够不到这个门槛,只能做一些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作。

嘉靖三十三年,上面的安排下来了,海瑞被封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按照现在的话说,海瑞是在南平县的公办学校里当校长,权力不算很大,只能管管学校里的老师,以及寒窗苦读的学生。为了让南平县城里祖国的花朵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海校长制定严格的校规校纪:要求学生必须按时到教室上课,不能迟到早退;没有特殊原因一律住校,方便学校统一管理;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而老师,要专心教学,不要总想着与官府里的人打交道,升官发财;如果家长送来了东西,老师决不能收下,否则后果自负……海瑞想通过制度的准绳,提高学生与老师的效率,让大家都能安心学习、安心上课,日后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正当海校长干得有声有色的时候,上级领导下来检查工作了,延平府督学官来学校视察,在明伦堂召见校领导及各位老师。看见督学官来了,大家齐刷刷地跪下,只有海瑞一人站在中间,就是不跪拜,只是长长地作了个揖。督学官心里很生气,别人在我面前,都恭恭敬敬地跪下,唯独你不跪,是什么意思?海瑞认为这里是学堂,不应该向地方官下跪,非要跪的话,也只能跪天、跪地、跪皇帝、跪孔老夫子。只不过跪地方官成了风气,大家习惯了,不跪反倒成了异类。后来,朝廷里的御史也来视察工作,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全都跪下,海瑞又不跪,见状,御史非常恼火,领导、同事都非常尴尬。海瑞实在是受不了了,想辞职,假如通过了,他这辈子与官场基本告别,朝廷几乎不会再任用他。这时,海瑞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福建按察司提学副使朱衡。他十分欣赏海瑞的才能,了解他在学校里的业绩,再三挽留,总算说服了海瑞。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7年),海瑞当校长已经四年了。他作风硬朗,办学成绩优异,虽然严格,但也能够被同事、学生理解。考察过后,组织决定给他升官,提拔为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以前只管一个学校,现在可是淳安的一县之长了,父母官,要替老百姓着想,否则还不如回琼州卖红薯。海瑞抵达淳安县后,一方面平反冤狱,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被称为“海青天”,另一方面赴各辖区调研,深入基层,了解民众疾苦。渐渐地,他发现了两大问题,第一是富有的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偷税漏税现象严重,贫苦农民没有什么土地,缴纳的赋税却多得离谱。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东躲西藏,甚至拖家带口地成为流民。第二是公务接待费用居高不下,淳安位于新安江的下游,常常有官府人员经过,接待他们,需要提供优质的饮食还有居住条件,这成为县财政的一大负担。

既然查出了问题,当然要着手纠正。海瑞派人清丈土地,改变不合理的纳税情况。地主们当然不满,海瑞触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公务接待标准也必须下调,不准再大吃大喝,浪费老百姓的血汗钱。想法是好的,可是公理遇到了强权,还能够坚持下去吗?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对驿站提供的饮食、居住条件极为不满,这就是你们招待我的东西?看不起人是不是!知道我爹是谁吗?于是他让随从把驿站的工作人员抓起来。

海瑞知道后,当即下令把胡公子抓起来关禁闭,身上带的银子银票全部没收。胡宗宪那里怎么应付呢?派人去给总督大人打报告:前些天,有一个问题青年,来我们县里混吃混喝,蛮横无理,还口口声声说是您的儿子。我们就想呀,您这么高风亮节,怎么可能生出这样飞扬跋扈的儿子,因此,我们判断,这个人是冒牌货,假借总督大人的名义招摇撞骗。现在淳安县官府已经帮您处罚了他,特意前来向您汇报。胡宗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儿子理亏,他也没有办法把海瑞怎么样。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59年),严嵩的干儿子、总理盐政都御史鄢懋卿奉命巡查盐务,要经过淳安县境。此人到处收受贿赂,如果他来了,对淳安绝对是一个灾难。海瑞于是写了封信给鄢大人,说我们县条件不好,没有足够的能力招待您,请到别的地方吧。鄢懋卿知道海瑞不是好惹的,只好绕道走,不跟他纠缠。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海瑞在淳安任上颇有政绩,组织决定再次提拔,升他为浙江嘉兴府通判。但因为他得罪了“中央”的领导,也就是鄢懋卿,受到他的党羽弹劾,于是被取消任命。没过多久,喜大普奔的好事传来,严嵩下台了,鄢懋卿这位严党人士也没有好下场。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十月,海瑞被调到北京任职,担任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多年的基层管理经验,使海瑞对民间疾苦多有了解,而人治社会中,百姓所遭受的苦难,都与大明最高行政长官——嘉靖皇帝有很大关系。如果皇帝可以放弃修玄等不切实际的想法,励精图治,也许国家的形势能有转机,老百姓的苦难也能够得到缓解。

与官场为敌

他写好了《治安疏》,找到一位关系要好的朋友,掏出毕生积蓄20两白银,将一家老小都托付给对方了。明朝公务员收入低,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掌握一定的实权,弄些见不得人的钱款。海瑞向来清贫,不愿意贪污受贿。他家里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一年吃肉的次数屈指可数。某年,胡宗宪突然对部下说:有个大新闻,你们知道吗?海瑞买肉了!他竟然买肉了!因为他母亲谢女士过生日,大孝子海瑞不得不破例。这位朋友刚开始很奇怪,没病没灾的,怎么突然就托孤了,看完了《治安疏》,不禁感叹一声:何至于此!妻子知道海瑞在地摊上买了副棺材,也感觉很纳闷,丈夫这是哪根筋搭错了!仔细一问,哭得死去活来,好好的日子不过,官也不当,非要去怼皇帝,世界上还有比你更“傻”的人吗?

海瑞被捕后,嘉靖皇帝反复阅读《治安疏》,有“感动”的表现,说明他对于海瑞的某些陈词还是认可的。徐阶非常了解朱厚熜的心理,他对皇帝说:海瑞上这道奏折不过是在沽名钓誉,想博取一个忠臣的名声,假如陛下真把他给杀了,那他的奸计就得逞了,您的名声就要万劫不复了。用这种方法忽悠朱厚熜,想让他不杀海瑞。不能杀,也不能放,嘉靖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如果真放了,不是变相承认自己错了吗?以后会不会有更多人效仿?

两个月后,监狱管理员突然端来丰盛的饭菜,请海瑞享用。海瑞想了想,心里全明白了,这是断头酒,皇帝准备把他送到西市斩了,让京城百姓都看看,怼皇帝是什么下场。死刑犯最后一顿,当然得好一点,吃饱了上路,开开心心见阎王。管理员知道海瑞的想法,呵呵一笑,这哪是什么断头酒,这就是庆祝的饭菜呀!皇帝驾崩了,你马上要自由了!没想到海瑞闻讯后并不开心,他失声痛哭,他流下的不是激动的泪水,每一滴眼泪,都装满了忧伤。他把先前吃进去的食物全部吐了出来,场面相当感人。他是一个忠君爱民的人,上《治安疏》不是为了怼皇帝,而是真心为他好,事君如父,现在皇帝走了,好比是父亲没了,心里无法接受,只能用眼泪来表达。

裕王登基,改元隆庆,颁布先帝遗诏,大赦天下,海瑞、何以尚都出狱了,自由的空气,是那么的新鲜。重返工作岗位后,海瑞担任户部主事,不久,又调往兵部任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升职为尚宝司丞、大理寺右侍丞。当时内阁首辅徐阶与隆庆皇帝的旧部高拱,打了起来,双方你争我夺,你来我往,场面十分炸裂。高拱命令他的学生监察御史齐康弹劾徐阶。而海瑞决定站在徐大人一边,说:徐大人之前为了保住乌纱帽,没有劝谏皇帝,使他从修仙、大兴土木等弊政中醒悟过来,是有问题;但是他执政以来,勤于政务,值得称赞的事情非常多;高拱这个人,狡猾凶狠,齐康无中生有,黑白不分,诬陷忠良,安心做权臣的爪牙,他的罪过比高拱还要大。于是他请求罢免高拱,对齐康严加处理。其他同事也纷纷上疏,请求挽留徐阶,惩罚高拱。最后齐康发配边疆,高拱不得已辞职。

经过此事,高拱对海瑞十分忌恨。没过多久。徐阶顶不住压力,黯然退休,高拱因为皇帝的信任,重新回到朝廷,进入内阁。当时江南土地兼并严重,各方面问题层出不穷,需要一位能臣前往治理,高拱看中了海瑞。为什么派他去呢?因为要利用他,好好整一整曾经的政敌。徐阶是前任内阁首辅,也是江南的大地主,手里掌握着几十万亩田地。别看他以前劝说皇帝,把景王霸占的土地还给农民,他自己也不干净,倚仗手里的权势侵占其他人的农田。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夏天,海瑞晋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终于离开了北京城,回到南方做官。

应天十府的达官显贵听说海瑞来了,一个头,两个大,紧张得不得了。有些平时为非作歹的官吏,主动要求辞职,怕海瑞追究他们的过错;世家大族赶紧把红色的门弄脏点,显得不那么气派、奢侈、光鲜亮丽,否则海大人肯定会批评。那些喜欢讲排场的权势者,赶紧减少身边的随从,自觉保持低调。海瑞来到南京后,做了好几件大事。

第一件:整顿官场风气,刹住请客送礼、公款吃喝等不良风气。官员们要严格遵守纪律,杜绝各种灰色收入,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人。命令一下,所有官员都沉默了,有的跑到其他地方暂避风头,有的赶紧收手。他们心里都十分讨厌海瑞,因为既得利益少了,该收的红包不能收了,可以享受的福利不敢要了。在他们眼里,海瑞就是个瘟神,自己不懂得享受,还不允许别的同事享受。

第二是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明朝建立已经两百年了,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户人家上下其手,和官府沆瀣一气,隐瞒田产,尽量少纳税甚至不纳税。徭役有的被直接免除了,有的花钱雇人去做。小门小户就没有办法,该交的税得交,该出的人得出。江南赋税标准很高,为了避税,不少老百姓把土地投献给了大地主,依附他们,平时按期交佃租,付出的代价比依附官府少了许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掌握的土地、人口越来越少,为了确保财政收入,只能向农民加税,导致民怨沸腾。海瑞想要改变不合理的现象,准备清丈土地,把被侵占的土地归还农民。此事没有人可以例外,哪怕是徐阶,他们家侵占的二十多万亩都吐了出来,两个儿子发配充军,一个被免为庶民,帮助徐家为虎作伥的家奴大多被遣散。失地农民重新得到了土地,对海大人敬佩不已,这段时间,海瑞的民调飞速上涨,地主、官僚则伺机报复。

第三是兴修水利。江南河湖众多,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辖区里的吴淞江,流经苏、松两府,穿过吴县、吴江、昆山、青浦、嘉定,因为长期得不到治理而淤塞。前任地方官多次疏通,都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每当雨季,这里的江水就如脱缰野马,淹没周围农田、房屋,老百姓深受其害。由于水深不够,大型船只无法正常通航,影响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海瑞通过民间走访与实地勘察,决定疏浚河道,正好此时受灾,有许多饥民,他们聚集在一起,连生存都是问题,很有可能铤而走险。海瑞灵机一动,想出三百多年后罗斯福用过的“以工代赈”,既找来了劳动力,又解决了赈灾问题。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正月初三日至二月二十日,海瑞整修吴淞江八十余里;二月初九日至三月底,又带领大家治理白茆河。此次工程消耗银两仅五六万,都来自贪官污吏的赃款,或者爱心人士的捐款。老百姓没有增加负担,便解决了水患。

海瑞的改革触动了权贵利益,他们为了自己的特权、财产,纷纷上书弹劾海瑞,要求朝廷把他给罢免。刑科给事中舒化指责海瑞是个奇葩,建立的制度都“非人情”“创新奇之法”“出寻常之外”,建议让他当个闲职就可以,不应该掌握实权,否则“祸害百姓”。吏科给事中戴凤翔受徐阶指使,弹劾海瑞“庇奸民,鱼肉缙绅”“勾结倭寇,攻陷城池”,这都哪跟哪啊,戴凤翔口中的奸民,就是那些告发地主侵占土地的农民,被鱼肉的缙绅,是那些清丈土地后,利益受损的地主;而所谓的勾结倭寇,更是子虚乌有。海瑞向来刚正不阿,列举大量事实,反驳戴凤翔的胡说八道。

此时,远在北京的高拱见徐阶已经被整,复仇的目的已经达到,便示意吏部,批准戴凤翔的奏疏,以海瑞“志大才疏”为由,将应天巡抚职务罢免。消息传来,江南百姓纷纷痛哭,为海瑞打抱不平。隆庆四年二月,海瑞改任总督南京粮储。即将赴任时,朝廷又下令罢黜其南京粮储都御史职务,该岗位职责由南京户部侍郎兼任。这不是玩人吗?前脚把海瑞调过去,后脚又说这个岗位取消了,愤怒之余,无处可去的海瑞写下了《告养病疏》,请皇帝允许自己辞职。隆庆皇帝没有意见,都听高拱的,准了!于是海瑞离开南京,重新回到自己的老家琼州,很快,高拱也下台了,但新上任的首辅张居正也不喜欢海瑞,中央的、地方的官员常常推荐他,可张大人就是不用。

转眼十几年就过去了,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张居正已经去世。明神宗突然想起了海瑞,这位曾经怒怼我爷爷的人,为什么不用一用呢?张居正不用的,我倒想试一试,反其道而行之。旨意传到组织部,大家很为难,给海瑞安排什么职务呢?他这么异类,与官场格格不入,无论到哪里,都会与同事打起来。想来想去,拟任命为左通政。万历皇帝从小就听过海瑞的英雄事迹,决定让他回南京工作,担任右佥都御史,半路上又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当时海瑞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半入土的人,再次承蒙朝廷宣召。他给年轻的皇帝上疏:希望能严刑峻法,好好治一治贪官污吏,当年太祖皇帝在的时候,规定贪污八十贯钱就要判死刑,贪污数额更多的,要剥皮揎草,现在我们应该重新拾起这些手段,治理贪污,老祖宗留下的光荣传统不能丢呀!整个官场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害怕,感觉太过了,御史梅鹍祚因此弹劾海瑞,万历没有接受,认为他完全出于一片忠心。

到南京上任后,老百姓翘首以待,官员们惴惴不安。不能贪污,不能奢侈腐化,你说当官还有什么意思?寒窗苦读十几年,岂不成了无用功?有位御史在家里看戏,吃喝玩乐,被海瑞抓住了,以太祖皇帝制度的管理办法进行杖责。整个南京官场都很讨厌海瑞,纷纷上书,要求将他罢免。提学御史房寰、给事中钟宇淳是其中的代表。海瑞受到污蔑,义愤填膺,主动要求辞职,都不被允许,最后死在了任上,享年七十四。因为没有儿子,他的丧事由都御史王用汲主持。王御史走到海家,只见葛布做的帷帐、破破烂烂的竹器,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连最贫寒的读书人,也无法忍受如此恶劣的居住环境,这么多年来,海瑞到底是怎么扛下来的!

刚峰先生的老家在海南,他的灵柩要用船只运回琼州,移灵当天,码头附近聚满了老百姓。他们穿着白色衣服,戴着白色帽子,不停地哭泣,就像失去了某位至亲。地主、贪官们则弹冠相庆:海瑞总算走了,终于不会有人再坏他们的事了。